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兩漢的興衰歷程后,引導學生總結其中歷史經驗,理解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適配關系等唯物主義觀點,能夠利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2、在對文獻資料、歷史圖片等史料進行分析基礎上學習教材知識,使學生掌握史料實證、“論從史出”的基本觀點與能力,鍛煉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通過學習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過程,增加學生對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認同感;聯系社會現實,增加學生對我國現階段為保障民生所做出的努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漢武帝鞏固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各項舉措、兩漢衰亡原因難點:兩漢的社會矛盾、漢武帝政治經濟措施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01從建立到穩定——高祖建國、文景之治 02從穩定到強盛——漢武一統 03從強盛到衰落——王莽篡漢 04從衰落到中興——光武中興 05從中興到動蕩——黨錮黃巾 三、課堂小結 探究一:兩漢衰亡原因 探究二:燦爛的兩漢文化 教師展示考古新發現“漢文帝霸陵”與201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海昏侯墓”這兩座著名漢代陵墓圖片進行對比: 向學生提出問問題:為何漢朝“廢帝”的墓葬中金銀遍地,而“千古明君”漢文帝的墓葬中卻都是些瓦器陶器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在本課的學習中思考答案,以此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教師通過兩漢的興衰過程提出“興衰中鞏固,曲折中發展”的教學立意,將教材的四個子目進行重構,前三個子目整合為兩漢的五個發展階段,最后一個子目“兩漢文化”作為探究內容。 高祖建國:教師通過史料進行情境創設,講授漢初“漢承秦制,有所損益”的內容。 材料一:“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漢書·諸侯王表序》”→秦亡教訓 材料二:“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社會現實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材料中得出漢初“郡國并行”“休養生息”政策實施的必要性。 文景之治:教師講授漢文帝、漢景帝的治理措施。漢文帝側重照應導入內容,以漢文帝“薄葬”主張解釋導入問題。漢景帝側重于“削藩”舉措,介紹“七國之亂”。 以漢武帝紀錄片片段引入,以總-分方式教授新課。總起介紹漢武帝大一統分為政治、經濟、思想、邊疆四個方面。 在分別詳細各領域措施時,多利用史料、地圖、插畫、示意圖等方式進行講解,如:推恩令示意圖、中外朝制度示意圖、十三州刺史分布圖、西漢地圖等。 教師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介紹西漢后期社會危機,利用史料引出王莽篡漢史實。 材料:“易代和復古是西漢末年頗為流行的社會思潮,最終實現這兩個要求的希望都集中到了一個人身上,這就是外戚王莽。”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教師介紹王莽建立新朝、進行改制,提出問題:“王莽改制”是否挽救了西漢社會危機? 學生思考得出答案: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新朝末年,爆發了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王莽政權被推翻。 教師利用史料創設問題情景:光武帝推崇的“柔道”是如何實現的?引導學生學習“光武中興”的措施。 材料: “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聞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漢書·光武帝紀》 將東漢后期的危機分為“在朝”、“在野”兩個層次,以“黨錮之亂”與“黃巾起義”兩個典型事件作為“外戚宦官輪流專政”與“豪強地主壯大”兩個社會問題的代表,以點帶面進行講授東漢后期衰落的社會矛盾。 對應課標要求:“認識兩漢衰亡原因”,進行總結性探究,將兩漢衰亡原因對比得出“政治黑暗”“民生不安”這兩個共同性、根本性的問題,聯系社會現實,介紹我黨治理腐敗、保障民生的努力。 教材最后一子目“兩漢的文化”作為拓展性探究問題,對教材進行詳略分配、整合重構。利用史料照片簡要介紹兩漢史學、文學與科技成就三個方面的燦爛成就。 此導入方式利用了2021年末的重大考古發現,結合時政,十分新穎。通過將其與此前的“海昏侯墓”做對比,既容易引起學生好奇與思考,又可為“文景之治”板塊的學習埋下伏筆,加深學生對于“文景之治”產生原因的理解。 通過整合重組教材內容,加強教材知識的歷史邏輯,便于學生理解、學習與記憶。 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進行“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利用多樣化的史料進行情境創設,可以鍛煉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漢初統治中留下的隱患”,一方面完善學生對漢初社會的認識,另一方面實現承上啟下的過渡。 利用豐富的網絡媒體資源進行教學,優質的歷史題材視頻既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豐富課堂內容,補充教材知識。 歷史網絡插畫有著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合理使用插畫、漫畫等素材,可以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且考慮到學生學情為高一學生,此類方法對于培養期歷史學科興趣尤為有效。 利用示意圖、圖表、地圖等圖像資源可以將知識直觀化、具體化地表述,便于學生理解接受。同時,歷史課堂中的歷史地圖對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利用歷史學者著述進行課堂內容的自然過渡,增加師生互動,引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 光武中興措施領域多樣,內容較為復雜,考慮到課堂時間對教材內容的合理分配,利用表格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既可高效利用課堂時間,又方便學生記憶整理。 東漢社會矛盾較為復雜,在教學中屬于難點內容。將其提煉概括為“在朝”“在野”兩個方面的內容,并使用點面結合的講授方式,便于學生消化吸收。 課標中重點提出了對于兩漢衰亡原因的認識問題,在學習完整課內容后,對此問題進行專門回顧總結,深化學生認識。并且聯系當今實際,鑒古知今,發揮歷史課堂的思政教育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愛黨愛國情感。 本課內容龐雜,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重組。文化內容在整課中相對獨立,且內容較簡單,故將其作為為探究課題,利用古代輝煌燦爛文化成就的激發學生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