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新課導入: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老師布置了預習任務,請大家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基本史實,并用自己的方式繪制政權更迭示意圖。新課前,我們先來分享大家的預習成果。(預設學生紛紛舉起自己繪制的示意圖,教師挑選兩幅進行點評)
過渡:同學們做的非常好!時間關系,老師就不一一點評。老師也繪制了一幅政權更迭示意圖,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點擊PPT)。
教師: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時期處于秦漢大一統和隋唐大一統之間,大致可分成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這四個階段。同學們觀察這幅示意圖,給你一種什么樣的直觀感受?(預設學生回答亂)對,你們的依據是什么?(預設學生回答政權林立、國家分裂、政局動蕩、戰爭不斷等)對,這段時期的確呈現出政權林立、國家分裂的歷史面貌。請同學再仔細觀察示意圖,分裂是這一時期的全部內容嗎?(預設學生回答不是)教師追問:哪一時期實現了統一?(預設學生回答西晉大一統)
過渡:對,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豪強地主擁兵自重、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但是316年西晉就迅速滅亡了,統一局面僅僅維持了36年。為什么西晉會迅速滅亡呢?接下來,考考大家,找找教材22頁和27頁兩幅地圖少數民族分布有什么變化?
第一篇章從三國到西晉:統一局面曇花一現
(預設學生回答西晉時期黃河流域分布了很多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內遷)
教師:對!以匈奴為例。同學們學習漢朝歷史可知,匈奴是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到了西晉,匈奴等少數民族已經到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為什么內遷到中原地區并且在此定居呢?我們來看一則材料,請同學們說一說東漢時期草原上發生了什么情況?(預設學生回答草原上發生了旱災、蝗災等)
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里,草木盡枯,人畜饑疫,死耗大半。
——《后漢書》卷119《南匈奴列傳》
教師:對,通過材料可知草原上發生的嚴重的自然災害。據研究表明從東漢時代我國天氣有持續寒冷的趨勢,氣候變化引發自然生存環境趨于惡劣,北方少數民族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內遷到中原地區。此外,東漢末年至三國,長期的戰亂讓中原王朝不得不依靠少數民族來補充兵源和勞動力。在天災和人禍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內遷到中原地區與漢族百姓共同生活。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內遷少數民族與漢族共同生活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呢?(預設學生:經濟方式有差異、語言不通、習俗不同等等)
教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這就到了考驗西晉統治者政治智慧的時候了。面對復雜的國情,西晉統治者該如何管理內遷少數民族呢?(預設學生可能不知道,教師需要點撥學生看一看教材27頁右側“西晉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晉歸義羌候’印文”,這說明了什么?體現了什么管理方式?)(預設學生回答西晉統治者授予少數民族首領封號)對,西晉統治者采取授予少數民族首領封號的方式來進行管理。那么,對少數民族其他人又是如何管理的呢?(預設學生不知道)請同學們看材料回答。(預設學生看了材料之后得知,“自諸王侯,降同編戶”)
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匈奴)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
教師:對,西晉統治者把少數民族首領以下的人都改編了,編戶齊民,與漢族百姓一樣要為西晉提供賦稅和徭役。少數民族愿不愿意呢?他們的愿望和訴求是什么?(預設學生回答“興邦復業”)而此時的西晉王朝的政治局勢是否穩定?(預設學生回答不穩定“骨肉相殘”)對,教材27頁第二段第三行中所言“西晉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匈奴貴族則認為這是“興邦復業”的好時機,于是在304年建立政權,316年滅西晉。
過渡:因此,總結西晉迅速滅亡的原因在于西晉統治者在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時治國理政的水平和能力未能與時俱進,尤其是未能妥善處理好民族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學習歷史不僅要有中國視野,還需要有世界視野。與中國大致同一時期,西方又是一幅什么樣的歷史面貌呢?
教師:東漢初年,羅馬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但是,在三世紀爆發內戰,史稱三世紀危機。(黃金時代后不久,(羅馬)帝國突然陷入了長達50年(公元235年—公元284年)的內戰——史稱三世紀危機,并從此開始衰落。——毛球控《氣候變化,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師:同學們結合教材找一找,這段時間與中國哪段時間幾乎一致呢?(預設學生看教材回答三國時代)對,378年屬于東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率先侵入羅馬帝國,導致羅馬帝國的分裂。這種情形與中國所謂的“五胡亂華”非常相似。(378年,西哥特人大舉入侵羅馬帝國,殺死羅馬皇帝。這就是西方歷史上所說的蠻族入侵。西哥特人是東日耳曼人的一支,從那之后,6個部族的日耳曼人相繼進入羅馬帝國,其情形與中國所謂的“五胡亂華”非常相似。他們的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滅亡,只有東羅馬繼續存在。——張宏杰《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由此看來,西羅馬帝國與西晉滅亡都有來自內外雙重危機。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預設學生不知道,或有學生看到上述材料引文中氣候的因素)對,還有氣候。請看材料,羅馬帝國的滅亡除了政治和軍事因素外,氣候變化就是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研究者認為,這期間除了三世紀前后明顯的政治及軍事因素外,氣候變化就是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在公元400年前后,溫暖期徹底結束……此時已是內憂外患的帝國(指西羅馬)走向隕滅的前夜。——毛球控《氣候變化,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如圖所示: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教師:這幅圖來自我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中科院院士竺可楨的研究。他根據中國的氣候數據得出左側A曲線,引用格陵蘭冰塊(歐洲氣候數據)即右側B曲線。同學們注意觀察從晉到南北朝這一段,東西方的平均氣溫都出現相似的下降趨勢。
過渡:這種氣候的變化對東西方都帶來深刻的影響,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晉也滅亡了,未來的東西方歷史進程又將如何演繹呢?西晉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地圖,指出這一時期南北政治局勢有什么特點?(預設學生回答北方政權很多、南方只有一個政權或者北方政權林立很亂,南方一個政權相對穩定。)
第二篇章東晉十六國:南方坐失統一良機
教師:非常好。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各少數民族紛紛先后建立政權,各民族頻繁接觸,交往交流進一步增多,但是民族隔閡依舊廣泛存在,各政權之間彼此相互攻殺。總之一個字“亂”。而南方僅一個政權存在,政局則相對穩定。請同學們結合教材28頁第2自然段內容,指出南方政局相對穩定的原因是什么?(預設學生會拿著教材讀或者直接回答士族是東晉政權的支柱)
教師:很好。不過同學們在歷史學習中要學會歸納,抓住關鍵信息。東晉政權的支柱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被稱為什么?(預設學生回答士族)這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形態叫門閥政治。士族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穩定東晉政權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北方人民一方面為了躲避戰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求更溫暖、更優越的自然環境,于是不斷遷移到南方。請同學們對比下面兩段材料,找一找江南地區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預設學生回答貧窮走向富裕或者回答由落后走向先進或者更具體的回答材料的信息)
材料一:(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
——《史記·貨殖列傳》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成熟),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卷54
教師:這位同學是高度概括的指出了江南發生的變化。材料一《史記》是漢代司馬遷所著,材料二《宋書》這里的“宋”是東晉之后南朝第一個政權。漢代“地廣人稀”,東晉后則“地廣野豐”;漢代“火耕水耨”,東晉后“數郡忘饑”,農業生產力提高了;漢代“多貧”,東晉后則用了一個“饒”字,富裕的意思。所以,這些變化充分體現了江南的開發、經濟的發展。請同學們結合教材27頁第三段找一找江南開發的原因。(預設學生回答第三段第一句話,北人南遷。教師追問: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預設學生回答南方政局穩定、氣候優越等。教師再啟發:同學們說的很好,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外,要注意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主體,發揮作用的僅僅是北方人民嗎?)(預設學生應該可以回答到南方人民也發揮了作用)
教師:對。第三段最后一句話指出,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說明江南開發是南北雙方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南方呈現出一幅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的歷史面貌。那么南方為什么沒能趁北方混亂之際,出兵北伐完成統一呢?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回答。(預設學生能夠迅速得出材料信息,“東晉皇室一直難以擺脫門閥的控制”,即門閥政治的影響。)
東晉皇室一直難以擺脫門閥的控制,而皇權同門閥的斗爭,門閥內部的斗爭,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東晉一朝在士族的傾軋、妥協中茍存,在北伐、統一的問題上很難有所作為。
——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新版)》(上冊)
過渡: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這就說明東晉受困于門閥政治的影響。就算取得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東晉王朝也無法乘勝北上完成統一。到439年,北魏崛起,結束十六國的混亂政局,再度統一北方,那么南方則徹底喪失統一良機。如圖所示,這是南北朝對峙形勢圖。
第三篇章南北朝:北方奠定統一基石
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這一時期的南朝主要包括哪些朝代?(預設學生回答宋齊梁陳)北朝主要包括哪些朝代?(預設學生回答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同學們觀察四幅地圖,看一看南北政權分界線有什么變化?(預設學生回答南北政權分界線不斷南移)同學們說的對,南北政權分界線不斷向南移動,這體現了北方政權對南方政權的優勢是越來越明顯。尤其在圖三圖四中,北方盡管出現了分裂,但是依然保持對南方的優勢局面。這是為什么呢?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一圖二,找一找北魏政權有什么重大變化?(預設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圖一圖二后回答都城變化了或回答遷都)
教師:對,遷都。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首要措施。我們放寬歷史的視野,縱觀整個北魏鮮卑拓跋的歷史,教材29頁右側考古資料表明,鮮卑拓跋部起源于內蒙古鄂倫春噶仙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步步深入到華夏文明的中心區域——洛陽。那么,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目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回答。(預設學生根據材料回答遷都的目的要文治、移風易俗)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卷19
教師:對,在平城不容易移風易俗,反過來洛陽就要容易一些。因為洛陽曾經多次作為帝王的都城,如東周、東漢、三國時代的魏國、西晉都曾把洛陽作為都城。遷都洛陽使得北魏政權符合中國古代王朝的傳承關系,取得華夏正統的地位。因此,在洛陽這個地方再進行“移風易俗”的改革就容易多了。我們再來看看一尊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這位文官頭戴高冠,手扶長劍,身著寬大的長袍。這一出土文物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項措施?(預設學生回答改服飾或者改漢服)
——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地圖冊
教師:對。尤其是這個文吏身著漢服,可又手持長劍,漢族的儒雅之氣與少數民族的勇武之風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能否判斷這個文吏屬于哪個民族?(預設學生回答不能)再結合孝文帝“改說漢語”的措施,那我們是真的無法分辨誰是少數民族誰是漢族。(補充問一句,咱們班有沒有少數民族的同學?如果沒有教師直接總結,如果有那就是更生動鮮明的例子)少數民族與漢族在外部形態上的差異漸趨消弭。除此以外,孝文帝改革還有什么措施呢?請同學們結合教材30頁找一找。(預設學生回答改漢姓。)對。同學們,姓氏是個人、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源遠流長、意義重大。漢族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融匯了大量少數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階段。請同學們結合教材31頁“問題探究”的材料,思考孝文帝改漢姓意味著什么?(預設問題太大,學生不可能一下回答的出來,因此教師需要引導)
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拔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郡名)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資治通鑒》卷140
教師:孝文帝的姓氏“拓跋”是什么意思?(預設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土后的意思)對,也就是說鮮卑語中“拓跋”翻譯成漢語就是“土后”。“后”是王的意思。也就是說孝文帝的姓氏代表“土王”。孝文帝有沒有解釋他這個“土”姓的來源呢?(預設學生根據材料回答源自黃帝以土德王。)為什么要和黃帝聯系起來呢?(預設學生回答不了)中華民族上古傳說中黃帝經常是和另外一個人炎帝聯系在一起,現在中國人通常都會自己是誰的子孫?(預設學生回答炎黃子孫)對,那么孝文帝如此解讀自己的姓氏想表明什么?(預設學生回答鮮卑族和漢族一樣都是炎黃子孫)
過渡:對,既然都是炎黃子孫,因此孝文帝認為改漢姓就理所當然了。在孝文帝示范帶動下,其他鮮卑貴族也都改成了漢姓。但是改姓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孝文帝是把整個民族絕大部分人改成漢姓,可想而知會有多大的阻力?但是他做到了。這里充分體現了孝文帝的政治魄力與智慧。他采取了一種巧妙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阻力。同學們猜一猜,孝文帝會怎么做呢?(預設學生回答不了,或者僅回答通婚,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同學們在教材中找一找,孝文帝改革還有什么措施?預設學生回答:改姓的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與漢族通婚。)
教師:對。改姓的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其實就是效仿漢人的士族制度,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并且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再進行通婚。通婚后產生的后代是具有漢族和少數民族雙重血統的。相比較于西晉、東晉十六國時期,民族交融從外部形態上深入到血緣中,真正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教材31頁“問題探究”中胡三省的感慨,到了隋朝的時候,“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意思就是說分辨少數民族和漢族有什么意義呢?大家在同一個地域范圍內,都是一家人,沒有必要再分彼此。
過渡:正是基于此,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交往交流交融,南方少數民族與南遷的中原漢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全國范圍的民族大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凝結,國家統一的趨勢愈發明顯。正如材料所示:
(南朝陳慶之曰)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
——(東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
教師:南方人以前認為北方是“荒土”、“盡是夷狄”,但是到了北方后才發現,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的發展,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衣冠士族,并在中原”。這體現了南方對北方的認可,南北雙方交流更加密切。如材料所示:
南北朝后期,南北雙方關系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盡管全國尚未實現統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壓迫而南流,各地對統一文化的認同感也日趨強烈。
——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教師:南北朝后期,盡管全國尚未實現統一,但各地對統一文化的認同感日趨強烈。實現統一是大勢所趨。盡管在北魏后,北方經歷了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短暫分裂,不可否認這是孝文帝改革在短期內帶來的副作用,但是從歷史長河中來看,孝文帝改革帶來的民族深度交融、人民渴望統一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最終隋朝結束了自西晉滅亡以來,國家分裂、政權林立的局面,中國歷史再次進入統一的盛世。
過渡:正所謂,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特質。在前面我們學習到西羅馬帝國遭遇了與西晉一樣的困境,東西方都出現了帝國的崩潰與分裂,但是此后歷史走向則迥然不同。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分組討論,回答材料中的提問。
中國歷史在經歷了一個波動期后,隋朝又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中國王朝又一次開始了漫長的自我循環,中國文化的發展并沒有受到根本的影響。而在羅馬帝國,西羅馬一經解體,就再也沒能恢復,在西羅馬的廢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蠻族國家,演變成歐洲林立的小國,導致歐洲中世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暗時代的到來。那么為什么同樣的“蠻族”入侵,在中國和西方的結果不同呢?為什么中華帝國在崩潰后總能統一,而西羅馬帝國一旦崩潰,就再也不能復建呢?
——張宏杰《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
(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教師注意抓學生的關鍵詞:如統一是主流、華夏民族認同、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內在凝聚力等)
教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都很有見地。比較來看,歐洲的面積與我國相當,但自西羅馬帝國以后就逐步分裂為眾多國家。而我們中華文明自起源時就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格局。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與周邊族群在互動和沖突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炎黃部落集團。夏朝建立后,在此基礎上形成華夏族。春秋戰國時期,各民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秦統一后采取一系列政策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思想文化的大一統來適應政治的大一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權林立,但是大一統的觀念與華夏認同的思想已經深入到我們民族的血脈中。南方在開發過程中,促進南方民族交融,鞏固政權版圖;北方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不斷交融,在孝文帝時期達到新的高度。正是因為各民族的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迸發出強大的凝聚力。這是歐洲自西羅馬帝國分裂后所欠缺的力量,而這恰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內在動力。
教師:知史而通今,我們要以史為鑒。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更需要進一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講話。請同學們課后進一步完善政權更迭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繪制本節課的思維導圖。今天的新課到此結束!
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川| 丹棱县| 松江区| 通化县| 青州市| 奉新县| 峡江县| 桦南县| 石嘴山市| 华宁县| 鄂托克旗| 文山县| 永修县| 喀喇| 林甸县| 仁化县| 瓮安县| 肇东市| 惠安县| 四会市| 广丰县| 永春县| 南漳县| 双桥区| 石柱| 西安市| 栾川县| 张北县| 都安| 合江县| 大丰市| 定襄县| 吴川市| 文水县| 余庆县| 凤庆县| 前郭尔| 米林县| 临沧市| 沐川县|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