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航路的開辟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歐的航海家、探險家與商人因為尋找新的通往東方之商從而開辟了新航路了解哥倫布探險的基本情況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能力培養(yǎng),閱讀提取信息并進行表達的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哥倫布等開辟過程的學習,理解航海家的開拓、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理解新航路使不同地區(qū)的文明開始互相交融,同時新航路的開辟也帶來了殖民略奪。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尋金夢促使了新航路開辟2.難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教學內(nèi)容安排(1課時)新課導入(3分鐘)出示14世紀下半期的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15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16世紀中期三張地圖,指出這三張地圖都是當時的人對他們當時所認識地球的描述,請同學排序,這三張地圖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并提問排序的理由。(教師從地圖反映的區(qū)域大小、地球形狀等上進行引導)進而提問為什么十四世紀與十五世紀的地圖與現(xiàn)在的世界地圖差異比較大?解釋 “人類生活在相互隔絕而又各自獨立的幾塊陸地上,沒有哪一塊大陸上的人能確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而幾乎每一塊陸地上的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因此,當時人們不知道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只是根據(jù)僅有的認識畫出了世界地圖。由此,提出16世紀的世界與現(xiàn)在的地圖比較相似的原因得益于15世紀到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講授新課一、新航路開辟的原因(6分鐘)人類為什么在15世紀到16世紀開辟新航路呢?下面我們就來學學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在西歐,人類社會發(fā)展到15世紀時,有一樣東西成為商品貿(mào)易中重要的支付手段,許多人也都在做最大擁有這種東西的夢。下面,我們來看看當時人們是怎樣描繪這種東西的。(出示當時人對黃金的描述語句)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歐洲人向往金子,希望自己擁有金子,那哪里有金子呢?世界上某個地方富有黃金。出示馬可波羅的相關圖片公元13世紀,17歲的馬可·波羅時跟隨父親和叔叔,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去寫了《馬可·波羅行紀》這本書,這本書迅速成為歐洲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之一,許多人被里面的描寫所迷惑,進而癡迷。怎么寫的呢?我們來看看。現(xiàn)在,他到底來還是沒有來中國,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從他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可謂漫山遍野都是黃金,黃金觸手可及。歐洲人這么向往黃金,中國有如此富有黃金,就來中國拿吧!怎么來呢?當時,已經(jīng)有了通往東方的商道。解釋當時東西方交通示意圖。提出水陸與陸路都需要經(jīng)過土耳其這一帶,進而提出土耳其的咽喉要道重要地理位置。但是在15世紀中葉,在西歐人最向往擁有黃金的時候這條路卻不那么通暢了? 為什么呢?(出示土耳其對商路阻斷的表現(xiàn))土耳其人認為,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他們明目張膽的巧取豪奪。結果呢,物以稀為貴。現(xiàn)在不但去東方不容易了,想要享受生活還得多花錢,自己擁有的財富反而越來越少。提問“面對如此狀況,該怎么辦?”得出“開辟新的通往東方的商路”,“離土耳其遠一點的海路”。“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么非得走這條路去東方呢?關于土耳其建立阻斷東西方商路這個原因有一定的爭議,但總之在離自己所在的歐洲很遠的一個地方遍地黃金,非常富有,自己通過較小的代價取得越多的財富是歐洲許多人的夢想。二、地圓說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4)當時,想開條新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當時一種假說的流行給了許多探險家一種啟示。什么假說呢?就是地圓說!”提問并演示“地球是圓的意味著什么”,得出始終沿著一個方向走,最終還會回到原地。地圓說給了航海家、探險家、商人尋找新路理論上的支撐,在這種理論的支撐下,在黃金夢的驅(qū)使下,歐洲掀起了系列海上探找到東方的路的活動。在這些探險活動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哥倫布。三、航海經(jīng)歷(20分鐘)(一)哥倫布(12分鐘)哥倫布是個意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熟讀《馬可﹒波羅游記》,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jīng)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于是,他也想開辟新的到東方的路線。小組合作討論1:開辟新的到東方的路線需要做哪些準備?(尋找資助者,解決錢的問題;船只;水手;指南針等)在配備了當時先進的儀器的狀態(tài)下,哥倫布在1492年8月3日出發(fā)了。小組合作討論2:開辟新的到東方的路線面臨著怎樣的困難?(船上生活百無聊賴,沒有娛樂活動;總吃同樣的東西;沒有辦法洗澡;對前途不確定性;大海太可怕了;不想再走了……)教師歸納哥倫布面臨著大海帶來的自然災害,水手的人為困難以及自己對某些假象問題的不確定性,雖然哥倫布面臨著這些困難,但他還是以自己的堅定信念說服了水手,繼續(xù)向西航行。最后他們看到了陸地。哥倫布認為他到的地方是東方的印度,因此把他把所到群島起名西印度群島。把當?shù)氐木用穹Q為“印第安人”,意味“印度居民”。遺憾的是他到達的并不是東方,而是一塊新大陸,后人稱為美洲。此后,哥倫布又三次向西航行,到達過美洲的一些海岸。因為哥倫布到達的地方?jīng)]有給西班牙王室與他自己帶來財富,所以他在貧困中死去。哥倫布可以說是主觀愿望是去尋找財富,客觀上去發(fā)現(xiàn)了一塊新的大陸。(二)達伽馬、麥哲倫(8分鐘)雖然哥倫布認為他所到之地就是東方,但在當時已經(jīng)有很多人認為他所到之地并非富庶的東方,因此,其他人也仍然在探索到達東方之路。其中最著名的就有達伽馬、麥哲倫。出示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圖片,讓同學閱讀相關段落并介紹達伽馬、麥哲倫的航海經(jīng)歷。每個介紹不超過200字。小組合作討論3:(1、2、3組討論達伽馬,4、5、6討論麥哲倫)(注意時間、人物、過程與影響)(達·伽馬受到葡萄牙王室之命,在1497年7月8日從葡萄牙出發(fā),向南航行,穿過好望角后,向東北方向航行,在1498年的3月到達東非的莫桑比克,4月在阿拉伯海員的帶領下,于5月20日到達印度。同年9月,達·伽馬船隊滿載東方的香料、寶石、絲綢返回葡萄牙。麥哲倫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于1519年9月20日率領5艘帆船與265名水手從西班牙出發(fā),整整70天才到達巴西海岸,他們繼續(xù)向南航行,隨后穿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船隊又在一望無際的大海洋里航行了110天,到達菲律賓群島,在這里,麥哲倫由于參與當?shù)赝林用竦膬?nèi)訌而被殺身亡,他的同伴繼續(xù)航行,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回到西班牙。此時,時間已經(jīng)到了1522年的9月6日。)總結:哥倫布帶著滿腔熱血尋找財富卻沒有帶來財富,可他卻發(fā)現(xiàn)了美洲。他的所謂的失敗卻沒有阻擋其他航海家繼續(xù)開辟東方財路的步伐,他們繼續(xù)前仆后繼。達伽馬開辟了從歐洲到印度的財路,可他卻沒有達到中國。麥哲倫又繼續(xù)前進,但他由于受到季風等影響而完成了人類的首次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我們所在的大地是一個球體,使地圓假說變成地圓學說。主觀上的尋金行為,客觀上卻開辟了從歐洲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四、新航路開辟的影響(7分鐘)早期的航海過程是十分艱辛的,正如歌詞中唱到“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正因為他們的堅定信念,人類知道了除自己以外的世界,認識了自己的家——地球的樣子,除了自己生存的陸地,還存在其他廣闊的陸地,地球也的的確確是圓的,從而使世界由分散的區(qū)域文明走向了全球文明,這時人類這時再畫世界地圖就成了這個樣子。也正因為人類知道了除自己以外的世界,人類就開始與自己以外的世界進行交流。出示相關農(nóng)作物——土豆的圖片,土豆在歐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稱號。我國許多地方種植馬鈴薯,已經(jīng)是我國出口創(chuàng)匯的一個重要農(nóng)業(yè)項目物。但是,你們知道嗎,它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農(nóng)作物。它是美洲的農(nóng)作物,由于新航路的開辟,它的種植范圍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說,它“沖出了美洲,走向了世界”。出示咖啡的圖片。咖啡作為一種優(yōu)雅、時尚、高品位的飲料早已風靡全世界,巴西素有“咖啡王國”之稱。盡管如此,咖啡的故鄉(xiāng)卻不在巴西,而是在非洲。新航路開辟以后,來到非洲的歐洲人也品嘗到咖啡的獨特濃香,于是把咖啡樹帶回歐洲耕種,但歐洲的土壤與氣候卻不適合,咖啡樹不能成活,于是,歐洲人想到了他們新發(fā)現(xiàn)的大陸——美洲,于是利用美洲廉價的勞動力與適宜的氣候與土壤條件大面積種植,巴西反倒成了咖啡的最大產(chǎn)地與出口國。咖啡在非洲時只是直接食用咖啡豆,到了歐洲出現(xiàn)磨、煮等現(xiàn)代吃法。現(xiàn)在,我們吃咖啡要享受咖啡廳的高雅氛圍,體驗咖啡師的高超技藝,觸摸精美的咖啡儀器,因此已經(jīng)形成了高雅的咖啡文化。小組合作討論4:東西方文明交互影響(宗教、建筑、物品使用……)總之,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世界個地區(qū),加強了各民族的聯(lián)系,開拓了世界市場。同時西歐各國也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對殖民地人民與財富進行瘋狂的掠奪。關于殖民擴張,我們將在下一課中具體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