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以情境化試題導向核心素養教學——2023年廣東省中考化學試題16-17題分析報告2023年中考已經圓滿結束,在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背景下,今年的試題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只有不斷研究、深入研究,才能把握中考試題的命題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一、落實必備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彰顯化學學科價值(第16題)16.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唐代陸羽《茶經》中記載:“風爐以銅鐵鑄之……底一窗以為通飚漏燼之所……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銅鑄之。”(1)“銅鐵”屬于_______(填“金屬”或“合成”)材料。(2)“飚”(即風)提供燃燒所需的 ______。“燼”中含鉀鹽。農業上可用作______。(3)“火能熟水”說明燃燒______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4)“漉水囊”可將茶葉與茶水分離,類似于基本實驗操作中的________ 。(5)茶香四溢,從分子角度解釋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1.命題思路分析本試題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化學知識融合考查的試題。試題材料節選自我國茶文化中文獻瑰寶:唐代陸羽著的《茶經》里面記載煮茶用“風爐”和盛茶用“漉水囊”兩個用具介紹為真實情境素材,深挖素材,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多角度考查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考查內容包括化學材料、燃燒的條件、化學肥料、化學反應及能量變化、實驗的基本操作和微粒的基本性質。試題既能引導學生關注化學對古今科學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又能加深對基礎知識掌握和應用以及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試題體現化學學科的應用價值的同時,又能提升學生從物質和變化的角度初步分析、解決一些與化學相關的實際問題的學科核心素養。第16題能很好的體現“雙減”政策下,重視基礎性,面向全體學生。注重“雙基”考察,難度適宜、考法結合真實情境,靈活變動。初步運用已學過的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解決生活生產中出現的簡單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對科學研究的關注,并注重“立德樹人”。整道題從我國古代文華、技術成果中挖掘素材,讓學生體會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使命感。2.教學建議(1)注重基礎知識落實無論是新授課或者復習課,建議緊貼課本,帶著學生翻閱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潛在考點,穩打穩扎過好基礎關,落實必備知識。如本試題中的材料分類、化肥的種類、燃燒的條件、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微粒的基本性質、基本實驗操作等,都是必備知識。平時命制的小測、周測、月考題目時,對于各考點的合理分配,均衡落實。對于如“合金是否為合成材料”、“化肥的分類與作用”等易混易錯的知識,則需重點落實、反復訓練。(2)注重書寫和表達規范在平時教學中注重:一是書寫,不但字跡要書寫規范,同時不能有錯別字或不合理的詞語搭配,如本題中出現的“無規則”寫成“無規擇”、“不斷運動”寫成“不斷動作”。二是多向學生強調簡答表述注意科學性與規范性,語句盡量與教材描述一致。例如本題中的“鉀肥”不要寫成“鉀肥料”、“分子不斷運動”不要寫成“分子不斷擴散”等。日常教學中,多舉上述這些表達不規范的例子,并讓學生理解到位為什么不規范。(3)關注古代文化、現代科技技術和社會熱點等情景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填空題往往從生產、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出發,考查一些必備知識。作答時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看清問題的要求,同時聯系上下文,用準確的符號、精煉的語言答題,確保“一擊命中”。(4)加強化學閱讀與理解能力閱讀是獲取信息的認識活動,與一般閱讀不同的是,化學閱讀是化學思維深度參與的認識活動。它要求在閱讀過程中,能用化學的思維去提取信息并分析、整合信息。如本題雖然古文的不好理解,但是題目中都有解析,降低了題目的難度,實現高起點低落點的考查原則。同時圖片也給出的信息也要關注到,近幾年中考圖文并茂較多,需要從中找出關鍵信息進行解讀、整合。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復習中加強學生對圖表關鍵信息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審題、讀題。二、以科普閱讀試題探索促核心素養教學(第17題)17. 地球是一個美麗的“水球”,表面約 71%被水覆蓋,淡水僅占總水量的 2.5%;其余是海水或咸水海水淡化是解決人類淡水資源短缺的有效措施。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如圖1所示。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有熱分離法和膜分離法,熱分離法利用熱發和冷凝分離水與非揮發性物質,能耗大,成本高;膜分離法利用薄膜的選擇透過性實現海水淡化,但現有薄膜的水通量低,應用受到限制,有科學家提出,給石墨烯“打上”許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單層納米孔二維薄膜。可進行海水淡化。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依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1)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排在首位的是__________。(2)熱分離法中,水發生了__________(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限制熱分離法大規模應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許______通過。(4)石墨烯、金剛石和 C60屬于碳單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填字母)。a.都由碳元素組成 b.都由碳原子構成 c.物理性質相似(5)提出愛護水資源的一條建議_______。1.命題思路分析與2022年中考試題相比,2023年中考試題的17題改為了科普閱讀,相較于廣東省歷年中考試題,這是一種新的題型,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北京在2015年中考化學首次出現科普閱讀,隨后山西、四川等省也出現該題型。該類試題在綜合考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包括科學閱讀能力、信息提取與歸納能力以及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符合新課標素養立意的命題。今年科普短文240字左右,概要地介紹了地球水資源的分布、組成、淡水資源的用途、海水淡化現有技術及主要發展前景。除文本外,試題給了有2幅配圖(分別是含數據的餅狀圖和微觀示意圖),從信息呈現、宏微觀結合以及結構-性質-用途等角度大大地豐富了試題情境。該科普閱讀出自高祎甫等對選擇透過性石墨烯基薄膜在海水淡化應用研究為背景材料,以化學核心素養中的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為導向,考查了學生的物質變化、結構和性質及愛護水資源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關注科技前沿,感受化學為人類發展帶來的價值。第①③④問答案都從文章及圖表中得出,該科普閱讀文章將知識與設問相聯系,難度不大,但是綜合考查學生對科普閱讀文章提取、整合及圖表分析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讀圖、識圖,利用圖中信息回答問題,考查學生從科普閱讀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②⑤問考查學生的變化、結構與性質觀念。形式上屬于基礎性的考查,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診斷學生的“化學觀念”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第⑥問考查學生日常生活中對水資源愛護的建議,屬于應用型考查,將化學聯系生活,考查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核心素養。2.教學建議(1)應重視培養化學觀念 本次命題中出現“石墨烯、金剛石、C60均屬于單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這樣一道選擇題,很多同學多選或者錯選,特別是對是C60由分子構成的理解不清,導致選了ab。這反映了學生在學習碳單質的構成,碳單質的物理性質方面掌握不到位。也可能是因為石墨烯,C60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沒辦法很好去接觸、去感受其結構和性質,因此學生掌握得并不牢固。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采用更多樣的教學手段,如利用模型、視頻、微觀動畫等輔助我們的教學,讓學生不是通過機械記憶去掌握,而是理解好其結構對應性質再對應用途,培養學生的化學觀念,去解決實際問題。(2)科普閱讀題目的提升新一輪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尊重學生自主選擇。隨之進行的中考改革也強調跨學科知識融合,在測試學生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同時,注重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注重測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科普閱讀題目就能很好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通過這次考查,發現學生對該類題型的答題情況并不好,特別是有幾個空,需要通過查找閱讀的文章和圖表去提取的,有部分學生就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答導致丟分。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和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加強該類題型的練習。教師也可以嘗試對科普閱讀題目的命制,從“取材”“選材”“用材”“剪材”四方面去考慮,文本材料可以取自于教材、科普讀物、科學新聞或者科學史實,也可以選用社會熱點,把這些真實情境信息通過整合剪裁成約200-500字,深度挖掘命題資源,接著選好立意,再思考選取文本中哪些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哪些能力?測試學生哪些素養?最后都要通過設問和科學設置答案一一實現。如果選題有“新意”,陌生有趣,學生能在拓展知識中學生就更完美了。當然,科普短文閱讀試題的出現,必將引發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的改變,題海戰術將會失去市場。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科普閱讀融入課堂教學,可以從展示科學發展史、分享化學科學家的故事和推介科普讀物等方面入手,適時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自主閱讀,于無形中鍛煉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促進他們科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課外讀物,如科普讀物等,豐富課余時間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