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學案學習目標必備知識:認識的含義、階段;實踐的含義、特點及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關鍵能力:能夠運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分析、歸納,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能夠通過聯系實際的方式加深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識并認同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公共參與: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堅持實踐標準,尊重客觀規律,,積極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堅持一切認識來源于實踐,一切認識都要服務于實踐。基礎梳理(一)認識與實踐知識點1:認識的含義及其基本形式認識是 對客體的 反映。 和 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 ,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 。 (1)感性認識的含義及其形式感性認識是人們在 基礎上由 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 、事物的 、事物的 的認識,包括 、 和 三種形式。 (2)理性認識的含義及其形式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 、 、 和事物自身 的認識,包括 、 和 三種形式。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 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 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 、 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 的關系。 知識點2: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1)含義實踐是 改造 的 活動。作為一種 活動,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 的存在變為 的存在。 (2)特點①實踐具有 。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 、實踐的 和實踐的 。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 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 及其 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 、 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 實踐。 ③實踐具有 。實踐不是單個人的 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 的實踐活動是根本 的。人的實踐活動是 的。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知識點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 同客觀物質對象 ,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知識點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 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 、提出 ,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 ,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 。 知識點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 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 的范圍,人們就無法判定其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客觀事物 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只有把 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 。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 的存在變為 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 和實踐所產生的 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知識點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認識的目的。 易錯提示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答案】錯誤【解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所以該觀點錯誤。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科學理論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答案】錯誤【解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不能把科學理論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故題中觀點錯誤。3.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而認識活動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答案】錯誤【解析】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故題中觀點錯誤。4.參加學校組織的“走進農田”的活動,能讓同學們獲得比書本知識更可靠的直接經驗。( )【答案】錯誤【解析】依據教材可知,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獲得認識的途徑,不能說哪一種更可靠,故題干表述錯誤。5.“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答案】正確【解析】“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故該說法正確。深化探究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到分管領域的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當前,面對繁重艱巨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和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迫切需要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開展實地調研,聽真話、察實情,認真研判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然后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努力把調研成果轉化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以調研成果推動工作落實。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結合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結合材料,運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知識,說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年來,“八八戰略”像一把金鑰匙,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生動實踐的新境界。材料一 當年,習近平同志擘畫“八八戰略”前后,到嘉興、湖州等地調研,有了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思路;在溫州、義烏等地調研后,又形成了關于民營經濟體制機制創新的想法,等等。在每個地方調研發現的問題不盡相同,最終形成“八八戰略”的整體謀劃。材料二 “八八戰略”既是浙江的,也是全國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省域層面的探索創新和生動實踐。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就是因為沒有囿于浙江一省,也沒有著眼于一時來謀劃,而是基于全國和全球視野,以及長期的時間線來謀劃發展浙江。結合材料,從實踐的特點的角度說明調查研究對“八八戰略”產生的意義。隨堂訓練1.氣候會影響樹木年輪的形成與寬窄變化。因此,樹木年輪記錄可以替代氣象資料,幫助科學家追溯過去的氣候變化,還可以為氣候模形提供量化、精確的背景參數,幫助科學家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這表明(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②科學實驗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③科學家可以認識氣候變化規律 ④準確認識規律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日地空間物理研究團隊在研究中發現,太陽爆發結構在早期爆發過程中發生了復雜的重構演化。這一研究揭示了此前鮮有報道的復雜三維磁重聯的細節過程及其在日冕物質拋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為行星際空間復雜拋射結構的產生提供了新的物理解釋,也為空間天氣預報帶來啟示。由此可見( )①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②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③實踐為認識發展創造動力④科學實驗是認識的唯一來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漫畫《凹凸有致》與下列詩句所體現哲理最相近的是( )A.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B.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C.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D.如果你是魚,不要迷戀天空;如果你是鳥,不要癡情海洋4.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與材料的發展密切相關。工業革命前,石器、青銅器、鐵器的發展將手工業逐漸從狩獵和農牧業中分離出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后,鋼鐵和復合材料逐漸占據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第三次工業革命后,半導體、高晶硅、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迅速發展。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同樣需要材料進行化學性能改良和物理加工改進。科技革命和材料創新的進步表明( )①人類可以創造出新的具體物質形態②具體物質結構的變化并不能改變世界的物質性③思維解放塑造了新的材料,引領科技革命的發展④科技革命與物質根本屬性的每一次飛躍密切相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3年4月,浙江理工大學武傳宇教授帶領團隊對研發的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進行了作業實驗。相較于之前幾代,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增加了一個機械臂,大大提高了采摘的效率。據介紹,智能采茶機器人研發的關鍵就是精準識別。為解決這一課題,團隊開發了一套識別模型,通過對大量茶樹芽葉圖像數據的學習,機器人可以自動識別茶樹芽葉。由此可見,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 )①其研發要在辯證否定中實現②其完善要著重抓住主要矛盾③在實踐中學習圖像,提高識別能力④通過增加機械臂延伸了人們的認識器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參考答案基礎梳理答案知識點1:主體;能動;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反映形式;不同階段;(1)實踐;感覺器官;現象;外部聯系;各個方面;感覺;知覺;表象;(2)抽象思維;本質全體;內部聯系;規律性;概念;判斷;推理;(3)初級高級;發展;深化;依賴于;辯證統一知識點2:(1)人們;客觀世界;物質性;直接現實性觀念;現實;(2)①客觀物質性;主體;對象;手段;過程;客觀事物;運動規律;②有目的;有意識;指導③社會歷史性;孤立;社會關系;純粹個人;不存在;歷史地發展著(二)知識點1:一定的手段;發生關系知識點2:實踐;新問題;新要求;認識工具;認識能力知識點3:正確地;認識;自身;主觀和客觀;實踐;觀念;現實;認識;結果知識點4:改造世界深化探究1.【答案】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目的,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通過調查研究,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發現問題,掌握真實情況總結形成發展戰略、理念,用于指導實踐并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完善。2.【答案】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活動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只有深入、全面地開展調查研究,才能掌握浙江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本質規律。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只有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擘畫“八八戰略”的藍圖。隨堂訓練1.【答案】B【解析】①:觀察樹木的年輪,這是感性認識。科學家通過樹木年輪記錄追溯過去的氣候變化,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這是理性認識。表明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①符合題意。③:科學家通過樹木年輪記錄更可靠地模擬未來的氣候變化,說明科學家可以認識氣候變化規律,③符合題意。②: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形式,它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沒有強調通過實踐檢驗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性認識,②排除。④: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科學規律,指導實踐活動,④說法錯誤。故選B。2.【答案】C【解析】②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日地空間物理研究團隊的研究揭示了此前鮮有報道的復雜三維磁重聯的細節過程及其在日冕物質拋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這一研究為行星際空間復雜拋射結構的產生提供了新的物理解釋,也為空間天氣預報帶來啟示,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也說明實踐為認識發展創造動力,②③符合題意。①: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但材料中并不涉及“謬誤”,①不符合題意。④: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的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④說法錯誤。故選C。3.【答案】D【解析】漫畫諷刺了想問題辦事情沒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盲目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現象。A: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體現的哲理是既要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得困難,勇敢的面對挫折與考驗,體現的是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A不合題意。B: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側重的是實踐的觀點,強調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B不合題意。C: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意思是不想一廂情愿地淹沒在對方冷漠濃蔭下,獨自唱那單戀的癡曲,側重的意識能動作用,C不合題意。D:如果你是魚,不要迷戀天空。如果你是鳥,不要癡情海洋,這表明魚和鳥都要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自己的道路,強調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漫畫寓意相符,D符合題意。故選D。4.【答案】A【解析】①②: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與材料的發展密切相關。科技革命和材料創新的進步表明人類可以創造出新的具體物質形態,具體物質結構的變化并不能改變世界的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其物質性,故①②符合題意。③: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思維解放本身并不能塑造新的材料,必須通過實踐,③錯誤。④:物質根本屬性是運動,材料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與材料的發展密切相關,未涉及科技革命與運動的每一次飛躍密切相關,排除④。故選A。5.【答案】A【解析】③:實踐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機器人的行為不屬于實踐,故③錯誤。④:材料沒有涉及延伸人們的認識器官,故④不選。①:相較于之前幾代,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增加了一個機械臂,機器人可以自動識別茶樹芽葉,體現了在辯證否定中實現智能采茶,故①正確。②:智能采茶機器人研發的關鍵就是精準識別,團隊開發了一套識別模型,通過對大量茶樹芽葉圖像數據的學習,機器人可以自動識別茶樹芽葉,體現了抓住主要矛盾,故②正確。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