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授課年級 高一 授課時間 40min學情分析: 本課是學生高一開始學習新教材的第三課。高一學生正處在15-16歲之間,他們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他們在思維上已經逐漸由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抽象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較能力。而且,經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于秦朝的建立過程、建立內容、時間以及秦二世而亡有一定的認識,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由于學生之間的水平存在差異,因此仍需要串聯基礎知識線索。教材(教學內容)分析: 課程大綱:認識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以及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共分為三個子目,分別是秦的統一、秦朝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秦的速亡。其中第一子目為重點內容,難點是理解秦短命而亡的原因。從秦開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基本奠定了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模式,中國封建時代由此開始,并給后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學習本課內容中的大一統、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概念對于理解其他王朝有著奠基性意義。最終秦因為暴政等多方面原因走向了滅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后楚漢戰爭由劉邦爭奪最高全國統治權勝利,兩漢繼之而起。教學目標: 1. 能通過分析歷史實物和資料中蘊含的信息,認識戰后后期統一的趨勢以及秦統一六國所具備的優勢所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 能通過歷史資料、教師講述認識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的由來以及具體內容(史料實證) 3. 能通過分析秦鞏固統一措施產生的影響,強化對祖國的認同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4. 能通過分析史料以及課本內容,歸納總結秦滅亡的原因,并理解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的不同性質(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秦的統一措施,尤其是三大制度的內容及意義 難點: 理解短暫滅亡的原因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分析法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及內容 設計意圖 設計時間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 課堂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由與內容有關的文物資料導入,同時說明文物資料的價值)戰國以來,兼并戰爭不斷,士兵出去作戰需要自備物資,那么,長期的在外作戰,時間久了,就會想念家鄉和家人,并且出現物資匱乏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一種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古代人要用什么方法能夠既表達思念之情,又向家里索要物資呢? 一般是采取家書或家信的方式。1975年12月,湖北云夢睡虎地四號秦墓中出土了兩份木牘,是秦士兵黑夫和驚寫信給秦南郡(今湖北省云夢縣)的兄長衷的一封信,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家信實物。那么,在信中呢,他們就說到:他們直接到淮陽進行輔助,攻打城池比較久,傷情狀況不知,希望母親能夠給他們多寄點東西。而根據其他文獻記載了解,這一時期正好就是秦滅楚第二年剿滅一些反動勢力的戰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秦在統一過程中的一些狀況,也看到了一些下層的民眾的具體情況。 課堂內容 一、秦的統一和建立 (通過文物資料的應用和講述,了解戰國末期推動統一的因素)那么,原來在進行兼并戰爭的國家為什么開始走向了統一呢?是什么推動了統一? 我們看到課本第14頁的導言部分。戰國中后期,在思想上統一成為了當時人們的共識。儒家思想家孟子就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意思是只有統一才能安定。在戰國末年創作出來的《呂氏春秋》也寫道:沒有統一就不得休息,也就不安定。這反映出了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渴望安定統一的思想傾向,不再想要經歷戰爭。 此外,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以來,各地農業、工商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即貨幣流通廣泛,但我們知道,這個僅限于各國內部,對于各國之間進行交易的時候由于使用的貨幣不同,會帶來諸多不便,就限制了經濟的發展。比如秦國和楚國交易,就需要拿著秦國的方孔半兩錢去楚國換成蟻鼻錢。因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之后,政治的分裂對其產生了阻礙的作用。而這樣的一個經濟發展,也使得一個國家能夠實現富國強兵,就為統一提供了客觀條件。 在這樣的一種客觀條件下,為什么是地處西邊的秦國完成了統一呢? (繼續通過地圖、文字資料等進行分析,了解秦國能夠實現統一的原因)這里面有多種因素,我們先來看秦國的地理位置。秦國東南據崤涵之固,也就說有崤山和函谷關的天然屏障保護它,易守難攻;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很多藍色的線代表河流,流經秦國,中間淺色的是可以耕種的土地,也就是說秦國農業發展的條件還比較好。那么,究竟秦國的人民過的生活怎么樣呢?“黑夫木牘”里這樣記載:錢衣,愿母幸遣錢五、六百,布謹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士兵要求母親給錢五六百,布挑好的給最少二丈五尺。這些數據就反映出了秦國一個普通士兵的家庭也是比較富足的,人民比較勤勞,映射到全國,說明秦國的物質基礎比較雄厚。這與秦國之前采取的哪些經濟措施有關啊?哎,重農抑商;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 此外,黑夫木牘還說: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書信到了還要給他回信,并且必須要說有沒有給到爵位。這兒提到了我們之前學到的什么制度?商鞅變法確立的軍功爵制。通過軍功換取爵位,秦國人培養起了尚武精神,勇猛作戰,就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除了客觀條件和變法運動外,秦國的統治者還做出了其他的一些努力。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本第14頁的學思之窗和19頁的問題探究,看看秦國統治者還做了什么?給大家4分鐘的時間。 (巧妙利用課本欄目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秦國統治者所作的活動,明白秦國統一的要素離不開人的努力)先看學思之窗。李斯說到: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換言之,如果秦國不要人才被其他國家要走,就會危害到秦國的安全。由此,秦國廣納人才,強大自身,這些人才為秦國的統一出謀劃策,比如張儀“六百里”的故事。 問題探究說的是秦國政治統治的優點。它說到:官員恭儉、敦敬、忠信,不結黨營私;朝廷解決問題不拖沓。反映了秦國吏治清明,政府處理事情的效率較高。 由此種種因素疊加作用在秦國,使得秦國的國力強盛,超過了其他的國家,于是,推動了秦順應人們的統一愿望和歷史潮流,開始了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也就是說秦國最終實現的國力強盛的情況是推動其統一的重要因素。 (了解秦國實現統一的史實以及建立秦朝的內容,通過努力,秦朝建立起來后,在民族交融和疆域擴大方面有所努力)秦國按照遠交近攻的策略,在BC230-BC221年,分化瓦解,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相繼滅掉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之后,秦國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設立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進行管理和統治,加強了對云貴一帶的西南夷的控制。新的民族成分融入到了華夏族的群體之中,統一過程中多民族也在進行交融,后來就逐漸地形成了漢族。在北邊,秦朝擊退了匈奴的進攻,并且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通過這些措施,秦國變成了一個東到東海,東北和朝鮮接壤,西到臨洮,北達陰山長城一帶,南到南海的幅員遼闊的國家。 二、秦的鞏固 面對這樣一個地域廣闊的國家,就需要確立有力的政治制度與之匹配從而進行有效統治,并且這些制度,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 (了解大一統的概念,從秦開始真正實現了大一統)那么,何為大一統?在《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中記載,春王正月。元年是君主上位的第一年,春是一年的開始。王說的是周文王。為什么要先說王,后說正月呢?因為是王確立的正月。為什么要特別說到王正月呢?因為大一統。這里的大是重視、尊重的意思。也就是說,重視尊重周天子確立的大一統的國家。這是它本來的意思,這樣的理念和理論基礎后來引申為了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邊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統一,也就說說從秦朝開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實現了高度的統一。 了解大一統之后,再看“君主專制”這個概念。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知道,君主專制就是皇帝實行專制統治,他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皇帝獨尊,帝位終身,皇位世襲。秦朝最早確立了皇帝制度,從而實現了君主專制。那么,皇帝制度具體有什么內容?請大家看到課本第15頁找出皇帝制度的具體內容。 …… 這里說道:皇帝有具體的規定和禮儀來突出獨尊地位,也就是說皇帝制度的第一個特點是皇帝獨尊。具體有哪些呢?我們來想一下。皇帝一般自稱自己是什么啊?朕。皇帝要辦事就要發布詔書。先秦時期本來的詔書稱為命和令。秦始皇把命稱為制,制就是皇帝頒行國家各類典章制度的重要文書。令稱為詔,就是皇帝頒發的命令。一般都是文書的形式發布,稱為詔書或者詔令,一般都要用玉璽在上面蓋印。秦始皇認為自己受命于天,于是就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刻在玉璽上。由此可見,神權還是服務于王權/皇權。(回憶一下,我們之前做的題里面有一個錫命制度,或賜命制度,也是能夠彰顯周王的共主地位。) 并且還建立了相適應的名號制度。比如生前是尊號,紀年是年號,死后還有廟號和謚號。 (學習了解秦朝皇帝制度的內容,并且聯系之前做過的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皇帝的權力是最高的。也就是說第二個特點是皇權至上。 除此之外,皇帝的皇位是世襲的,遵循的是“父死子繼”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這里就體現了我們之前學過的哪一種制度的影響?是宗法制。 皇帝制度的確立使得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和皇位世襲成為了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實現了君主的專制統治。 (了解三公九卿制的內容,明白其為皇權服務的特點,與皇帝結合構成中央)但是,管理一個疆域廣大的國家只有皇帝一個人就有點吃力,就需要其他人的幫助。由此就建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為主要的輔佐大臣,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奏章,下達詔令,負責監察官員,太尉負責軍事,不過在秦朝時侯還是虛職,軍隊軍事主要還在皇帝手中;九卿分管具體的事務,比如奉常管宗廟禮儀,廷尉管全國司法;同時諸卿中還有君主私屬性質的官員,比如太仆給皇帝駕車,少府是宮廷的總管。這些都表明了官員中有為整個國家服務的,還有為皇帝本人及家庭服務的,其職能設置體現了家國一體,仍然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帶來的影響。 皇帝加上三公九卿就被我們叫做中央。 與中央相對的我們叫做地方。地方上,秦朝實行的是郡縣制。為什么廢除了分封制而采用了郡縣制呢?我們看到秦朝廷尉李斯說到:之前分封的時候,隨著時間發展,同姓之間的血緣關系逐漸疏遠,互相之間攻擊不斷,天子不能禁止,就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狀況。現在實行郡縣制可以保證安寧,也就說說郡縣制相比分封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也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郡的長官有郡尉、郡守和監御史,縣是縣尉、縣令和縣丞。郡縣兩級的官員是由中央進行任免 (了解與中央相對的地方基本制度郡縣制,明白其實現了垂直管理及具體官員的職務,解釋課本配圖)和考核,鄉、里和亭負責民眾和治安。由此秦朝就建立了一種從中央到地方進行垂直管理的地方制度。我們可以一起來看到課本第15頁的里耶秦簡戶籍薄,在秦朝每個家庭都登記在戶籍內,是征收賦役的依據,像我們今天的戶口本。這樣每個人都在國家的控制之內,不再像以前那樣,天子不知道諸侯分封地區的人民狀況。 那么,除了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來看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不同外,它們之間還有什么區別呢?請大家結合之前我們學習的內容,看著這兩幅圖,分別從這些方面找出它們的區別。 (將郡縣制和分封制進行對比,給出對比項目,有學生自主完成對比填空,加深對秦朝一些先進制度創新的意義的認識)從官員身份說,分封制下擔任諸侯等的是貴族,而秦朝是官僚。選官來說,分封制依靠血緣,而秦朝依靠才能。即秦朝實現了從貴族/血緣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變。產生方式上,前者是世襲,后者是任命。任職時間看,前者終身,后者任期。經濟來源上,前者依靠分封的采邑,后者領取朝廷的俸祿。管理程度和集權程度上,前者較弱,采用的是諸侯、卿大夫、士的這樣一種分層管理的體制,而秦朝是垂直管理的體制,因此后者的管理程度比較強。聯系之前,我們知道早期國家的特點中提到沒有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到秦朝時期,通過郡縣制,加強了地方控制,使得權力高度集中到了中央。 我們課本上還有一些秦朝采取的鞏固政權的措施。比如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布法律,編訂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等等。 (根據秦朝三大制度的內容,分類歸納總結秦朝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最后,我們總結一下秦朝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從漢書這句話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秦朝建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割據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這樣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的需要。而從柳宗元的這句話反映了秦朝的整個國家都歸公家,也就是君主所有,公家相對于分封制的世家而言,把原來地方上貴族世襲管理變成了官僚選拔,加強了中央集權,奠定了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為后世所沿用。這兩者實現后促進了疆域內各個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的發展,再也沒有之前貨幣不通用的情況,影響非常深遠。 探究一 在學習了秦朝的中央和地方制度等內容之后,請同學們探究秦朝的政令是如何產生和下達的? 產生/決策:皇帝為首加上諸卿等人的幫助,尤其是御史大夫掌管著全國各地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等信息,為決策提供了依據。除去御史大夫還有一個博士非常重要,“國有疑事,掌承問對”,為皇帝提供咨詢建議。他們通過廷議或朝議最終決定處理方案。 執行:由三公傳給各個郡縣或者皇帝傳給九卿再到郡縣。三公與九卿之間不能傳遞消息。 由此,通過這樣的探究,可以發現,秦朝的這一套制度還是比較有效率的,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國家大事基本掌握在皇帝手中,他本人的能力很大程度會影響這個國家的發展。 三、秦的崩潰與速亡 雖然,秦朝有較好的治理模式,但秦朝的統治非常短暫。 1. BC209,陳勝吳廣起義,被稱為歷史上第一次大起義。農民建立了政權“張楚”。 為何要以“張楚”為號呢? (具體學習了解農民起義的內容以及楚漢戰爭的內容,簡單了解劉邦勝利的原因以及項羽失敗的原因)“復立楚國之社稷”、“亡秦必楚”:楚國對秦國的仇恨最深,殘余勢力最大,仇秦勢力較多。而且大澤鄉原為楚地,響應號召比較大,更有利于招攬人手,壯大隊伍。 2.各個郡縣殺掉其官吏去應和起義、數千人聚集起來、各個地方都在響應,起義迅速蔓延,也能看出人們對于秦朝統治的不滿。 3. 陳勝吳廣失敗后,項羽、劉邦等反秦勢力逐漸壯大,在BC207年,劉邦占領了咸陽,秦朝滅亡了。 4.秦朝滅亡后,紛爭并未停息。BC207-AD202年,楚漢之爭爆發了,這是一場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最終劉邦取勝了。 為什么劉邦能勝利?《史記》中的《鴻門宴》。 劉邦:志向遠大,贏得民心;“約法三章”,富有謀略;善于用人,聽取諫言等。 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再來看地圖,項羽盤踞的彭城地勢開闊,容易被攻打,且四周無依靠;而劉邦依靠的南鄭經濟發展良好,積累了能夠長期作戰的資本,易守難攻。最終這些都導致劉邦獲得了勝利,建立了漢朝。 (簡單根據課本及所學知識分析秦朝短暫滅亡的原因)探究二 秦朝為何二世而亡? 1. 階級矛盾激化。(統治者做的種種都導致了這一后果) 2. 思想禁錮和控制。(是否坑殺了儒生呢?時代和作者的主觀態度會對歷史記載產生影響,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的歷史記載,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認識趨于全面) …… 課堂總結 (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回顧,深化知識理解)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秦國統一的原因和條件,秦朝建立后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舉措,并最終分析了解了它滅亡的原因。雖然秦朝二世而亡,比較短暫,但其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創新建設及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模式為后世治理奠基,影響深遠。秦朝雖二世而亡,但留下的很多制度、文化等對后世影響深遠,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秦朝在其他方面做出的貢獻 (針對海水被污染原因與來源,相出相應的對策保護海水資源,接著講述海水利用的內容,最后以實例感受海水淡化帶來的好處。) (15 min) 2min 5min 5min 3min 1min 2min 3min 3min 4min 5min 3min 4min 5min 5min 5min 5min板書:反思: 優點:利用新奇的史料作為導入,尤其是文物史料的應用,整體上講述順暢 問題:內容材料較多,學生理解較難;個別地方仍需重點多次強調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