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古時期的歐洲【教材分析】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屬于高中歷史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下中古時期的世界中歐洲部分的內容,高中歷史必修課程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是對全體高中學生歷史最基本基礎知識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學生發展的共同基礎課程,設《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個模塊。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以學習專題的形式呈現歷史的進程,課程內容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均在歷史時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學習專題構成。通過中外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展現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本課屬于高中歷史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單元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的內容,屬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時期的歐洲(封建社會)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歐洲的歷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過渡的橋梁,是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環節,在世界史部分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要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完整基本脈絡,以及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傳統,拓展國際視野,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必須對本課設計主題進行有效的學習。【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正處于初中學段向高中學段的轉折期,屬于青年期初期階段,處于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發展規律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心理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他們充滿著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學習目的性強,思維的獨立性強、自覺性高,但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還不豐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體的,還沒有形成可以認識更復雜事物的知識體系,還很難形成抽象的理論認識,同時這一階段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競爭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維意識的發展,比較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因特別注重考慮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發揮其主動作用,引導他們朝著積極、向上、健康的方向發展,樹立正確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十分關鍵。為此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師生一道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梳理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階段,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在歷史時空框架下把握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原因與結果,建構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進一步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改變以往知識中心、單純記憶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為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礎十分必要。【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狀況,認識這一時期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進一步理解歐洲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識。進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內涵,加強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共同發展。2.運用唯物史觀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觀點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等原理,通過對中古時期西歐主要的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狀況等內容師生互動共同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古西歐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點,尤其是城市興起影響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城市的興起架起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梁。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傳統,拓寬國際視野,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3.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時空定位,使學生了解在空間上涉及中古的西歐和中古的東歐,在時間上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末16世紀初千余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狀況,進一步認識城市興起對中古西歐產生了的重大影響,進而理解城市的興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在史料研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時空的定位發展時空觀念,通過史料的解讀提升史料實證能力,通過一個個預設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對歷史的理解,提高對歷史的解釋能力。【教學重點】重點:中古西歐的政治、經濟、社會特點;城市興起的影響。【教學難點】難點:城市興起的影響——架起走向近代世界的橋梁。【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過程】一、導入:(教師)呈現圖片——圣彼得教堂彩圖,并介紹:圣彼得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歐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穌的門徒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義是“磐石”,意思是它將成為教會的基石。它是中古歐洲典型的標志性的建筑物。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歐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觀的權利結構和有形的政治文化。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去了解學習中古時期的歐洲。教學設計意圖:通過呈現歷史文物——中古歐洲的標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二、新課講授第一部分:中古西歐“黑暗”之說(教師簡介)“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西方史學家一般認為“中世紀”是從公元476年至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于蠻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幾乎造成當時歐洲文化的完全毀滅。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加之人文主義者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因此,他們將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把中世紀看作“黑暗”時代的觀念,特別是把這一時期整個世界都看得一團漆黑的偏見,早已受到史學家們的質疑和訂正。首先,從世界范圍看,在西歐以外地區,文明還是在發展。其次,就是從西歐本身來說,中古時期的歐洲既是歐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承接歐洲古典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橋梁。因此將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是有一定偏見的,所以我將黑暗加個“”號。教學設計意圖:適當引入史學爭論和史學研究的新觀點、新成果,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第二部分:中古西歐“黑暗”之狀(教師)中古時期的歐洲是指歐洲封建社會的狀況,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西歐的封建社會是如何建立的?呈現圖片二、三、四。(師生共同)指導學生認真觀看三張中古西歐封建王國的版圖變化,聯系初中所學知識從中可以看出:西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帝國分裂,發展出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國的雛形。此外還有英吉利王國的形成。5世紀—9世紀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是在以法蘭克王國為中心,許多王國割據征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確立的。(教師)在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形成和確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典型的政治、經濟、社會特征,同學們從課本的材料中了解到西歐封建社會有哪些特征?(學生回答)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一)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級制度(教師)指導學生觀看:圖片五西歐封建等級示意圖和圖片六臣服禮圖并結合課本內容,了解相關知識,教師強調“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教師設問)通過對西歐封建等級示意圖和臣服禮圖的觀看結合課本內容,從中同學們看出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點?(學生活動)多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特點:以土地為紐帶、層層分封;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教師簡介)封君封臣制度產生的影響:一方面國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另一方面封建領主各自為政,分裂割據。(二)莊園經濟、農奴制度(教師)指導學生觀看:圖片七莊園平面示意圖并結合課本內容,從中總結西歐封建莊園有那些特點?(學生活動)多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特點:①土地分為三個部分:領主自營地、自由農份地、農奴份地。②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③農奴沒有人身自由;受勞役地租剝削。(教師設問)西歐的社會狀況如何?呈現圖片八查理加冕圖——政教合作;呈現圖片九卡諾莎之辱——政教沖突兩幅圖結合課本內容,指導學生觀看,并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呈現材料一“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來的。”——教皇英諾森三世材料一說明了什么?天主教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如何?(學生活動)多位學生簡單回答。(教師總結)中古西歐封建社會是二元社會。以國王為代表的王權和與以基督教教會為代表的教權互相依存,共同維護封建秩序。王權與教權既依存又斗爭。一方面,王權希望依靠基督教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會也希望依靠強大的蠻族國王來壯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最高權力的擁有問題上,教皇與封建君主不斷發生碰撞和摩擦,明爭暗斗。結果: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統神權統治。(教師設問)教皇教會憑借哪些勢力對西歐實行獨裁黑暗統治的呢?呈現材料二并結合課本內容。(學生活動)從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總結。材料二:教會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可以對任何教徒,甚至包括皇帝和國王進行審判(有權廢立國王、凌駕各國君主之上任意干涉各國內政)。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教會占用大量土地和資產,還征收什一稅,是西歐最大封建主。教會控制西歐的思想文化,壟斷教育,禁絕“異端”思想,天主教神學思想在整個西歐中古社會占統治地位。——摘編自《世界歷史(中古部分)》(教師總結)這樣教會利用強大的政治、經濟、精神力量建立教階制度,實行莊園經濟,對西歐實行獨裁黑暗統治。(教師)上面我們分析了中古西歐的所謂“黑暗”之狀,而中古西歐是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梁,那么它在所謂的“黑暗”之中一定蘊藏著驅散黑暗的光明——城市的興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教學設計意圖:運用教師搜集的大量圖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并結合課本內容,指導學生帶著預設的問題,閱讀史料,通過對史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比較等思維操作。研習史料、思考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出解釋判斷,逐步解決中古西歐封建制度典型的政治、經濟、社會特征及教會對西歐實行獨裁黑暗統治的簡單狀況。激發學生產生疑問,促使學生掌握歷史時序,知道史料對認識歷史的重要意義,學會搜集、整理、運用史料闡釋歷史,強化對歷史的理解,提高對歷史的解釋能力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求真精神,擴展國際視野,強化國際理解。第三部分:中古西歐“黑暗”之光——城市的興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一)城市的興起——中世紀的花朵(教師)指導學生觀看圖片十、十一兩幅城市的興起示意圖及呈現材料三,并結合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材料三,設問從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的兩幅圖及材料三中獲取哪些歷史信息?(提示從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原因、時間、地點和主要的中心城市等方面作答)材料三:西歐在中古初期,由于戰亂和經濟衰敗,昔日繁榮的羅馬城市大多變為廢墟。11世紀前后,隨著生產力提高,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一些有專門手藝的農奴逃離封建莊園,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開設作坊,成為手工業生產者,商人也隨之在這些地方聚集。為防御侵擾,他們在聚居地筑起柵欄或圍墻,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新的工商業城市。——摘編自《世界歷史(中古部分)》(學生回答)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原因:生產力提高,手工業的發展。時間:11世紀前后。地點: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主要的中心城市有:巴黎、倫敦、馬賽、威尼斯、佛羅倫薩等等。(教師)呈現材料四,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從材料能獲取到哪些歷史信息?(如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后的狀況如何?對此又通過哪些方式進行斗爭,結果如何?)材料四:西歐的城市都坐落在封建領地上,國王和封建主可以對城市居民任意盤剝。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許多城市通過贖買、起義等斗爭方式,最終贏得了自治權。與此同時,城市居民也擺脫了封建領主的種種控制,成為真正的自由人。在中世紀的德國有一句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講的是按照慣例,如果一個農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滿101天,就取得了自由民的身份。——摘編自《世界歷史(中古部分)》(學生回答):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后受到國王和封建主的任意盤剝。對此城市通過贖買、起義等斗爭方式,最終贏得了自治權;城市居民也擺脫了封建領主的種種控制,成為真正的自由人。(教師)城市的興起是驅散“黑暗”的光明,那么城市的興起對中古西歐產生了哪些影響?呈現打印材料五、六、七、八四組材料學生分四組學習討論,確定中心發言人,個別補充,根據各組發言的狀況,評出小組一、二、三等級優勝獎,成果共享。呈現材料五(第一組)城市在中世紀西歐興起,是一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鄉村意味著“隔絕和分散”,而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形成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從而使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并從中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商人和銀行家。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摘編自《世界中古史》呈現材料六(第二組)城市商品經濟的作用,促使舊的自然經濟的領地莊園制度瓦解和農奴依附地位的消失。門類齊全的莊園生產轉而成為滿足市場需要的專業化生產,新型的自由農民出現。以前人們的財富觀念只有土地,現在則包括貨幣和可用貨幣估價的商品。新的商品為土地貴族提供了新的消費,封建主為了獲得更多的貨幣,便把莊園內的自營地幾乎全部出租,結果導致領主制漸漸被地主制代替,莊園制度解體。從而也就瓦解了土地貴族,他們不再搞勞役地租,而改用貨幣地租,使農奴變成了人身自由的佃農。——摘編自《世界中古史》呈現材料七(第三組)從政治方面來看,城市興起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為了使工商業發展具有有利的條件,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因而與王權之間保持暫時的結盟關系,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國家出現了不與封土相聯系的官吏;同時市民階級參與政治,13—14世紀,英國和法國先后產生了議會君主制,即所謂的“等級君主制”(議會制度的雛形),逐漸形成了以強大王權為基礎的民族國家。——摘編自《世界中古史》呈現材料八(第四組)從思想文化方面來看,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促進了代表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的大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同時大學教育制度的建立,唯名論哲學的傳播和羅馬法研究的復興,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摘編自《世界中古史》學生從材料中做出總結:第一組:①標志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②市民階層形成,后來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社會變化。第二組:①促使莊園制度瓦解;②促使農奴依附地位的消失。——經濟變化。第三組:①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王權強化;②促使等級君主制出現;③逐漸形成民族國家。——政治變化。第四組:①產生了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打破教會壟斷文化的狀況;②促使大學的興起;③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思想文化變化。呈現圖片十二牛津大學。(教師簡介)西歐在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級制下,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城市的發展,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培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在爭取城市自治斗爭的過程中與王權結盟,推動等級君主制確立,逐步瓦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等級君主制是王權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階層共同參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大憲章》簽訂后,1265年,貴族、騎士和市民等召開會議,即英國議會的開端是等級君主制的標志之一。呈現圖片十三、十四兩幅英國議會開端的圖片,使學生更為形象、直觀理解等級君主制。(教師)總結:城市興起的影響促使大學的興起;民族國家的形成;等級君主制出現等瓦解西歐的封建制度,搭建著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過度的橋梁。教學設計意圖:深化城市的興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這一主題的理解,通過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創設情境、提供素材、設置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西歐城市重新興起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提高分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使學生通過運用典型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辨析、運用史料的方法,判斷史料的真偽價值,用實證的方式探討歷史,并以此為證據來說明自己的看法,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感悟競爭的壓力,體悟唯物史觀對全面、客觀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同時強化對歷史的理解,提高對歷史的解釋能力。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傳統,拓寬國際視野,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第四部分:中古東歐拜占庭與俄羅斯中古時期的東歐狀況與中古西歐十分相似,下面以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為例,閱讀課本內容結合教師的提示,完成下列中古時期東歐社會狀況簡表。中古時期東歐社會狀況簡表東歐主要國家 簡要狀況 文化積淀(教師提示)關注拜占庭帝國的羅馬法律制度;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對于東方文明的傳播尤其是中國四大發明傳播的作用。(教師小結)從封建等級制度到等級君主制;從割據征戰到集權民族國家的形成;從莊園經濟到城市的興起的這些變化中,人們從封建人身附庸的羈絆中;從土地的束縛中;從封建城堡中走了出來,進入城鎮和工商業中心,投入市場,促使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架起從古代世界進入近代世界的橋梁。承接著古典與近代的文明。教學設計意圖:升華城市的興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這一主題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即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學習歷史,探究歷史。拓寬國際視野,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板書設計】割 據 征 戰 民族國家形成封建等級制度 城市的興起 等級君主制莊 園 經 濟 橋梁 商品經濟發展教皇黑暗統治 大 學 興 起中古東歐:拜占庭、俄羅斯【教學反思】1.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新教材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時間跨度一千年,地域涉及中古的西歐和中古的東歐,內容涉及中古歐洲整個封建社會的狀況。在內容整合、重難點的突出和突破,尤其是本節課教學主題的搭建上難度很大,實施主題式教學,要把控到位,且一節課完成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梁作用的全部內容實屬不易。同時深感在教學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是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任重而道遠。2.未來解決的思路:第一將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設副標題——連接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的橋梁。這樣本課就有了主題,師生以此作為抓手進行了解、學習、探究;第二將本課的第二個子目——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設計為中古西歐二元社會——王權與教權的較量,這樣只要將中古西歐二元社會王權與教權的較量狀況,師生不論通過何種方式了解清楚,中古西歐的社會狀況就了然于胸;第三將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另立一個子目,同時以學習聚焦、思考點、歷史縱橫、史料解讀、學思之窗等形式列舉一些典型的城市的興起所引起的社會變化、政治變化、經濟變化、思想文化變化等方面的材料,通過這些材料的了解、學習、探究,自然明了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在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梁作用,升華主題城市的興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第四拜占庭與俄羅斯應將俄羅斯設為史料解讀或學思之窗了解學習即可。這樣可以減少知識的容量,降低學習的難度,相對減輕學生的負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