資源簡介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標要求: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斗爭性質和意義;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了解十九世紀末期中國社會的歷史走向,明確近代中國遭受侵略與奮起反抗的歷史脈絡(時空觀念);運用辯證唯物史觀的方法來分析各階級斗爭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唯物史觀)。2、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相關史料,通過對史料的對比、分析、解讀,使學生從史料中獲得歷史信息和歷史認識,掌握利用史料進行辯證、客觀認識歷史的方法,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意義、影響等(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學習各階級在民族危亡時刻的奮起斗爭事跡,感悟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英勇斗爭精神(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難點: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義和團運動的辨證評價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一)朝堂之上——行“變法” 1、背景 2、序幕 3、內容 4、結果 過渡1 (二)草莽之中——號“滅洋” 過渡2 (三)國門之外——入“虎狼” 1、過程 2、結果 3、影響 三、課堂小結 教師展示魯迅先生的文字選段:“清光緒中,曾有康有為者變過法,不成,作為反動,是義和團起事,而八國聯軍遂入京,這年代很容易記,是恰在一千九百年,十九世紀的結末。” 學生對本課的主要內容和大體時段有整體的認識。 教師將本課四個子目內容分為三個層次:“朝堂之上”、“草莽之中”、“國門之外”,分別對應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三個主要方面。 教師分別展示《時局圖》《馬關條約》圖片、大生紗廠照片、《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書影,引導學生分析戊戌變法產生的背景。 學生通過思考后得出變法產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背景。 教師向學生展示《孔子改制考》中的原文,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維新派宣傳變法思想為何要‘托古改制’?” 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思考得出直接與根本兩個層次的答案。 教師講授“公車上書”的相關經過及影響,著重展示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與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兩則史料的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史料的差異記載那個更可信?” 學生分析史料的不同性質、各自的特點及其可信度,回答教師問題。 教師利用PPT展示百日維新不同領域的改革措施,及“戊戌政變”的結局。利用教材103頁學思之窗材料《明定國是詔》與《戊戌六君子遺集》引導學生思考:“導致變法失敗原因是什么?” 學生逐句分析史料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得出導致變法失敗的多重原因,并從中分辨出根本原因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力量弱小,資產階級改良派具有自身的軟弱性、妥協性。 利用莊士敦《紫禁城的黃昏》選段進行戊戌變法與義和團運動之間的順暢過渡。 教師展示《義和團揭帖(節選)》內容,帶領學生逐句細致分析,從這一則史料中分析出義和團運動的背景、口號、進步性與局限等多方面的內容,初步引導學生對其做出評價,并引用陳旭麓先生的評價進行情感升華。 教師展示《義和團運動形勢圖》,指導學生閱讀總結教材103頁“義和團運動”子目內容,總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形勢。并利用地圖提出兩個問題:1、義和團運動限于北方地區,那當時的南方地區形勢如何?2、: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為何會發生多次變化?進行“東南互保”知識拓展和政府對義和團態度變化的深入探究。 學生認真聽教師講解,深化對義和團運動的認識;細致閱讀教材,提煉總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形勢;在問題探究部分中,從史料中分析人物情感變化。 利用秋瑾的彈詞《精衛石》節選內容,從義和團自然過渡到八國聯軍侵華部分。 教師展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指導學生結合閱讀教材103頁最后一自然段內容,總結出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利用照片與《八國聯軍志》等史料指出義和團在抗擊八國聯軍中的重要作用。 學生仔細閱讀課本對照地圖后,總結出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走勢(時空)。 教師展示“擊斃克林德的恩海”、“八國聯軍在紫禁城閱兵”與“辛丑條約簽訂”圖片,引出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下慘敗的結果。 教師分條展示《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該條約簽訂對中國嚴重的影響。 展示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與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現場”的“兩個辛丑年對比圖”,向學生闡述我國大國崛起的現狀,“同是辛丑年,兩個甲子過去了,中國早已不是原來那個中國了。中方代表理直氣壯、有理有利有節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的舉動,得民心、順民意、長志氣,也再次表明美國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低聲下氣、喪權辱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本段材料與本課教學內容極為契合,既涉及到三個主要事件,又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時間范圍。有利于學生在進入課堂學習之前對本課內容有宏觀的把握,以及明確時空定位。 利用三個整齊對仗的空間方位詞語作為三個部分的標題,朗朗上口的同時,使學生形成直觀的印象與記憶,理解三個事件的不同層次。 通過提供相關材料和啟發式提示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在平時的課堂中訓練學生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方面的素養。 展示兩則存在矛盾的不同性質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其各自的特點及可信度,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理解多種史料相互印證的重要性。 搜集與教材中提供的史料相互補充的材料,利用好教材的同時,為學生拓展和深化歷史認識。學生通過史料逐句分析出變法理論自身缺陷、急于求成、沒有嚴密的組織、守舊勢力強大、寄托于沒有實權的皇帝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等變法失敗的原因。 通過刪減選擇出《義和團揭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引導學生逐句分析可以得出多方面的信息,也可增強知識的整體性,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樹立學生對義和團運動的全面認識,培養其家國情懷。 提供教材內容對應的地圖,補充完善教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提煉教材的重要信息,得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形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對教材進行知識重構安排,“東南互保”在教材中的第三子目即“八國聯軍侵華”內容中,但因其與“義和團運動”在時間上同為重合關系,且利用地圖可自然地過渡到南方“東南互保”的內容,故將其提前到此處。 此處地圖同上《義和團運動形勢圖》的作用一樣,可作為教材內容的輔助與補充,培養學生的教材閱讀、提煉知識的能力與時空觀念素養。 教材中對于《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概括較為全面,但關聯性不足。在此處重點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將內容與影響之間的聯系分析出來,加強學生對《辛丑條約》的認識與理解。 以2021年走紅網絡、引起國民熱烈反響的“兩個辛丑年對比圖”作為課堂小結,升華教材知識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追憶前輩先烈砥礪奮斗的斗爭精神,厚植家國情懷,賡續精神血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