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二專題——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具體表現環境問題 具體表現自然資源枯竭 礦產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森林減少——一般歸類到生態問題之列生態破壞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次生鹽堿化、草場退化、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萎縮、土壤退化; 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環境污染 大氣污染:酸雨、光化學煙霧、灰霾; 水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如赤潮)、有毒物質污染(如重金屬污染)、石油污染 其他:噪聲污染、固體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自然資源枯竭的區別與聯系環境污染是指人類隨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破壞是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從而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自然資源枯竭是指資源數量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環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態破壞和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破壞往往引起自然資源枯竭;自然資源枯竭往往引起生態破壞。一、自然資源枯竭1.水資源短缺(1)原因:供(不足);求(量大);時空分布不均;污染、浪費。(2)措施措施 具體內容開源 合理開采(河湖水、地下水);海水淡化;修水庫和蓄水池;跨流域調水;人工降雨等。節流 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節水意識;改革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調整農業結構;推廣耐旱作物;再生水的循環利用;防治水污染等。拓展:我國不同地區水資源短缺原因地區 原因西北 區域性缺水 資源型缺水華北等季風區 季節性缺水橫斷山區、海南及南海諸島 地表徑流停留時間短,地表徑流缺乏云貴高原 石灰巖地貌,地表多裂隙,滲漏嚴重,地表水缺乏大河下游 人口、城市稠密、經濟發達,排污量大 水質型缺水2.能源資源短缺(1)原因原因 具體內容自然原因 石油、煤、天然氣等常規能源儲量有限; 能源的分布與實際消費量不平衡人為原因 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2)措施措施 具體內容開源 開發新能源,調整能源利用結構節流 發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拓展:我國能源問題問題 主要措施以燃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優化能源利用結構,積極開發新能源,實現能源多元化戰略國內能源生產與消費地區不平衡 實現能源的跨區域調配原油消費量大,進口量大,對外依賴性強 一方面加大國內勘探開采的力度,另一方面積極拓展能源進口渠道; 建設石油戰略儲備基地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3.耕地減少(1)原因: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積擴張,工礦道路建設等。(2)措施:控制人口;加強土地管理,嚴把用地審批關;禁止閑置、濫用耕地。二、生態破壞1.水土流失(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 危害 措施自然 地形 溝壑多,陡坡多 表土侵蝕,土壤肥力下降,農業減產; 地下水資源減少,區域環境惡化; 水庫淤積,蓄洪、調洪能力差; 河道淤積,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差,旱澇災害加劇 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恢復自然生態環境;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合理存放表土; 小流域綜合治理(保塬、護坡、固溝)氣候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壤 黃土土質疏松植被 植被覆蓋少人為 植被破壞; 輪荒、陡坡墾荒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不合理的修路、開礦等工礦活動(2)南方低山丘陵區的水土流失(云貴高原石漠化與之類似)原因 措施自然 地形 起伏大 封山育林,合理砍伐人工林;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發展立體農業; 解決農民生活用能問題(沼氣池、小水電、薪炭林、生產、省柴灶)氣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人為 人多地少,毀林開荒; 生活能源缺乏,過度樵采2.土壤次生鹽堿化(1)分布:往往發生在半濕潤、干旱半干旱的灌溉農業區,與地下水位過高有關。(2)成因:地勢低洼;氣候干旱(或旱澇變化頻繁),蒸發旺盛,多大風,致使土壤鹽分向地表集聚;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3)措施:科學調節水鹽運動,引淡淋鹽,井排井灌(旱季利用井水灌溉,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土壤鹽分降低;同時可增加地下水蓄水容量,有利于緩解夏季洪澇災害);增施有機肥;改革灌溉技術,建立合理的灌溉系統。3.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原因 危害 措施自然 背景 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強,氣候變率大 風蝕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糧食、牧草減產; 生態環境惡化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人與自然協調; 植樹種草,封沙育林,營建防護林; 合理調節農林牧關系,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禁止過度開墾,退耕還林還草; 合理利用水資源(合理調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合理灌溉); 解決生活用能問題,禁止過度樵采; 合理放牧,禁止超載。物質 地面疏松,多沙質沉積物(或沙漠廣布)動力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風力作用強)人為 過度開墾(毀林開荒、圍墾草場); 過度樵采(生活能源缺乏); 過度放牧(超載); 水資源不合理利用(上中下游沒有合理調配;過度開采地下水;不合理灌溉) 不合理的工礦建設4.關于東北地區的生態問題區域 問題 措施東北平原 黑土流失,肥力下降 加強對坡面、溝壑的治理,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沼澤破壞,濕地減少 保護沼澤濕地,退耕還濕東北林區 森林資源和生態破壞嚴重 采育結合,積極營造人工林; 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加強自然區的建設,保護生態環境; 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5.生物物種減少(1)原因①人類對野生生物的濫捕亂殺、亂砍濫伐 ;②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 ;③外來物種入侵;④自然災害。拓展: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的特點有:生態適應性強,耐性強,入侵潛力大;外來物種,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對資源的競爭能力強;能抗干擾,且干擾后恢復能力強;缺乏天敵;當地利用的較少。(2)危害①生物資源減少 ;②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失衡。(3)措施①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禁止濫捕亂殺、亂砍濫伐 ;②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③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保護野生動植物。6.全球變暖(1)原因自然:全球正處溫暖期。人為:①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②大量毀林,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2)危害①冰川融化,海水膨脹引起海平面升高,導致沿海低地被淹、海水倒灌、水質變壞;②影響各地干濕變化,氣候不穩定 ;③影響工農業生產 ;④破壞生態系統 ;⑤危害人類健康。(3)措施①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技術(固碳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推廣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③植樹造林,保護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④國際通力合作。三、環境污染1.大氣污染(1)原因大氣污染狀況主要與兩個方面有關: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大氣的凈化能力。影響大氣污染擴散和自凈的因素:①污染物排放量大?。喝襞欧帕啃?,則易擴散;②氣象條件:風速、降水、對流強弱、逆溫;③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擴散;④植物的凈化作用。拓展:我國南方比北方酸雨嚴重的原因?南方有色冶金工業發達,排放大量酸性氣體;南方氣候濕潤,降水多,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和雨水結合,形成酸雨;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較為封閉,風速小,酸性氣體不易擴散;南方土壤顆粒物多呈酸性,加劇酸雨危害。北方霧霾冬季較重的原因?冬季燃煤多;冬季地面溫度低,易發生逆溫,對流運動減弱;降水少;距離沙源地較近。霧霾夏季較輕的原因?夏季生活用煤量少、煙塵排放少;夏季植被茂盛、吸煙滯塵作用強;夏季降水多,空氣較濕潤。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問題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強陽光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形成光化學煙霧。洛杉磯位于美國西南海岸,西面臨海,三面環山,為地中海氣候。原因:三面環山,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地中海氣候,夏半年陽光輻射強;逆溫天氣數量多。(2)措施①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②開發新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③減少汽車尾氣排放 ;④調整產業結構,減少工業污染 ;⑤發展技術創新,廢氣凈化處理后再排放;⑥加大宣傳,增強公共的環保意識。2.水污染(1)原因水污染狀況主要與兩個方面有關: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河流的自凈能力。一般說來,經濟發展快,人口和經濟規模大,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量大;其次水量越大,流動性越強,水體的自凈能力越強。產業結構也能影響水污染程度。拓展:東北地區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的原因?降水少,徑流量小,水循環弱,水體自凈能力較弱;重化工業規模大,排污量大及油氣資源的開采。影響水華現象污染嚴重程度的自然原因分析——以安徽巢湖為例7、8月份進入伏旱天氣,降水少;氣溫高,蒸發強;生活、生產用水量大,出入湖泊徑流量小,湖水的循環更新慢;沿岸污水入湖,湖水富營養化嚴重;氣溫高、光照充足,藻類繁殖旺盛。(2)措施①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②加強生活污水的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源的保護;③發展節水型農業,合理利用化肥和農藥,減少農業用水污染;④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水環境監測網絡;⑤加大宣傳,增強公共的環保意識。3.重金屬污染原因重金屬污染:指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屬超標制品等人為因素所致。拓展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中部重,東、西部較輕的原因我國中部地區煤炭和金屬礦產資源豐富,開采力度大;中部地區農業發達,化肥、農藥長期使用導致土壤重金屬元素的積累;中部地區有色金屬冶煉集中,加重了重金屬的污染。必修二專題——可持續發展一、區域可持續發展條件和措施分析思路思路 具體內容分析地理背景 分析區域區位特征、地理環境特征、人類活動與人地關系等地理環境背景分析優勢條件 從區域自然環境、資源條件、交通、科技、市場等方面來進行分析分析限制性因素 從自然災害、資源短缺、環境問題、基礎設施、經濟結構、人力資源和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來分析分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①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農業發展;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工業發展;旅游資源——旅游產業發展) ②發展科技,促進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國民經濟效益等都依賴科技創新,即要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化經營 ④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⑤促進對外開放 ⑥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規模 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防治各種環境問題 ⑧科學防御自然災害,建立防災減災體系二、農業可持續發展1.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思路 答題術語經濟持續發展 增產: ①因地制宜,發揮特色農產品優勢; ②擴大生產規模,實行專業化生產; ③加強科研投入,培育良種,加大產業化應用研發; ④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增收: ①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 ②加強宣傳,打造品牌,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知名度; ③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 ④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生態持續發展 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社會持續發展 推進農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創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化2.生態農業效益及表現效益 表現經濟效益 促進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環境效益 (以沼氣為例) 降低污染,凈化環境 將秸稈、柴草和人畜糞便作為沼氣原料,減輕了污染; 沼氣為清潔能源防止生態環境惡化 沼氣作燃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緩和了燃料與飼料、肥料相爭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壞,減少水流失和土地沙化保護土地 沼和沼液作為肥料,實現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結社會效益 改善生活環境,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增加就業三、工業可持續發展1.工業可持續發展措施問題 措施工業結構過于單一 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工業分布過于集中 調整產業布局,重化工業合理分散生產技術落后,效率低下 加強科技研發,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 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基礎設施不完善 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生產成本生態環境問題 加強綠化和保護濕地,治理污染、美化環境其他 培育品牌,獲得消費者認可;加強宣傳,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場競爭力2.工業的影響影響 具體內容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①資源的開發可能破壞植被,導致荒漠化、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 ②加工冶煉產生環境污染(排放“三廢”) ③資源過度開采、加工冶煉加劇資源的短缺社會經濟的有利影響 ①創收方面:將當地資源優勢轉為經濟優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②就業方面: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③產業、基礎設施方面:促進產業的發展(優化升級); 帶動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④城市化方面:推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3.開放性問題:是否同意建廠贊同建廠,可從工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大方面分析。不贊同,可從工業生產的環境效益不利方面分析。四、可持續發展關聯圖關聯示意圖的判讀方法(1)順藤摸瓜法分析題目所給的條件和框圖,把握關聯圖示意的地理事物主體是什么;回想這類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變過程,找出突破口;觀察圖中的箭頭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厘清邏輯關系;將已初步完成的關聯圖按箭頭連接關系,重新理順一遍,以彌補可能出現的漏洞,確保答案的正確性。(2)代入嘗試法選擇題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嘗試求解。宜采用先易后難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確定完填空內容后要進行驗證,以確保判斷的正確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