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設計理念本課試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堅持學生為本,用臨城本土普利寺塔等文物史料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呈現細節,如“散步、村落名稱、素顏朝天”等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切身感受文化的影響和魅力。認識到文化影響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一種流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存在。課程內容以“繼承、融合、創新”為課魂,滲透課堂,串聯起核心知識內容。本課設計三個環節,(一)由佛教傳入,探思想文化新格局,講述這一時期的文化新格局。(二)由思想交融,析文藝科技新發展,學習文學、藝術及科技的發展成就(三)由文藝繁盛,看中外交流新高度。重點講述盛唐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的深遠影響,進而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升華至文化自信,落實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中的第8課,本課時間跨度長、近700年,內容以專題形式呈現從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主要介紹了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的新成就,涉及思想、文學藝術、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方面。思想方面,儒、道、佛三家既相互影響又各自發展,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點。文藝科技方面,文學、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大放異彩。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農學、醫藥學和地理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隋唐時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但內容瑣碎、繁雜。如果面面俱到會,使課堂顯得散亂,應根據課堂設置,有針對性的重點介紹。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帶來文化上的頻繁交流,在擴大中華文明影響力的同時,又使中華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盛唐氣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書法、繪畫、石窟雕塑,唐代詩歌、中外交流已經有初步了解。因此,本課教學側重之前未曾接觸過地“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對于初中已學的內容關鍵在于梳理其發展脈絡,點明文化成就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的政治變遷、制度變革、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為本課的學習奠定基礎。高一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論分析能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化成就的表現去認識其社會發展背景,探討文化繁榮的原因及特點。 教學目標1、通過自主學習,以表格形式梳理文學、藝術、科技等各領域的新成就,培養學生自主歸納能力。2、通過學習思想文化的發展,認識文化與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培養唯物史觀素養。3、通過感受盛唐氣象及中外交流的歷史意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三國至隋唐儒學、道教與佛教的沖突與融合難點:三國至隋唐五代思想文化發展和變遷的社會條件。教學過程導入:播放視頻《龍門金剛》;【設計意圖】:目的一: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再現,依然可以直擊人心,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目的二:通過視頻中的佛教文化元素,引入本課內容。講授:壹,由佛教傳入,探思想文化新格局展示臨城本地的普利寺塔圖片,吸引學生注意。教師:我們臨城的普利寺塔是建于北宋年間,但是普利寺卻是北魏年間建造。這也使我們看到這一時期的一絲思想變化,佛教開始廣泛傳播。問:除了佛教外,這一時期還有什么思想的傳播?學生:道教、玄學。教師繼續拋出問題探究一結合時代,思考為什么佛教和道教在魏晉南北朝廣泛傳播?材料1 佛教的基本教義:1、四諦是佛教四個最基本的道理。其中,苦諦,判定世間充滿痛苦。滅諦,亦稱涅槃,是佛教所求的境界,意指找到苦的原因后就要解脫苦難,使業永盡.煩惱永盡,得到永久解脫。材料二 道教基本信仰:神仙信仰,仙是長生不死信仰的產物,仙的最基本特征是長生不死,是由人修煉而成的。----《佛教、道教的歷史和基本教義》朱越利材料三 儒學傳統中,有一個最薄弱與最柔軟的地方特別容易受到挑戰:他們未能為自己的思想理論找到終極的立足點。---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動蕩的時代特征以及佛教、道教本身的基本教義,思考得出:政治動蕩下,人們生活痛苦,缺乏精神寄托:佛教、道教思想能給人們精神慰藉;儒家自身的缺陷;統治者的支持等等。【過渡】那么,在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過程中,呈現出哪些特點呢?結合幻燈片和教材P42第三段,得出“佛教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本土化特點、教材中滅佛內容體現曲折性。探究二,結合材料,思考佛、道的廣泛傳播,沖擊儒學,儒學是否從此一蹶不振?材料四 作為宗教,佛、道兩教雖然具有使人們排遣精神苦悶、消弭死亡恐懼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規范現實世界的社會秩序和處理具體社會問題時,則又不能與儒學抗衡了,儒學的尊君、禮制等級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維護君主的權威...儒學雖然式微但仍能夠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國北朝時學術地位不斷上升。-----曹文柱在《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結構的更新》(載(史學集刊32001年第2期)參考答案:儒學吸收佛道思想,有新的發展。儒學更有利于規范社會秩序,維護君主權威。最后得出,這一時期思想活躍,多元特征,歸儒趨勢。教師總結提升:政治動亂時代下,原有思想秩序崩塌。隨著社會秩序的重構,思想體系也慢慢趨于重建。思想變化是時代變化的反映。【過渡】在思想領域我們看到,各種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發展使思想文化出現新的局面。那么,在文藝科技方面,有沒有同樣的特點體現呢?貳 由思想交融,析文藝科技新發展教師:展示書法作品,帶領學生重點學習隋唐書法,并體現隋唐書法:融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繼續帶領學生欣賞胡旋舞,通過對樂舞的學習,使學生同樣感受到它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使其不斷發展創新,取得新的成就。學生:展示課前整理的其他文藝科技成就。【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歸納能力。通過三國至隋唐繁榮的文藝科技成就,使學生感知其是在不斷地繼承發展中走向隋唐的繁盛局面,并為第三子目做好鋪墊。叁 由文藝繁盛,看中外交流新高度教師:唐王朝以它博大的胸懷,極度包容開放的理念,吸納著各民族各地區的優秀文化精粹,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先進的地方。盛唐的繁盛文化,輝煌燦爛,勢必光照四鄰、澤被中外。探究3材料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漢時期有顯著發展。 西方的大秦(羅馬帝國和拜占廷帝國),西亞的波斯(薩珊王朝),中亞 的大月氏(貴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諸國,南亞的五天竺諸國(包括有名的 笈多王朝),師子國(斯里蘭卡),都通過陸路或海路與當時的中國發生關系。它們的使者、商人、僧侶和求法者不斷前來,促使各地的物資得到交換,科學技術和藝術、宗教也得以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無論對中國和有關的各國,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 白壽彝《中國通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思考12】閱讀材料及教材46頁《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指出三國至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設計意圖】:通過一段較長的材料,教給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的方法:先分層、重點句、找重點詞。并認識中外交流的主要特點。學生:交流空間范圍廣;交流內容廣泛;雙向交流等。小結:在歷史抉擇的關頭,以儒學為底色的中華文化顯示了極強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中華文化繼承創新、兼收并蓄、因時而變的文化特質,是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文化基因。豐富、優秀而卓越的中華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是我們中華民族自信的底色。當下,我們已踏上第二個百年征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擁有充足的文化自信!教學評價:當堂兩個練習題,檢測學生學習效果。教學反思本課內容龐雜且相對枯燥,一節課不能面面俱到地涉及到每一個點。因此,我對課本知識進行梳理,重點講解思想變化,儒釋道三教并行、三教合一。同時,考慮到高一學生的閱讀水平,本課專門設計了環節,進行方法講授。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對于基礎不扎實的學生挑戰性比較大。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足。未來的解決思路:根據學生的學情,給學生留足思考討論的時間,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