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第二課。這一單元主要介紹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國防建設和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本課承上啟下,涉及內容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開始及成就,在中國現代外交史上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學習本節內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國外交和觀察當今國際事務。學情分析:本課教學的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維能力已有較大提高。通過影視媒體對新中國外交家周恩來較為感興趣,但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形成體系,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分析也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地圖等歸納新中國在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時空觀念) 2.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自主歸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個外交成就等基本史實,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論從史出的能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3.知道“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歷史解釋) 4.了解新中國外交成就,激發愛國熱情;領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并將求同存異理念學以致用,起到育人效果,并體會其對處理國與國、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價值。(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的內涵。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課前:自主預習,知識梳理。環節名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預習 預習第16課并且根據知識清單在課本標記重點內容。 完成練習冊上課前預習的填空題。 學生根據知識清在課本標記重點內容單并完成練習冊上課前預習的填空題。 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對新課有一定理解。課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評述 評書講解 導學 導入——觀看視頻,感受我國“外交天團”的霸氣回懟。引導學生從源頭尋找答案,探索新中國成立后如何進行外交建設以及取得了哪些成就? 學生觀看并體會影片片段中所蘊含的情感。 引起學生共鳴,奠定情感基礎。板書: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環節一:困局——建國初期的外交形勢 1.近代中國的外交 展示圖片1:近代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你能用幾個詞來概括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征嗎? 2.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展示材料2:“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毛澤東 提問: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怎樣的外交政策?實行該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建國初的外交成就(有利局勢) 教師講解: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宣布與新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50年中蘇兩國又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政府還貸款給中國3億美元。同時,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年里,就與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但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主。 4.不利局勢 出示材料。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亞洲和非洲誕生了一批新興民族獨立國家。這些國家曾長期遭受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奴役和壓迫,獨立后仍然面臨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戰爭的威脅,經濟上也遭受不公正待遇。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面臨什么樣的外交困難。 5.外交陷入困局 過渡:新中國成立后迎來的第一個外交高潮,但是在這之后,我們的外交再次遇到冷遇。 展示1949-1953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數量分析以及印度總理、緬甸總理的發言材料。 提問:在什么時期數量急劇減少?為什么? 教師總結:1950年以后急劇減少,原因:抗美援朝;雖然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但是遭到了周邊國家忌憚,擔憂新中國實行擴張主義 1.觀看圖片,概括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征。 2.閱讀材料,思考新中國成立初期如何進行外交建設。 3.學生了解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4.學生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面臨什么樣的外交困難。 5.學生閱讀材料,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問題:在什么時期數量急劇減少?為什么? 1.培養學生聯系課內外知識,理解歷史史實的能力。 2.培養學生聯系現實,實現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環節二:破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背景:教師出示材料,講解我國與蘇聯等國建交的同時,也注重發展同鄰近國家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但是在美國等國家的挑撥和煽動下,一些國家對我國存在種種疑慮和偏見。提問:我國是如何消除鄰國的顧慮,和他們建立友好關系的? 教師總結: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 2.出示表格,引導學生梳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相關內容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表明了我國外交政策提倡和平、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支持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特點,很快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贊成和擁護。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出示材料,講述印度總理尼赫魯先是“對中國既敬佩,又擔心”,后來又“欣然與周恩來發表聯合聲明”的過程。 4.出示材料,引導學生結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談談它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師總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它為實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提供了交往和溝通的基礎,有利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能夠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1.閱讀教材,回答問題:我國是如何消除鄰國的顧慮,和他們建立友好關系的? 2.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梳理回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 3.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贊成和擁護。 4.分析材料,回答問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所起的作用。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環節三:拓局——加強與亞非國家團結合作 (一)日內瓦會議 出示材料,講述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在日內瓦召開的關于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在會議期間,周恩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風度,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萬隆會議 1.教師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運動極大地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5國,召集亞非兩大洲的一些國家召開以共同商討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為主題的亞非會議。萬隆會議召開的目的是反對殖民主義,保衛和平,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進行友好合作。 2.萬隆會議是我國繼日內瓦會議之后參加的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講述中國代表團不畏破壞活動的威脅,仍然參加會議的故事。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3.教師講述:參加萬隆會議的國家中,大多數國家還沒有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各國的社會制度存在很大差異。不少國家對中國缺乏了解,有的還受美國政府的影響,對中國抱有敵視的態度。出示材料,講述一些國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國主義國家挑撥,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引導學生討論:中國代表團應如何應對這種局面? 教師總結:中國代表團的表現影響著萬隆會議的結局。萬隆會議的主旨是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中國應推動會議圓滿成功。面對猜忌,如果中國代表團進行針鋒相對的爭辯,會議有可能會陷入僵局,甚至達不成協議而失敗。但如果為了避免爭論不予反擊,則會縱容幕后黑手的囂張氣焰,加深一些國家對我國的誤解。 4.出示材料,提問: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此方針對萬隆會議有什么作用? 教師總結:“求同存異”的方針,即從亞非國家共同的歷史背景出發,從中尋找共同語言和合作基礎;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不應成為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障礙。“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5.出示材料,介紹萬隆會議的結果。 6.拓展提升:結合圖片,說一說新中國與舊中國外交有怎樣變化?變化根本原因? 了解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之于中國外交的重要意義,以及周恩來對日內瓦會議、對中國外交事業的貢獻。 1.知道萬隆會議及其召開的目的。 2、根據課本內容回答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知道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問題:中國代表團應如何應對這種局面? 4.閱讀材料,回答: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此方針對萬隆會議有什么作用? 5.了解萬隆會議的主要精神,知道萬隆會議所倡導的十項原則包括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成為亞非國家開展經濟與文化合作的基礎,被認為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礎與準則。 6.學結合課本和材料,回答問題:新中國與舊中國外交有怎樣變化?變化根本原因?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評論 合作探究 教師展示材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根據材料和課本內容回答并展示。環節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摘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1949年10月,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為加強中蘇兩國的友誼,進一步發展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1950年,中蘇兩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政府還貸款給中國3億美元。這對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材料思考、討論問題,并展示 提問: (1)結合材料一,說明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毛澤東訪問蘇聯的目的是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外交事業是否一帆風順?請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加以說明。 (4)針對新中國面臨的外交形勢,新中國的領導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 通過這個材料的討論,讓學生可以總結歸納并結合課本知識,做到論叢史出。評議 匯報展示 問題一點撥: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可知:“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說明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問題二點撥:結合材料“為加強中蘇兩國的友誼,進一步發展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可知,毛澤東訪問蘇聯的目的是為加強中蘇兩國的友誼,進一步發展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 問題三點撥: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外交事業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敵視態度,封鎖中國沿海,并在國際上孤立中國。 問題四點撥:針對新中國面臨的外交形勢,新中國的領導人實行積極的外交政策,努力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與蘇聯等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促進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等等。 在前面掌握課本的基本知識后,能利用知識思考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當堂練習 1.我國重視發展睦鄰友好關系。1954年,周恩來出訪印度、緬甸,三國總理共同倡導( ) A.和平統一八項主張 B.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求同存異”方針 2.“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既沒有去刻意爭取共產黨主義的支持,也沒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論。但他達到了此行的重要的目的……使人相信中國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來取得成功主要原因( ) A.周恩來的人格魅力 B.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C.倡導“求同存異”方針 D.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結束了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以嶄新的姿態步入國際舞臺,奉行獨立的和平外交政策。請問20世紀5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的成果是( ) 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②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合法席位 ③萬隆會議 ④日內瓦會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④ 4.習近平主席說:“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將……更多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是:( ) A.“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B.“一帶一路”的提出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板書設計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成就一: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外交成就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外交成就三:萬隆會議課后:作業布置,問題整理。作業布置 1.同步訓練第16課課后作業 2、把本課知識形成整體,系統記憶,繪制思維導圖 Cn小組表現班級情況教后反思 改進策略 知識掌握程度:教學存在問題:后期改進措施:相關鏈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