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6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第20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一、教學理念“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是狄更斯代表作《雙城記》中的名句,與北洋軍閥治下的“荊棘”與“鮮花”并存的中國異曲同工。本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依托前沿權威史料的基礎上嘗試置身于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的歷史時空,對北洋軍閥時期社會動蕩而又英杰輩出的復雜時代進行全面客觀的歷史理解,涵養一百多年前的仁人志士不斷追求民主法制和救亡圖存的家國情懷。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中外歷史剛要·上》第六單元第20課,講述了上世紀一二十代北洋政府時期的相關歷史。辛亥革命后,未能在較短時間內重建社會秩序,袁世凱復辟帝制、北洋軍閥相互混戰等造成嚴重的社會動蕩,民生隨之凋敝。在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不同階層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救亡圖存活動,民族工業迎來了短暫春天,工人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新文化運動打出了“民主、科學”的旗號,遠在萬里之遙的十四萬華工在世界面前努力捍衛著國家尊嚴。這段歷史絕不是單純的“黑暗”能夠簡單概括,中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在一群文人、商人和庶人身上得到了光榮的傳承。三、學情分析經過初中歷史的學習,高一學生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權更迭、人民困苦不堪的現象有了初步印象,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張謇投身民族工業和新文化運動等內容相對熟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有別于初中歷史,高中在思考這段歷史時更加注重深入剖析,需要思考時代背景與杰出人物的歷史選擇之間的聯系,更要分析不同階層的歷史活動在同一時空相互交織的復雜性,同時還要長遠地考慮這一時期民眾的思想覺醒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生在思維力上有待激發。四、教學目標1、結合歷史發展周期表和近代北洋軍閥割據示意圖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相關史實,掌握民國初年民族工業蓬勃發展、新文化運動的若干表現,初步形成讀史和看圖能力,強化時空觀念。2、通過對文字、圖片和實物等多種史料的分析、整理,培養史料實證意識,綜合多種史料并做到論從史出,對教材的核心概念做出合理解釋,以求對歷史全面而準確的理解。3、了解民國建立初期在列強干涉和軍閥混戰下的動蕩歲月,體會民族實業家、愛國知識分子和一戰華工等不同階層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赤子之心,銘記亙古未變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涵養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重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歷史全貌教學難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暗含的中華民族復興曙光六、教學設計思路中華民國成立后的十五六年間,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一段時光,也是一個能人輩出的時代。本課試以該時代的強人、武人、商人、文人和庶人為切入口,依托相關史料如《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等神入歷史,分析袁世凱在民國初能夠獨攬大權、倒行逆施的客觀原因,明確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對袁復辟失敗的歷史作用,揭露近代中國在軍閥混戰、列強干涉下的悲慘境地,謳歌愛國人士在經濟、文化、戰爭和外交等領域,通過不同方式捍衛國家尊嚴、彰顯民族氣節的偉大精神,揭示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壯大了工人隊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培育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從而全方位呈現這一“最好”與“最壞”并存的復雜歷史。七、教學過程【導入】出示四幅照片,猜人物及其身份。引出:有的人是時代強者,有些人一身戎裝是為武人,有些是做生意的,我們叫他商人,有的人是文人,而更多地是普通人或者說“庶人”。在他們的人生歲月中,有一段光陰是相互交織的,構成了一段特殊的歷史,而從他們身上也能折射出許多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今天我們來學習“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一)強人的倒逆1.強者何強?【任務設計】結合史料,探究袁世凱何以成為辛亥革命后的時代強人。【教學片斷】師:有的同學可能會有疑慮,為什么時代強人不是孫中山?客觀的說,那個時代強者姿態更加清晰的我們說應該是袁世凱,為什么呢?首先,北洋新軍的武力支撐。整個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動蕩的屈辱史,在亂世我們說一個人強往往是什么力量比較強?(生:軍事力量)而袁世凱掌握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隊——北洋新軍。孫中山的革命力量有,起義軍也有,但與北洋軍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其次,他是列強眼中的新代理人。在當時的中國是雙半社會,最高話語權掌握在誰手里?(生:列強),那么就看列強支持誰。而列強在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選擇了后者。我們來看一段史料:1911年11月,英國政府致電北京公使朱爾典:“我們對袁世凱懷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這樣一個政府將得到我們能夠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最后,袁世凱還有高深莫測的政治手腕。袁世凱在官場沉浸多年,積攢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政治手腕很高超。回憶下辛亥革命的內容,袁世凱代表清政府與革命黨進行南北議和,讓孫中山心甘情愿地讓出臨時大總統之位,又讓溥儀帝下詔退位,還有在南北議和中曾經有一條說將來的政府應該定在南京,因為我們聽說的是“南京臨時政府”,但后來遷往哪里?北京。手段不可謂不高超。今天我們再來了解歷史中很有名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被稱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包括山東問題、東北問題、聘用日本人當顧問的問題等五塊內容。任何執政者都不希望自己的政權剎那間倒塌,所以袁世凱意識到這對自身的統治不利,所以他采取了這些方法。比如說,指示外交總長與日本逐條討論以拖延時間,越仔細越好;爭取出的時間將這些秘密談判的內容泄露出去,泄露給民眾、利用輿論以向日本施壓,同時泄露給英美等國,希望重現當年三國干涉換遼的情景以遏制日本;同時還派親信前往日本,離間日本高層內部,不可謂不用心。后來是日本逼得太緊,加上袁世凱想獲取日本的支持以滿足自己未來更大的野心,他同意了,但這個條約打了折扣,比如聘用日本人當顧問被日本放棄,說以后再談。最后簽訂的條約叫中日民四條約,因為1915年民國四年簽訂。根據最新的史料,認為袁氏的外交已達到當時中國實力所能取得的最好結果。你當然能采取其他方式,比如戰爭,二十一條我不滿意,我要抗爭到底。但在談判桌上,客觀的講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這樣一來,袁世凱時代強人的姿態可以說是很清晰了。革命派確實不支持他,支持孫中山,但在袁世凱的周圍也有北洋新軍、列強、包括立憲派的支持。比如嚴復,一生都在追求君主立憲制,對袁世凱予厚望,說他:“文足定頓,武足戡亂。”【設計意圖】結合最新前沿史料《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以袁世凱為線索梳理民國初的相關事實,結合袁個人的歷史活動探討袁世凱在此所扮演的角色,還原一個更加豐滿、真實、客觀的人物形象,并在基于客觀史實的基礎上產生相應的多樣化的歷史理解。2.袁氏的倒逆行徑【任務設計】回歸書本,探究袁世凱在大權獨攬后,是如何倒行逆施并最終失敗的。【教學片斷】師:閱讀第一目,思考他是如何倒行逆施的?請5位同學依次回答。對《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做個解釋。其他較簡單易懂。生1:1913年11月,解散中國國民黨。生2:1914年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為總統制師:《中華民國約法》是正式的法律,歷史貶低有加,《臨時約法》卻地位很高,說是資產階級第一部憲法,是民主化進程中的豐碑。為什么?生3:原有的責任內閣,國務員有“副署”的權力,事實上是對臨時大總統權力的制約。現在總統制,學習美國,總統是權力中心,權力增加。師:這無疑是在集權。接下去又發生了什么?生4:1914年12月,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生5:1915年8月,積極為復辟帝制營造輿論生6:1915年10月,接受“勸進”,復辟帝制師:當袁世凱復辟帝制成為現實后,這一公然違反民主共和的舉動使全國人民被點燃了怒火。“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相繼爆發,特別是護國運動,革命黨人在云南首義,南方各省紛紛響應,袁世凱的部下也通電全國不支持稱帝。在全國人民的反對浪潮中,袁世凱僅僅幾個月就被迫取消帝制,本人也在不久之后憂憤而死。他死后,能穩定住中國政局的人沒有了。【設計意圖】根據歷史發展周期表,簡述袁世凱復辟帝制的一系列活動。對比《臨時約法》與《中國民國約法》,傳遞民主法制精神。通過對袁世凱執政時期的史實闡述,理解近代中國社會動蕩的基本表現,為引出下文做好準備。(二)武人的紛爭【任務設計】結合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的政局發展,了解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列強加緊侵略中國的野心。【教學片斷】師:原有的北洋軍閥分為三大派系,奉系、皖系、直系。還有地方軍閥,桂系、滇系和四川、山西等地。彼此之間又是相互混戰爭斗,比如“府院之爭”、“張勛復辟”,中華民國軍政府的建立最后也被證明各懷鬼胎。因此孫中山憤而辭去海陸軍大元帥,并說了一句:“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而這些紛爭也只是冰山一角,在袁世凱死后的十二年,三大派系輪番上臺,列強在背后搖旗吶喊,12年有15位掌權者,長的不過3年8個月,短的僅僅10幾天。思考: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局如何形容?生:列強干涉、政權更迭、社會動蕩。(板書)【設計意圖】通過“府院之爭”、“張勛復辟”等重大史實將北洋軍閥時期的政局動蕩清晰地呈現,為其他教學內容留出課堂的空間。(三)商人的活躍【任務設計】通過實業家張謇,引出民國初年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春天的表現。利用鄉土歷史中的和豐紗廠并結合教材,探究民族工業蓬勃發展的原因,拉近與歷史的距離。【教學片斷】師:在政治黑暗的同時,其他領域卻透射出幾束光芒。來看第三目商人的活躍。張謇本是清末狀元,仕途一片光明,但他卻放棄功名從事商業,請問他的志向是什么?生:“實業救國”。師:這一時期,商人可謂迎來了春天,無論是年均投資總額還是年均新增廠家數都大大超過了之前,而說道近代商業的發展,寧波幫肯定是個繞不開的話題。他們有的在上海灘叱咤風云,有的在本地也辦起了民族工業,最著名的莫過于“三支半煙囪”:和豐紗廠、太豐面粉廠、永耀電力公司、通利源榨油廠。我們來看和豐紗廠,舊址在現在的和豐創意廣場,是現在維科家紡的前身。翻看歷史一看,發現和豐紗廠在20世紀10年代無論是廠家規模還是盈利的利潤都是空前未有,而從寧波民族工業又可折射出全國民族工業都在蓬勃發展,那么問題來了,原因何在?(閱讀書本)生:中華民國建立,掃除政治上的束縛;南京臨時政府鼓勵興辦實業;列強忙于一戰;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師: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反帝運動揭示著民族意識從少數人的覺醒來到了多數人的勃發,而這個意識又是近代國家崛起的重要標志之一(板書:民族意識勃發)。另外,老師還注意到教材最后一句話,說工人階級壯大(板書)到200多萬,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結合之后的史實,說說你如何理解“不可忽視”這個詞?生: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階級基礎。【設計意圖】結合和豐紗廠等鄉土的民族工業,深化對歷史的理解和感知,將歷史感悟與社會生活相結合,提高對周邊史料的挖掘能力,認識一戰對民族工業發展的客觀作用。(四)文人的疾呼【任務設計】回顧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探究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歷程及歷史作用。【教學片斷】師:商人在為國家積極奔走的同時,發現他們并不是獨行俠。剛才我們看到胡適、陳獨秀等人,很容易聯想到一場運動?生:新文化運動師:這場運動時期有本雜志很有名。《新青年》)這一時期有兩位先生很受推崇?生:民主、科學師:這一時期文人意識到要學習西方傳播而來的民主、科學思想。“向西方學習”是近代中國人一直以來救亡圖存的口號,之前洋務運動說學習器物,后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說學習制度,但都失敗了。現在可以說是中國最聰明的人說,要學習思想,為什么?(結合教材)生:人民的思想未被解放。師:沒錯,洋務運動就不用說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沒怎么發動群眾,并不是人民不想幫你,而在于他們不知道你要帶給他們什么。如果你告訴他們,你們是自由平等的,以后不用跪了、站起來,不要相信人血饅頭,這是愚昧的,于病情無補,應該相信科學。這樣人民才會加入你的隊伍,一起去推翻舊社會。這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師:對比西方,以英國為例,先解放思想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再改變制度如光榮革命、《權利法案》和責任內閣制,最后更改器物如開展第一次工業革命。可以發現,中國學反了,也很好理解,因為世人都習慣了從最簡單的做起,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終于在這一時期認識到要學習思想。師:剛才我們提到《新青年》,這是當時宣傳新思想的陣地,另外還有一所大學——北京大學。這所大學在之前還真不咋地,地理位置在故宮東北角大概1公里。因為招收的基本是官宦子弟,紈绔之風盛行,直到有個人來當了校長——蔡元培。(照片展示)師:正是從這里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然后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如陳獨秀說:唯有德先生、賽先生才能拯救中國各領域的黑暗。同時這場運動還是一場文學改良運動,因為思想解放運動靠文言文來傳播的話,受眾面太小,所以胡適提議“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連舊勢力的代表溥儀也跟隨了這股浪潮。【設計意圖】聯系洋務運動學習“器物”、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制度”最終失敗,凸顯近代中國喚醒民眾覺醒的重要性,從而烘托新文化運動的深遠作用。陳列北大紅樓的若干照片,感受一百年前不屈的文人在思想領域傾盡己力的偉大精神,涵養家國情懷。(五)庶人的流離【任務設計】掌握北洋政府在外交上趨于主動,感受一戰華工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教學片斷】師:在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的時期,民不聊生(板書)、流離失所成為了常態,本課開篇的圖片就揭示了當時的農民逃荒的場景。有些人為了生計,甚至要奔赴異國他鄉,就是一戰時期遠赴歐洲的中國勞工。師:今年是一戰結束100周年,100年前,北洋軍閥在紫禁城太和殿廣場舉行了聲勢頗為浩大的閱兵儀式,慶祝自己一戰戰勝國的地位。參加一戰,是北洋軍閥內部一直以來的呼吁,教材中也提到“為了爭取國際地位、遏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對外政策從晚清的被動挨打轉變為趨于主動(板書),這從北洋政府在邊疆問題上的諸多談判也可以看出。師:照片中這些士兵軍容齊整、似乎不可一世,其實他們基本沒去過歐洲參戰。北洋軍閥的軍費基本用于國內混戰,根本沒有多余的錢財。但同時又不想失去這么好的一次機會,后來看到英法因為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口,勞動人大量缺乏。于是,人口第一的中國就成為了他們需要的對象,所以奔赴歐洲的是這些人(照片,中國勞工,一共14萬)。師:他們來到歐洲,要從事繁重的勞務工作,比如挖戰壕,生活條件極其糟糕,但仍保持一顆樂觀的心。你說他們出發前相互約定:我們要為國爭光,努力為國家贏得勝利。這我是不信的,他們更多的是出于生計所迫,因為招工合同上寫著1法郎一天,一個月大概5銀元,相當于150斤大米,10斤肉,這對一個普通家庭是非常有誘惑力的。然后他們來到了歐洲,帶著一種顯而易見的屈辱,也帶著中華民族骨子里的一絲不茍,在歐洲贏得了尊重(英法對華工的肯定),也為國家贏得了許多(巴黎和會顧維鈞為什么能慷慨陳詞、據理力爭,很大程度上底氣來源于這些華工,他們大多來自山東),有些人也為自己贏得了幸福(最后一個華工朱桂生,與法國女子結婚,300個人類似經歷)。師:相比較之前那些歷史的杰出人物,他們可能是歷史老人眼中的小人物,但他們才是我們在那個時代最可能重合的身影。假如我們生活在那個時代,我們很可能就是這些勞工,在英法士兵可以歡呼勝利的時候,我們還要去戰場清理未爆炸的炸彈然后繼續犧牲,也可能在開赴歐洲的路途中因為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葬身魚腹,14萬人去,11萬人回,犧牲的幾萬人只有1874人墓碑上留有名字。這就是一戰時的勞工,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維護著國家的尊嚴。【設計意圖】任何人都在不同形式上參與了歷史的前進,相比較杰出人物來說,庶人更貼近我們自身。在一個個普通的勞工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歷經千年的強大文化底蘊。他們的樸實、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自律,都讓世界為之側目,這是體現家國情懷的絕佳載體。【教學片斷】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相關歷史,這是一個能人輩出的時代。但有些能人在權力和欲望面前迷失,有些民間商人卻為國家積極奔走,有些書生大聲疾呼挺直了中華民族的脊梁,還有一些普通人在特殊的場合以自己的方式維護著國家的尊嚴。這是最壞的時代,這也是最好的時代,它就像生活一樣,有時候就是泥沙俱下,就是荊棘與鮮花并存。當然,我們希望鮮花能多一點。【課后拓展】最后簡單聯系下新高考,現在最后一題有了論述題,12分。四年前,為了紀念一戰開始100周年,《看歷史》雜志出了這樣一刊“1914,這個國家會好嗎”。摘要是這樣寫的:新生的中華民國已歷三載,但政爭、戰亂和貧困,卻在這片苦難的土地上不見終結。百年后,他們的選擇仍然會引發我們長久的思索:1914,這個國家是否會好起來?學完今天這課后,相信同學們心里的答案會更加清晰,謝謝大家的配合!下課!八、教學評價設計新課標、新教材與核心素養的三管齊下,給眾多一線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考和嘗試,本課就是筆者在寧波市新課標新教材培訓活動上的一次課堂展示。本課線索經仔細斟酌后,最終選擇了以“鮮花”與“荊棘”并存、“最壞”與“最好”同行的思路,以便更好地凸顯時代主題。1、課后評價。觀摩本課的老師們基本全程被本課紛繁生動的史料所吸引,和豐紗廠等本土民族工業的史實頗具吸引力,借由不同階層的人透視整個北洋軍閥時期的社會面貌也相當引人入勝。但筆者與一些教師交流時,都覺得本課精彩有余、深度不足,很多教學環節只能點到為止,頗感意猶未盡。2、課時作業的設計思路和評價原則。(1)設計思路。考察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動蕩;考察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的發展;考察新文化運動的運動內容;考查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與外交狀況,考察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論從史出的能力。(2)評價原則:靈活性、層次性、預見性、獨立性。例題:1.1912年2月至1913年7月不到兩年時間,袁世凱政府被迫更換了四屆內閣,甚至出現國會在一天之內提交6份彈劾方案的情況。這主要反映( )①革命派與舊勢力斗爭難以妥協 ②立法與行政權缺乏制衡 ③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不得人心 ④袁氏復古尊孔遭到抵制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2.讀下圖,對下圖所示歷史現象的相關解讀正確的是( ) A.主要得益于一戰期間國內外市場的擴大B.創造了民國時期經濟增長速度的最高紀錄C.面粉業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新式工業D.改變了當時外國資本超過民族資本的現狀3.《劍橋中華民國史》載“(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紀)20年代初,民族資本主義就開足了馬力……但這一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巨大進步,更多地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經濟奇跡,而較少地受惠于一場早已被軍人接管了的革命。”對材料最恰當的理解是( )A.辛亥革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B.辛亥革命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毫無作用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速度快程度高D.一戰是造成“經濟奇跡”出現的主要原因4.有學者研究新文化運動時注意到: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時,以為可以轟動一時,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銷行無多,每期僅印一千份。1917年起,為數漸增,日后達一萬五六千份,大專學校及中學學生爭先購閱,才算真正轟動一時,這種狀況與其反對舊道德的言論固然有關,但更與引起青年“新鮮的趣味”因素直接關聯。這種因素是( )A.“自強求富” B.“實業救國” C.“民主共和” D.“文學革命”5.1917年初,中國政府內部激烈討論對德參戰議題。嚴復對友人說歐洲戰事或許在這年春夏間可決勝負,“但兵亊一解之后,國土世局,必將大異于前,而遠東諸國,亦必大受影響。此時中國,如有能者把舵,乘機利用,雖不稱霸,可以長存;假其時機坐失,則受人處分之后,能否成國,正未可知”。據此可知,嚴復( )A.希望政府能夠在對德外交上取得主動權B.主張政府要靜待時機奉行對德中立政策C.預見到中國在戰后只能受列強擺布的命運D.認為中國應先整頓內政才有條件一致對外答案:1.【答案】A【解析】材料“不到兩年時間,袁世凱政府被迫更換了四屆內閣”體現革命派與舊勢力斗爭難以妥協,故①正確;材料“國會在一天之內提交6份彈劾方案”反映立法與行政權缺乏制衡,故②正確;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的時間是1915年,與材料“1912年2月至1913年7月”不符,故③錯誤;袁氏復古尊孔的時間是1914年,與材料“1912年2月至1913年7月”不符,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2. 【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12年”、“1921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面粉業生產能力迅速提升,主要得益于1914年—1918年的“一戰”,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民族工業獲得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故選A項;1936年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到高峰,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面粉業以外的其他行業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面粉業生產能力發展變化”,非近代產業的資本占比變化,排除D項。3. 【答案】D【解析】“較少地受惠于一場早已被軍人接管了的革命”表明辛亥革命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用是有限的,但不是毫無作用,故B項錯誤;“民族資本主義就開足了馬力”表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速度快,不能體現程度高,故C項錯誤;“但這一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巨大進步,更多地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經濟奇跡”表明一戰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原因,故D項正確。4. 【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17年起,為數漸增……真正轟動一時……更與引起青年‘新鮮的趣味’因素直接關聯”,結合所學,1917年新文化運動發起了“文學革命”,故選D項;自強求富,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時期的口號,排除A項;實業救國論,以張謇等人為代表,早在19世紀末就已提出,排除B項;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排除C項。5. 【答案】A【解析】關于對德參戰議題,嚴復認為“如有能者把舵,乘機利用,雖不稱霸,可以長存”,希望政府能夠在對德外交上取得主動權,故A項正確;嚴復主張“乘機利用”,而非靜待時機,故B項錯誤;嚴復主張“乘機利用”,而非坐以待斃,故C項錯誤;材料中嚴復主張在對德外交上取得主動權,沒有涉及整頓內政,故D項錯誤。九、板書設計十、教學反思1、在備課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新教材一課時的內容之多,本課的內容跨度與現行教材相比,一課至少相當于3課時,在內容安排上如何取舍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問題。2、袁世凱而非孫中山是當時時代強人的分析是本課對傳統認知的一個突破,參考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等書籍,若條件允許,可針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內心真實想法做一個大膽的、體現史料實證的教學嘗試。3、本課的史料極其豐富,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良好。但在深度上,感覺還是欠缺了一點,“最壞”與“最好”的觀點都有相當多的史料來依托,最后由于時間關系,學生表達觀點的課堂探究只能改為課后拓展,假如在課堂上呈現并加以點評的話,效果可能更好。4、部分教師與筆者交流時,提到感覺該課是老教材《新文化運動》的翻版,前四目為背景,最后一目為運動的過程和內容。這一看法忽視了新教材以通史為脈絡,各目內容在該課中的地位一致的客觀情況,觀念上需要及時更新。5、本課在涉及民族工業方面提到了本土相關史料,明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家國情懷,建議其他同仁也在鄉土史方面多挖掘多利用。十一、點評本課以一組歷史人物照片為引子,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眾生相及歷史整體面貌生動具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其間,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補充了諸多袁世凱的歷史活動,史料實證民國初年袁氏當政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全面客觀地揭示了推動歷史進程的諸多因素。又利用本土和豐紗廠的相關史實,以小見大回顧了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歷程,加深歷史理解。通過展示筆者實地探訪北大紅樓的研學照片,時空相聯一百多年前的新文化運動,加之課堂后半段對一戰中華工的濃墨重彩,彰顯歷史長河里各色中國人的共通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質,涵育家國情懷。最后,本課用“鮮花”和“荊棘”并存畫龍點睛,與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社會狀況相呼應,相信能給老師們提供一些啟發和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