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1.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暑假預習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鄧小平認為的列寧比較好的“思路”和蘇聯僵化的“模式”分別是指A.進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B.進行十月革命和赫魯曉夫模式C.實行新經濟政策和戈爾巴喬夫模式D.實行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2.1928~1940年蘇聯國民經濟增長表項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鋼(萬噸) 430 1830 326煤炭(萬噸) 3550 16600 368棉織物(億米) 26.78 39.54 48谷物(萬噸) 7300 9550 31表格反映了當時蘇聯經濟發展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A.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 B.重工業發展迅速C.農業發展落后 D.輕工業落后3.《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指出: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三四年來我們稍稍學會了實行急劇的轉變。為此,1921年蘇俄政府實行“急劇的轉變”表現為(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施新經濟政策C.開始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 D.采取計劃經濟體制4.以下選項,符合史實的是( )①美國、俄國探索強國之路的模式相同②中國、日本都采取了改革方式探索強國之路③走向工業化是探索強國之路的途徑之一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5.如圖示意圖呈現了某一時期蘇俄(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其中①處探索的主要作用( )A.馬克思主義誕生 B.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國家C.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D.使蘇聯變成強大的工業國6.下表為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期間,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狀況統計表。據此推斷,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時間 拖拉機數量(萬臺) 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1928年 2.7 1.71932年 14.8 61.51937年 56.1 93.0A.只注重于發展重工業 B.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C.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 D.蘇聯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7.“分做的個體小農經濟被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中,……從此,國家對農民有了強制征糧的穩定機制,以農民‘貢稅’滿足高速工業化的資金需求。”材料評述的是( )A.地稅改革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新經濟政策 D.農業集體化運動8.如圖是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蘇聯工業產值增長速度慢慢落后于美國,據此可以推知A.美國工業產值增速高于蘇聯B.“蘇聯模式”成為蘇聯經濟下滑主因C.冷戰是導致美蘇經濟此長彼消的主因D.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9.列寧指出“共產主義與商業井非風馬牛不相及,在大機器工業還沒有充分發展的條件下,商業是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系”。下列最符合這一觀點的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蘇聯工業化建設 D.蘇聯模式10.2019年是列寧逝世95周年。他曾經說過:“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他一生所成就的“大事業”是①領導十月革命 ②實施新經濟政策 ③成立蘇聯 ④實現農業集體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二、填空題11.________是美國資本主義內部的一次自我調節,使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與鞏固;________是列寧建設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轉變,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12.新經濟政策在農業方面:以征收____,代替余糧收集制度;工商業方面: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工業方面:允許____經營中小企業;分配制度:實行____的工資制。13.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____”。14.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逐漸流行開來,大約到11世紀,這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遍布歐洲各地,這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是 ______;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 ______化運動。15.由來: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宣告確立了________________。新憲法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蘇聯模式”,又稱“____________”。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三、判斷題16.鄧小平曾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材料表明蘇俄(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對中國來說,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東西。17.1921年,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在工業領域的措施是除大企業外,允許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 (判斷對錯)18.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19.判斷題,正確的在填“A”,錯誤的填“B”。十月革命后,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20.為了加速工業化建設,斯大林加快實行農業集體化。______(判斷對錯)四、綜合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馬克思主義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馬克思至今仍然被公義為“千年第一思想家”。——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1)馬克主義誕生的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在該理論的指導下,20世紀初的俄國進行了怎樣的實踐?材料二 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嘗試已經挫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2)材料二中列寧“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的措施是什么?與“用沖擊的辦法”相比,這一舉措有什么特點?材料三 1929年到1933年這次全球經濟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而蘇聯卻在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1928-1932年)的指導下,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時,歐美開始轉向蘇聯尋找出路。……(蘇聯)所采取的“計劃”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20世紀30年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美國的一名記者從蘇聯回國后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一時之間,“計劃”成了最時髦的名詞。——《大國崛起》(3)蘇聯所采取的“計劃”是一種怎樣的管理模式?20世紀30年代,為什么“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材料四 斯大林說:“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化。”——《斯大林選集》戈爾巴喬夫說:“我國人民用他們在20~30年代建立起來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沒有工業化,我們就會在法西斯面前處于手無寸鐵的境地。”——陸南泉等《蘇聯真相》(4)根據材料四概括蘇聯工業化的特點及其積極作用。列舉蘇聯在二戰中粉碎法西斯取得勝利的重大戰役(舉一例)。材料五 由于個別國家政府的不重視,致使全球疫情形勢越來越嚴峻。截至2020年12月21日16時全球累計新冠確診77589802例,累計死亡1703505例。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統籌全局、沉著應對,果斷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舉措,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同時中國也是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5)面對新冠疫情在全球傳播這一現象,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想法和體會。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宣言》指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巨大的生產力,而且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個武器的人——現代工人階級。現代工人階級處于被奴役的最下層,又是大工業的產物,因而是現代社會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階級。它們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并肩負著建設共產主義新世界的偉大歷史使命。——摘編自九上《教師教學用書》材料二 一百四十八年前的今天,巴黎的上空一聲巨響,那是黑暗世界里的第一聲春雷,那是無產者不甘被奴役的吶喊。這撼地震天的第一聲春雷,將沉睡的人們喚醒,這開創先河的第一聲吶喊,敲響了舊制度覆滅的喪鐘。材料三 見下表。名稱 革命道路 建設道路蘇(俄)聯 領導人:列寧國情:城市革命道路:①工人階級力量強大 領導人:列寧經濟政策:②(實行余糧收集制,取消自由貿易,統一分配生活必需品)新經濟政策中國 領導人:毛澤東國情: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在農村敵人力量薄弱革命道路:③ 領導人:鄧小平建設道路:④(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1)材料一中的“《宣言》”是指哪一歷史文獻?它的發表有什么重大意義?(2)材料二中“開創先河的第一聲吶喊,敲響了舊制度覆滅的喪鐘”反映的是什么事件?這一事件的性質是什么?(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將表格中序號處的內容填充完整。請說明蘇(俄)聯和中國革命道路的共同點。23.社會生活的變遷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見證了國家的發展進步。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材料二在日本橋邊,銀座大街在1875年建成了。馬路兩邊,整齊的瓦斯燈,在夜里將這里照得一片通明。時常可以看到身穿西裝、頭戴禮帽的政府官員在這條街上漫步。不久又有許多西餐館開業。至今,銀座仍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大街。——節選自《大國崛起》B卷材料三奧格涅茨省的農民在信中說,戰爭期間他們為國家“做出巨大的犧牲和忍受極度的困苦”,“一會兒動員馬匹,一會兒動員耕牛,各種各樣的勞役,無休止地征收余糧等等,我們毫無怨言地承受著這一切重擔田苦,但1920年對余糧征收額的增加是我們無力負擔的…”——節選自周尚文《列寧政治遺產十論》材料四1978年后…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的變遷分為三個時代。消費1.0時代:1978年到20世紀80年代末,…家用電器的使用與推廣是這一時期人們消費的重要特征。消費2.0時代:20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這一時期多數城市職工家庭實現了從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和電視機的“三單一黑”轉變為“三雙一彩”,即雙門冰箱,雙缸洗衣機,雙卡收錄機,彩色電視機的消費升級。消費3.0時代:21世紀初到現在,這一時期,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比重明顯上升。——李貽良《智慧消費經濟模式》(1)材料一所描述的景象給市民的生活帶來哪些好處?(2)根據材料二,簡述19世紀70年代東京出現新面貌的原因。(3)材料三揭示了當時蘇俄面臨著怎樣的困境?簡述蘇俄是如何擺脫困境的。(4)根據材料四,結合相關史實說明我國居民是如何實現三次消費升級的。參考答案:1.D2.A3.B4.B5.D6.B7.D8.B9.B10.C11. 羅斯福新政 新經濟政策12. 糧食稅 私人 按勞取酬13.“蘇聯”14. 莊園 集體15. 社會主義制度 斯大林模式16.錯誤17.錯誤18.正確19.B20.正確21.(1)《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十月革命(2)措施:實施新經濟政策。特點: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經濟。)(3)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或斯大林模式)西方國家正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而蘇聯卻在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強盛的工業國。(4)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用:為粉碎了法西斯奠定物質基礎。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柏林戰役(5)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的優越性,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能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面對全球疫情蔓延,各國應共同努力,加強合作,共同抗擊疫情;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戰勝困難等。22.(1)文獻:《共產黨宣言》。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事件:巴黎公社革命。性質: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嘗試。(3)①中心城市發動起義,奪取全國勝利;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同點: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武裝斗爭奪取政權);都與本國國情相結合23.(1)便利了人們的生活,購物更加便捷;生活方式更加豐富;經濟收入得到提高,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有利于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等。(2)19 世紀 60 年代日本明治維新,以西方為榜樣,實行一系列改革;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改造生活方式;兩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帶來了城市面貌的變化等。(3)困境:農民對余糧征集制極大不滿,無力負擔;士兵對征收余糧時濫用職權現象非常不滿;農民發生暴動,可能會影響到國家穩固等。(言之有理,任意一點)擺脫困境:1921 年,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產量,緩解了危機。評分說明:從內容、影響角度回答(4)1.0 時代:1978 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解放了生產力,糧產量和農民收入得到提高;1984 年后,城市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增強了企業活力,到 1987 年城鄉居民收入得到很大提高;1980 年設置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發展;1984 年后,進一步開放 14 個沿海城市、開辟經濟開放區,帶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等。2.0 時代:1992 年,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人們的消費能力提高;1992 年后,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國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等;20 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等。3.0 時代:進入 21 世紀,中國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加快步伐,2001 年中國加入 WTO,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增進人民福祉;十八大以來,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自貿區建設,綜合國力增強,人們的消費更多轉向發展型、享受型等。評分說明:分別答出上述四個方面的任意一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