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屬于中國古代史部分。內容上承前一課《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時期,本課內容由四個子目構成,主要涉及兩漢的重要史實,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第一子目主要敘述西漢大一統國家的初建,為恢復社會穩定采取的“無為而治”和漢承秦制,卻有所損益。第二子目主要是漢武帝時期采取的一系列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即在秦朝基礎上,漢武帝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進一步加強,本子目應是教學時的重點內容。第三子目主要敘述了西漢滅亡到東漢建立之前短暫建立的新朝和東漢時期的“光武中興”,“光武中興”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期間出現的社會矛盾依然不斷激化,戚宦專權,最終導致政權的覆滅。第四子目“兩漢的文化”則列舉了兩漢時期的重要史學著作和在文學、醫藥和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展示了兩漢文化的燦爛。本課共有四個子目,體量大,內容多,教學時需要有所側重和取舍。前三個子目內容之間有相連的因果關系,需要進行梳理和關聯,在第二子目的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秦制看漢制,第四子目主要以了解中華燦爛文明為主。學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一的學生。學生在初中學習過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基本史實,通過本單元第3課的學習,對“大一統”國家這一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由于本課內容繁多且時間跨度大,學生對兩漢時期的幾代君王采取的改革措施的認識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沒有關注到措施之間內在的聯系,缺乏整體的系統的認知。同時,學生才從初中過渡到高中,歷史學科的邏輯思維能力仍較薄弱,對歷史的了解停留在一定的故事層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史料并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會透過歷史現象看歷史的演變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教學目標通過繪制時間軸,知道西漢、新朝和東漢的時間階段;通過史料研讀,理解西漢建立初期采取“與民休息”政策的社會背景,認識“文景之治”主要內容以及“光武中興”主要內容,秉持“史論結合”原則合理解釋歷史現象。(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填寫表格,歸納整理漢武帝時期采取鞏固大一統國家的措施,并能夠準確復述重要制度;通過文字、圖片和相關史料,分析漢武帝改革的歷史原因,理解漢武帝時期采取的多方面舉措的意義;通過對比西漢和秦朝在統治措施上的異同,認識漢武帝時期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重要意義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激發對中國歷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堅持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通過史料研讀,堅持“論從史出”原則,分析兩漢衰亡的原因;展示兩漢時期政治制度的邏輯關系圖,理清相關措施之間的因果關系,透過歷史現象看到歷史演變規律,培養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通過展示圖片,知道兩漢創造的璀璨文明成就,激發對中華文明的敬仰之情,涵養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心。(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文景之治,漢武帝采取鞏固大一統國家的措施,光武中興,兩漢的文化成就難點:兩漢政治制度的演變,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兩漢衰亡的原因教學方法講授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圖示法、史料研習法課時安排本課內容較多,分為2課時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并提出問題:漢朝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王朝呢?學生觀看思考,發言,討論,教師總結,順勢導入新課。【設計意圖】通過展示鮮活的視頻,能夠給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境,同時設置的思考問題又增加了課程的懸念,有利于烘托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環節二:新課講授教師展示兩漢時期時間軸,請學生觀看并讓學生復述兩漢時期的具體時間點學生觀看并復述兩漢時期的具體時間點。【設計意圖】利用時間軸說明西漢、新朝和東漢的時間段,明確各個政權的存在時間,并引導學生進行復述,加深對兩漢時期整體時空的記憶,構建學生對兩漢時期的時空觀。與民休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材料一: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司馬遷《史記·平淮書》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史料和圖片,請同學觀看,并提出問題:西漢初期的社會情況如何?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現象?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思考,討論,發言,教師進行總結歸納:西漢初年,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凋敝,主要是因為秦朝的暴政和戰爭的破壞。教師總結歸納完西漢初年社會境況后,再次提出問題:面對西漢初年社會出現的問題,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樣的政策呢?為什么會采取這一政策呢?學生閱讀教材,思考,發言。教師進行總結歸納:西漢初年,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無為而治”,主要因為:一是吸取秦亡的教訓;二是漢初黃老思想的影響文景之治材料二: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班固《漢書·景帝紀》材料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班固《漢書·食貨志》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請學生觀看,并運用講述法和講解法對史料進行解釋。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再次深入認識“文景之治”這一歷史現象。3.漢朝削藩教師講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并展示相關史料。材料四: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無度,出入擬于天子,擅為法令。——(西漢)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教師請學生閱讀史料,提出問題:“不聽天子詔”會對西漢統治造成怎樣的結果?那西漢統治者面對這樣的情況采取了什么措施?學生結合教材,思考、討論和發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歸納總結:諸侯王違法僭越,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并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西漢統治者面對這樣的情況,采取了“削藩”的措施。漢景帝采納晁錯的“削藩”建議,開始削奪部分有罪諸侯王的封地,劃歸中央管轄,結果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掀起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但是叛亂不得人心,三個月即被平定。【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展示相關史料和圖片,進行史料研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通過學習西漢初年采取“與民休息”政策,吸取秦亡經驗,立足當下國情,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的借鑒作用,樹立科學的歷史唯物史觀。繼往開來——建功立業漢武功業教師展示表格,對漢武帝采取的大一統措施分別進行細致的講解,在表格的基礎上,教師將分別對政治上的“推恩令”,經濟上的“鹽鐵官營”,思想上的“尊崇儒術”和軍事上的“開疆拓土”展開詳細的講述。(1)政治大一統——“推恩令”在表格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何為“推恩令”?學生結合教材,思考,討論。材料五:漢武帝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別隸屬于漢郡。——邱樹森、陳振江主編《新編中國通史》教師由西漢初期的“削藩”措施,過渡到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措施。教師展示相關史料和示意圖,搭配講述法和問答法,對“推恩令”概念和作用進行解釋。教師展示相關表格,并解釋政治上采取的其他措施。(2)經濟大一統——鹽鐵官營材料六: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 dì ,戴上腳鐐)左趾,沒入其器物。——《史記·平淮書》(西漢煮鹽使用的“牢盆”)教師展示史料,請學生觀看,提出問題:材料中講到的是西漢時期實行的什么政策?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教材,思考,發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拓展延伸,解釋鹽鐵官營的內容以及講述其產生的作用。教師展示經濟措施表格,并解釋經濟上實行的其他措施,對歷史名詞“均輸平淮”進行講解。(3)思想大一統——尊崇儒術材料七:《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班固《漢書·董仲舒傳》教師展示相關史料,請學生觀看,提出問題:為什么董仲舒要“尊崇儒術”?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史料,并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西漢初期推行“無為而治”,有相對寬松的學術氛圍,各家思想不同程度活躍起來,思想活躍不利于大一統國家的建立。教師展示表格,并對“尊崇儒術”的影響進行講述:“大一統”思想日漸深入人心,推動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4)疆域大一統——開疆拓土材料八:(衛青墓)(霍去病墓)教師展示文字和圖片,請同學觀看,講解北擊匈奴主要內容和絲綢之路途徑的主要地區。教師展示表格,對在軍事與邊疆治理上的措施影響進行講述: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設西域都護,開辟絲綢之路等措施使得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促進了民族融合,構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教師展示表格和示意圖,學生觀看,并對比秦和西漢的統一措施和疆域圖。學生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思考、發言、討論。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歸納總結:西漢在秦的基礎上,順應時代潮流,在經濟、政治、思想和軍事上都吸取前朝經驗和立足國情推行了更加完善和深入民心的政策,使得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了民族凝聚力,推動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過渡)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但是王莽的統治,不僅沒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新體制,反而使原有的政治體制秩序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結果釀成了赤眉、綠林軍農民大起義。在社會上下一致反對的浪潮中,新莽王朝歸于覆滅。光武中興材料八: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清)王夫之《讀通鑒論》材料九:稱賢君者,或首漢文帝,或推唐太宗。恭儉恤民,則漢文帝為勝;開物成務,則唐太宗為優。能兼之者其唯光武帝乎?——(清)強汝詢《求益齋文集·漢光武帝論》教師通過展示相關史料,請同學觀看,并提出問題:后世為何推崇光武帝?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教材,思考,發言,討論。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歸納: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有用的措施,所以在東漢時期社會出現了繁榮景象,史稱“光武中興”。【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史料研讀,引導學生結合教材閱讀和分析史料,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看問題,培養合理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表格歸納整理光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提高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戚宦專權——兩漢衰亡外戚專權材料十: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蠶食亡厭,四亡也;苛吏徭役,失農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列,六亡也;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饑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東漢)班固《漢書·鮑宣傳》教師展示相關史料,請同學觀看,并提出問題:西漢末年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學生思考,發言,討論。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歸納:西漢末年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尖銳。材料十一:公園前49年,漢宣帝死,元帝劉奭繼位。元帝改變了漢家“王霸道雜用”的大政方針,片面帝推崇儒家,削弱了國家權力,漢家政權趨向衰落。元帝的政策,為成帝、哀帝、平帝相繼承襲,以致政權落入外家之手,而出現了王莽篡漢的局面。——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教師展示相關史料,請同學觀看,并提出問題:西漢后期為什么會出現外戚掌權,王莽篡漢的局面?學生結合教材思考,發言,討論。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歸納:一是因為中外朝制度為外戚掌權提供了條件;二是因為西漢后期,社會境況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百姓對當權者的不滿,為外戚上臺提供了溫床;三是因為西漢后期,片面推崇儒家,削弱了國家權力,漢家政權趨向衰落。宦官專權材料十二:教師展示圖表,請學生觀看,并提出問題:統計表中告訴我們東漢中后期怎樣的歷史信息?學生思考,發言并討論,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歸納:從表格中可以得知,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年壽不長。教師在此基礎上,再次提問:幼主繼位會導致什么樣的局面出現?學生思考,發言,討論,之后教師請一位同學回答。回答完畢后,教師展示相關邏輯關系圖,運用講述法對邏輯關系圖進行解釋,最后進行總結歸納:皇帝年少不能親政,所以由太后掌握政權,實際權力控制在外戚手中,隨著皇帝逐漸長大,不滿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宦官又因此掌握朝政,從而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他們各謀私利相互爭斗,與一些正直的官員和士人相互對抗,他們因觸犯宦官利益,被宦官誣陷為“黨人”,遭到嚴重鎮壓,史稱“黨錮之禍”。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講述:東漢時期隨著豪強地主勢力壯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斷發展,土地兼并激烈進行,大批農民失掉土地,淪為農奴或流民,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黃巾軍”。起義軍雖然相繼被官軍各個擊破,但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教師展示材料,請同學觀看。材料十三:(東漢南陽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資至百萬。——司馬彪《續漢書》【設計意圖】教師通過繪制邏輯關系圖,使學生深刻理解外戚和官宦掌握政權的過程和緣由,從而對兩漢時期出現戚宦專權這一歷史現象進行合理解釋;通過史料研讀和史料實證,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使學生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史觀。煌煌漢風——燦爛文化(司馬遷) (蔡倫)《江南》——樂府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教師講述結束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漢文化?請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進行個人思考和小組討論,學生討論結束后,請代表發言。學生回答期間,教師引導學生從兩漢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進行思考,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唯物史觀看問題,最后教師總結:兩漢在政治上,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在經濟上,經濟繁榮發展;在思想上,統一思想;在民族交往上,開疆拓土中促進民族間經濟文化交往。所以,正是因為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從而促進漢代科技文化的繁榮。【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填寫表格,學生整理歸納兩漢時期在各領域的文化成就,從而對兩漢的燦爛文化有整體的認識;通過展示圖片、文字史料,同時配合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加課堂趣味性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養成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環節三:小結作業課堂小結課后作業請學生回去閱讀兩漢時期相關的歷史讀物,下次課堂請學生進行課堂分享。【設計意圖】開放式作業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較好地貫徹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時間軸和地圖的利用加強了學生的時空觀念,并運用較多的史料對兩漢時期的統治措施和兩漢衰亡的原因進行講解,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唯物主義看問題和分析問題。通過自主探究和學習任務,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調動了課堂氛圍,提高了教學效率。本課在如何精選史料落實史料實證的目標,如何更有效設置綜合性探究主題等方面可以進一步改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