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第一課時2022新課標要求①借助相關資料以及教具、學具等,描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領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②說出地球在宇宙環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能夠說出中國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認識人類太空探索的意義。③了解地球儀,在地球儀上識別兩極、赤道、地軸等地球的形狀和大小1、地球的形狀2、地球的大小新知講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任務一階段1:天圓地方階段2:太陽與月亮憑直覺認識世界推測地球也是球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有哪些意義?證實地球是球體發現新的航海路線證實了南美洲的存在探索了太平洋和其島嶼開啟亞洲貿易的新紀元鼓舞了后續航海探險知識拓展新知講解任務一階段3: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階段4:地球衛星照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證實地球是球體確證地球是球體新知講解70年來,中國在載人航天、衛星通信、火箭技術等多領域全面開花。“北斗”、“長征”、“悟空”、“墨子”等為中國航天事業續寫新成果。航天科技在探索奧妙宇宙的同時,也在服務于大眾的美好生活。未來中國航天也必將為推動世界航天事業發展、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中國貢獻。實驗探究活動一生活中哪些現象能證明地球是球體呢?1.海岸觀船(海邊迎面駛來船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2.登高望遠(站的高,看的遠)3.月食(月食是地球擋住太陽,所以如果影子是圓的,就證明地球是圓的。)新知講解任務二地球的大小新知講解任務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1、地球儀的概念與作用2、認識地球儀新知講解任務三地球太大了,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思考,人們為什么要制作地球儀?地球儀有哪些用處?地球儀新知講解地球儀的作用地球儀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全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分布地球儀有哪些作用?認識地球儀BCDEA地軸(假想軸)北極(對著北極星,地球最北點)南極(地球的最南點)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緯線(與赤道平行的大圓圈)赤道(最大緯線圈)課堂練習(2023·四川巴中·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4月20日,“天宮對話-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青少年問答”活動在上海召開,中國神舟十四號航天員蔡旭哲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一起回答了青少年的提問,回應了他們對于太空的向往和好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從圖2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拍攝到的地球照片,可以推測出( )A.地球的形狀 B.地球的大小 C.地軸傾斜的角度 D.地球的公轉2.照片只展示了地球部分面貌,如想知道地球大小,以下哪些選項的描述可以表示( )①地球表面積 ②陸地平均海拔 ③地表海洋深度 ④地球平均半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AD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完成配套作業練習——1.1.1地球和地球儀知識拓展隨著技術的發展,虛擬地球儀應用程序如Google Earth和Microsoft Virtual Earth等越來越受歡迎。這些應用程序通過衛星圖像和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模擬出地球的三維模型,讓人們可以遠程瀏覽地球表面的任何地區,并進行虛擬旅游、查看地理數據等操作。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地球與地球儀第1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地球與地球儀 單元 地球和地圖 學科 地理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地球和地圖”部分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內容,主要包括地球與地球儀、地球的運動、地圖的閱讀及地形圖的判讀四方面的內容。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教學時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圖文并茂,使教材知識系統化,又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近年來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根據經緯度(線)特點確定重大事件發生的經緯度、半球位置等知識的考查較多。對地圖的考查也較多,尤其是在各類經緯網地圖上判別方向、在地圖上判斷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經緯網圖、等高線圖將是重中之重。讀圖題主要考查經緯網的平面圖、極地地區經緯網圖地球公轉圖、地形圖的判讀等。2022新課標要求 1.地球在宇宙中·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運用圖片、影視資料以及數字技術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認識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2.太空探索結合圖片、影視資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以及空間站建設等人類太空探索的進展與意義。收集中國航天及太空觀測發展的相關材料,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學習本主題后,學生能夠借助相關資料以及教具、學具等,描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領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能夠說出地球在宇宙環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能夠說出中國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認識人類太空探索的意義。重點 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難點 學會觀察和使用地球儀材料準備 學生通過預習,觀察地球儀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準備展示地球衛星照片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蘇東坡有這樣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為什么有如此的感慨呢?同學們說得很好,那么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形狀?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問題。講授新課 任務一: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地球是一個球體,在21世紀的今天,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內容,但是人類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人類對地球認識的第一個階段被稱為“天圓地方”,在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像鍋蓋一樣扣在大地上,而地是方的,這就是“天圓地方”的由來,生活中有很多實例體現了這種思想,比如中國古代的建筑、貨幣等。第二個階段被稱為是“太陽、月亮影子推測形狀”。第三個階段被稱為“麥哲倫環球航行”,請同學們思考,麥哲倫環球航行有哪些地理意義呢?在今天我們可以通過地球衛星照片,來確切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四階段。通過對地球形狀認識過程的學習,我們可以感悟到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知經歷了一個漫長而逐步的過程。在古代,人們一開始認為地球是平坦的,這是因為他們的直觀感覺告訴他們地面是平的,而且如果地球是圓球形的話,人們應該會掉下來。然而,通過觀察天文現象,如日落和航海探險中的觀察,人們開始懷疑地球的形狀。在古希臘時期,一些哲學家和學者開始提出地球可能是一個球形的理論,例如畢達哥拉斯和亞里士多德。然而,要確認地球的形狀并非易事。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亞歷山大港的歐多克索斯提出了一個證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通過觀察不同地方的星星和月亮的位置,他發現它們在不同地點上呈現不同的角度,這證明地球是曲面。從那時起,地球的球形理論逐漸被接受。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通過更精確的觀測和測量證實了地球的球形。16世紀的探險家們環球航行的經歷也提供了直接證據,他們發現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此后,隨著航海和航空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從不同角度觀察到地球,包括從太空拍攝地球的照片,進一步確認了地球的球形。這個歷程讓我深刻意識到科學方法的重要性,科學通過觀察、實驗證據和推理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真相。它也提醒我們不要過于依賴直觀感覺和經驗,而是要依靠科學方法來尋找真理。同時,這個歷程也表明,人類的認知是逐步進化的,隨著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我們對于地球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和擴展。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許多偉大的成就。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里程碑:1. 載人航天:中國于2003年成功發射了第一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進入太空,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獨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自那以后,中國成功進行了多次載人航天任務,包括天舟貨運飛船和天宮空間實驗室的發射和交會對接。2. 長征系列火箭: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是進行太空探索的基礎。長征火箭家族包括多種型號,成功發射了載人航天器、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地球觀測衛星等各種類型的衛星。3. 月球探測:中國于2013年成功發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嫦娥三號巡視器,成功實現了中國的首次月球軟著陸和巡視任務。隨后的嫦娥四號任務于2019年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成為世界上首個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巡視的任務。4. 北斗導航系統: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是為全球提供定位、導航和時間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北斗系統已實現全球覆蓋,并成功應用于交通、航海、氣象、農業等領域。5. 實驗室和空間站:中國于2011年發射了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用于進行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隨后,天宮二號和天宮三號也相繼發射,并與天舟貨運飛船實現了多次交會對接,為后續建設中國空間站奠定了基礎。這些成就表明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并展示了其在航天技術和科學研究領域的實力和潛力。中國正在積極推進太空計劃,包括繼續進行探月任務、發展重型運載火箭和建設完整的空間站等,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活動一:生活中哪些現象能證明地球是球體呢?(轉折)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以后,讓我們來學習地球的大小。任務二:地球的大小當論述地球的大小時,以下是有關赤道周長、表面積和平均半徑的詳細解釋,并舉例讓學生加深對地球大小的印象:1. 赤道周長:地球的赤道周長是指貫穿地球赤道的周長長度,約為4萬千米。這意味著如果你站在赤道上開始走一圈,你將需要行走大約4萬千米才能回到原點。舉例: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赤道上旅行,沿著赤道線一路前行,穿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歷各種不同的地理和文化景觀。這樣的旅行將需要很長時間和精力,因為赤道周長相當長。2. 表面積:地球的表面積指的是地球外圍的總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這涵蓋了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總面積。3. 平均半徑:地球的平均半徑是指從地球中心到表面的平均距離,約為6371千米。這意味著地球的體積主要集中在這個半徑范圍內。舉例:通過比較地球的平均半徑和一些建筑物或地標的高度來加深對地球大小的印象。例如,埃菲爾鐵塔的高度約為330米,相比之下,地球的平均半徑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讓學生意識到了地球的巨大規模。(轉折)由地球太大了,想要更方便了解地球,就需要用到地球儀。 任務三:地球儀地球儀是一種模擬地球形狀和地理特征的工具,在地理學、天文學和教育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理學教育:地球儀是地理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直觀地展示地球的形狀、軸傾角、赤道、經緯線以及各個大陸、國家、城市和地形等地理特征。通過地球儀,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拓寬他們的地理知識和認知。跨文化交流:地球儀是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工具。通過地球儀,人們可以了解不同地區的位置、分布以及地理特點,加深對世界各地多樣性的認識。它可以幫助人們跨越地理和文化的障礙,促進對其他國家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研究地球與天體關系:地球儀在天文學中也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地球儀,天文學家可以研究地球與其他天體的關系,如太陽和其他行星的運動。此外,地球儀還可以幫助觀察者理解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和角度,以促進對天文現象的理解和研究。導航和航海:地球儀在導航和航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人們確定位置、計算航向和航程,并幫助規劃航線。特別是在航海領域,地球儀的使用是船員確定自己的位置和目標地的關鍵工具。環境保護和氣候研究:地球儀對于環境保護和氣候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科學家跟蹤和研究地球上的氣候模式、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通過地球儀的使用,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和保護地球的自然資源。綜上所述,地球儀在地理教育、跨文化交流、天文研究、導航航海以及環境保護和氣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一個用于研究、教育和促進人類對地球的認知和理解的強大工具。讓我們來一起學習地球儀的特點以及內容吧! 思考并回答問題觀看視頻,思考麥哲倫航行的地理意義自由討論,并當場給出答案想象一下地球的表面有多么廣闊。他們可以考慮一下地球上不同地區的各種地貌,包括大陸、島嶼、山脈、河流、湖泊和海洋。他們可以思考地球上各種動植物的分布,以及不同國家和文化的存在。說出地軸、緯線、經線、極點等內容以及代表意思。 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在地球上,無法弄清地球全貌加深學生的認識通過以上的解釋和例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大小。他們可以想象在地球上旅行的距離和面積,以及地球相對于我們熟悉的建筑物和地標的規模。這樣的視覺和實際比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地球大小的概念和印象。課堂練習 (2023·四川巴中·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4月20日,“天宮對話-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青少年問答”活動在上海召開,中國神舟十四號航天員蔡旭哲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一起回答了青少年的提問,回應了他們對于太空的向往和好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從圖2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拍攝到的地球照片,可以推測出( )A.地球的形狀 B.地球的大小C.地軸傾斜的角度D.地球的公轉4.照片只展示了地球部分面貌,如想知道地球大小,以下哪些選項的描述可以表示( )①地球表面積②陸地平均海拔③地表海洋深度④地球平均半徑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3.A 4.D 【解析】3.圖2中國航天員拍攝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到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可以推測出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而不能夠推測地球的大小、地軸傾斜的角度、地球的公轉,故A選項正確,BCD選項錯誤。故選A。4.①地球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故①選項正確;②陸地平均海拔不能描述地球的大小,故②項錯誤;③地表海洋深度不能描述地球的大小,故③項錯誤;④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故④項正確;故D①④正確,ABC選項錯誤。故選D。【點睛】經過測量,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下一節課我們來學習緯線和緯度。板書課外拓展/課外閱讀內容 天宮課堂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 1. 數字地圖和航拍影像:利用互聯網上的數字地圖和航拍影像,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地球的地貌、氣候、植被等特征。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地圖和影像,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情況,并比較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2. 交互式地球儀軟件:許多地球儀軟件提供了交互式的功能,可以讓學生通過旋轉地球、縮放地圖和探索不同層面的地理情況。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自轉、公轉、地球形狀等地理概念,并且可以直觀地觀察不同緯度和經度的變化。教學反思 在這一節課中,我教授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過對學生的觀察和課堂反饋,我得出以下教學反思:1. 開始時我引入了一個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們積極參與了討論,表達了對地球形狀的不同猜測和觀點。2.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狀,我使用了多媒體資料和地球儀來進行示范和演示。這使得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地球的近似橢球形狀,并對其進行實際觀察和比較。3. 在教學過程中,我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我正確引導學生,幫助他們發展出正確的理解,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掌握了地球形狀和大小這一知識點。4. 通過示范、演示和比較,學生們對地球形狀的理解逐漸清晰起來。他們能夠正確地描述地球的形狀,并意識到地球較小的尺寸與其他天體相比。5.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還引導他們進行了一些小組活動,例如制作簡單的模型來模擬地球形狀。這樣的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實際操作和合作探索地球的形狀,增強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6. 在課堂結束之前,我進行了一次知識點的總結和復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內容。學生在回答總結問題時表現出了很好的理解和記憶。教學反思使我認識到學生對地球形狀和大小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通過多媒體資料、實物展示和互動討論,學生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地球形狀的近似橢球和大小相對于其他天體的特點。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并通過更多的實踐活動來加強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1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doc 1.中國航天發展史(Av823342287,P1).mp4 1導入麥哲倫.mp4 【2022新課標】1.1.1地球與地球儀.pptx 八大行星.mp4 星空旋轉地球.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