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教材分析】本課為新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五單元“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包括:“工業革命的背景”、“工業革命的進程”、“工業革命的影響”三目內容。三目內容分別講述了工業革命的背景、過程與影響。三目內容相對獨立卻又關聯,把握三目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是教師在本課教學中需要特殊注意的。考綱對本課的要求為: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通過對于考綱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本課的中心在于“工業革命”的背景、過程、影響的講解。第一目“工業革命的背景”的內容較為簡單,主要講解的是引起“工業革命”的幾個條件,而因為這些個條件,促使市場擴大,而市場擴大則引起了需求增加,需求增加也就使得生產力提升、技術提升。但是教師需要在第一目向學生灌輸“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的理念,教師在概括工業革命的背景時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和“資本、勞動力、技術、市場、政治保障”五個因素來闡發概括。第二目“工業革命的進程”主要講的是兩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包括兩次工業革命的關系兩塊內容。“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講述的是棉紡織業與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講述的是電力技術和內燃機等。兩次工業革命的關系這一知識點著重于“承接”這一關鍵詞。第三目“工業革命的影響”主要講述的是工業革命對生產力、對社會、對世界的影響,需要教師利用史料逐一講解。此處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將階級關系點明。總的來說,《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一課內容較為專一,三目內容也存在著邏輯上的先后關系,這種邏輯關系體現在具備工業革命的條件——某一行業迸發(棉紡織業)——拓展到其他行業——拓展到其他國家——促使資本主義發展。其次,內容雖然相較于以前的教材縮減了將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教師注意把握課堂拓展的“度”。本課內容涉及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階段,教師在本課講解時要注重利用馬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利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推演講解工業革命。【學情分析】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參與意識強。感性認識較強,理性認識較弱,對該段歷史略有了解。但由于中考開卷的考試形式,且高一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歷史思維尚不成熟,難以準確把握“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的具體內容。“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這一課內容涉及范圍專一,但時間跨度大,相應的知識點零散且繁多,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下降。其次,初中教材中并未涉及到第一次工業革命,而是直接跳過第一次工業革命講解第二次工業革命,學生的基礎不扎實,也是需要教師注重的一個點。【教學目標】唯物史觀:1.本課內容在探討工業革命背景問題時,學生應該學會利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等唯物史觀的內容去分析問題。2.在探討資產階級發展帶來的問題這一知識點時,可利用馬恩《共產黨宣言》中的觀點進行教學。時空觀念:1.本課時間跨度較大,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歷經三個世紀,學生應學會利用時間段來進行分階段的學習,大致可分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資本主義”三個時期。2.在空間上分布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于英國,而后遍布整個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在德國與美國,即工業革命遍布了全世界。學生應該學會從地域的角度對本課的兩個知識點進行學習。史料實證:1.對于課堂的諸多引題,需要使用精辟以及深刻的史料。本節課主要講授的時間段在世界中世紀史,可以選用通史類的文書(例如吳齊本的《世界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哈巴庫克、波斯坦主編的《劍橋歐洲經濟史》)等史料,利用不同史觀進行比較(吳齊本的《世界古代史》主要運用唯物史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主要選用全球史觀)。2.也可選用一些專門史書、原始史料、經典著作進行國別史、專題史的講解,例如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中關于工業革命的評價;帕爾默在《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中對工業革命的描寫;史料的選擇確保客觀性、準確性、代表性,第一手史料最佳。歷史解釋:1.本課內容名詞解釋較多,例如“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壟斷資本主義”等,學生應該學會將這些名詞放入歷史環境中去看待這些事件的作用。2.在解釋資本主義發展的優缺點時,學生應該從兩方面進行思考,而并不只看見資本主義的優點。家國情懷:1.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國家間的貧富差距,由資產階級發展產生的市場、原材料、財富的需求,是近代英國敲開中國國門的原因。學生在學習本課時,也應該從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工業革命的利弊。2.準確把握情感,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教學重點】1.工業革命的背景。2.兩次工業革命的過程。3.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學難點】1.兩次工業革命的關系。學生該從哪幾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進而通過這個問題,將兩次工業革命串聯起來。2.工業革命的影響分為利弊兩個方面,我們的學生怎樣通過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工業革命,是教師之引導、學生之學習的一個重要點。通過這個點,我們才能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把握“家國情懷”。【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PPT展示珍妮紡紗機的圖片,教師利用珍妮紡紗機的起源故事進行導入。同時,利用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背景進入第一目“工業革命的背景”的學習,并引出資產階級成長的概念。)教師:同學們看PPT上這幅圖畫,大家猜一下這是什么機器?對,這就是珍妮紡紗機。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科普一下珍妮紡紗機的起源。1764年在英國有一個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紡織工,一天他下班回來,一不小心把妻子的紡織機踢倒了。當他彎下腰想要扶正紡紗機的時候,看到原先橫著的紗錠變成了直立的。他忽然想到如果將紗錠豎著排列,不就可以一次性只用一個紡錘紡很多的紗了嗎?于是珍妮紡紗機應運而生。那為什么這臺機器叫做“珍妮紡紗機”呢?對!是因為他女兒叫做“珍妮”。珍妮紡紗機比原先老式的紡紗機可以增加十倍的量,而工業革命也由此正式開始。大家來思考一下,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后,紡紗行業出現了一個什么樣的特點?同學: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正如這位同學所回答的這樣,機器生產使得勞動效率成倍的增加。而這種機器的變革升級一定是在一定的具體背景下進行的,那接下去就跟著老師一起進去那個時代,去看看工業革命前的時代是怎么樣的。設計意圖:利用歷史小故事來進行導入,便于吸引學生興趣以及增進學生的理解。二、新課講授(一)工業革命的背景。教師:珍妮紡紗機的出現使得紡紗這一環節快速便捷了很多,而紡紗環節的快速引起了整個產業的變革,而從棉紡織業開始,英國開始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出現在英國而不是法國或者德國呢?我們一起來看幾則材料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一般來解決背景問題,都是從那幾個角度來思考的呢?對!就是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那首先我們先來看政治角度。那在看之前,老師想提醒大家,英國工業革命的背景可以分三個角度與五個因素(資本、勞動力、技術、市場、政治保障)。怎么樣將這三個角度與這五個因素聯系起來是本課的重點。同學:選取兩位一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棒。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發現,英國的農奴制度在14至15世紀已經瓦解,說明農村地區的束縛關系已經逐漸消亡。而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使得英國資產階級得到了政權,建立起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所以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政治角度的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環境,那接下去我們從經濟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那資產階級是怎么樣通過政治手段來促進經濟發展的呢?我們通過圈地運動來了解一下。大家閱讀課本第59頁的圈地運動,然后說明圈地運動為英國提供了什么?同學:選取兩位一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棒。從歷史縱橫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圈地運動”。那什么是圈地運動呢?我們說一般農村經濟都是以自耕農為主的小農經濟,但是隨著英國制昵業的發展,對羊毛的需求增加,羊的養殖數量不斷增加。那羊的養殖需要土地,大量貴族就將農民的土地購買、強征過來來養羊,正是因為用柵欄圈起了土地,而得名為“圈地運動”。考試一般會用“烏托邦”、“羊吃人”來形容這一知識點,大家需要注意。剛剛我們的同學為我們分析幾個要素。首先,材料中“新式農場主或牧場主經營”說明了原先的自耕農自給自足形的經濟方式變成了大牧場、大農場式的經濟發展方式,這也就說明了農產品的商業化程度更高。由此得出第一個要素在于“農業資本”。其次“大批農民離開土地”“出賣勞動力”說明農民為了生計必須進入城市工作,這也就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市場”要素。教師:說完了國內市場,那國外市場是怎么樣的呢?我們通過一則材料來看。同學: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棒。從第一則材料中呢,我們可以發現英國的海外殖民有直接掠奪與商業兩種方式,而直接掠奪促進了英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從材料二中呢,我們可以發現英國的海外殖民有“一本萬利”的特點,這種一本萬利通過在殖民地獲得原材料,再把商業制品賣給殖民地人民,使得英國人“一本萬利”。教師:分析完經濟角度,接下去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思考工業革命的背景。通過預習課本我們可以發現文化角度主要集中在技術這一因素。那我們通過幾則材料來分析。同學: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棒。從材料一中我們可以發現市場與技術之間的某種關系。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促使需求增加,而有限時間內的需求增加促進了技術的升級要求。從材料二中我們可以發現手工工場的勞動分工促進了技術的專門化,這也就間接的促進技術的升級。教師:從第一目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三個角度與五個因素之間會有很多的重合,大家能自己畫一個思維導圖,來進行梳理嗎?同學:給同學幾分鐘畫思維導圖。設計意圖:第一目“工業革命的背景”的重點在于怎樣講解三個角度與五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通過采用材料分析與思維導圖的方法,學生能夠很好的理解第一目“工業革命的背景”這一知識。(二)工業革命的進程教師:我們一般說工業革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年6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與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同學們先看PPT上的這一幅圖,同學們能告訴老師,這是什么事件嗎?對!就是在第一次世博會中英國建造的“水晶宮”。當時啊,英國為了展示自己工業革命的成果,就舉辦了這一次的世博會,而這一屆食博會上展示的許多發明,也的確讓世界為英國而震撼,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屆的世博會,走進第一次工業革命。設計意圖:利用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課堂導入,同時創設歷史背景,便于學生接受。教師:那首先,我們先來探尋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歷程,剛剛我們講解“工業革命的背景”時講到“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屬于棉紡織業,那工業革命率先起源于哪一個行業啊?對!就是棉紡織業。我們說棉紡織業需要經歷織布—紡紗—織布三個階段。那我們先來看看“紡紗—織布”這一環節。教師:同學們看這則材料,這則材料告訴我們原先的織布是怎么樣織的?而經過改革之后,織布又有什么樣的提升呢?同學: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從這則材料中,我們就能發現原先的織布環節需要人力,甚至需要兩個人來回拉動,而經過改良之后呢,只需要一個人,且人力參與少機器參與增加。“紡紗—織布”環節效率大大提高,就使得對紡紗的需求,也就是這一種需求使得我們前面說的“珍妮紡紗機”應運而生。而珍妮紡紗機與原先的紡紗機相比,也是增加了機器力而減少了人力。那隨著產業的發展,機械力有沒有發展呢?我們接著往下看。教師:隨著機器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動力的轉變已經從機械力轉變到自然力——水力。而接下去啊,隨著整個產業的壯大,騾機、水力織布機、等一系列發明出現。而整個產業的繼續發展,也就使得產業主體的工廠慢慢壯大,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自此,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動力不斷發展,從人工至機械力至自然力,那自然力是不是到達最高點了呢?閱讀過書本的同學啊就知道肯定不是這樣的,那接下去我們通過一則材料來了解接下去的動力是什么。同學: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棒,就是蒸汽。1782年,徒工出身的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新的科學知識,經過不斷改進,試制出旋轉運動的“復動式蒸汽機”。它能產生巨大的動力,還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1785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瓦特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老師利用一張表格來概括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同學們試著填一下。行業 重大發明 發明者 地位棉紡織業 飛梭(1733年) 約翰·凱伊珍妮紡紗機(1765年) 哈格里夫斯 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水利紡紗機(1768年) 凱伊騾機(1779年) 克林普頓 結合水力與珍妮之優點水利織布機(1785年) 卡特萊特水力紡紗廠(曼徹斯特) 阿克萊特 近代工廠的開端:1771年動力 改良蒸汽機 瓦特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交通運輸 汽船(1807年) 富爾頓(美)蒸汽機車(1814年) 史蒂芬孫同學: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動力的變革解放了人力,也影響了社會各方面。例如交通運輸業,19世紀初,汽船、蒸汽機車相繼問世,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隨著生產機械化的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19世紀中葉,英國的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由此啊,我們進入到第二次工業革命。設計意圖:通過抓住動力變化這一條線,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串聯起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那我們一起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去看看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什么新的成果。首先我們先看PPT,PPT上顯示了三幅圖畫,大家來總結一下他們有哪一個相同點?同學:隨機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的這樣,這三幅分別向我們展示的是電燈、電喇叭、電影放映機,所以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用電。那電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被人們利用的呢?我們來看一則材料。教師:動力的每一次改變都使得生產力得到解放,從蒸汽動力轉變到電力為動力,人類的生產關系得到極大的解放。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表現為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那動力方面除了電力,還有什么也登上了歷史舞臺?我們來看下一則材料,大家分析一下是什么呢。同學:隨機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的這樣,圖一展示的是汽油內燃機,圖二展示的是迪塞爾柴油內燃機,圖三展示的是最早的福特汽車。所以這三幅的共同之處在于都使用了油作為燃料,即動力。內燃機的創制與應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具深遠影響的成就。我們說蒸汽機的動力原料來源于煤炭,那內燃機的動力原料是什么呢?對!是石油和柴油這些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隨著原油提取這些的去求增加,也使得化學行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教師:大家看PPT,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制品都是從那個時候發明出來的,例如塑料制品、人造纖維等。化學工業的興起令人矚目,人們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由新的技術反哺舊的產業體系也成為一種很明顯的特點。;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也煥發出新的活力。教師:學習了這么多關于兩次工業革命的知識,我們通過一張表來對兩次工業革命做一個比較。同學:隨機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填表內容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點 發明者 工匠、技師 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基礎 生產實踐的總結 自然科學成果時間 18C60S——19C40S 19C60S——20C初范圍 英國——法美——俄德日 同時開始于多國(德美中心)重要標志 改良蒸汽機——蒸汽時代 電力廣泛應用——電氣時代開始部門 棉紡織——輕工業 電力——重工業經濟理論 自由主義盛行 凱恩斯主義形成教師:那通過這張表,我們來簡要的分析一下兩次工業革命的關系。我們說第二次工業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簡單延續,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從“發明者”與“發明基礎”兩項我們可以知道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以及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其次,從“范圍”一項我們也能知道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但是,各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工業革命的進程也各有特色。最后,我們在這一目還有一個疑問,大家看課本第61頁的學思之窗,然后小組討論思考一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技創新起到了什么作用?同學:四人小組為單位,選取三組同學進行回答。教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的這樣,技術進步使得擁有技術的企業獲得巨大的利潤,而這也促使企業投入更多的金錢來進行科技研發。設計意圖: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將第二次工業革命串聯起來,同時利用一張圖表來理解兩次工業革命之間的關系。(三)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師:兩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社會面貌、經濟發展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這種影響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那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進行接下去的學習。首先,我們先來閱讀一則材料了解工業革命在經濟方面有什么影響。世界工業發展指數(1913年為100)1850年 91860年 131870年 201880年 271890年 411900年 59同學:隨機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的這樣,從材料一的兩張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后,世界的總貿易額與工業發展指數是呈逐年遞升的趨勢,這也就說明了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從材料二中我們可以發現20世界初的美國,大企業的經濟效益與其數量不成正比關系,這也就意味著壟斷企業的產生。從手工工場到資本主義大工廠到壟斷企業,生產力不斷發展。教師:大企業的經濟效益與其數量不成正比,那是否也意味著社會財富的不均衡,那我們通過兩幅圖來比較分析當時的社會階層。同學:隨機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正如這兩幅圖表顯示的這樣,第一張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在1841年第一產業占比20%,而到圖二第一產業占比只剩14%,絕大多數都轉向了二三產業。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三十六年時間內,農民減少了,而工人人數增加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工業革命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社會矛盾日益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而這種矛盾我們在下一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中就會學習到。教師:工業革命在造成社會階層分化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那讓我們通過幾則材料來分析一下這種變化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同學:隨機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從這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發現,工業革命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例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教師:工業革命在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對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一幅圖畫來了解一下。同學:隨機選取一位同學進行回答。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從這幅圖畫中我們能發現世界的聯系加強了許多。設計意圖:第三目的講解主要利用材料分析法,史料結合便于學生的理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