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比較唐玄宗統治前期、后期的社會變化,理解統治者的作為導致的不同后果;通過學習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對唐朝的影響,知道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2.時空觀念:知道安史之亂和唐朝滅亡的時間;識讀地圖,知道五代十國的位置,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3.史料實證:通過杜甫的詩句,了解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4.歷史解釋:通過材料對比、問題探究,分析安史之亂出現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使學生能正確認識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并讓學生從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訓,理解在分裂動蕩中孕育著統一這一歷史趨勢,讓學生認識到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1.重點:安史之亂;唐朝的滅亡。2.難點: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和影響;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這是杜甫在《垂老別》一詩中描繪的安史之亂造成的慘狀。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統治后期急轉而下,爆發了大規模的動亂,唐朝從此走向衰落。這場動亂為什么會發生?它造成了怎樣的后果?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安史之亂1.教師提問:閱讀教材回答,唐玄宗后期的統治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追求享樂、任人唯親。2.材料展示:材料一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材料二 隋唐以來,河北幽州一帶民族雜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習尚與漢不同,當地官員虐待少數民族,實行高壓政策。材料三 開元以后,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3.教師提問: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亂的爆發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回答: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節度使勢力膨脹,外重內輕。4.教師提問:安史之亂爆發于何時?其領導人是誰?它的結局如何?學生回答:①爆發:755年。②領導人: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③結局:763年叛亂被平定。4.教師提問:安史之亂對唐朝有何影響?學生回答:①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②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③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5.教師強調:安史之亂的性質是叛軍企圖奪取唐王朝中央政權。目標導學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1.展示黃巢的詩作《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碧釂枺哼@首詩表達了黃巢懷有怎樣的抱負?學生回答:這首詩表達了黃巢想要改朝換代的愿望。2.教師提問:黃巢起義的原因是什么?它的結果、影響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①原因:唐朝中后期,政治腐敗,戰亂頻繁,賦役繁重,災荒不斷,民不聊生。②結果:起義軍曾攻入長安,建立政權。但最終起義被朱溫和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下去。③影響:給唐朝的統治以致命的打擊。3.教師講述:黃巢起義以后,朱溫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目標導學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1.教師講述:唐朝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包括五代與十國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政權分立的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余政權為止。2.教師提問:五代十國的實質是什么?學生回答: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它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3.教師提問: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方的分別處于怎樣一種局面?學生回答: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4.教師強調: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三、課堂總結唐朝前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出現盛世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敗,各種矛盾愈發尖銳,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由盛轉衰,陷入混亂,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本課主要再現了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重點是識記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腐敗和其帶來的嚴重后果,以此啟發學生,讓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另外,要讓學生明白五代十國雖然混亂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使其領悟到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夙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