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說課稿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從教材定位上來說,《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這一課以歷史發展的順序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產生演變的過程。第一子目是“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第二子目是“從部落到國家”,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三個子目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即從原始社會組織逐步走向國家的過程。因此本節課從內容上看,涵蓋了人類起源、文化遺存、社會組織、早期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特征等;從社會性質上看,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制階級社會。因此本課講述的是中國歷史各時段中時間跨度最長、內容最復雜的歷史時期。厘清教材定位后,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得出以下兩個課程標準:一是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了解中華文明起源。二是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再加上,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課,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乃是是高一新生,他們通過初中歷史知識的學習,對石器時代和夏商西周三代的歷史已有簡單的知識積累,但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大多還處于感性認知階段,高中新教材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因此要達到教學目標還有一定難度。根據這種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會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根據以上內容,即教材定位、課程標準、學情分析,我作出了以下教學目標設定:知識與技能:1.能對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進行時空定位,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2.了解私有制、階級、王權與國家產生的關系,理解人類社會演進的規律。3.分析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能夠記憶默寫出宗法制和分封制大體內容。過程與方法:1.通過中國史前古遺跡分布圖,能對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進行時空定位,培養時空觀念能力。2.分析典型文化遺址的考古特征,了解私有制、階級、王權與國家產生的關系,理解人類社會演進的規律,培養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認識歷史和歷史解釋的能力。3.通過文化遺址、歷史文物、甲骨文和青銅銘文,分析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培養多渠道獲取史料的意識和史料實證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培養對中國民族認同感。2.體會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為完成以上目標,我將本課內容按照“早期國家形成過程”進行了新的結構劃分,將第一子目“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設為“雛形”階段;第二子目“從部落到國家”設為“形成”階段;將商和西周設為“發展”階段,讓學生更容易有結構的記憶本節課內容。接下來進入課堂內容。在導入上,我會展示如圖的一些新舊石器時代經典器物照,片引導同學們自己識別來進行導入。教學設計意圖是運用豐富生動的中國史前文化代表性文化圖片開啟新課,直觀展示歷史風采,感悟先民們偉大的創造力,能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作為代表性圖片,難度上能契合學生剛入學的學業水平,能充分調動學生思考與回答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同時,也為順利轉入第一個教學環節奠定良好基礎。接下來我會展示一組新舊石器時代生活場景復原圖,讓同學們自己找兩圖有何不同,更好的總結二者特點與區別,同時在對比完后放出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分布圖,再次加深學生的映像。其教學設計意圖是運用一組新舊石器時代生活復原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找不同,進行新舊石器時代異同分析,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兩者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好記憶兩者特點。結尾以兩幅空間分布圖收尾使學生對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進行時空定位,同時自然過度到良渚文化(開始具備國家雛形),開啟下一階段。展示良渚文化古城復原圖,教學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良渚古城復原圖,使其發現良渚文化遺址已經存在等級區分、階級差別。結合良渚古城墻和恩格斯的觀點,拋出氏族制度概念,引導學生推導出城墻的出現是私有制和王權出現的重要標志,同時也表明良渚文化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進而自然過渡到從部落到國家部分。而后展示三皇五帝圖,講一個“堯舜”的禪讓故事,讓同學們理解什么是禪讓制,而后給出《史記》、《戰國策》中兩則不同關于禪讓的說法,引導同學思考這個問題。教學設計意圖是展示三皇五帝圖,讓同學自己分享相關人物故事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兩則有關啟繼位但描述完全不同的史料,引導學生討論,培養學生懷疑精神,加深學生對禪讓制和世襲制的理解,同時自然過度到夏商周部分。展示夏商疆域圖,展示基本史實,在商朝時展示甲骨文圖片,引導同學們學習一點點最簡單最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而后用三則商朝占卜的材料展示其特點“神權與王權結合”。展示西周疆域圖和基本史實,點出西周擁有明確建立時間,分享其中小故事。展示分封制圖片,宗法制圖片,二者互為表里的關系圖,厘清兩者概念與關系。播放“大克鼎”解讀視頻,加深學生對分封和宗法制的了解,同時開啟對于西周經濟部分的內容,展示西周時期“井田制”等圖片,帶學生了解西周時期的經濟狀況。教學設計意圖是以教材資料、殷墟考古資料和視頻資料等多元資料,了 解夏朝、商朝和西周的重要國家特征,以及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特點,并能理解它們的聯系與創新之處,感悟中華文明的偉大智慧。最后展示本節課框架圖進行總結小復習,并且布置觀看《國家寶藏》中有關本課內容部分的開放式作業。教學設計意圖是給出本課內容大致框架,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把握和理解。作業形式為觀看綜藝節目,學生接受程度高,觀看后可以拓展學生對本課內容的了解,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