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核心考點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一、認識與實踐1.認識的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比較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別 含義 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 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形式 感覺、知覺、表象 概念、判斷、推理階段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聯系 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③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3.實踐及其特征①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點撥提升】(1)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這意味著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首先,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體—人;對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手段—工具和設備它們都是客觀的。其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常見關鍵詞:設備、條件、工具、環境等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常見關鍵詞:為了、計劃、戰略、布局、藍圖、規則等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社會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歷史性)D直接現實性。實踐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4.實踐的基本形式:生產實踐(最基本的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其它形式:教育活動、醫療活動、藝術活動和體育活動等。5.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原理(一)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從哪里來)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點撥提升】獲取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認識的唯一來源是實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實踐推動認識不斷深化發展)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 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④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檢驗認識正確與否)(1)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2)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3)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到哪里去)(1)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2)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3)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二)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把實踐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①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豐富和發展認識。②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點撥提升】①盲目的實踐是指在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缺乏意識指導的實踐。②促進認識發展的動力有多個,但根本動力是實踐。③馬克思主義等理論都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④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論示例】實踐決定認識,常見的事例如:(1)麥哲倫船隊通過環球航行這一實踐得出了地球是圓的這一認識(來源);(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源);(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途徑);(4)射電望遠鏡使人們可以觀測到100億光年之遙的天體(動力);(5)人造資源衛星幫助人們弄清地球的資源分布(動力);(6)人們根據對萬有引力規律和宇宙速度的認識將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的);(7)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成就證明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檢驗標準)。[易混易錯]1、基于客觀實際做出的科學論斷可以成為行動的動力。×【解析】基于客觀實際做出的科學論斷是認識,可以指導實踐,但不是成為行動的動力。2、認識是客體對主體的能動反映。 ×【解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3、感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解析】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是認識的高級階段。4、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性。 ×【解析】感性認識依賴于理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性。5、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解析】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因此,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才是實踐6、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 ×【解析】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指沒有正確認識指導的實踐,導致失敗。7、實踐是社會性活動,孤立的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 √8、讀書也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認識的目的是認識世界。×【解析】讀書也是認識的途徑之一,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的目的是改造世界。9、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一看實踐,二看多數人的意見。×【解析】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即實踐。[大題有法寶]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或: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把實踐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要求我們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特別是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單獨命題)(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推動認識不斷深化。核心考點2在實踐中真理和發展一、真理的含義及其屬性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形式)同客觀(內容)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對象)的正確反映(性質)。2.屬性:(1)客觀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有不同的認識,但其中只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條件性: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人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點撥提升】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但是,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認識和改正錯誤。2.真理與謬誤真理 謬誤區別 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聯系 真理與謬誤是統一的。 (1)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 (2)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大題有法寶]1.真理的客觀性【原理】: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方法論】:要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勇于追求真理。2.真理的條件性、具體性【原理】:①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②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方法論】: ①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正確對待錯誤,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二、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原理:①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①認識主體的限制:受具體實踐水平、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限制。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②認識客體的限制:客觀事物的復雜性、變化性,使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②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1)認識的對象:物質世界---無限變化的(2)認識的主體:人類---世代延續的(3)認識的基礎:社會實踐---不斷發展的③認識具有上升性。(1)人的認識運動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2)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3)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知識拓展】1、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①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無條件的、絕對的。②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當客觀情況或實踐發生變化,原來屬于真理的認識有可能成為謬誤,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有條件的、相對的。2、真理與謬誤(1)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超出歷史條件、不切實際運用于另一條件,真理就變成謬誤。(2)真理和謬誤既對立又統一:對立:二者的對立在一定范圍內是絕對的,真理和謬誤有嚴格的界限,不容混淆;統一:但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3、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4、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區別:①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屬于唯物論。②認識是人腦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屬于認識論。③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④真理的系統化、理論化,就是科學理論。意識、認識、理論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和科學理論都是正確的。聯系: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1)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從每一個具體的認識、單個人的認識來看,認識是有限的;從人類認識能力來看,認識是無限的。(2)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易混易錯]1、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律的反映。 ×【解析】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 ×【解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觀念不一定都是真理。3、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條件性。×【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4、真理再向前邁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解析】真理再向前邁一步就會變成謬誤。5、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兩次反復才能完成。×【解析】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6、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它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解析】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有多個真理。×【解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會產生多個不同的認識。[大題有法寶]1.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為什么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的特點【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方法論】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為什么人們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單原因:A、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B、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