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對比官僚、地主與農民的生活,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講述明末農民起義興起的原因;通過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道理,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進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2.時空觀念:通過歸納教材內容,了解清李自成起義、明朝滅亡、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的時間先后順序,將歷史發展帶入時間、空間之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3.史料實證:通過明代《流民圖》及課后活動中《陜西通志》的記載,了解明末農民的悲慘境遇;通過教材第 86頁材料研讀提供的史料,分析李自成起義軍受到百姓歡迎的原因。4.歷史解釋:通過分析教材內容和相關史料,理解政治腐敗、李自成農民起義、滿洲興起與明朝滅亡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認識到封建專制制度日益走向腐朽沒落,只有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進行改革創新,才能在危機和競爭中生存。教學重難點1.重點: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的興起和清兵入關。2.難點: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的興起和清兵入關。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材料一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材料二 在我看來,自稱日月雙懸的“明”,乃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和最沉悶的朝代。——易中天《帝國的惆悵》不同時代的人對明朝的印象是不同的。同學們,你們對明朝有什么印象呢?明朝是如何被推翻的?明朝滅亡后,李自成與清軍的較量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7課:明朝的滅亡”。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1.教師提問: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的表現有哪些?學生回答:社會經濟雖有明顯的發展,但政治日益腐敗;皇帝多是沉迷享樂,疏于朝政;皇室內部鉤心斗角,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2.教師提問:根據教材,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的后果是什么?學生回答:①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②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目標導學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1.史料研讀:材料 17世紀的明朝處于小冰河時期,萬歷后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與此同時,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等,此后中原氣溫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烽起。分組討論:根據史料,說說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背景。學生回答:處于小冰河時期,自然災害頻繁,旱災、蝗災、水災、鼠疫嚴重。2.教師提問: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在各支農民起義軍中,迅速發展壯大的是哪一支?學生回答:①陜北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糧稅。②李自成的隊伍。3.結合教材知識,簡單介紹李自成滅亡明朝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接著,李自成揮師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城內,崇禎帝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了。4.教師提問:李自成能夠滅亡明朝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回答:①明末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流離失所。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并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深得民心。③李自成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目標導學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1.合作探究:介紹滿洲興起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稱后金;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2.合作探究:介紹清兵入關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后失敗。三、課堂總結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余年的反復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明末農民戰爭持續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斗爭之激烈、影響之深遠都為以往農民起義所不及。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本課內容時間脈絡清晰,主要再現了明末農民起義和明亡清興的過程。但教學內容較為枯燥,需要教師適當添加一些歷史故事或圖片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上,要多利用史料進行探究性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分析、評價歷史事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