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教材解讀】本課為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主要介紹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等經濟領域和社會的發展和新變化。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的變化。每一領域的發展和出現的變化是有著聯系性的。通過本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能在了解該時期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新變化外,能夠對不同的變化進行全面的認識。【學情分析】優勢:高一學生已經學過了宋元時期的政治和軍事基本概況,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他們經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其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一定基礎,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備基礎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的基本素養;高一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對知識敢質疑,善思考,探究歷史問題的熱情較高。劣勢:高一學生對于宋元時期的知識有限,知識碎片化,尤其是關于少數民族政權的相關知識較少,甚至于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重點概念的理解還存在著誤差。【教學理念及目標】1.運用唯物史觀,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各領域的新發展,體會這一時期經濟領域的不同以往的新變化。2.通過史料分析,了解經濟重心南移是宋元時期的突出現象;認識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等領域產生的影響。3.分析遼宋夏金元社會變化,提高對社會變化的解釋水平,增強對中華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與信心。【教學重點】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表現【教學難點】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的新變化【教學過程】導入:30秒百事可樂廣告導入新課。廣告大家耳熟能詳,古代有廣告嗎?它們采用什么方式進行廣告宣傳?多媒體顯示《清明上河圖》標出明顯的招牌,大家談談對這些招牌的理解;這是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方式直接展示自己產品,圖中有明顯體現,通過自己產品優勢打廣告。清明上河圖大量廣告說明當時遼宋夏金元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今天我們來了解遼宋夏金元經濟與社會。新課講授:第一環節:自主學習檢測學生展示自己做的本課思維導圖,學生相互點評,老師總結歸納。第二環節:學生合作探究學生合作探究:兩宋時期的經濟與社會在前代基礎上有何新變化?學生歸納,老師點評第一大變化:(一)經濟發展:繁榮發達多媒體上顯示表格,學生歸納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老師點評※一:閱讀課文60—61頁遼宋夏金元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成就,完成以下表格。部門 成就農業 耕作制度 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經濟作物 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南方植棉逐漸普遍邊疆開發 邊疆地區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云南等地的農業顯著進步手工業 制瓷業 宋朝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以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元朝燒出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礦冶業 北宋煤的開采和使用日益普遍印刷業 在宋元時期發展迅速,活字印刷術發明棉紡織業 南方棉植普遍,帶動棉紡織的發展※二:閱讀課本P61-P62,簡述遼宋夏金元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及表現市場 基層市場、榷場市場涌現貨幣 商品流通規模擴大,貨幣需求量增加,北宋錢幣鑄造量大增,出現紙幣。外貿 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城市 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超過百萬,元朝杭州、多媒體顯示《清明上河圖》街景,圖片反映了汴河兩岸商業的繁榮。重點分析商業。“迄今井邑猶荒涼,居民生資唯榷場。馬軍步軍自來往,南客北客相經商?!?宋代文人劉迎這首詩的最大史學價值在于A.印證了榷場互市促進了邊境地區經濟繁榮的作用B.反映了榷場的出于通過邊境貿易挾制對方的意圖C.證實了政治穩定是商品經濟發展必要的前提條件D.體現經濟交往具有促進邊境的和平與安定的功能A澶淵之盟后,遼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關系。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北宋用絲織品、糧食、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多媒體顯示紙幣圖片;材料: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最早出現于四川地區,發行于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種存款憑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并在各地設分鋪。由于鋪戶恪守信用,隨到隨取,交子逐漸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也越來越多的直接用交子來支付貨款。后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并不會危及交子信譽,于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正是這一步步的發展,使得“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成為了真正的紙幣。——百度百科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思考,“交子”作為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出現并使用的原因有哪些?學生歸納,老師點評1、是鐵錢價值低但量重,民眾進行商品買賣交換時攜帶不甚方便,鐵錢的運輸困難。2、商品經濟發達,有紙幣的需求。3、是紙幣材料的進步和印刷術發達。多媒體顯示圖片:唐長安城和北宋東京城,尋找唐宋城市變動,說明宋朝商業的繁榮。學生歸納,老師點評第二大變化:(二)經濟格局:重心南移材料1:當時全國20萬戶以上的大洲,北方僅有11處,南方則達到44處。——《宋史·地理志》材料2:象犀珠玉之富,俱出于二廣,江東西則茶桑之陸海也,淮東西則銅鹺之藪澤也。浙西十四郡爾,蘇湖熟天下足,元帥之所知也。而況生齒日繁,增墾者眾,荑蕭歲辟,圩圍浸廣,雖不熟亦足以支數年矣,浙東魚鹽之富,海藏山積,食之雖眾,生之無窮,閩自為東南一大都會,其支郡有六,又且兼江淮之所入。—— (南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材料3: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思考材料反映出什么信息,結合材料說明?學生回答,老師點評【歷史趣聞】兩宋時期的全國Ⅰ、Ⅱ、Ⅲ卷北宋后期,科舉考試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明宣德年間,科舉考試正式實行南北分卷錄取制度: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歸入南卷;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歸入北卷;一些文化較落后、士子登第困難的地區歸入中卷。每錄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如何認識北宋科舉考試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學生回答,老師總結①從南方考生角度來看,并不完全公平。②從國家全局角度來看,南北分卷解決了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占有明顯優勢的問題,有利于維持取士人數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③當今高考制度各高校按照地區分配錄取名額,也可以看到這項制度的影子。拓展深化:經濟重心南移有何影響?城市交通運輸: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一直影響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北方人口的南遷人才教育: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生態環境: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大變化:社會變化材料:今世俗之貪鄙者,將娶婦,先問資妝之厚??;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 --司馬光《書儀》材料: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 —《宋會要稿·選舉》材料:“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 ——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材料:蓋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為私相貿易,而官反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訴論田業,只憑契照為之定奪。 ——(南宋)葉適從以上四則材料反映宋代社會出現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婚姻中重財不重身份;科舉選士不重家世;人身束縛減少;官府對土地買賣等限制松弛原因:經濟發展;商業繁榮;思想觀念的變化;政府政策寬松第三環節 鑒往知來多媒體圖片顯示宋代的臨街擺攤和現今地攤經濟圖片李克強總理:“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br/>引導學生思考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人的活力該如何激發?學生歸納,老師總結繁榮富足:經濟發展,人民富庶,物質豐富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公正平等:門第觀念淡化,賤民階層減少,科舉制改革寬松和諧:人身束縛減少,國家控制松懈,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謝和耐:“11—13世紀期間,在政治社會或生活諸領域中沒有一處不表現出較先前時代的深刻變化?!粋€新的社會誕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說已是近代中國特征的端倪了。”特別強調“沒有一處不表現出較先前時代的深刻變化”首尾呼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