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案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晚清時期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進行抗爭和探索救國之路的時期,逐漸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
具體表現:
1.政治上: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被迫融入西方條約體制;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洋務派地方漢族官僚崛起,沖擊了清朝中央集權。
2.經濟上:列強的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推動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沖擊了中國傳統經濟結構,推動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拉開了中國近代化序幕,也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后,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3.思想文化上: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觀念受到沖擊;西學東漸風潮興起,主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并未付諸實踐;洋務派在“中體西用”指導下開展洋務運動。
4.社會生活: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西方生活方式傳入并與中國社會生活碰撞交融;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禮儀受到沖擊,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單元主要內容:
兩次鴉片戰爭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第18講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課標要求:
1.了解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事實,理解其性質及意義;
2.認識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為救亡圖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階級局限性。
近幾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命題分析:
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和變法運動是命題的重點,其次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初步發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影響考察的不多。
備考建議:
1.晚清時期是高考的熱門考點,傳統高考重視考察面對列強侵略各個階級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努力;
2.新教材在側重點有所調整,對列強侵略的基本史實記憶要求增強,在復習過程中,要重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侵略事件的核心史實記憶,同時強化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亡道路史實的分析和評價能力,還要關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傳入中國帶來的社會生活變遷。
時空定位:
教學內容:
知識點1:戊戌變法運動
知識點2:義和團運動
知識點3:八國聯軍侵華及民族危機的加深
教學過程:
知識點1:戊戌維新運動(結合選必1 P23-24)
(一)含義:
指從1895年的公車上書到1898年的百日維新。它既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
(二)背景:
材料一 而甲午一戰,日本以徹底的西學打敗了中國不徹底的西學。這一事實非常雄辯地為西學致強的實效作了證明。在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樣被有志于維新改良的人們放大了,洋務運動幾十年陸續出現的變法議論終于一步一步轉化為一場社會運動。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 據不完全統計,1895—1897年,維新派和開明人士在全國共創辦學會23個、學堂17所、報館9家、書局2家,共計51個。到1898年,增加到300多個……
——馬工程編寫組《中國近代史》
歸納為:
(1)政治: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
(3)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
(4)思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傳播。
知識拓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
(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勞動力和市場)。
(2)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2.概況:
(1)地區: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其原因:
①地理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交通運輸方便;
②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自然經濟解體較快;
③外商企業刺激明顯,有利于引進外國技術和設備)
(2)民族資本家來源: 官僚、地主和商人。
(3)企業代表:
上海發昌機器廠(1866年,方舉贊)、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1873年,陳啟沅)、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1878年,朱其昂)。
(4)企業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
3.影響: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19世紀末或甲午中日戰爭后)
1.原因
(1)甲午戰爭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根本原因)
(2)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主要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
(3)民族危機嚴重,實業救國思潮興起。
2.表現:
(1)典型代表:光緒年間狀元張謇“掛冠從商”,實業救國,在江蘇南通創辦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辦的榮氏企業(面粉廠);周學熙在唐山創辦洋灰公司。
(2)資本總額大增,企業數量增加、規模擴大。
(3)紡織業、面粉業等輕工業發展較快。
(4)分布:沿海向內地擴展。
3.影響:
①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經濟侵略;②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三)經過:
1.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
(1)目的:請求拒和、遷都、變法
(2)影響: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2.變法宣傳:
(1)宣傳方式:報刊、學會、開辦學堂,與頑固派論戰。
知識拓展: 維新派與頑固勢力的思想論戰:
內容:
①要不要維新變法;
②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
③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實質:
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
影響:
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2)代表人物及主張:
(3)思想特點: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結合(原因: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響巨大;②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軟弱性和妥協性;③為減少變法阻力)
知識拓展: 早期的維新思想
(1)歷程:
①中法戰爭之前,支持洋務派,投身洋務運動;
②中法戰爭之后——與洋務派分道揚鑣。
(2)代表人物:
王韜、鄭觀應。
(3)思想主張:
①政治: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
②經濟:發展工商業,商戰;
③思想:主張西學。
(4)影響:
①從學科技到政治制度方面,啟蒙作用;為康、梁的維新思想奠定了基礎;
②局限是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和付諸實踐。
3.高潮:百日維新(內容和作用)
4.結果:失敗:戊戌政變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戊戌政變);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殺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
5.戊戌維新運動影響:
(1)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維新派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要求通過變法,發展資本主義,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維新派的政治實踐和思想理論,不僅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戊戌維新運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
維新派要用君主立憲制取代君主專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經濟等領域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
(3)戊戌維新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維新派大力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有利于民主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4)戊戌維新運動在改革社會風氣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維新派主張革除吸食鴉片及婦女纏足等陋習,主張“剪辮易服”,倡導講文明、重衛生、反跪拜等。
問題思考: 歸納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原因?
材料一 維新志土們大多是青年士人,為國家民族之救亡圖存大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但卻未能走入民間獲得眾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援。它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政治運動。
——王先明《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維新的新政詔書連篇頻發,然其在實踐中卻常常被化為無形,很多內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飾而無實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撫都持觀望、延宕、抵制態度,拒不奉詔……光緒皇帝嚴責守舊大臣的詔令也達十多次,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動。
——王先明《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變法持續時間僅103天,共發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兩件多,其中明確指示具體辦法、論令實行的就有175件。
提示:
(1)客觀:頑固守舊勢力的強大。(慈禧)
(2)主觀:資產階級改良派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表現為:
①維新派未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樣也是封建勢力代表的帝黨官僚身上。
②維新派對外國侵略者的本質缺乏深刻認識,甚至對西方列強抱有幻想。
③維新派自己既沒有真正的實力,又完全脫離群眾,甚至仇視農民革命。
④策略失誤:變法的措施給自己樹立的對立面太多、操之過急。
重難點突破: 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
(1)政治上:
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經濟上:
維新派在經濟上提倡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思想上:
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4)文化教育上:
百日維新中改革科舉制,廢除八股,設立新式學堂,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開了缺口,促進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
(5)社會生活上:
維新派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對促進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6)軍事上:
推動了軍事近代化,有利于軍事力量的增強。
歸納綜合: 晚清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及趨勢
1.過程:
2.趨勢或特點:
(1)學習西方的主體由地主階級轉變為資產階級;
(2)伴隨民族危機加深而逐步深入;
(3)對西方的認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4)學習西方的層次由器物上升到制度;
(5)對待傳統的態度由布新而不除舊轉為既布新又除舊。
選修內容:
1.選官制度的變化: 選擇性必修1 P38-39頁
(1)戊戌變法:
①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
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成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2)清末“新政”:
①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
②新政開始后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陸續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
③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3)廢除科舉:
①1905年決定自1906年起,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并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延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②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4)頒布新學制:
①1904年初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②清政府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依據考試結果再分配相應官職。
2.海關、關稅: 選擇性必修1 P94頁
(1)關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開了協定關稅的惡例。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定關稅權。根據這些條約和片面最惠國待遇規定,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
(2)海關: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晚清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近半個世紀,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海關管理制度和現代郵政系統。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利益。
3.近代工業: 選擇性必修2 P25頁
①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
②后來,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也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
4.近代城市: 選擇性必修2 P62頁
(1)鴉片戰爭后,沿海城市上海、廣州等成為通商口岸,逐漸發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
(2)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3)近代城市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但是,當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5.近代商業: 選擇性必修2 P43頁
①晚清時期,政府開始鑄造銀元;
②1865年,英國在香港開辦匯豐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又在中國許多城市設立分支行。
③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④19世紀70年代,股票也開始走向市場,其中較著名的有1872年開業的輪船招商局發行的股票和1876年開始籌辦的開平礦務局發行的股票。
⑤上海出現了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上海平準股票公司。
⑥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之后,廣州、上海等地也出現了大型百貨公司。
6.交通: 選擇性必修2 P70頁
(1)鐵路: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
③當時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到1911年,由外國人控制的中國鐵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總里程數的90%以上。
(2)輪船: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中國近代水運業的開端)
7.郵政: 選擇性必修2 P72頁
(1)古代:
①中國的郵驛歷史超過3000年。唐朝最盛時有水驛260個,陸驛近1300個,主要郵路7條,從事驛務的人員2萬多名;
②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到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
(2)近代:
①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②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其業務范圍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辦理匯兌等;
③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人中國;
④客郵是西方列強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郵政機構。1834年,英國人率先在廣州開辦郵局,法、美、德、俄、日等國也紛紛效仿。客郵的設立,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阻礙了中國郵政事業的發展。
8.西醫: 選擇性必修2 P83-84頁
(1)背景
①近代以來,西醫以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取得很大成就。
②17世紀,英國威廉·哈維著成《心血運動論》,揭示了血液循環的規律。
③荷蘭人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對微生物進行了細致觀察;
④19世紀人們將生理與臨床結合起來,探索各種藥物的功能和作用,創立了實驗藥理學。
(2)概況:
①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
②鴉片戰爭后,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
③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等西醫成就陸續被引入中國。
(3)意義:
①西醫院校建立,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西醫人才;
②西醫憑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驗等手段,對人們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③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
9.華工: 選擇性必修3 P40頁
(1)背景
①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
②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貿易;
③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
(2)貢獻
①對美洲:
在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促進了美國的開發。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
②對大洋洲:
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到1858年,華工人數已超過4萬。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
(3)影響:
①華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一個個唐人街;
②華工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
10.圖書館、博物館: 選擇性必修3 P81頁
(1)圖書館: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
(2)博物館:①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②英國亞洲文會也在上海設立了主要陳列動物標本的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③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3)文物:中國中央政府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始于1906年頒布的《保存古物推廣辦法》
11.學校教育: 選擇性必修3 P77-78頁
(1)發展:
①1862年,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相繼開設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館,還增設了天文算學館;
②清政府又創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等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
③1868年,專門引進、翻譯西方書籍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澤;
④京師大學堂創建于戊戌維新運動中,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
⑤自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1904)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⑥留學教育:
①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來自異域的學生,這是留學教育的發端;
②近代以后得到大力發展。1872-1875年,由容閎倡議,清政府分4批共120名赴美留學。
(2)影響:
①這一時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②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素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③隨著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知識點2:義和團運動
1.原因:
(1)根本: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2)主要:反洋教斗爭的興起。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
(3)直接:山東人民的反洋教斗爭(德國搶占膠州灣)
2.過程:
(1)1898年10月,趙三多在山東冠縣率眾攻打當地教堂,提出扶清滅洋,義和團運動正式興起;
(2)粘貼文告、搗毀教堂、拆毀鐵路、砍斷電線,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
(3)地方官員先撫后剿,到1900年,義和團控制了京津地區,慈禧太后“招撫”,企圖控制利用;
(4)1900年遭中外勢力聯合鎮壓,運動失敗。
3.口號:扶清滅洋:
4.失敗原因:
(1)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
(2)主觀: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表現:
①濃厚的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
②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
③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④斗爭手段和武器裝備的落后。
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評價義和團運動
材料一 中國人民“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瓦德西《亂拳筆記》
材料二 他們要消滅一切帶“洋”字的東西,鐵路、電線、機器、輪船等等都在搗毀之列,因為“機器工藝”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
——雷頤《走向革命 細說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萬千來自下層社會的人們匯聚在神道觀念之下,手執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勇敢地對抗帝國主義的火炮快槍,在這個過程中,愚昧會升華為悲壯。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提示:
(1)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2)評價:
積極性:
①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局限性:
①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②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能力提升: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的異同
啟示:
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的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知識點3:八國聯軍侵華及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八國聯軍侵華
1.原因:
(1)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
(2)根本原因:列強為進一步瓜分中國。
2.經過:
(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擊戰,第一批聯軍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
(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國“宣戰”;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
(4)出逃途中,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并指定奕劻與李鴻章與列強議和。
(5)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6)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3.東南互保:
(1)背景:
①義和團運動興起后,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英、美等國商定“保護東南章程九款”;
②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后,南方更多督撫加入進來,和各參戰國商訂協議,制定《東南互保章程》。
(2)影響:
①表現了東南地區當權的洋務派官員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的意向,它維護了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帝斗爭的發展;
③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免受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
④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力大為削減,嚴重動搖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二)民族危機的加深
1.《辛丑條約》的簽訂:
1900年12月,列強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1901年9月與英、俄、日、法、意、美、德、奧匈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共11國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2.主要內容:
3.特點:
(1)從內容上看:
其他條約都以攫取侵略權益,尤以經濟侵略為主,多以割地、賠款、開商埠為基本內容,而《辛丑條約》則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沒有割地,不開新商埠,雖有巨額賠款,但并非列強的真實意圖所在。
(2)從目的上看:
《辛丑條約》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國人民,強迫清政府取締和鎮壓一切反帝活動,清政府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因此《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4.影響:
(1)標志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淪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直接推動清政府“新政”和“預備立憲”;
(3)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蓬勃發展;
(4)地方勢力崛起,中央集權式微(東南互保)。
綜合歸納: 近代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重難點突破: 概括西方列強侵華戰爭的主要方式、特點和影響
1.主要方式:
(1)軍事:發動侵略戰爭,以武力達到政治、經濟、文化等侵略目的;
(2)政治:掠奪中國領土和主權;干涉中國內政,以華制華;
(3)經濟:以經濟侵略為主,政治、文化侵略為經濟侵略服務;
(4)文化: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進行滲透。
2.特點:
(1)階段特征:與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相關,工業革命后商品輸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輸出;
(2)目的:打開中國市場,維護和擴大在華權益,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服務;
(3)參與國家:從一國到多國,從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反映近代國際關系從以歐洲為中心向兩側轉移的趨勢。
3.影響:
(1)消極性:(主要)
①政治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經濟上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造成近代中國的長期落后;
③文化上傳統文化遭到侵蝕,大量文物遭到破壞。
建設性:
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①政治上打破閉關鎖國,外交觀念近代化,融入世界發展潮流;②經濟上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③思想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并不斷深化
高考真題演練:
1.(2022·全國甲卷)“百日維新”前,梁啟超任教于湖南時務學堂,“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禁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于是“湖南新舊派大哄”。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已成為主要思潮
B.維新派變法策略未能統一
C.變法思想的根本轉變
D.維新派側重動員民眾變法
正確答案:B.
【解析】 考點:戊戌變法運動——思想傳播。
根據“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湖南新舊派大哄”等內容可得出,當時維新派并沒有統一的思想與策略,有人宣揚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項正確;當時維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項;C項太絕絕對,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對群眾的動員,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2·全國乙卷)維新變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在上《請厘正學術造就人才折》中稱“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這種主張( )
A.推動了新舊勢力的合流
B.試圖突破“中體西用”束縛
C.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
D.意在徹底否定變法理論基礎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戊戌變法運動。
根據材料“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陳寶箴本人是贊同并推行了變法改革的,但同時他又認為‘康學’使民權平等的學說非常興盛,這會造成守舊派更大的阻擾,故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是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C項正確;新舊勢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是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不是為了突破“中體西用”束縛,排除B項;徹底否定,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1·全國乙卷)1898年,某書商慨嘆廢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后來發現“經學書猶有人買”,其損失并不如以前估計之大,而該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不久又面臨虧損。這可以反映出該時期
A.儒學地位顛覆
B.列強侵略加劇
C.政局變化迅速
D.西學深入民心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戊戌變法運動失敗的影響。
1898年是戊戌變法之時,此時維新派宣揚維新思想,主張廢除傳統的科舉考試,所以書上慨嘆廢除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但戊戌變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失敗,維新思想受到打擊,所以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又面臨虧損。因此這種變化可以反映出當時政局的迅速變化,故選C;清末儒學的地位尚未被顛覆,排除A;根據該書商的經歷并不足以說明列強的侵略加劇,排除B;清末西學尚未深入人心,D項說法過于夸張,排除。
4.(2019·全國Ⅱ卷)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
C.列強尋找干涉中國內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
正確答案:D.
【解析】 考點: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
由時間“1898”及內容可知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由材料“滑稽劇”可知部分西方人對慈禧太后干預變法持諷刺態度,側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對變法的贊同,D選項符合題意。維新派主張的君主立憲缺乏廣泛群眾基礎,A選項排除。清政府進行排外活動的力度是加強還是削弱,材料無法體現,B選項排除。一份報紙的一篇報道不足以揣測列強有干預中國內政的意圖,C選項排除。
5.(2019·全國Ⅰ卷)下表川沙縣部分名人簡歷表
表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毗鄰上海的川沙縣部分名人的簡歷,說明當時國內
A.科舉取士轉向選拔實務人才
B.傳統社會結構受到沖擊
C.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
D.新式工業在經濟中居于主導
正確答案:B.
【解析】 考點:近代工業的發展的影響。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當時川沙縣部分名人大多參與了工商業。這說明當時出現了士與工商合一的趨勢,沖擊了傳統強調士農工商分立的社會結構。故答案為B項;部分名人參與工商業是個人行為,不是科舉取士選官標準變化的結果,排除A項;C項說法不準確,應該是儒家的義利觀念受到沖擊,而非被拋棄,排除;近代中國小農經濟始終占主導,排除D項。
6.(2018·全國Ⅲ卷)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
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
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
正確答案:D.
【解析】 考點: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嚴復引進進化論,并提出該理論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旨在為變法圖強尋求理論依據,以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D符合題意;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本身沒有錯誤,A說法不正確;嚴復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確;“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C不正確。
7.(2018·全國Ⅰ卷)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
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爭進程
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
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
材料信息是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大肆進行輿論宣傳并得到了歐美輿論的支持,而清政府則無動于衷,這說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輿論宣傳是近代外交的一種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故C項正確;歐美輿論宣傳不可能會左右甲午戰爭的進程,故 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出日本企圖變更中國的政體,故B項錯誤;D項是對材料信息“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的誤讀,排除。
8.(2022·湖南高考)1899年南通大生紗廠開業,其生產的機紗推動了周邊農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發展。棉紡織業發展對機紗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紗廠瀕臨破產之際挽救了紗廠,并推動它走上迅速擴展之路。這一現象反映
A.機器大生產導致了小農經濟破產
B.個體手工業阻礙機器大生產發展
C.“織”“耕”分離瓦解了自然經濟
D.個體手工業可納入新的經濟體系
正確答案:D.
【解析】 考點: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題干體現的是農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與大生紗廠之間的互相促進,說明個體手工業是可以納入民族資本主義為代表的新經濟體系的,故選D項;題干體現的是機器大生產對農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的促進作用,而沒有提到對小農經濟破產的作用,排除A項;由題干中的“棉紡織業發展對機紗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紗廠瀕臨破產之際挽救了紗廠,并推動它走上迅速擴展之路”可知,個體手工業促進了機器大生產的發展,而不是阻礙其發展,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南通大生紗廠負責紡,而周邊農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負責織,體現的是個體農民的家庭手工業中紡與織的分離,而不是“織”與“耕”的分離,排除C項。
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安市| 阳新县| 清远市| 怀宁县| 兴安县| 宾阳县| 东宁县| 翼城县| 汉中市| 上栗县| 瑞安市| 松滋市| 东阳市| 葵青区| 南开区| 乌拉特前旗| 赞皇县| 孝感市| 永和县| 原阳县| 克拉玛依市| 德清县| 开化县| 西宁市| 沁源县| 博湖县| 海丰县| 玉龙| 台南县| 河曲县| 息烽县| 凌海市| 安国市| 巴东县| 湘潭市| 闽侯县| 威远县| 宁南县| 常熟市| 台前县| 潼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