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的第一課,這段歷史時期分為兩個階段:遼宋夏金時期、元朝時期,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三個方面陳述;而政治方面分為兩宋與遼夏金元兩條線索。本課包括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南宋的偏安四部分內容,分別講述北宋初期中央集權加強之后出現的內外交困局面、北宋中后期政治改革、北宋滅亡與南宋建立等,其中的核心關鍵點在于北宋時期政治制度的設立與調整,經歷了確立與危機,之后進行躊躇與調整,是本課的核心線索。學情分析:學生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北宋的建立、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以及南宋的偏安,有一定的史實基礎。但王安石變法,學生并未接觸過,且本課邏輯性較強,對于高一學生學習起來有難度,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材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目標:通過對宋初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影響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結合歷史地圖,明確兩宋民族政權對峙的空間分布及歷史變遷,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歷史文獻、歷史圖片等實證材料,進一步加深對兩宋中央集權、王安石變法等內容的感性具體的認知以及理性客觀的思考;通過研讀相關史料,掌握兩宋政治制度變遷的事實,理解其帶來的利與弊,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 感悟仁人志士為整飭弊政做出的種種努力,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意識、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不畏艱難的精神品質;以本土先賢人生經歷為線索了解兩宋政治和軍事,同時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通過對岳飛等民族英雄,厚植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教學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王安石變法六、教學過程: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統一王朝,“天下大勢分為南北”。——鄧小南《宋朝的再認識》兩宋時空定位、感知——兩宋相對統一、政權并立。從潮州先賢看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座牌坊,一段歷史。對于大家來說,熟悉的牌坊街,但又是不熟悉的人物與背后的歷史。“榜眼”坊,為宋代尚書王大寶而建。王大寶,海陽歸湖人。1094年生于北宋后期風云變幻之時,1128年廷試進士第二,是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累官至兵部侍郎、禮部尚書,晚年辭官,名列《宋史》。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縮影,我們今天通過這座牌坊,這一位先賢的人生經歷,宦海沉浮,一窺兩宋的政治與軍事。關鍵詞:榜眼1128年,王大寶中第一甲第二名。這一年海陽縣考中進士8人,盛況空前。唐朝時期進士才3人,這一年就考中8人,兩宋共172人,說明宋代時期潮州文化教育發展,潮州參加科考人數不斷增加,這也是由于宋代的防弊之政形成的重文氛圍。什么是兩宋的防弊之政,重文氛圍又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來看第一部分:防弊之政五代時期,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北宋建立后,為了避免成為六代,為加強集權維護統治,多次問策趙普。上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設問1:唐末以來的戰亂、政權更替頻繁原因是什么?“天子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禁軍)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而且,戰爭之時,再重新點將出兵,三衙并不能直接帶兵打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安定。但也影響行政效率。宋初的防弊之政,對文官需求量高,兩宋時期科舉取士數量也是歷代最多,科舉制比唐代更加公正開放,給予許多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崛起機會,推動整個社會形成重文風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據史書記載,1250年潮州參加解試士子超過一萬人,王大寶即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成為宋代嶺南唯一榜眼。王大寶及第后,任過兵部侍郎、樞密計議,這兩個職位跟軍事都有關系,那么,王大寶榜眼出身,擔任武職,宋代這樣的做法即是為防止像五代時期一樣武將奪權,但舊弊雖防,新弊漸生。關鍵詞:兵部侍郎因循之弊:三冗二積“將在外,君命有所受,有所不受”北宋發起了兩次奪回燕云十六州(中原無險可守,中原政權處于被動)的北伐,均告慘敗。實力遠勝西夏,結果“師惟不出,出則喪敗,寇惟不來,來必得志。”在與北方游牧民族對峙中,始終處于下風。官僚機構增加,因人因事添設,再加上宋代官員待遇優厚,——增加財政壓力;宋代募兵制,將其作為消除內亂良法,每遇災荒,大行招兵,再加上更戍法,頻繁調動,軍費直線上升。“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冗官冗兵產生冗費。社會經濟發展,財政收入是不斷增加,宋仁宗、英宗時期,歲入較太宗已增長五六倍,太宗余大半,而仁宗、英宗已入不敷出。積貧積弱的局面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進行改革,范仲淹推行了慶歷新政,但由于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強烈的阻撓,改革沒有成功。而接下來的王安石變法,卻又導致北宋后期新舊黨之間爭斗,政局混亂,這就是我們要講得第三個關鍵詞:1094關鍵詞:1094年1094年宋哲宗改元祐九年為紹圣年,表示決心恢復新法。——北宋后期新舊黨之間爭斗,政局混亂。這場改革是怎樣開始的,結局又如何,我們看第三部分:革弊之舉。革弊之舉:王安石變法積貧——富國 積弱——強兵 用人——教育【均輸法與市易法】內容: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財賦出產及京師物資需要情況,根據“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酌情進行物資販運買賣,既節省上供成本,又可獲取大筆商業利潤。在東京等大城市設“市易務”機構,朝廷撥給經營本錢,收購滯銷貨物待機出售,并依據市場情況評定物價。保馬法:百姓申請養馬(北方黃河流域中下游,盡是平原,一馬平川,在北方作戰必定要騎兵,尤其還是對付塞外擅騎射的游牧民族,兵強馬壯,除了兵,戰馬也非常重要。但是,中原地區并沒有優良戰馬,多數瘦弱,——東北、西北歷代戰馬產地又在外族控制下——鼓勵百姓養馬)——“富國”目的達到:一定程度改善了積貧局面,政府財政收入大大增加。“強兵”方面,成果甚微。 (為何?制度性,整體性,不僅僅是戰馬、士兵問題)宋神宗死后,哲宗繼位 。啟用舊黨司馬光等人,舊黨盡廢王安石新法,打壓新黨人士;此后,新黨與舊黨輪流上臺彼此爭斗,北宋逐漸走向衰亡……1094年:改元紹圣王安石變法,司馬光盡罷新法,哲宗元佑年間又恢復所謂新法,而圍繞著這類大翻跟斗的運動,新黨舊黨爭權奪利,升沉榮辱,搞得朝廷幾無寧日。——朱維錚《中國史學史講義稿》靖康之變——北宋滅亡,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南宋建立。宋室南渡之初,一批文官武將力主抗金,包括王大寶,敢于與秦檜為首的主和派進行斗爭,被稱“王老虎”,卻最終被迫辭官,主戰派勢弱。關鍵詞:辭官南宋初期與金對戰中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軍隊,尤以“岳家軍”戰績卓著。但最終卻是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實際上,主和的不僅僅是秦檜,宋高宗也不希望戰。維護一己皇位,縱使茍且屈辱,也是在所不計。岳家軍:當叫上岳家軍也即注定了其最終的結局。循弊之敗——南宋也為外族所滅岳飛之死:是北宋開國確立“祖宗家法”——防弊之政以維護最高統治集團利益的必然選擇;是其惡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南宋偏安江南——主戰派命運:王大寶一貫主張抗金,在隆興和議后,見朝廷腐敗無能,辭官。探究活動:國雖富,畏戰必危兩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可以說議和也是當時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也推動經濟貿易往來,民族交融,但是,戰后武備松弛,不思進取也成為致命一擊。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兩宋最終皆被外族入侵所滅。聯系現實總結: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國防實力要同經濟實力相匹配,經濟社會發展到哪一步,國防實力就要跟進哪一步。——習近平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遷鞏固的國防才能有國家的安定與發展。王大寶辭官后,1170年病逝,賜御葬故里(歸湖沉江月)。由于其堅定的政治立場為士民所敬仰,被推為“潮州八賢”之首,立牌坊以紀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