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一課時——以防弊之政,造傳統集權治世(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九課)一.教學背景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教材分析本單元定位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新階段”,本課定位為“大破壞與大重建”下的兩宋政治,主要包括“五代十國的政局”、“官僚體系的重建”、“政治體制的影響”。將“兩宋的政治”單獨講解為第10課奠定了基礎。從縱向看,宋朝結束了分裂,建立了新的政權機制,而其后所暴露的問題,間接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從橫向看,宋的政權機制為同時期其他民族政權的構建提供了借鑒,方便學生對“遼夏金元”政權機制的理解。而第10課到第12課的內容,使學生整體感知相對于政權的并立,各民族間呈現交融的趨勢。(三)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在初中階段已經對宋朝建立背景、重文輕武政策、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對立等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尚未把握官僚體制的建立、王朝統治危機、政治變革等問題;同時,他們正處于初高中的銜接階段,思維方式還處于由形象向抽象的轉化過程中。所以,教師應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以多元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以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與遷移。二.教學目標【目標1】能夠從長時段角度理解宋朝采取防弊之政的歷史必然性,概述宋朝建立的背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目標2】以多元史料為基礎,闡述宋朝政治制度的具體內容,多維度評價相關制度對宋朝和華夏文明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目標3】感受古代王朝以史為鑒,不斷變革、調整政治制度的務實和創新精神。(家國情懷)三.教學重難點重點:概述防弊之政的具體內容;理解防弊之政的影響難點:歸納兩宋政治制度的特點;理解制度革新的深層次原因四.教法學法教法:史料探究、問題引導 學法:史料研讀、合作探究五.教學過程[導入] 榜下捉婿教師:講述韓南老登科及進的事跡。學生:對宋朝這一現象產生疑問。(設計意圖:以新的婚姻現象引出本課的主題——“兩宋的政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理解宋朝官僚體制構建的階級和社會基礎,即“士族社會的結束,平民社會的開啟”。)[環節一] 前代之弊 ,后世之憂場景一:展示五代十國形勢圖及政局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宋朝建立的歷史背景——地方敢于抗拒中央,武將敢于取代皇帝學生:將地圖與課前預習情況結合,自主總結場景二:展示宋太祖個人出身及北宋整體版圖公元954年,任殿前司都虞候(禁軍統帥)教師:宋朝是否實現真正意義的統一?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得出“宋朝建立之初面臨巨大外部壓力”。場景三:出示趙普與宋太祖的對話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非他故也,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司馬光《涑水紀聞》教師:設置問題——趙普認為前代之弊的原因是什么?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解決的?學生:積極思考,得出結論。設計意圖: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以五代十國政局情況,說明前代之弊的內容;以北宋的疆域圖,說明其建立之初面臨的外部壓力。使學生理解防弊之政實行的歷史必然性。以具體的情境來理解前代之弊的原因以及解決前代之弊的總體思路。)[環節二] 防弊安邦,革故鼎新探究一:如何實現趙普的建議解決前代之弊的?材料一 廂兵者,諸州之鎮兵也。太祖鑒唐末方鎮跋扈,詔選州兵壯勇者悉部送京師,以備禁衛,余留本城,本城雖或戍更,然罕教閱,類多給役而已。——馬端臨《文獻通考》材料二 太祖召諸鎮節度,會于京師,賜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號[知州軍事]。——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 各州又置轉運使,處理各地方財政,除諸州度支經費外,悉輸京,毋占留。——錢穆《國史大綱》教師:解讀史料,分析宋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即“改造禁軍、架空節度使、收地方財富”。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北宋基于特定歷史環境下收地方權力的獨特方式。)探究二:宋朝中央權力的分配有何目的?思考1:同樣是分割相權,唐宋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思考2:從歷史長時段角度,“二府”權力格局產生了什么作用?教師:分別從制度設施和歷史長時段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宋朝中央權力分配的目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得出分割了宰相的事權,也削弱了樞密之權。思考3:為什么不直接廢除樞密院制度?教師:講解軍政權力的分割。學生:得出文官充當“樞密院長官”、統兵與調兵權分離的結論(設計意圖:將“宏觀史學”與“微觀史學”相結合,使學生對二府權力格局有更確切的認識,體會制度的延續性和創新性。)探究3:北宋“路”的設置有何獨特之處?教師:宏觀對比唐朝地方權力的分配, 微觀解析路的獨特之處。學生:得出路一級未設置統一的行政機構和單一的行政首長,地方難以形成完整的權力中心,無法獨立對抗中央政府(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路”制對防前朝“藩鎮之弊”的意義,感受其分權精神和地方運轉體系的劃時代轉變。)教師:出示中央至地方官僚體系的整體框架,補充監察體制的內容。天子耳目,寄予臺諫,而之為制,則有內臺,有外臺。外臺即監司是也。——《宋會要 職官》學生:分析這一體制對中央集權的影響。(設計意圖:以中央與地方的行政關系,突出獨具特色的官僚體制,使學生直觀的感知新體制產生的作用和潛在的問題。)探究4:宋朝選官制度的新發展?思考1:與五代十國時期相比,宋朝對讀書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么?(五代十國)后漢名將史弘肇說:“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 ( 毛筆 ),焉足用哉!”——薛居正《舊五代史》卷 107《史弘肇傳》《勸學詩》宋真宗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教師:對比兩則史料,理解宋朝治國理政思想轉變的深層次原因和科舉制規模擴大。學生:分析得出結論——防前朝武將。思考2: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官僚體系嗎?教師:講解糊名制和鎖院制學生:得出選拔程序嚴密,考試公平公正。思考3:取士來源發生了哪些變化?產生哪些影響?教師:分析文天祥和陳賞的家庭背景,結合取士來源變化說明問題。學生:取士階層開放,階層流動加速,增強社會活力,造就平民社會。設計意圖:唯物史觀、史料實證(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突出科舉制是在防前朝“武將、士族” 之弊的情況下發展完善的,使學生意識到“新發展”促進了階層流動,增強了社會活力,造就了平民社會,其變革的意義遠遠大于制度本身。)探究5:歸納“防弊之政”的特點。教師:舉例“樞密院長官由文人擔當、擴大科舉制規模,取消門第限制”是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的表現。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結合具體史實得出“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分化事權,內外相制”的結論。(設計意圖:根據所學內容,學生自主歸納總結,培養學生邏輯分析能力,突破難點。)[環節三]百年古制,何得其所尋宋代制度變化之價值——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新階段教師:展示自秦至清的版圖,以此為基礎,整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脈絡。學生:分析宋政權建立后的影響。設計意圖:時空觀念 歷史解釋(在宏觀史學的指導下,對比宋政權前后集權體制發展情況,理解宋朝制度革新對大一統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探士人官場活躍之現象——啟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新局面教師:展示士大夫們官場活躍的現象,講解士大夫們不同語言形式下的情感表達。學生:感受士大夫們的精神情懷。設計意圖:家國情懷體會“防弊之政”下士大夫們的精神覺醒,感受士大夫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賞汴京平民社會之風氣——感市井民俗之韻味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局部和東京夢華錄的相關內容,分析這種現象與政治新局面的關系。學生:解讀圖片史料的內容。(設計意圖:解讀宋朝政治新局面下社會文化和風氣的變化。體會制度革新在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反映,認識政治與文化、經濟的不可分割性。)【合作探究】為什么錢穆會這樣說?如何看待這一觀點?在我們要講的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里,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專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教師:組織學生合作討論,引導學生分析這一觀點。學生:合作發表自己的觀點。(設計意圖:以學者的爭議性評價,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形成對宋朝政治制度的歷史解釋,滲透辯證法思想,突破重點。)【總結】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嚴復設計意圖:回扣主題(以辯證思想為指導,突出宋朝制度革新對華夏文明發展演變的深遠意義,滲透家國情懷。引申政治制度的問題,為下節課——“遼宋夏金元政權的并立”做好鋪墊。)教師:展示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革,包括創造性制度變革、推動制度發展完善的變革。學生:感悟變革永遠在路上。設計意圖:升華主題(以數字故事形式,展示自古至今具有重要意義的創造性制度變革和制度調整完善的史實,體會制度選擇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培養學生世界視野。)[課后習題]1.宋代,遇朝廷重要慶典時,官員子孫承恩特許入國學讀書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達20多人。慶歷三年,朝廷規定除長子外,其余子孫須年滿15歲、弟侄年滿20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朝廷此舉力圖( )A.傳承宗法血緣觀念 B.掌握各級官員的任免權C.防止權貴壟斷官位 D.推動科舉與教育相結合2. 宋代御史臺以御史中丞為臺長,宰相親戚和由宰相推薦任用的官吏不得為臺長。習慣上,御史中丞彈劾宰相,宰相必須辭職,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則得以進身為執政。宋代此舉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提升御史臺職權 C.加強中央集權 D.防止權臣的專權六、板書設計七、設計感悟一堂好的歷史課到底具備那些特點?李白的話最能總結,那便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無需多余的點綴,最重要的是帶領學生在豐富的史料中,尋找歷史的真相,培養其證據意識和人文素養,以一種廣闊的思維方式思考世界、思考人生,在歷史文化的理解中,實現精神解放、人格自由,從而回歸歷史教育本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