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識記實踐含義,理解實踐的特征。2.知道實踐的基本形式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追求真理的信念求堅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實踐創造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科學精神: 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通過事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分析問題。【教學重點】實踐的特點;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難點】認識的表現形式;實踐的特點;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圖片欣賞現在我邀請同學們坐上一葉扁舟,來到優美的大運河,開啟我們的時光之旅,進而探尋——人的認識由何而來。思考:對貨運飛船發射的進一步的認識,從何而來?新課講授:出示本節課課題——人的認識從哪里來?總議題:謀運河發展,譜滄州新篇議題一:識局者生 ——認清運河現狀,知問題所在議題二:破局者存 ——尋運河發展策略,推動運河發展議題三:掌局者贏 ——創新運河發展模式,推動滄州高質量發展第一幕:認識與實踐議題一:識局者生 ——認清運河現狀,知問題所在議學情境一:古詩欣賞《夜過滄州》并觀看視頻《通航》長河日暮亂煙浮,紅葉蕭蕭兩岸秋。夜半不知行遠近,一船明月過滄州。這句古詩一直傳誦于滄州人民口中,表達了滄州人對大運河復航的殷切期盼。今天,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已實現旅游通航,“一船明月過滄州”再次變為現實。下面我們就坐船來到2022年9月1日---收看通航視頻吧!議學問題:我們的滄州大運河美嗎?你看到滄州發生了什么變化?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一、認識與實踐1、認識(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形式(階段、分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①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②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沒有聯系,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但并不意味著任何兩個事物都有聯系,因為任何兩個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兩個事物之間才能建立聯系。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比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議學情境二:圖文分析《不同的實踐活動造就了不一樣的大運河》滄州水資源保障不足,運河及其周邊污染破壞不容忽視,違建亂建層出不窮,運河河道大部分淤積較嚴重,致使70年代滄州大運河船泊停運。議學問題:結合上述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滄州的變化是怎么得來的?2、 70年代滄州大運河船泊為什么停運?3、為什么70年代不打通大運河而今天卻打通了大運河?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2、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物質性活動——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思考、辯論、認識、言論等都不是實踐(2)基本形式:人類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3)特點: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也具有客觀性。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A.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社會性)B.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歷史性)第二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議題二:破局者存 ——尋運河發展策略,推動運河發展議學情境三:閱讀材料《 綜合利用雨洪,保障運河水資源》滄州水資源保障不足是滄州運河船停運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保障運河有充足的水資源,讓人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要想讓“一船明月過滄州”再次變為現實,必須保證運河有充足的水,滄州人民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其中最有成效的要屬對雨洪的綜合利用,通過現代化的水文氣象預報洪水傳播,雨水調蓄和集采設施的建設,完善水利工程設施,充分利用三大河系調蓄洪滯水,提高境內工程蓄水能力,增強區內的坑塘,河渠洼淀蓄滯洪區等通過合理規劃增加區域水資源的含蓄量和可利用量,改善了水環境現狀議學問題: 滄州人民是如何保障運河水資源,改善水環境現狀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注意:來源≠途徑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參加實踐,這就是直接經驗;二是就是讀書學 習,這就是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了人類認識的發 。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議學情境四:閱讀材料《貫徹落實習近平指示精神成果顯著》滄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深化“三水統籌”,全面做好“管控、修復、整治、預防”四篇文章,推動大運河生態帶建設取得新成效。通過打造文化品牌,實現文旅結合,取得階段性成果。議學問題:結合上述議學情境分析貫徹落實習近平指示精神成果顯著,這體現了實踐和認識是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認識本身不能回答;②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③實踐是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議題三:掌局者贏——創新運河發展模式,推動滄州高質量發展議學情境五:閱讀材料《析滄州新問題,尋滄州發展新策》大運河是滄州的重要標識,也是滄州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人民用勤勞的雙手造就了大運河,大運河也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滄州人民,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獨特的文化和繁榮,滄州運河開通后,滄州人民對獨特的文化和繁榮更重視了,滄州市著力繪就運河秀美畫卷,聚焦在保護傳承利用中彰顯文化印記和時代風采,高標準打造文化帶。滄州運河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形式多種多樣,但是缺乏整合和宣傳,發揮不出優秀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為此,運河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們著力打造文化品牌。議學問題:你能根據滄州出現的新問題,為解決問題出謀劃策著力打造我們的文化品牌嗎?如何實現大運河的可持續展,打響大運河這個文化品牌?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成果展示:1. 樹立運河文化節的品牌意識;2. 打造文化名人的名片;3. 加強運河城市的相互作用;4. 運用“互聯網+”模式,促進文化產業升級讓我們一起來完善這個最佳的方案,為現實中如何落實方案支招吧!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歸宿。②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③圖式:實踐——認識——實踐 ......名言警句: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2.學以致用3.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4.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突破提升: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原理內容]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方法論]要求我們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本框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