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偉大的改革開放(一)學習目標:(導)1.了解40年來改革開放的脈絡;2.感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重點)3.理解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難點)4.明確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二)學科素養1.政治認同:了解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發展成就,理解改革開放的意義,相信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2.科學精神:通過對改革開放不同階段的解讀,知道改革開放是一個過程,是“持久戰”,理解“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3.公共參與:學生自行查詢、感悟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偉大成就、巨大變化,感悟改革開放讓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過程。(三)教學過程(思)(議)(展)知識梳理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1)農村、城市改革(2)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3、改革開放的意義4、改革開放的啟示易錯易混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擁有了對土地的所有權,積極性提高。我國改革的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4、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即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所有國家開放。5、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7、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9、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1、“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確立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也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探究分享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我國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上升40.6個百分點。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思考:改革開放對國家、民族和人民具有什么重要意義?(五)鞏固練習(檢)1.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這一論斷提出的重大意義是( )A.是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B.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C.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基礎D.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達到了新的水平2.從啟動對外開放,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經歷了十多年的過程。下面對外開放進程排序正確的是( )①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②開發開放上海浦東③開放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④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3.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列對改革開放認識正確的有( )①改革開放目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②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③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國的某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④改革開放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4.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20年,我們隆重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置身春潮涌動的南海之濱、絢麗多姿的黃浦江畔,令人百感交集,先行先試變成示范引領,探索創新成為創新引領。由此可見,改革開放( )①完成了中華民族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④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知識拓展】改革開放的背景:國內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鄧小平同志曾經說,"文化大革命"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于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國際背景: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流。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這就把改革的目的說得很透徹、很深刻。如何理解改革開放?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即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征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如何理解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①全方位: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對所有國家開放,不論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②多層次:根據地區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省區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開放。③寬領域: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市場開放。5、為什么“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2)中國人民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3)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4)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近代中國由于閉關鎖國而屢遭列強侵略的歷史、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改變面貌、促進飛躍、巨大成就)均充分說明,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3.1偉大的改革開放導學案答案易錯易混錯誤,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錯誤,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擁有土地承包權和生產經營權正確錯誤,全方位是指經濟、文化等方面對所有國家開放錯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6、錯誤,以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為標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7、“基礎性作用”錯誤,應是“決定性作用”8、錯誤,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9、錯誤,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為標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10、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1、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探究分享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意義:①極大改變了我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②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鞏固練習CCC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