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教學設計教材解讀:本課共四個子目,具有前后遞進的邏輯關系。先講“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由強化集權的弊端進入第二子目“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由于解決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的需要,引發了北宋的變法運動,也就是第三子目“王安石變法”。變法引發了激烈的黨爭,加速了北宋的滅亡,北宋滅亡后出現了南宋,因此又有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本課以北宋為重點,對南宋僅有簡要述及。盡管北宋、南宋時間跨度接近,但宋朝的基本治國理念、統治策略、統治特征都形成于北宋,南宋大體沿襲。由于課時和篇幅所限,本課也是以敘述北宋為主。學情分析:高一階段的學生經過初中的歷史課程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能夠對歷史事件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但由于其閱歷尚淺,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深刻意義和影響還不能很好的理解。該階段的學生處于認知發展的高峰期,其記憶力、理解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對一些較抽象的歷史概念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繁雜的歷史概念,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教學資源:歷史圖片(來源于教科書和網絡)、歷史地圖(來源于教科書和網絡)、文字材料(來源于教科書、文獻古籍、網絡)、多媒體課件(自己制作)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通過歷史地圖及五代政權更迭時間表,讓學生理解北宋初期的政治形勢,理清兩宋時期重要事件的歷史順序。2.史料實證:借助文字等史料,讓學生梳理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分析利弊,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變遷的趨勢。3.歷史解釋:通過閱讀北宋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相關材料,學會解釋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并通過問題的分析理解宋朝各種防弊措施的出臺。4.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感悟仁人志士為整頓國家做出的種種努力,通過分析王安石變法,讓學生體會改革的艱辛,培養不畏艱難的大無畏精神,涵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難點: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和王安石變法板書設計:一、立“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二、變“祖宗之法”——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三、守“祖宗之法”——岳飛之死和南宋的偏安教學過程【導入】觀看視頻,思考岳飛的死因?在康震教授看來,岳飛違背了宋代的祖制,這是導致他被殺的重要原因。這種祖制宋朝人也管它叫做“祖宗之法”。換句話說,岳飛是死于宋朝的“祖宗之法”,是死于宋初的一種制度設計。那么什么是宋朝的“祖宗之法”?它又是如何影響宋朝的歷史發展走向的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今天的學習——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新課講授】一、立“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教師:出示五代的建立時間和建立者的身份表格。問:從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預設: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五代的建立者基本都是節度使,當時武人的地位很高講述:當你眼見一個又一個節度使憑借武力當上皇帝,你會怎么想?(別人行,我也行)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的史書怎么記載的呢? 材料:(安)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擔任節度使),而見唐廢帝、晉高祖皆自藩侯(節度使)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 兵強馬壯者為之爾!”——【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安重榮傳》講述:趙匡胤本人就是后周的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他是不是也會擔心別人如法炮制?出示材料:(宋太祖)一日召趙普問曰:“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司馬光《涑水記聞》問:趙普認為五代亂世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決?預設: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講述:接下來趙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請大家觀看視頻,思考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學生:一、收權——強干弱枝,守內虛外1、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2、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絕大部分賦稅上交中央3、地方精銳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更戍法)二、分權——權力相互牽制1、中央分權2、地方分權三、崇文抑武——以文制武,防范武將1、崇文: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2、抑武: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講述:宋朝的的這套制度的特點就是權力相互牽制,強干弱枝,守內虛外,以文抑武,防范武將。宋人將其稱為“防弊之政”,并視之為“祖宗之法”,引以為榮。問:那么我們今人該如何評價呢?出示材料:材料一: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宋)蘇洵《嘉佑集》卷1材料二: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序》預設:積極:積極: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出示材料:太祖即位,常令后苑作造熏籠,數日不至。太祖責怒,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復依,方下制造,乃進御。以經歷諸處,行遣至速須數日。”太祖怒曰:“誰做這般條貫來約束我?”左右曰:“可問宰相。”上曰:“呼趙學究來!”趙相既至,上曰:“我在民間時,用十數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普曰:“此是自來條貫,蓋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后代子孫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臺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太祖大喜曰:“此條貫極妙!”——【宋】馬永卿《元城語錄》 卷上預設:消極: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助長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過渡:作為防弊之政的“祖宗之法”確實有效的杜絕了地方割據和武將專權的發生,但是時間越往后,它的弊端也日益凸顯。二、變“祖宗之法”——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出示材料:北宋官員和軍隊人數表格。問:發現了什么問題?預設:官員和軍隊數量龐大,財政開支龐大,財政危機和邊防危機講述:有鑒于此,北宋一些有識之士呼吁要變革祖宗之法。范仲淹在宋仁宗時期開展了一場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但最后遭到了官僚集團的強烈反對,失敗收場,說明改革的阻力非常大。展示材料:“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列寧“安石亂天下”——《宋史》“中國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者”——胡適講述:千百年來人們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褒貶不一,為什么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段微課。展示微課,思考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和特點。預設:范圍廣、基本原則是加強國家對社會各領域的管理和控制,以富國強兵為主要目標。出示材料:材料一: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司馬光《傳家集》卷66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據《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問: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預設:一方面,變法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另一方面,變法操之過急,引起社會紛擾,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過渡:王安石變法并未成功,反而圍繞著要不要變法,士大夫分化成為兩派——擁護變法的稱為“新黨”,反對變法的稱為“舊黨”,引發了北宋后期激烈的黨爭,最終加速了北宋的滅亡。講述: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使宋朝失去了一次自我革新的良好機會,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國勢日衰。而恰在此時,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迅速崛起,最終釀成靖康之變。那么建立南宋的趙構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呢?鞏固南宋偏安政權,抵御北邊金的進攻。依靠武將又會出現新的問題。那么宋高宗是如何選擇的呢?預設:抵御北方金國的進攻;放權給武將。過渡:放權給武將又會出現怎樣的憂慮呢?三、守“祖宗之法”——岳飛之死和南宋的偏安出示材料:材料:時上頗厭兵,入其言。會諸將稍恣肆,各以其姓為軍號,曰“張家軍”、“韓家軍”,檜乘間密奏,以為諸軍但知有將軍,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慮。上為之動,遂決意和戎,而檜專執國命矣。——【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問:發現什么現象?預設:宋高宗殺武將岳飛,與金議和,偏安江南,意味著南宋放棄收復失地,一統華夏的意愿,表明國家的重點在防范內亂,而不在外。這正與宋朝的“祖宗之法”相契合,宋高宗此舉,是對宋初祖宗之法的堅守。小結:北宋“祖宗之法”是在防范唐末五代弊政的基礎上設計的,但是這種防弊之政本身也是弊端叢生。正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所指:中國既往政治制度演繹的傳統是,一個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定一個制度來糾正它,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常常就變成了病上加病。史學界稱之為“錢穆制度陷阱”。宋人死守祖宗之法,不知變通,最終被歷史的車輪碾壓。最后我想用原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同志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講課:要重視制度建設,但也要避免落入“制度陷阱”。制度只有與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與時俱進,其所蘊含的力量才能充分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