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漢代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漢在秦完成統一,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體制的基礎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是對封建制度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學情分析高一學習要迎接學業水平測試合格考,也有部分首選歷史學科學生為參加高考打基礎,是學生歷史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課堂教學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重點培養學生歷史思辨能力、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學習目標1.能夠運用相關史料,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論述漢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和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2.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概述漢朝疆域的四至,說明漢朝時期我國的疆域。明確漢朝的時空觀念。3.探討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治世局面的出現與西漢、新、東漢的衰亡的原因,嘗試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4.概述兩漢文化的成就,能夠從中認識到文化成就是漢代大一統國家的盛世景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為文化發展繁榮提供了條件,培養家國情懷。5.通過本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具體知識的學習,初步理解經濟、經濟、思想文化的關系,強化唯物史觀。重點難點1.學習重點: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上的鞏固措施。2.學習難點:兩漢衰亡的歷史原因。教學過程課堂導入:這是在漢長安城遺址中出土的瓦當,上面用篆書印有四個字——漢并天下。在瓦當上制作“漢并天下"既是對建立西漢歷史過程的紀念,更是對再次實現大一統的稱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首先來看這節課的時間跨度和空間范圍。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史稱東漢。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東漢滅亡。這是鼎盛時期西漢和東漢的疆域圖。一、再現大一統 西漢建立“漢并天下“結束了秦末的混亂局面,再現大一統局面。這里解釋一個概念:大一統指的是國家在政治治理、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統一,這個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漢初的社會狀況如何?生:……經濟凋敝,民不聊生。面對這種狀況,統治者采取了怎樣的政策?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具體: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生:文帝景帝統治期間,經濟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漢承秦制“,但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是郡國并行制,也就是郡縣與分封并行。為什么推行郡國并行制呢?這和當時的社會狀況密不可分。在東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戰國時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劉邦建立漢家帝業,一方面必須“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須尊重東方社會之習俗,特別是楚、齊、趙人之俗。這是歷史對劉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的深層背景。——陳蘇鎮《〈春秋〉與“漢道”》由此可見,推行郡國并行制是為了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轍,但給漢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漢景帝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七國叛亂,叛亂被平定后,王國問題得到初步解決。二、鞏固大一統 武帝更張經過60多年的休養生息,西漢國力漸強。自主探究1:漢武帝即位后,哪些問題亟待解決?材料一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漢書·主父偃傳》材料二 (豪強地主)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史記 平準書》材料三 (文帝)匈奴連歲入邊,烽火逼于長安……(景帝)匈奴五次入邊,殺掠人口,動以萬計。——《史記·匈奴列傳》(1)諸侯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2)地方豪強勢力威脅中央集權。(3)西漢初年對外采取妥協退讓政策,匈奴勢力威脅西漢政權。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組合作探究:針對以上問題,漢武帝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邊疆治理和對外關系等方面概括)以4個人為一個小組,進行探究。好,感謝各組的匯報。通過剛剛大家的匯報,我們了解到。均輸平準:進貢的貢品是土特產,貢品在本地屬珍品,但運抵京師后與其他地區同類貢品相比,可能屬下品,這樣既不能供皇室享用,又造成貢品的積壓浪費,使朝廷得不償失。均輸法就是為了克服以上弊端而推行的。其具體做法是:各郡置均輸官,其貢品除品質特優者仍須運送京師外,一般貢品不再運送,或由當地均輸官運往鄰近高價地區售賣,或將貢品按當地售價折成現金,再另購豐產而廉價的商品運往高價地區發售。為防止私商操縱市場,牟取暴利,平準官總管由均輸官運到京師的物資財貨,按照市場情況“貴則賣之,賤則買之”。起到了增加收入,平抑物價的作用。為什么要推行“尊崇儒術“?董仲舒對此做過解釋。《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除了春秋大一統思想外,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還包括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君權神授明確了皇權來源,天人感應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統治者,三綱五常約束了臣民。思想大一統促進了政治大一統。西漢之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經過漢武帝大規模的開疆拓土,西漢疆域較秦朝疆域更為遼闊,初步奠定了中國版圖的格局,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正如《漢武大帝》開篇序幕詞中寫到的: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為幼主,或為昏君,導致外戚勢力變大。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嚴重激化公元9年,外戚王莽(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趁機奪取了西漢政權,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王莽掌權以后,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頒發詔令,進行改制。針對時弊的部分由于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而無法實施,社會弊端未能得到解決。改革中許多措施是完全的托古改制,沒有任何必要,勞民傷財。——整理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隨后,平定各方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東漢初年,劉秀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重視儒學。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東漢中期以后,上層下層同時大分裂。中央動蕩的體現是什么?上層:中央外戚宦官輪流執政外戚集團易于接近皇帝,往往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中大權。而宦官集團則利用皇帝逐漸成年而亟欲親政的條件,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輪番執政,相互間排斥異己,無所不用其極。——王子今《秦漢史》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實質:皇權的旁落(而非衰落)下層: 地方又出現了什么樣的局面?東漢豪強勢力:指擁有大田莊、大宗族、大量依附民與私人武裝的豪強世家。豪強在地方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后發展成為割據勢力,嚴重威脅中央集權。曾經約束地方的監察刺史變成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權力高度分散,民生無人負責,東漢最終走向滅亡。這節課我們共同走過了西漢到東漢的400余年,我們發現,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王朝初創,統治集團有較高才能,空余土地與自耕農較多,統治政策相對溫和。王朝中期,地兼并逐漸加重,自耕農逐漸淪為佃農,財政稅收嚴重受阻。王朝末期,賦稅徭役更為嚴苛,內外部環境更加惡化,農民起義,王朝覆滅。封建王朝能否跳出這個“循環”?請說明原因。由于時間關系,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后探究。按照唯物史觀的觀點,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這個時期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接下來我們走進兩漢時期的文化。四、大一統的樂章 兩漢的文化自主探究2:梳理兩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回顧第一單元,秦漢多民族大一統帝國確立了此后兩千余年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形態,以其巨大的奠基性成就,成為中華文明發展演進的不朽高峰。這個階段:單元小結:開創大一統:在廣闊的疆域內和眾多的民族間第一次真正實現了統一。確立政治體制:通過皇帝制度、郡縣體制、官僚政治等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正式形成。中華文明真正從早期國家步入到成熟國家。確立經濟形態:中國古代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國范圍內被確立和推廣。確立主流思想:為適應大一統需要,儒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思想。對外交流發端:以海陸絲綢之路為代表的真正意義上對域外的文化交流發端于此。最后,讓我們用一段老師原創的話結束這節課的學習,請大家跟著我一起帶著感情朗讀。兩千年后,我們回望歷史。漫天風塵中,我們看到秦皇漢武的功績熠熠生輝;我們聽到華夏族穿越歷史的低沉而強勁的吶喊;我們感受到這片疆域正為我們輸送著綿延不絕的力量。兩千年前的文化依舊燦爛,兩千年前的民族精神仍在傳承。中華,是我們不變的名稱;中國,是我們永遠的摯愛。本節課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