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課題名稱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科目 歷史 教學對象 高一學生課時 1課時課程分析 課程標準: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大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課標解讀:在對比新老課標后發現,新版課標更強調一個“變”字;取消“資本主義萌芽”的表述,只在教材中作為一種學術觀點提及。這意味著,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范式及背后的歐洲中心視角正從歷史研究的主要舞臺退場,更多從中國視角審視明清早期工業化的發展與制約因素。結合課標解讀,這提醒我們,學習本課應在早期全球化視野下看中國社會發展并進行中西對比。教材地位: 本課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15課。單元課題為“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和面臨的挑戰”,明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集大成的時期。又因后期落后于世界潮流,為近代中國的危機埋下隱患,因此本單元在全書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大單元設計角度看課標要求,學習要點是認識明清版圖奠定和經濟思想變化,同時強調明清社會逐漸暴露出的危機和潛在的問題。從本課地位來看,本課重點講述了明清經濟文化的變化和挑戰,與前兩課內容有著緊密的邏輯聯系,在實現近現代貫通、中西方關聯、諸單元融合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課也有內容多、跨度大的特點,需要取舍和整合。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通過課前調查發現,經過初中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明清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較為熟悉,而對中西對比存在的危機相對陌生。對明清文藝作品較為熟悉和感興趣,但對背后蘊藏的時代變遷較為陌生。 解決途徑:通過抓住明清經濟的變與不變、中西新文化的同與不同的矛盾沖突,著重培養高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滲透尊重傳統文化、關注國家發展的家國情懷。教學目標: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正確認識明清時期經濟發展與思想文化成就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歷史長時段和全球視野出發,認識在世界形勢下中國社會的遲滯。 (唯物史觀【水平2、3】、時空觀念【水平3】) 從各種類型的史料中提取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重大變化的信息,對明至清中葉經濟、思想變動和未能實現社會轉型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史料實證【水平3】 、歷史解釋【水平3】 ) 聯系現實,以史為鑒,尊重傳統文化,關注國家發展。(家國情懷【水平3、4】 )重點:明至清中葉經濟與思想出現的新變化。 突破:以“變”為主線,精選多種史料,引導學生研讀思考,分析明清在經濟、思想領域的變化。難點:明清未能實現社會轉型的原因。 突破:設置討論環節,學生合作探究,理解明清經濟文化新變化與傳統經濟結構和專制體制的矛盾。教法:情境創設、史料探究、問題引導學法:歸納總結、研讀史料、合作討論設計思路: 采用核心問題+問題群的形式展開教學設計,深挖核心問題,助推整合教學。以核心問題“變”統領全課,分解為三個有內在層次的問題群。將明清時期的經濟、思想文化的變與不變一一呈現。教學過程導入 新課 展示材料: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明清社會在諸多領域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萬明《晚明社會變遷的研究》 教師:很多學者認為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明清社會在諸多領域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明清時期到底在哪些領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中國有沒有實現社會轉型呢?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第15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和文化。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引入“變”,也為后來的“不變”埋下伏筆。一、 經濟之變 在第一篇章經濟之變中,首先用蘇州地主譚曉致富的故事作為過渡,引導學生思考材料中的地主譚曉致富的手段和傳統地主有何不同? 通過分析可知:傳統地主主要靠地租積累財富,而材料中的地主譚曉主要靠銷售農副產品致富。 通過材料中的地主致富手段和傳統地主對比,指出類似的現象從明朝中期起逐漸增多,這顯示出明朝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繼而設置學生分析環節,結合材料分別概括明清時期在農業(材料一)、手工業(材料二)、商業(材料三、四、五、六)領域出現的新變化。 教師再進行總結,明清在經濟領域出現的變動有: 農業:農業經營方式多樣化、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業:手工工場出現、雇傭關系出現..... 商業:長途販運貿易發達、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商幫)、白銀貨幣化、江南工商業市鎮蓬勃發展..... 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明清經濟變化,尤其是江南的手工業發展與世界同步,也反映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為盛世危機的學習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1、分層設計問題,理清明清時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領域出現的新變化,突破核心問題中的第一個子問題:經濟之變。 2、結合材料概括、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史論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展示材料: 明朝中后期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化,將強勁的活力輸入社會肌體,一股不安分守己而別開生面的新鮮文化潮流涌動于傳統文化結構之中。 ——摘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過渡:明清時期經濟領域的深刻變化也促使了當時的思想領域悄悄出現變動。那么在當時的思想領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請同學解讀材料,概括思想家的主張。 設計意圖:落實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讓學生理解明清經濟領域的深刻變化推動思想領域的變化,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二、 思想之變 在第二篇章思想之變中,通過精選材料對王陽明、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幾位進步思想家思想主張的歸納,指出明清時期在思想領域的變化概括起來主要有:對權威的挑戰;對專制的批判;對商業的提倡;對人文的向往。 教師進而指出:這種批判舊制度、挑戰傳統觀念的變化,不僅僅出現在思想領域中,也反映在明清時期的文藝領域,請同學舉例說明。請同學結合導學案上展示的幾部文藝作品(或者其他文藝作品)的一些情節來分析。 設計意圖:1、通過典型材料分析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使學生由表及里,突破明清之變的第二個子問題:思想之變。 2、通過對一些學生相對較熟悉的文藝作品的相關情節分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能夠認識文學作品在社會史研究中的價值。過渡:這些時代的叛逆者們,他們會有怎樣的結局?三、 世界之變 引導學生把曹雪芹的《紅樓夢》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進行對比。這兩部作品出現的時代比較接近,也有著相同主題,但結局卻有微秒的不同。羅密歐與朱麗葉體現出與封建勢力堅定的不妥協精神,最終換來兩大家族握手言和。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則選擇對舊家族、舊觀念的妥協。 設計意圖:通過一些中西文學作品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中西方歷史不同的發展方向:一為在農業社會中沉淪,一為實現社會轉型,走向工業文明。 這一妥協現象不是個例,在明清小說、戲曲等領域學生也能找到諸多案例。設問:為何思想文化呈現出這樣的妥協性?進而首尾呼應,引導學生回顧,我們剛才學習過明清時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出現了一系列變化,但是中國沒能實現社會轉型,繼續在農業文明中沉淪,而這個時候的西方世界卻在這場世界大角逐中勝出,實現社會轉型,走向工業文明。歷史在此出現了大分流。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分流的含義,播放材料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流的原因。 設計意圖:此處的小組討論,意在引導學生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多個角度分析中西出現分流的原因,運用唯物史觀形成歷史思維并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小組討論后展示成果,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科技等多角度進行中西對比分析,教師進行引導。追問學生明清時期中國是否有機會與西方的工業文明接軌?整合本課科技史部分內容,引出明朝中后期的西學東漸。在此基礎上對本課進行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采用遞進式設問的方式,通過解讀材料的關鍵信息,明確國人對西學的主流態度是鄙夷否定,重實用技術而輕科學原理。潛在的學習西方發展科技和工業的機會就此溜走。 總結:在明清時期中國雖然在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但是這些新變化地位不占主流,中國社會發展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因素制約,最終沒能實現社會的順利轉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而在這一時期,英國逐漸成為全球最強大最富裕的國家,美國,法國,普魯士也奮起直追。引入著名學者戴逸的話,印證這一時期的中國,盛世之下,危機重重。很快,明清帝國由強盛走向衰落。三、 世界之變 讀史可以使人明鑒,學習這一段歷史,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教師總結:縱觀古今,歷史長河中,大國盛衰只在一瞬間。大唐盛世,何其華美,安史之亂后從此走向衰落;大宋王朝,何其富庶,金人鐵蹄踏過,從此偏南一隅。明清帝國坐擁財富無數,卻無法突破制度的瓶頸,無法實現社會轉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新航路開辟后的西班牙葡萄牙,曾經盛極一時,卻很快被日不落帝國的車輪滾滾碾過。歷史的教訓給了我們深刻的警醒,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一直在不斷追趕世界潮流,在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的我國,走在了強國的道路上,但是我們依然面臨巨大挑戰。憂勞興國,逸豫亡身。今天身處盛世的我們,更應巨安思危,要不斷開拓創新。如何激發整個社會的創造力與活力,這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悟盛世之下,東西分流,危機四伏。為講解下一單元晚清的落后挨打埋下伏筆。同時升華主旨,樹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意識,涵養家國情懷。板書設計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經濟之變:農業、手工業、商業 “變” 思想之變:思想、文藝 不變、啟示 世界之變:中國、西方課后反思 亮點: 選擇一個小切口,以“變”為主線,精選材料,看經濟思想的變與不變;通過精選材料,分析思想領域的“變”和“不變”,以中西文藝作品的對比,看新文化的同與不同。以小見大,縱橫交織,促進深度學習。 2.歷史與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初步嘗試。以文學作品折射時代社會之變,整合一些典型文藝作品的相關情節,解讀信息,引出歷史相關話題,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促進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3.用核心問題+問題群的課堂設計方式,抓住歷史深度學習的要素,通過問題解決達成深度學習,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反思: “小說證史”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本課進行了初步探索。由于課時有限,深入研究還依賴于以后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共同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