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3.1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中的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律”第三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內容:第一目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闡述矛盾的概念及矛盾的基本屬性領會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第二目“矛盾問題的精髓”闡述矛盾的含義、基本屬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辯證關系。第三目“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闡述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以及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教學目標】1、了解矛盾的含義。2、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馬克思主義關于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培養堅定的唯物辯證法立場。二是通過矛盾普特性關系的分析,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進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精神:一是通過知識學習,學握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提高科學精神。在生活中堅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教學難點】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視頻導入——《美國和中國緊張局勢持續》思考:中美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兩國之間的差異和分歧也十分明顯,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思考回答:師總結:對立統一然后回顧上兩節所學內容與這節將要學習內容的關系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之一——聯系觀,另一個基本觀點——發展觀,期中事物聯系的根本內容和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都是矛盾,也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對一統一”規律,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我們這節課先來學習第一目——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新課講授:出示目題——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第一幕:矛盾及其基本屬性總議題:全面理解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從中美關系說起議題一: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什么道理?議題二:從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中分析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議學情境一:你知道中國和美國之間是什么關系嗎?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中美之間是既合作又沖突的關系。合作:中美在許多重大問題分不開,這些問題包括維護世界和平,保護國際環境,管理全球經濟,反對恐布主義等等。沖突:中美又在人權、貿易不平衡、臺灣等問題上又出現沖突。在哲學上,我們把這種關系稱為:矛盾議學小結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1、矛盾的含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師問:“對立統一“就是矛盾的一方叫對立,另一方叫統一嗎?提示:“對立”和“統一”是指矛盾雙方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矛盾的雙方本身。矛盾雙方的對立關系與統一關系,兩者始終是不可分割的議學情境二:觀看視頻《美駐華大使表達“希望與中方對話》并閱讀材料《秦剛會見美駐華大使伯恩斯》2023年5月8日,中國外長秦剛在北京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表示:自2月初“無人飛艇事件”以來,美方一案列錯誤言行破壞了中美關系來之不易的積極勢頭,兩國關系再遇寒冰。美方應端正對華認知,回歸理性。“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系、防止中美之間出意外,這應是中美最基本的共識。”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表示:“美國已經準備好與中國對話。我們希望兩國政府之間,建立起更好更深層次的溝通渠道”。近來美方多位官員先后表達了希望與中方對話與通的意愿,如美財長耶倫、國安顧問沙利文、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此前,均強調美國不尋求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且前兩人都否認了中美兩國沖突或不可避免這一觀點。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從中美兩國高層對話中分析美兩國之間是什么樣的哲學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中美之間是既合作又沖突的關系。合作關系——統一屬性(同一性)沖突關系——對立屬性(斗爭性)斗爭性和同一性,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2、矛盾的基本屬性(1)同一性:統一性(2)斗爭性:對立性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1)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沒有黑,就無所謂白;沒有丑,也無所謂美;沒有高,就無所謂矮;沒有長, 就無所謂短; 沒有胖,就無所謂瘦; 沒有紀律,就沒有自由;沒有正確,就沒有錯誤;沒有先進,就沒有落后。探究活動三:圖示分析《好事還是壞事》探究問題:被別人卡住了脖子是好事還是壞事?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壞事在一定條件下能轉化為好事。矛盾的基本屬性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小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轉化為成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壞事可轉化為好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進步與落后可相互轉化)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垃圾可轉化為資源)2、矛盾的基本屬性(2)斗爭性: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相互分離的趨勢。你能列舉出我們生活中存在著的對立斗爭著的矛盾雙方嗎?足球比賽中的攻與守學習過程中的苦與樂、成功與失敗、教與學。自身存在的缺點與優點社會生活中的善與惡、福與禍、自由和紀律、戰爭與和平、階級壓迫和階級斗爭。人民內部不同利益和意見的分歧,思想領域中正確觀點與錯誤觀點自然界中的排斥與吸引、遺傳與變異、陰電與陽電、分解與化合師問: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是一回事嗎?提示: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第二幕: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議題二:從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中分析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議學情境二:視頻分析《中美不脫鉤 但關系悄然改變》并圖文分析議學問題:運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中美為什么不能“脫鉤”?如何看待中美關系的發展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繼續探究:中美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表現會不會趨同 中美之間會不會完全沒有競爭、沖突、對抗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分析結果繼續探究:中美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毫無任何關聯,毫無任何合作,中美之間還會有沖突嗎 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繼續探究:中美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表現如果完全一樣,不存在差異和區別,雙方還會不會合作?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2、矛盾的基本屬性(3)二者的關系:區別: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聯系: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 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假如沒有美國的打壓,怎樣淬煉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③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 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小試牛刀:下面名言和生活現象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1、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周太史史伯《國語.鄭語》譯文: 意為實現了和諧,則萬物即可生長發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則無法發展、繼續。提示:史伯所說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說明不同的事物結合生成萬物,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統一體。強調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即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孔子 《論語》譯文: 君子之間雖然觀點不同,但心是相和的,君子能做到在差異中求得統一;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爭其利,貌和心不和,小人之間的交往其實是不和的。提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差異才會有統一,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者差別的同一。生活中與自己聯系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親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發生矛盾最多的人。為什么?提示: “聯系最多、關系最密切”,說明存在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關系,即存在同一性“發生矛盾最多”說明存在斗爭性。說明:斗爭性寓于(存在于)同一性之中,斗爭性也離不開同一性。比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方法論世界觀: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統一是對立中的統一,是包含差別的統一;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方法論:①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②要積極創造條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趨利避害)。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本課小結:課堂練習:1.(2022·河南漯河·高三漯河實驗高中校考期末)冬天用嚴酷拒絕怯懦的猶豫,卻用熱情迎接勇敢的擁抱;夏日用煩躁拒絕急切的奢望,卻用茂盛回報辛勞的投入。拒絕了冬天的嚴寒,也就拒絕了鑄就堅強的良機;拒絕了夏日的煩躁,也就拒絕了支撐生長的土壤。這段話告訴我們( )①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二者能夠相互轉化②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③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④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詳解】①: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不能相互轉化,①錯誤。②:材料強調冬夏既有弊端又有其對事物成長有利的一面,這說明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②正確。③:材料不涉及量變和質變的關系,③不符合題意。④:拒絕了冬天的嚴寒,也就拒絕了鑄就堅強的良機;拒絕了夏日的煩躁,也就拒絕了支撐生長的土壤,這啟示我們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要堅定信心,堅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勇于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④正確。故本題選B。2.(2023秋·上海黃浦·高二校考期末)下列選項中,對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闡釋正確的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都是絕對的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都是相對的C.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D.矛盾的斗爭性是相對的,同一性是絕對的【答案】C【詳解】AB: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并不都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也并不都是相對的,故AB錯誤。C: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別的同一;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故C正確。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故D錯誤。故本題選C。3.(2023秋·高二課時練習)黑白是對立又統一的,它們互為前提而存在,有黑就有白,有白就有黑,反之沒有黑也就沒有白;同時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地球,你的房間是白,在整個宇宙,你所處的空間是黑。下列關于對立又統一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同一性寓于斗爭性當中并通過斗爭性表現出來②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③同一性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④斗爭性寓于同一性當中并通過同一性表現出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詳解】①:斗爭性寓于同一性當中并通過同一性表現出來,故①錯誤。②: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不能相互轉化,故②說法錯誤。③④:黑白是對立又統一的,它們互為前提而存在,同一性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當中并通過同一性表現出來,③④入選。故答案選D。4.(2022秋·貴州銅仁·高二校考階段練習)“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何如?”古代“自相矛盾”的故事流傳至今。大多數人都看到了矛盾的對抗性,而沒有看到矛盾的同一性。是因為矛盾的多表現為斗爭,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下列能夠體現這一關系的是( )①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狀況和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狀況②階級社會的階級對抗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階級、民族和國家的消亡③工人與機器的早期博弈到機器大發展生產力進步勞動性質的改變④黨在新民主主義階段的道路與共產國際指導下走的蘇俄式的路線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詳解】①: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屬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吸收借鑒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結合本國實際進行發展,體現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故①不選。②③:材料中指出能夠體現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的是,“階級社會的階級對抗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階級、民族和國家的消亡;工人與機器的早期博弈到機器大發展生產力進步勞動性質的改變”屬于矛盾的基本屬性間的關系,故②③正確。④:黨在新民主主義階段的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指導下進行的,而蘇維埃也是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發展的,體現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故④不選。故本題選C。5.(2023秋·重慶渝北·高二重慶市兩江中學校校考期末)黑為墨,白為紙,三筆兩畫,神韻皆出,這就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留白。水墨留白,虛實相生,惜墨如金,計白當黑,寥寥數筆丹青,于方寸之地勾勒天地,于無畫處凝眸成妙境,留有讓人想象的空間。留白的繪畫技法體現的哲理是( )①矛盾的斗爭性是相對的②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爭性之中③矛盾雙方相互依賴④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留白,讓人們留下想象的空間,這體現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而不是強調矛盾的斗爭性是相對的,①不選。②:矛盾的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不選。③④:留白于方寸之地勾勒天地,于無畫處凝眸成妙境,留有讓人想象的空間,體現了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③④入選。故本題選D。6.(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面對美政府縱容佩洛西竄臺還倒打一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社交網站上連續發帖,其中有一條,引起很多人共鳴。“百度地圖顯示,臺北市共有山東餃子館38家,山西面館67家。味覺不會欺騙。臺灣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終將回家。”由此可見( )①大陸與臺灣的客觀聯系是臺灣回家的重要條件②在量變的基礎上促成質變,是事物發展的趨勢③臺灣回家符合兩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④矛盾的斗爭性在一定條件下必然轉化為同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B【詳解】①③:“百度地圖顯示,臺北市共有山東餃子館38家,山西面館67家。味覺不會欺騙。臺灣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終將回家”,由此可見,臺灣回家符合兩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大陸與臺灣的客觀聯系是臺灣回家的重要條件,①③符合題意。④: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并不是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相互轉化,④錯誤。②: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不是趨勢,事物發展的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②錯誤。故本題選B。7.(2022秋·山東棗莊·高二滕州市第一中學新校校考階段練習)“要想得到只有南極而沒有北極,或者只有北極而沒有南極的單磁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極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極磁性也將同時消失。”這說明( )①矛盾雙方相互排斥,具有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②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絕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相對的④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詳解】①②:“要想得到只有南極而沒有北極,或者只有北極而沒有南極的單磁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極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極磁性也將同時消失。”這說明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①不符合題意,②正確。③: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③錯誤。④:“如果把它的一極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極磁性也將同時消失。”這說明沒有同一性就沒有斗爭性,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④正確。故本題選D。8.(2022秋·遼寧營口·高二營口開發區第一高級中學校考階段練習)資本與市場經濟如影隨形,既要充分發揮作用,又要防止泛濫成災。資本是驅動經濟增長的一個基本要素,筑牢市場的基石。但是資本無序擴張,擾亂了市場秩序,國家通過“紅綠燈”對資本進行監管,良性互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這表明( )①同一性寓于斗爭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②矛盾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既相互連接又相互分離 ④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C【詳解】①: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①說法錯誤。③:矛盾雙方既相互聯接又相互分離 ,③說法錯誤。②④:資本是驅動經濟增長的一個基本要素,筑牢市場的基石。但是資本無序擴張,擾亂了市場秩序,國家通過“紅綠燈”對資本進行監管,良性互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這表明矛盾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 ,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②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9.(2022秋·福建福州·高二校考階段練習)文以載道,詩歌亦是如此。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蘭詩人維斯瓦娃·辛波絲卡的這首《三個最奇怪的詞》(下圖)就是關于生命意義終極追問的經典之作。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正確的是( )A.未來與過去是對立統一關系 B.寂靜與喧囂是彼此相互依存的C.有和無相互排斥、相互斗爭 D.過去是絕對的,未來是相對的【答案】A【詳解】A:當我說出“未來”一詞,第一個音節便已成為過去,即將說出的第二個音節之時處于未來,因此未來與過去是對立統一關系,A符合題意。B:當我說出寂靜,我就立刻打破這種寂靜,體現的是寂靜和喧囂是彼此對立又是相互統一的,B不符合題意。C:當我說出“烏有”,就在創造一種無中生有,說明對立狀態下的有和無發生了相互轉化,不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C不符合題意。D: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對立是絕對的,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同一是相對的,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0.(2022秋·貴州畢節·高二統考期中)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比如,在園博會建設中,一個展園基坑開挖產生的雜填土,對另一個展園來說卻是堆山造景的材料。這說明( )①廢物和資源之間具有本質上的抽象同一性②事物的價值取決于自身的屬性和人的需要③事物價值的轉換依賴于事物屬性的多樣性④物的資源或廢物的性質取決于人對物的態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詳解】①:廢物和資源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同時二者作為矛盾雙方是對立統一的,只看到同一性否認斗爭性是錯誤的,①錯誤。②:一個展園基坑開挖產生的雜填土,對另一個展園來說卻是堆山造景的材料,說明事物的價值不僅取決于自身屬性,還取決于人的需要,②正確。③: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變廢為寶是因為事物屬性的多樣性,能滿足其他場合需要,③正確。④:人的態度不能決定物的屬性,犯了主觀唯心主義錯誤,④錯誤。故本題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