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古代中國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 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1.了解中國古代中國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2.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編排:本課時間線索較長,涉及知識內容教豐富,因此教材設計體現了濃縮性,教師統籌教學內容又能突出重點的教學能力是一種挑戰。2.教材內容:本課是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本課通過三個子目(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兩漢至明清時期行政體制的演變)講述了中國古代從先秦到明清時期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三、【學情及教學方法分析】1.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內容初中歷史和高一歷史已有涉及,學生比較熟悉,也有一定的興趣,但了解系統性還不夠。所以,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啟發式分析法和自主探究、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很有必要,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分析、理解、總結、概括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分析歷史要論從史出,以史為鑒、以史為用。2.內容安排上:以時間為線索,從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兩漢至明清時期行政體制的演變逐一展開分析講解。3.課程資源的再度開發與利用:根據“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央與地方關系、君權和相權的發展演變”這一線索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以清晰的教學線索使教學資源為教學目標服務。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自主互動的學習方式。4.教師的定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素質也在隨之提高,要與時代同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揭示知識的形成及來龍去脈,讓人感到生動、形象、真實、直觀,便于學生接受。四、【教學目標】1.通過探究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央與地方關系、君權和相權的發展演變,并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特征。2.理解中央王朝對地方治理的歷史驗和教訓,學會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通過了解歷史上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五、【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難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影響。教學過程【新課學習】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是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形成與發展時期1、夏朝的政治制度:禪讓制到世襲制禹死后,約公元前2070年,其子啟與其支持者殺死益,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提問】這一“代替”帶來了哪些變化?【教師講解】政權性質:公天下 → 家天下;權力傳承:傳賢 → 傳子;社會形態:原始公有制 → 奴隸私有制。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統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實行間接統治。【多媒體】播放圖片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示意圖。2、商朝的政治制度:內外服體制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商朝建立。中央: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地方:內外服制 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 外服:王畿四周。【多媒體】播放圖片內服與外服制度示意圖。【教師講解】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西周建立。(1)分封制①目的:鞏固周朝的統治②分封的對象:同姓:親族(姬姓)、異姓:功臣、姻親、先代貴族。③內容:授土授民;層層分封。【多媒體】播放分封諸侯示意圖和展示一段材料,進一步解釋諸侯的權利和義務。【多媒體】播放分封等級示意圖,以血緣關系為主,層層分封。【課件展示】通過四則材料,探討西周分封制的評價。【教師講解】積極性:①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西周成為疆域廣大的國家;②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國家政權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③確立了西周貴族集團的等級序列。④經濟:開發了邊遠地區的經濟⑤播了周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消極性:分封制下諸侯有相對的獨立性,埋下了割據混戰的隱患。(2)宗法制——核心:嫡長子繼承制1.含義: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政治權力,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2.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3.內容:大宗與小宗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既有家庭等級關系,又有政治隸屬關系。【課件展示】通過一則材料和大宗小宗關系圖,探討體現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種特點。【教師講解】西周宗法制的何種特點: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是家族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國與家結合;大宗與小宗既具有相對性;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課件展示】通過三則材料,探討體現出西周宗法制的影響。【教師講解】①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②有利于統治集團的穩定和團結,鞏固分封制。補充:家國同構:“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凹覈瑯嫛斌w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洽,是一種借助血緣人倫關系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模式。【課件展示】通過分封制與宗法制關系示意圖,分析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教師講解】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也是分封制的原則。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先秦政治制度特征【課件展示】通過三則材料,探討體現出商周原始民主傳統的哪些特點?【教師講解】(1)君主的權力受到制約;(2)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3)國人通過輿論影響朝政。(4)對后世政治有一定影響。5、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體制【課件展示】通過兩則材料,分析戰國時期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的原因?【教師講解】①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宗法血緣關系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②戰國時期,為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各國在政治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權力加強。二、秦朝時期的政治制度1.概念“專制主義”指國家政權的主宰和中央決策方式,即皇權至上、皇帝獨裁;(主要矛盾:皇權vs相權)“中央集權”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2.主要內容:(1)皇帝制度①地位:秦朝政治體制的核心②內容: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課件展示】通過一則材料,分析皇帝制度特點?【教師講解】①皇位世襲②皇帝獨尊③皇權至上(核心)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2)中央行政機構——三公九卿制【課件展示】三公九卿制的示意圖。【教師講解】特 點:以皇權為中心,國與家同治,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參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議”的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供皇帝裁決。“廷議”可以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但最終決定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地方建立郡縣制郡縣制特點:①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中央對地方垂直管理【課件展示】通過一則材料,分析郡縣制的作用?【教師講解】①有利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統一;②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④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劃時代的變革,對后世影響深遠。【課件展示】通過表格對比,探究試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區別。(4)文書行政特點:①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送到全國各地。③秦朝文書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閱大量文書。【課件展示】通過三則材料,分析秦朝文書制度的影響?【教師講解】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三、兩漢至明清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演變1、漢代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演變(1)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中央行政體制仍為三公九卿制。(2)漢武帝設立中朝【課件展示】通過一則材料和中外朝關系示意圖,分析鐘超制度的影響。(3)東漢——尚書臺: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課件展示】通過兩則材料,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和影響。特點: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牽制影響:①相權一分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②減少決策失誤,提高行政效率;③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權,減少政治腐敗,保證政治清明;④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成熟,以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3、宋朝的中樞權力體系:二府三司制【課件展示】通過一則材料,宋代二府三司制特點。①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②職權過于分散,導致行政效率低,出現“冗官”局面。4、元代行政中樞的演變【課件展示】通過兩則材料,元朝實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1)原因:元朝統治面積空前擴大,事務繁雜,蒙古貴族文化水平相對落后;為了更便捷、高效處理全國事務,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為一省。(2)弊端:宰相權力過大,導致權貴專權,造成元中后期內亂頻繁。5、明代行政中樞的演變(1)廢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 親理政務,綿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結,標志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2)內閣制:廢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成為事實上中央行政的中樞首腦。6、清代行政中樞的演變雍正帝時期,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提高行政效率,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課件展示】通過一則材料,軍機處的職能后來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總攬國家大事,成為位居內閣等中樞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政務機構。軍機處的主要職權是撰擬諭旨,地位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人員可以隨時被撤換;而皇帝則可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全國的軍政大權。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教師講解】【知識歸納1】君主專制的演變——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知識歸納2】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皇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四、兩漢至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1、漢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1)含義:西漢初年,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訓,鞏固王朝統治。【課件展示】通過一則材料,西漢實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郡國并行制(3)弊端:隨著諸侯王勢力不斷增強,開始形成分裂勢力,威脅中央集權。(4)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此后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5)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旧辖鉀Q王國問題。2、東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在地方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這就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東漢晚期,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但在不斷限制地方勢力發展的情況下,三級行政區的實際管轄范圍都在縮小。在少數民族地區,往往設置都護等軍事機構進行治理。而各國對不鞏固的統治地區,則設置鎮、戍,派軍將以行軍事管制。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1)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2)唐朝:①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②安史之亂后,道變成了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戰略要地,設節度使統兵征戰。部分節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5、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鎮割據的教訓,加強中央對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后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從而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6、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1)確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簡稱“行省”。行省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2)特點:①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②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平衡。【課件展示】通過一則材料,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意義?(1)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了各民族交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強;(2)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為我國明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7、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1.明朝:(廢行省,設三司)明初廢行中書省,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割,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2.清朝: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數省軍政大權。3.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直隸州),府下設縣(州),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體制。【教師講解】【知識歸納3】中國古代地方體制的演變兩漢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特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經歷了從兩級制到三級制再到四級制、五級制的演變,其中三級制占主體地位,層級的增加體現了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穩定的是縣,它始終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級的行政單位,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在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演變中,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的變化最大,同時最為頻繁。隨著州、道、路等監察區轉化為一級行政單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級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淪為二級或者三級行政單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變革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知識歸納4】中央集權的發展——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趨勢: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合作探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并發展的原因、特征、影響1.原因:(1)經濟上,小農經濟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權的保護。(2)政治上,地主階級鞏固統治地位的需要,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4)自然環境上,疆域遼闊,需要中央集權政權進行管理。(5)直接條件,秦的強大與統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2.特征:(1)矛盾: 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2)趨勢:削弱相權,強化皇權;分散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3.影響:(1)積極影響: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中華文化的延續和傳播。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2)消極影響: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腐敗現象;思想專制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演變的規律性認識: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征五、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