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名稱: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教學內容分析春秋戰國時期作為社會大轉型時期,是一個新舊交替、新興因素逐步取代舊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變革時期,本文主要通過列強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老子與孔子、百家爭鳴來體現該時期政治、民族、經濟、思想等方面的變化體現其偉大創新以及劃時代意義。學習這一課,有助于我們構筑宏觀視野,了解變革的意義,從而理解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弘揚的改革精神。二、學情分析(1)從學生心理特征層面來說,高一學生剛進入高中學習,對于系統、理論性的歷史教學可能還不太適應,這提醒我在講解過程中要注意關注學生,盡量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講解課程,而不是全程只灌輸理論,缺乏趣味,從而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從學生對于課程理解層面上來說,學生對于本文在初中時已有所涉獵,不過是分散學習,未形成系統性、理論性的深度理解,而高中新教材已將內容極度壓縮,這要求我在講解過程中有所取舍,形成層次分明的思維框架、線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既具有對本課的框架,又有對細節知識的深度認識。 (3)從我校學生歷史素養層面分析,學生基礎中等,部分史實已經遺忘,因此講解過程中也要以基礎為本,課程設計方面盡量有趣,讓學生多多參與,從而實現寓教于樂。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學目標: 梳理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史實,理解它們與該時期政治、文化變革的關系,培養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觀察與分析歷史教科書配套地圖冊與相關材料,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通過閱讀與分析史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了解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特征、影響,認識百家爭鳴的內容及影響,學會論從史出,提高有效解讀材料與歷史探究能力。 通過梳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變動的史實,認識諸侯紛爭促進華夏民族認同和早期儒學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作用,樹立文化自覺與自信。 教學重難點: 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 難點:“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四、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以2020年全國Ⅰ卷高考作文中的后人對春秋時期齊桓公的評價切入:“后人稱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問:為什么齊桓公能稱霸?其他五霸又是哪幾位?該時期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一、窺變局:烽火時代的大交融 師:首先我們來窺探這一時期的變局: 通過這段材料及其圖片,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政治上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諸侯敢于挑戰周天子的權威了,甚至還稱王了。 師:那有哪些諸侯先后稱霸呢?請大家在圖片上標記出來。 師:所以我們總結春秋時期的特點: 春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排位戰) 接下來展示戰國時期的相關史料: 師:我們來看紅色字體圈圈,發現諸侯與卿大夫間、卿大夫彼此之間的盟誓活動越來越多,這是為什么呢?盟誓時會商量些什么呢? 生:盟誓可能在商量權力交換吧?卿大夫與諸侯盟誓增多可能體現卿大夫膽子大了,敢于挑戰諸侯了。 師:再聯系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卿大夫挑戰諸侯的表現,那我們可以總結戰國時期的戰爭的特點: 戰國:“禮樂征伐自大夫出”;上下失序;宗法分封制瓦解。 請大家在左邊的地圖中標注出戰國七雄的大致位置。 生:個別同學起立并指出位置。 師:我們通過初中史實知道最后秦國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因此戰國時期是生死戰。 結合初中所學,回答齊桓公為什么能稱霸,思考春秋五霸有哪些 解讀材料 標記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 標記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 新穎的方式,熟悉的故事引起學生興趣 學會論從史出,提高有效解讀材料與歷史探究能力。 落實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 落實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 落實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戰國時期與春秋時期地圖的對比,找出不同。 第一組: 生:1.諸侯國數量上的減少 2.增加了長城 師:我們再來看第二組: 生: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消失了 師:這能反映這一時期政治、民族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生:諸侯國數量減少反映諸侯國之間戰爭增多,可能在征伐中會有更多的交流吧。 師:交流過程中華夏文化被周邊民族認可,認為自己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也就是形成華夏一體、同源共祖的觀念,華夏文明空間得到拓展。 師:在烽火時代,要能生存下來,就必須窺探變局時找到應對變局的方法,接下來我們看這一時期各諸侯國是如何應對變局的。 二、應變局:應勢而為的大變革 日就月將——農工商業的大放異彩: 師:從史料和圖片我們可以看出與夏商西周相比,農業上有什么進步? 生:那時候是石器鋤耕,現在是鐵犁牛耕,表明人們開發自然的能力增強。 師:很好,順著剛才這位同學的回答,我們還可以推導:開發自然能力增強,人們就不需要抱團取暖,也就是會從集體經營走向個體經營;且人們可能不愿耕種不屬于自己的“公田”,而是爭相開墾荒地并占為己有了。 參與比較地圖差異 大膽比較、猜想 學會論從史出,提高有效解讀材料與歷史探究能力。 落實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 培養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讓學生理解社會進步的經濟根源師:我們簡短總結這一變化為:鐵犁牛耕出現,生產率提高,推動土地私有制和個體經濟形成。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這一時期手工業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人的智慧: 師生:總結手工業的成就:熠熠青銅,光耀四方;手工業更加細密。 師生:總結商業的成就: 私商大發展;商品流通大交換;形成中心城市。 課堂活動:請將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牛耕、土地私有、小農經濟、變法有機串聯起來。(史實準確,邏輯嚴密) 師:經濟的發展,戰爭的頻繁,促使各國進行變革,接下來我們進入應變局的第二個表現: 師:我們已經簡單了解了商鞅的經典語錄,接下來我們重點來看其變法的內容。大家先自己閱讀教材P11,并思考其每一條變法內容對應的影響。 我們進行分組討論。每一大組負責一條內容的意義。 欣賞工藝品 動手構建邏輯關系 感受古人智慧,培養家國情懷,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 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師:在這樣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各國變法必然需要人才,那人才從哪里來,以前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春秋戰國還是這樣嗎? 生:這時候孔子倡導有教無類,早就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了。 師:個別同學基礎扎實,正是社會動蕩時期,諸侯紛爭增多,周天子失去對諸侯控制,孔子辦私學已經合法化了,推動了學術下移,接下來我們了解這一時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繁榮景象。大家找出春秋時期的孔子與老子的主張。 師:孔子和老子的某些主張有些不合時宜,體現了其仍然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倆的思想主張構成了入世與出世的核心內涵,對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在潛移默化的接受著圣賢的引領。接下來我們了解戰國時期的幾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請同學們分組自主完成該部分內容。 師:百家爭鳴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是社會大變革的產物,反過來也推動社會大變革,可謂相得益彰。 本課的主干知識就已經完成了,接下來我們總結這一課的內容。 各組選派代表發言 體悟老師講解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歷史解釋能力。 感受古人智慧,理解文化的傳承性。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從這個思維導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的整體發展時期,是新舊交替的時代,是社會的大轉型時期。 板書:三、識變局:旋轉乾坤的大轉型 師:最后留給大家一個問題作為作業: 秦國的后來居上、完成統一對于我們個人及其國家發展有何啟示? 提升構建宏觀框架的能力,形成對本課的全盤認識。 明白學習歷史的意義是為以史為鑒,獲得進步;深刻理解國家推進改革的是偉大的進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五、作業安排秦國的后來居上、完成統一對于我們個人及其國家發展有何啟示?六、板書設計識變局:旋轉乾坤的大轉型 窺變局:烽火時代的大交融 應變局:應勢而為的大變革七、教學反思本課把舊教材6個課時的內容整合成1個課時內容,一節課無法完成教學,且本課涉及的概念較多,如小農經濟、土地私有等,未深入講解,只是蜻蜓點水。還需課時才能完成知識的細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