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2課 民族大團結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要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上各民族為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作出的貢獻,也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上客觀存在的民族問題,認識到黨和國家的各項民族政策的合理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2.時空觀念:通過回顧古代王朝的民族政策及各民族交往的史實,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通過講述新中國的民族政策,了解中國共產黨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而做的努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3.史料實證:搜集新疆、西藏等維護民族團結的相關史事,論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這一觀點。4.歷史解釋:通過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了解我國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而采取的措施,認識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原因和意義,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教學重難點1.重點: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國家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2.難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由來及意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歌曲《愛我中華》。這首《愛我中華》是我國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歌,每當聽到這優美的旋律,我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睦。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教師提問: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一項什么基本政治制度?學生回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教師講述民族區域自治的內涵: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3.教師提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怎樣確立下來的?學生回答: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后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4.教師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60頁最后一段,并結合第61頁“民族區域自治示意圖”回答,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分為哪三級?其中,省級民族自治區有哪些?學生回答:①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②我國設立了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5.教師提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義?學生回答: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這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6.教師講述:進入新時代,中共中央強調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目標導學二:共同繁榮發展1.教師提問: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學生回答: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2.教師強調:黨和政府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采取了哪些政策?學生回答: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3.教師過渡:各民族共同繁榮包括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繁榮,那么黨和政府是如何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學生回答: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國家按照自愿的原則,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創造條件;國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國家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4.史料展示:材料 西部地區由于受歷史、自然和區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近十幾年來,這種差距還呈拉大趨勢。5.教師提問:在20世紀末,國家為加快我國西部幾個省區的經濟協調發展,實施了一項什么政策?學生回答:西部大開發政策。6.閱讀課本,總結西部大開發的范圍、意義、成就。(1)范圍:西部大開發戰略覆蓋了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和83個自治縣,還有3個自治州參照享受西部大開的相關政策。(2)意義:西部大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西部大開發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等方面建設了一大批項目,極大地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3)成就: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7.教師總結:黨和政府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具體表現 結果進行民主改造和 社會主義改造 廢除了剝削和壓迫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促進經濟發展 給予政策、人力、技術、 資金、物資等支持 經濟發展,人民生活 水平日益提高保護民族文化 創制文字、尊重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 承和發展有重要意義西部大開發 建設大批項目,如青藏鐵路等 極大地帶動了少數民族 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三、課堂總結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榮的政策合乎國情,順乎民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本課線索清晰,不難把握。從學生的認知背景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圖片和歸納表格,幫助學生將理論問題具體化理解,全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準確記憶和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加深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此外,對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以及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措施,不僅要在課上讓學生加深理解昌盛,還要督促學生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