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下一家”-—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一、選題立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2、課程分析1.課標分析:課標要求: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課標解讀:從結構上看,新課標在歷史時序的框架下,將“三國兩晉南北朝”與“隋唐”兩個學習專題置于一個單元內,避免了過去專題史結構下內容重復、時序性不強等問題,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從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從內容上看,新課標增加了“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區域開發”等知識點,要求學生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有一個較為整體的把握,對其歷史地位形成正確認識。2.教材分析:從單元內容看,本單元講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國家的發展,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把課程內容結構化、條理化,提煉出本單元的兩個大概念“民族交融”和“大一統”,根據單元整體安排,本課集中探究“民族交融”。從本課內容來看,其由三國與西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三個子目組成,主要講述了中國由統一逐漸走向分裂、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的歷史,上承秦漢大一統時期,下啟隋唐大一統時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于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學情分析初中課標: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高一年級的學生雖在初中階段學習過相關內容,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由于高中知識的深化與本課內容的相對復雜、學生理性思維不足、學科核心素養相對薄弱等因素,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一定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梳理一條清晰的歷史線索,再精選史料,做進一步的講解,為學生搭建“支架”,以完成課程的要求。四、教學目標1.素養目標:(1)運用歷史地圖、思維導圖等方式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理解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的關系,強化時空觀念。(2)通過閱讀文字、圖片等史料,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南方開發的原因以及對民族交融的影響,培養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意識。(3)通過分析史料,認識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動民族交融方面的影響,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2.重點難點:依據:1、學生核心素養相對薄弱,部分概念理解困難。2、當前史學研究以及課標對于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視。(1)重點:南方的開發以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突破策略:通過史料研讀、自主學習、模仿學習等,落實重點知識。(2)難點:多角度認識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突破策略:通過材料展示、合作探究等方法,層層遞進,突破難點。五、教法學法教法:任務驅動、史料研習、問題教學學法:自主學習、情境體悟、比較分析六、教學過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要求“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這一要求在教學取向上為民族交融史作為教學視角提供了依據。線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發展一、漢末三國時期——初融二、兩晉十六國時期——加深三、南北朝時期——高潮體悟民族交融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積極意義。【導入新課】教師活動:以《三字經》中對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描述導入新課。(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學習新課】教師活動:組織學生自行講解課前繪制的政權更迭圖,根據圖示談一談,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總體狀態、發展態勢以及階段特征是什么?(設計意圖)展示自行繪制政權更迭圖,幫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對有效信息的提取,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和對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師總結:大分裂,大動蕩,大交融,走向統一等要素構成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框架。分裂推動交融,交融促使統一的實現和社會進步。那民族交融是如何推進統一的實現和社會進步的呢?我們首先從漢末三國說起。一、漢末三國時期——初融教師活動:出示漢末三國時期少數民族的并立圖和遷移圖。(教師講述)在漢末三國時期,隨著政局變幻,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南匈奴很多人民來到了并州,對于南下的匈奴民眾,當地政府是如何管理的呢?材料一:梁習迫使匈奴單于和各部諸王降伏,然后把他們都編入戶籍,在州內供職。這是地方治理上的一個重大舉措。——裴彭圖《新興郡、九原縣置建與并州刺史梁習》教師設問:1.針對民族內遷,梁習的做法是什么?2.這一做法對民族交融有什么好處?(教師講述)值得注意的是,南遷的匈奴部族被并州政府編入單獨的戶籍,并規定他們以部族為群體集體居住,不得隨意遷移。因而,當時沒有出現較多的民族雜居現象,匈奴民眾與漢族民眾的經濟文化往來也相對較少。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是小規模、淺層次的交融。(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與文字史料,使學生感知三國時期民族遷徙的概況。(教師講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漢朝末年的群雄紛爭將富庶的中原地區打成了一片白地。一些世家大族為了躲避戰亂,向長江流域遷移,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長江流域的開發,在此過程中,許多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漢族政權對于邊疆的治理也得到了加強。教師活動:展示《衛溫浮海夷洲圖》(教師講述)這是17年臺州贈送給國臺辦的巨幅國畫《衛溫浮海夷洲圖》,它講述了一個歷史故事。公元230年春,東吳將軍衛溫率1萬余名軍士組成船隊,從浙江臺州啟程,到達了夷洲(今臺灣),并在當地進行開發經營活動,這是正史中大陸與臺灣通航的最早記錄。同時,這一事件也是臺灣屬于中國領土的有力佐證。(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活動:(展示框架圖)(教師講述)三家歸晉實現了統一,但西晉統一天下的局面并未能長期維持。由于社會矛盾的尖銳,西晉迅速走向衰落,并為少數民族所滅。西晉殘余勢力避居江南,建立東晉。在近100年里,少數民族在黃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十五個政權,社會動蕩不休。二、兩晉十六國時期——加深教師設問:西晉時期民族分布與漢末三國相比有什么新的變化?(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分析變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教師設問:根據材料,談一談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產生了什么影響?材料一:(漢趙)劉淵繼承了漢魏時代以來的官制,設置了“三公”、六卿,將所有部門的最高權力都集中于中央政府。后趙的石勒還恢復了“九品中正制”,任用了為數極多的漢人士族為官僚,借漢人士族之力制定了新政權的律令。(十六國時期)統治者自身所在的胡人民族集團,也開始了他們定居農耕轉化的進程。公元294年,慕容廆率其部族移居遼寧西部,“教以農桑法制,同于上國”。以上材料均出自王柯《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教師講述)北方十六國大部分由少數民族建立。在政治上,它們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并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經濟上,他們改變游牧和逐水草而居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漸轉向農耕化和定居化。教師設問:與漢末三國相比,兩晉十六國時期民族交融有哪些新特征呢?(設計意圖)通過多角度分析民族內遷的影響,引導學生概括這一時期的交融特點,感知交融加深的表現。教師設問:“大”在哪里?“多”在哪里?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對這一時期民族的特點進行進一步挖掘。(過渡)在黃河流域民族交融得到發展的同時,南方與北方的交融也在加深,南方地區得到了開發。哪些因素推動了南方的開發?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二:丹陽湖地區范圍十分寬廣。在圩田開發以前,它是一片廣闊的湖沼洼地。由于洼地平坦,土質肥沃,又有江湖浸潤之利,水土資源十分優厚。—汪家倫《東晉南朝江南農田水利的發展》材料三:在農業上,北人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復合式傳播。—范依疇《衣冠南渡與南北融合》材料四:(兩晉)時海內大亂,獨江東差(比較)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司馬光《資治通鑒》教師設問:根據材料,說一說南方開發的具體表現?材料五:(東晉時南方)荊州“田土肥美”,交州一年兩熟,“恒為豐國”…… 豫章一帶的婦女,有“夜浣紗而旦成布” 者……首都建康中“貢使商旅,方舟萬計”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設計意圖)通過對南方開發原因和表現的分析,突破重點。(過渡)南方的開發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其中的典型當屬客家文化。教師活動:展示福建客家土樓照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就是客家人所建,土樓內有充足的空間安置人員、糧草,對外則可以完全封閉成碉堡,方便抵御外部攻擊。很多學者認為,今天的“客家話”,就是西晉時期都城洛陽通行的官方語言—“晉語”,因此有“南人至今能晉語”的說法。(設計意圖)感知這一時期南北在文化方面的交融。(教師講述)面對戰亂,北方一些漢族向河西走廊和遼東地區遷徙。教師活動:展示敦煌壁畫《播種》。(教師講述)牛耕的出現說明了漢族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教師活動:展示框架圖(過渡)經過十六國時期的長期戰亂,439年北魏統一北方,民族交融的高潮拉開了序幕。三、南北朝時期——高潮教師活動:孝文帝在位期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什么孝文帝要進行改革呢?材料一:因為在孝文帝從小到大的教育中,這位漢族出身的太后(馮太后)發揮了相當重大的作用。——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材料二:(孝文帝)《五經》之義,覽之便講……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魏收《魏書》(教師講述)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孝文帝改革拉開了序幕。教師活動:出示文字材料展現改革的措施,并提出設問:1、孝文帝從哪些方面促進了交融? 2、結合教材31頁,與十六國時期的君主相比,孝文帝改革有哪些變化?說明了什么?材料三:他首先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接著就開始了全方位的漢化改制,如:改鮮卑服為漢服,改鮮卑語為漢語,以實現鮮卑與漢人融為一體;他又定姓族,建門閥,扶植重用漢族士族門閥勢力,使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合流;同時,以及尊儒崇經,恢復禮樂,興辦學校,選賢任能等。—管芙蓉《胡服騎射與孝文改制》(教師總結)“深”體現在哪里?(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概括出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感知到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深入。教師設問:結合材料,孝文帝改革產生了哪些影響呢?材料四:百國千城,無不追隨,胡人的商隊和販客,每天都朝國境涌來,仰慕北魏風土而到此定居的人不可勝數,當時僅歸化北魏的外國人就有萬余戶……天下很難得到的物資全都匯聚于洛陽。—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材料五:北朝的強盛來自交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大特點在于,把胡人的漢化進程納入政治體制,使之法規化、常規化,使北方地區的胡人與漢人的差別日趨縮小,以至于融為一體。—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教師設問:為什么說“融為一體”?孝文帝通過漢化改革實現了政治上的趨同,通過均田制實現了經濟上的趨同,通過尊儒崇經實現了文化上的趨同。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的趨同也使得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增強(設計意圖)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歷史分析以及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突破教學難點。教師設問: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東西魏對于漢化政策又是什么態度?材料七:東魏、北齊對漢化政策的反撲最為激烈,主要表現在:恢復鮮卑話;提倡胡俗;對漢族知識分子的不信任態度,只重用鮮卑貴族。。—李紅陽《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考察》材料八:北周繼續實行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表現在:繼續實行改漢姓的制度;提倡儒學;倚重漢人,并不斷調適民族關系。—李紅陽《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考察》教師講述:在東魏與西魏的對抗中,北周滅掉了北齊,贏得了最終勝利。之后,北周外戚楊堅代周建隋,統一天下,揭開了隋唐盛世的序幕。(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北齊北周對于漢化政策的不同態度及其結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順應民族大交融的歷史潮流。(過渡)最后我們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小結。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完善民族交融的思維導圖,談一談,民族交融通過哪些途徑來實現?民族交融又帶來了哪些影響?(設計意圖)通過完善“民族交融”思維導圖,深化學生理解,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教師活動:播放音樂《一眼千年》結語:一眼百年,三國兩晉南北朝既是我們國家分裂割據,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也是民族交融的第二次高峰期。一眼千年,我們的歷史就是各民族融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我們各民族共同發展、多元繁榮的歷史。一眼萬年,中華民族必將在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中,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七、反思困惑1、本課的主要特點是站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角度,聚焦“民族交融”,突出中華文明多元并存和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發展,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大膽整合,脈絡清晰。2、在教學中,綜合利用探究學習法、史料解讀法,教學目的基本達到。3、本課知識點較多,部分內容理解起來很困難,如何引導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進行深度學習,有待進一步改進。懇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