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辛亥革命 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2.教學重難點重點:辛亥革命的評價、三民主義。難點: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教學設計課程導入:利用單元知識框架導入歷史名詞“辛亥革命”,并解釋其廣義與狹義的區別。教學內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①時代背景:甲午戰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清政府內外交困②清末新政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發展,為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③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無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④思想基礎:民主革命思想得以傳播教師活動:⑤組織基礎: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興中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機關刊物——《民報》⑥革命實踐:革命黨人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⑦思想綱領: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來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 平均地權內容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統治 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局限性 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 沒有觸動專制政體存在的社會基礎 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進步性 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⑧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⑨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⑩有利條件:四川保路運動使湖北防務空虛。二、辛亥革命的進程時間 1894 1905 1911.4 1911.10.10 1912.1.1 1912.2.12 1912.3.11 1912.4事件 興中會 同盟會 黃花崗起義 武昌起義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臨時政府遷往北京結果: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性質、原則。內容: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二章.全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等自由,有請愿、選舉被選舉等權利。第三、四、六章.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使。第五章. 國務員(內閣總理)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大總統權力受到監督)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原則: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三、辛亥革命的評價材料一: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鞠躬禮興,拜跪滅……——據1912年3月5日《時報》刊載的文章《新陳代謝》材料二: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一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 ——《吳玉章文集》材料三材料四: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從1912年-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企業有470多家,新增資本達1.3 億元以上,超過了過去的半個世紀。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集》材料五: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11月11日》辛亥革命的進步性: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②思想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中華民族思想解放;③生活上:促使社會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變化;④經濟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①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②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四、辛亥革命沒有完全成功的原因(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需要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2.革命黨內部組織渙散;3.革命黨人對革命前途認識不足,放松警惕;4.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5所代表的階級力量不足(根本: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小結:辛亥革命只是“先成一圓滿之段落”……我們不能要求它在短時期內完成所有中國革命應該完成的任務。段落不是文章,孫中山和他的同志們一生都在寫一篇大文章。——楊天石《帝制的終結》板書設計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進程辛亥革命的評價辛亥革命沒有完全成功的原因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