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邏輯與思維 知識梳理-2024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三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邏輯與思維 知識梳理-2024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三

資源簡介

選修三 《邏輯與思維》必備知識整理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
1、思維的含義: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狹義的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
“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反映。
2、科學的思維方式: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底線思維等,是對人類理性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guī)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維的特征:差異性和共同性
思維的共同特征: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
① 間接性: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強調由已知——未知、由感性——理性)
② 概括性: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本質。(強調由具體——抽象、由個別——一般)
③ 能動性: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正確的思維如實的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的反映認識對象。(強調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有目的、有計劃、主動)
4、思維與實踐的關系: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fā)展,又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5、思維形態(tài)的分類
①從思維的方向看,有發(fā)散思維(向不同方向擴散)和聚合思維(向同一方向收斂)。
②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看,有綜合思維(整體地認識對象)和分析思維(分別地認識對象)。
③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有辯證思維(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和形而上學思維(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
④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不同,可以將思維分為抽象思維(以概念為基本單元)和形象思維(以感性形象為單元)。
6、思維的基本形態(tài):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 形象思維
區(qū)別 含義 如果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屬性,通過詞語鞏固下來,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就屬于抽象思維 如果人的思維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為基本單元,就屬于形象思維
基本單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維形式 概念、判斷、推理等 在感覺、知覺、表象的基礎上,運用聯想、想象和幻想等
主要特征 基本單元的概念性、 運行方式的推導性、 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基本單元的形象性、 運行方式的想象性、 思維表達的情感性
聯系 ①兩者的區(qū)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雖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②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是根據思維加工時所使用的基本單元的不同而區(qū)分的兩種思維的基本形態(tài),兩者都屬于理性認識,都來源于實踐。 ③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的基礎,抽象思維依賴于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維。
【知識拓展】
1、科學的思維方式:
戰(zhàn)略思維:高瞻遠矚、統(tǒng)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fā)展總體趨勢和方向
歷史思維: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
辯證思維: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tǒng)一中把握事物
創(chuàng)新思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guī),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chuàng)新,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
法治思維: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底線思維: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
2、全面理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
區(qū)別 內容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外部聯系和各個方面的認識 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
形式 感覺、知覺、表象 概念、判斷和推理
階段 認識的初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
特點 直接性和形象性 間接性和抽象性
聯系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起點,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理性認識才是真實可靠的,堅持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中來 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為理性認識。因為只有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認識才能指導人們按規(guī)律辦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提醒:從性質上看,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3、感性認識的形式(感覺、知覺、表象)和理性認識的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
感覺:是對客觀事物的個別特征和屬性的反映,使整個認識過程的起始環(huán)節(jié);
知覺:是對客觀事物的整體特征反映,知覺是感覺的綜合,是把感覺集中在一起并把他們組合起來,形成對各方面外部特征的整體認識;
表象:是人腦對過去的感覺和知覺形象的再現和回憶
概念:是對事物本質、全體的反映,包含同類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概念是理性認識最基本的形式;
判斷:是對客觀事物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判明和斷定;
推理:是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系,由已知判斷推出新判斷的思維形式
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 第一框 邏輯的多種含義
1、邏輯的含義:
(1)與“規(guī)律”同義;作為規(guī)律的邏輯,是所有科學的研究對象。
(2)指“邏輯規(guī)律與規(guī)則”;邏輯規(guī)律是思維領域內的客觀規(guī)律。邏輯規(guī)則是根據邏輯規(guī)律制定出來的規(guī)范和準則。
(3)指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觀點);
(4)指“邏輯學”這門學問,是研究思維規(guī)律與方法的學問。“邏輯規(guī)律與規(guī)則”,以及“思維方法”意義上的“邏輯”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
2、邏輯學研究的目的
①邏輯學研究試圖將邏輯規(guī)律與規(guī)則運用到實際思維中,以區(qū)分正確的思維方法和不正確的思維方法。
②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是為把握“規(guī)律”服務的。
邏輯學的含義:研究思維規(guī)律與方法的學問
狹義的邏輯學: 形式邏輯
廣義的邏輯學: 形式邏輯+辯證邏輯等
③ 二者關系: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基礎。
4、形式邏輯:
①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
②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推出真結論,并不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而是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
③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
遵循形式邏輯的規(guī)律與規(guī)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補充】:
推理結論是否一定為真,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前提內容的真實性、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5、推理在日常思維中的運用(論證和論辯)
(1)論證:把推理的理由講出來作為“論點”的“論據”。(論證是“講出來”這一活動)
(2)論辯: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說服別人,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反駁別人的觀點。
(3)論證和論辯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說服的效果。
第二框 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必須前后一致,不能游移不定)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guī)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不能游移不定。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及要求:
①常用公式:“A是A”。
②基本內容及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
(3)違反同一律所犯的邏輯錯誤:“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4)運用同一律應注意的問題:
①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發(fā)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
2、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不可自相矛盾)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及要求:
①常用公式:“A不是非A”。
②基本內容及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表示對A否定的論斷)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3)違反矛盾律所犯的邏輯錯誤:“自相矛盾”。(兩可)
(4)運用矛盾律應注意的問題:
①思維中的自相矛盾≠辯證矛盾。任何科學都要求排除邏輯矛盾,而任何學科又都要求認識事物本身的辯、。證矛盾。
②客觀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此事物可以變成彼事物。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3、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不能騎墻居中)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及要求:
①常用公式:“A或者非A”。
②基本內容及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
(3)違反排中律所犯的邏輯錯誤:“兩不可”
4、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與基本規(guī)律
(1)基本要求: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一致性、明確性的思維。
(2)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3)必要性: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guī)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的思維。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
【歸納總結】:1、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規(guī)律名稱 基本內容 公式 適用范圍 要求 邏輯錯誤
矛盾律 一個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斷和反對判斷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兩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斷 明確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兩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斷 確定性(自身同一) 偷換概念、 偷換論題
2、矛盾律和排中律
關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區(qū)別 含義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
錯誤不同 “自相矛盾”(“兩可”) “兩不可”
作用不同 運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關系兩個判斷,如果一個真,則另一個必假,常用于反駁 運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如果一個假,則另一個必真,常用于證明
聯系 矛盾律與排中律都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是人們在運用概念、進行判斷、進行推理時必須遵守的具體規(guī)則,它們從不同側面保證思維的確定性
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
1、科學思維的含義:泛指符合認識規(guī)律、遵循邏輯規(guī)則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是對實踐中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chuàng)新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統(tǒng)稱。
2、科學思維兩個基本條件(正確思維的條件):內容真實和形式正確是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
3、不科學思維:是主觀臆想的、不合邏輯的、片面僵化的思維。
4、科學思維的特征:(重點)
①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科學思維總是從實際出發(fā),力圖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不盲目崇拜權威,不盲目相信書本結論,尊重實踐檢驗的結果,注重實事求是的推理和論證,堅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觀規(guī)律
②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預見性。科學思維總是通過對事物歷史與現實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對事物的發(fā)展趨勢、發(fā)展前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
③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可檢驗性。科學思維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接受實踐的嚴格檢驗,修正錯誤,堅持真理
5、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1)思維素養(yǎng)意義:
①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wèi)真理。
②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
③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我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2)思想政治意義
①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不同的社會實踐中的國情和世情,準確把握我們所在的歷史方位,提高我們的政治站位,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
②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發(fā)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于社會變革和實踐創(chuàng)新,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
③學習科學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拓展】:如何形成科學思維?
①內容真實、形式正確;
②符合認識規(guī)律、遵循邏輯規(guī)則;
③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chuàng)新性解決問題。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guī)則 必備知識整理
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
1.概念的含義
(1)事物的性質和關系統(tǒng)稱為屬性。事物的屬性可分為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
本質屬性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的內部規(guī)定性。
(2)概念: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重點)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2.概念的表達
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但并非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都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非一一對應)
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多詞一義)
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一詞多義)
3.概念的基本特征(重點)------內涵和外延
(1)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guī)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
(3)內涵與外延的關系
①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tǒng)一。
②概念的內涵確定,一定條件下,其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確定;
③概念的外延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其內涵也可以因此而確定。
④概念的內涵越深,它的外延越窄;內涵越淺,外延越寬。
4. 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重點)
①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
②依據所指范圍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關系分為:全同關系、屬種關系或種屬關系、交叉關系。
③不相容關系又稱為全異關系。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是不相容關系的兩種特殊情況。
如果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則為相容關系;不具有相同部分,則為不相容關系。
外延關系 類別 圖示 內容
相容關系 全同關系 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公式:A=B(內涵不盡相同)
屬種關系或種屬關系 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為屬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 外延大:屬概念(公式:A>B) 外延小:種概念(公式:A交叉關系 兩個概念之間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公式:部分A=部分B
不相容關系 (全異關系) 矛盾關系 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
反對關系 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
5. 明確內涵的方法——定義法
(1)定義的含義:定義是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
(2)定義的構成:定義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項三部分構成。
(3)下定義的方法:定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種差 + 屬概念。
①屬概念是指被定義項的屬概念;
②種差: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即“被定義項”與其他同屬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
③“種差”+“屬概念”= 定義項; 被定義項 + 定義聯項 + 定義項 = 定義
6. 下一個正確定義的要求(重點)
(1)應該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
(2)應該遵循必要的邏輯規(guī)則(下定義的邏輯規(guī)則)
①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②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同語反復”或“循環(huán)定義”的邏輯錯誤。
③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則,就會犯“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
④定義不能用比喻。否則,就會犯“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
7. 明確外延的方法——劃分法
(1)劃分的含義:劃分是從外延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就是把一個屬分成幾個種的邏輯方法。
(2)劃分的方法:依據一定的標準,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小類是大類的種,大類是小類的屬。
(3)劃分的構成:劃分由母項和子項兩部分構成。(還包括劃分標準)
【注意】:同一個母項,在不同標準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子項。
8、作出正確劃分的要求(重點)
(1)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
(2)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guī)則
①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
②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否則,就會犯“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
③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否則,就會犯“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
9、概念是變化發(fā)展的
①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tǒng)一。準確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②認識對象是變化發(fā)展的,反映認識對象的概念也會發(fā)生變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變。
③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和精確。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判斷的含義: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
【注意】:有所斷定就是對認識對象的情況有所肯定或否定,即對認識對象的性質或屬性、關系有所肯定或否定。
2.判斷的基本特征及其關系:
(1)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判斷有真假之分。
(3)兩個基本特征的關系:有斷定就會有真假,判斷的這兩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的。
3. 判斷真假的檢驗標準:社會實踐
(1)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其正確與否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
(2)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假判斷。
4. 判斷的表達
(1)判斷的表達形式: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
(2)判斷與語句的關系: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判斷都要用語句表達,但并非所有的語句都表達判斷。①不作斷定、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②對于含義不明確的語句,我們需要依據語言的具體情況排除歧義,才能準確把握這些語句與其所表達的判斷之間的關系。
【注意】:一般來說,肯定句、反問句表達判斷,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不直接表達判斷。
5、判斷的類型: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
(1)簡單判斷: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簡單判斷。(拆解后是概念)
它包括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
(2)復合判斷: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復合判斷。(拆解后是判斷)
它包括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
6.性質判斷(直言判斷):
(1)含義: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這種斷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
(2)構成: 量項、主項、聯項、謂項
(3)類型:
劃分標準 種類
判斷的質 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
判斷的量 全稱判斷 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全部
特稱判斷 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部分
單稱判斷 判斷主項反映的是單個對象
“質”與“量”的結合上 六種基本判斷形式: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單稱肯定判斷、單稱否定判斷。
(4)準確運用性質判斷應注意的問題:
①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狀況,容易造成誤解。
③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質”和“量”都準確無誤。
7. 關系判斷
(1)含義:斷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
(2)構成: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量項構成。
①關系者項:表示關系承擔者,按出現順序稱第一、第二…對于不同關系者項來說,誰在前、誰在后,會影響關系判斷的性質。
②關系項:表示關系者之間的關系。
③量項:表示關系者項的范圍。
(3)種類:根據“關系的性質”可分為:對稱性關系和傳遞性關系。
①對稱性關系:對稱關系、反對稱關系、非對稱關系
②傳遞性關系:傳遞關系、反傳遞關系、非傳遞關系
對稱關系 反對稱關系 非對稱關系
傳遞關系 反傳遞關系 非傳遞關系
8. 弄清對象的性質和不同對象之間關系的意義:
①認識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對象的性質,又了解對象之間的關系,才能對對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會生活中,弄清不同對象之間的關系,對我們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履行應盡的義務、維護合法的權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知識拓展】
E、I、O分別為全稱肯定、全稱否定、特稱肯定、特稱否定命題的記號。具有相同主謂項的A、E、I、O判斷之間的真假關系,包括:
①A與O,E與I之間不能同真,又不能同假,稱為矛盾關系。
②A與E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稱為反對關系。
③A真時,I也真,但反之不然;I假時,A也假,但反之不然,稱為差等關系(E與O之間也是差等關系)。④I與O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稱為下反對關系。
如圖:
9、復合判斷
(1)含義: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
(2)構成:聯結詞和支判斷兩部分組成
(3)種類:根據斷定情況的不同,復合判斷分為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多個種類。
10、正確運用聯言判斷
(1)含義:聯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
(2)構成:聯言判斷由聯言支和聯結項兩個部分組成。
聯言支 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聯言支。 一個聯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
聯結項 ①常常用來聯結聯言支的詞項,叫做聯言判斷的聯結項; ②舉例:“并且”、“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 ③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省略。例如,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
(3)真假:聯言判斷的真假取決于聯言支的真假
①聯言判斷的真假取決于聯言支的真假。
②在聯言判斷中,當且僅當,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這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也就是說,它要求各個聯言支的斷定都要與實際相符合。
③如果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這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
(4)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有助于人們將認識對象的多種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況,從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斷更為恰當。
(5)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要求
①聯言判斷要求聯言支必須同真。②聯言支之間有聯系,不能割裂,否則,就無實際意義。
③注意聯言支先后次序 ④選用恰當的聯結項。
11、正確運用選言判斷
(1)含義: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的判斷。
(2)構成:選言判斷由選言支和聯結項組成
選言支 組成選言判斷的支判斷叫做選言支。 一個選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選言支。
聯結項 ①常常用來聯結選言支的詞項,叫做選言判斷的聯結項; ②舉例:“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③選言判斷的聯結項一般不可以省略。
(3)類型:依據選言判斷對選言支之間關系的斷定情況,選言判斷分為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
①相容選言: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可以同時并存。
②不相容選言: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
(4)選言判斷的真假
①相容選言: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選言判斷就是假的。一真即真、全假則假。
②不相容選言: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且只有一個是真的。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是真的,或者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有且只有一真為真、同真同假皆為假。
【知識歸納】:比較分析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
相容選言判斷 不相容選言判斷
含義 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同時存在 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
常用 聯結項 “或者” “或者……或者……” “是……還是……” “也許……也許……”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等
真假 選言支中有一個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則為真;選言支都是假的,則為假(一真即真、全假則假)。 有且只有一個選言支為真時,該選言判斷為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為真,或都是假的,則為假 (有且只有一真為真、同真同假皆為假。)
(5)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要求(應注意的問題)
①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選言判斷,不能誤用;
②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了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窮盡選言支)
(6)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正確運用選言判斷,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地表達關于對象的各種可能的情況,而且能夠明確解決問題的范圍和途徑。
12、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1)含義: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又叫條件判斷。
(2)構成:一個假言判斷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前件、后件和聯結項)
(3)類型:假言判斷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況之間存在著三種條件關系,相應地,假言判斷分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①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A.含義: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條件的判斷。
B.邏輯性質:如果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必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充分條件。(有前必有后)
C.邏輯形式:如果p,那么q。(p→q)
D.常用聯結項:如果…那么…;倘若…則…;只要…就…;一旦…就…;要是…就…; 假使…那么…
②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A.含義: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必要條件的判斷。
B.邏輯性質:如果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事物情況的必要條件 。(無前必無后)
C.邏輯形式:只有p,才q。(p←q)
D.常用聯結項:只有…才…;不…就不…;除非…才…;沒有…就沒有…
③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A.含義: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必要條件的判斷,是同時斷定充分和必要兩種條件關系的假言判斷。
B.邏輯性質:有了這種情況,必將產生某種情況;沒有這種情況,必不產生該種情況。(有前必有后、無前必無后)
C.邏輯形式: p當且僅當q或者當且僅當p,則q。(p q)
D.常用聯結項:…當且僅當…才…;只有并且只有…才…;…當且僅當…;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4)假言判斷的真假
①假言判斷的真假不取決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于判斷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能否成立。
②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真假值口訣:前真后假為假 其他均為真。有前必有后,無后必無前;無前未必無后。
③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真假值口訣:前假后真為假 其他均為真。無前必無后,有后必有前;有前未必有后;
④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真假值口訣:全真全假皆為真,一真一假皆為假。(有前必有后、無前必無后)
(5)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要求
①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是我們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對于不具有必然聯系的事物情況,不能強加條件關系。
②要注意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分必要條件的區(qū)別,準確使用假言判斷的不同聯結項。
(6)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正確區(qū)分和運用假言判斷,分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能夠幫助人們準確地反映認識對象的情況。
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必備知識點整理
一、推理與演繹推理概述
1、形成判斷的兩條途徑
① 通過實踐,直接對對象進行觀察或調查,然后作出判斷。(唯一來源)
② 借助已有的判斷,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新的判斷。(推理)
2、推理
(1)含義:從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叫作推理。
(2)構成:前提、結論、推理結構
①前提:推理所依據的已有的判斷
②結論:推出的新判斷
③推理結構:推理的結論是由前提推出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就存在著一種邏輯聯系方式,這種邏輯聯系方式叫作推理結構。
(3)種類
①在哲學認識論中,依據對個別與一般的關系的認識區(qū)分:演繹推理(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歸納推理(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類比推理(從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或從個別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
②在形式邏輯中,從前提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的角度,將推理分為必然推理(前提與結論之間有必然聯系的推理)和或然推理(前提與結論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的推理)。
3、演繹推理
(1)含義: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是前提蘊涵結論的必然推理。
(2)正確的演繹推理必備的條件(重點):①作為推理根據的前提是真實的判斷;②推理結構正確
(3)掌握演繹推理方法的意義
①形式邏輯研究演繹推理,是從推理結構方面揭示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必然聯系,便于人們掌握正確的演繹推理的方法。(演繹推理是形式邏輯的核心內容)
②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對人們保持思維的嚴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1、性質判斷換質推理(換質法)
(1)換質推理的含義:又叫換質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質”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2)換質推理的規(guī)則
①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主項和量項。
②改變前提判斷的質,即把肯定判斷變?yōu)榉穸ㄅ袛啵逊穸ㄅ袛嘧優(yōu)榭隙ㄅ袛唷?br/>③找出前提判斷中與謂項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為結論判斷的謂項。
(3)具體的推理方法:(主項、量項不變;變聯項;換謂項)
①主項和量項不變
②聯項“是”改為“不是”、“不是”改為“是”
③將謂項改為與其相矛盾的概念。
2、性質判斷換位推理(換位法)
(1)換位推理的含義:性質判斷換位推理,又叫換位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2)換位推理的周延性問題(主項和謂項的周延性口訣:主項看量項,全稱、單稱周延,特稱不周延。謂項看聯項,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
①每個性質判斷都對其主項和謂項所反映的對象范圍作了斷定。
②一個性質判斷如果斷定了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周延的。
③沒有斷定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不周延的。
④主項和謂項位置的變化會引起其外延斷定情況的變化。
(3)換位推理的規(guī)則
①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聯項。前提判斷是肯定的,換位后還是肯定的。前提判斷是否定的,換位后仍是否定的。
②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互換。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也不能周延。
(4)具體的推理方法(重點掌握)
①不改變聯項(不變)。主項與謂項的位置互換(變)
②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不能周延(不變)。
(5)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或換位質推理的意義: 正確運用這種推理結構,不僅可以起到變換語句形式或語氣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調整或強調認識重點的作用。
【知識補充】:六種性質判斷中可以進行換位推理的有哪些?
①可以直接進行換位推理的是:全否、特肯、單否。
②不能直接換位、但可以進行換位推理的是:全肯(換位后變特肯)、單肯(換位后變特肯)。
③不能進行換位推理的是:特稱否定判斷。
3、三段論推理
(1)含義: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
(2)形式結構(3項、2前提、1結論)
①大項、中項、小項:大項是結論中的謂項;小項是結論中的主項;中項是結論中不出現而在前提中出現兩次的那個項。
②大前提和小前提:大前提是包含大項的前提;小前提是包含小項的前提。
③大項、小項和中項的關系:三段論的大項和小項在前提中并沒有直接發(fā)生聯系,只是分別和中項有一定的關系,通過中項這個媒介,大項和小項才有了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三段論的結論。
(3)三段論推理的一般性規(guī)則及對應的邏輯錯誤(基本規(guī)則——重點掌握)*******
①一個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在前提和結論中,大項、小項和中項必須分別出現兩次。如果出現四個不同的項,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這種邏輯錯誤叫作“四概念”的錯誤。
②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項在兩個前提中都不周延,大項和小項的關系就不能確定,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違反這一規(guī)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這是針對大項和小項提出的要求;結論不能擴大使用前提所給的概念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大項不當擴大”或“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
④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否則犯“雙否定前提”的邏輯錯誤。
【方法總結】:
①看中項是否兩概念?(同一律) ②看中項是否有周延?(至少一次)
③看結論是否擴大項?(大、小項) ④看前提是否兩否定?(不可兩否)
(4)三段論推理的意義:三段論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類型。我們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規(guī)則,才能自覺地避免這類推理中的邏輯錯誤,進而揭露詭辯,維護真理。
【知識補充】:
1、三段論推理常用規(guī)則
一特得特:兩個前提不能都是特稱命題,且只要前提有一個為特稱,則結論為特稱。
一否得否:兩個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題,只要前提有一個為否定,則結論為否定。
2、省略式三段論的還原
①判斷省略部分是前提還是結論。
②找出并確定三段論的大項、小項和中項。
③利用大項、小項和中項補出省略的部分,使之成為完整的三段論
三、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1、聯言推理及其方法
(1)原因: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我們有時需要將分別存在的對象情況綜合成比較全面的認識(合成式),有時又需要將對象的某種情況從眾多共存的情況中分割出來,實現認識由肯定總體到突出重點的轉化(分解式)。這就需要運用聯言推理。
(2)含義:是依據聯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全真則真,一假則假)
(3)正確運用聯言推理的方法
①聯言推理的合成式:前提分別斷定了各個聯言支是真的,它的結論就能夠斷定由這些聯言支所構成的聯言判斷是真的。(有效推理式:p為真,q為真,則p并且q為真)
②聯言推理的分解式:前提斷定聯言判斷是真的,它的結論就能夠斷定這個聯言判斷的聯言支是真的。(有效推理式:p且q為真,則p為真,q為真)
2、選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是依據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類型:包括相容的選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
①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一真即真,全假則假(可以全真)
②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有且只有一真為真,全真全假皆為假(或同真同假皆為假)
(3)相容選言推理的方法
①有效式(否定肯定式):一個相容的選言推理的正確的推理結構,只能是否定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有效推理式:p或q,非p,則q; 或者:p或q,非q,則p
②無效式(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錯誤推理結構:“肯定否定式”】
(4)不相容選言推理的方法(兩個有效式)
①肯定否定式:在進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時,如果肯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要么p,要么q,p,則非q;或 要么p,要么q,q,則非p)
②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
(要么p,要么q,非p,則q;或 要么p,要么q,非q,則p)
3、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假言推理是依據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類型:假言推理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3)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推理依據:有前必有后,無后必無前)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過來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①有效式(正確推理結構)
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后件。(肯前必肯后)
如果p,那么q,p,則q
B.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前件。(否后必否前)
如果p,那么q,非q,則非p
②無效式(不正確推理結構)
A.否前否后式:前提否定前件,結論否定了后件。(無前未必無后)
B.肯后肯前式:前提肯定后件,結論肯定了前件。(有后未必有前)
(4)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推理依據:無前必無后,有后必有前)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過來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①有效式(正確推理結構)
否定前件式:前提否定前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后件。(否前必否后) 只有p,才有q,非p,則非q
B.肯定后件式:前提肯定后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前件。(肯后必肯前) 只有p,才有q,q,則p
②無效式(不正確推理結構)
A.肯前肯后式:前提肯定前件,結論肯定了后件。(有前未必有后)
B.否后否前式:前提否定后件,結論否定了前件。(無后未必無前)
(5)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推理依據:同真,同假)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過來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前提和結論同真同假,前提與結論出現不同真或不同假的關系時,推理結構錯誤,推理是無效的)
①有效式(正確推理結構)
A.肯定前件式:前提肯定前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后件。(有前必有后)
B.肯定后件式:前提肯定后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前件。(有后必有前)
C.否定前件式:前提否定前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后件。(無前必無后)
D.否定后件式:前提否定后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前件。(無后必無前)
②無效式(不正確推理結構)——違背“同真同假”都是錯的
4、運用假言推理的意義:依據正確反映事物情況之間條件聯系的假言判斷進行假言推理,人們可以推斷出新的情況,可以預見事物的發(fā)展方向,為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
5、演繹推理的要求:①前提真實;②遵循演繹推理規(guī)則。
演繹推理是必然推理,是從真前提保證推出真結論的推理。這種“保證”是在遵循演繹推理的規(guī)則下得以實現的。
【知識整合】假言推理的正確推理結構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 √
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 √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 √ √ √
第七課 學會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 必備知識點整理
一、歸納推理及其方法
1、歸納推理的含義:以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的推理形式叫作歸納推理。
2、類型
(1)完全歸納推理
①含義:如果歸納推理的前提遍及認識的全部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完全歸納推理。
②特點:完全歸納推理對某類認識對象中每個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都進行了考察,從而推出該類全部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由于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保真關系,它不屬于邏輯推理分類中的或然推理,而是必然推理。
(2)不完全歸納推理
①含義:是根據某類認識對象中的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全部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推理。
②原因: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認識對象太復雜,人們的精力、能力和認識的條件有限,無法對它們中的每個對象都進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況下,我們也沒有必要對認識對象的每種情況都進行考察;思維具有能動性,人們只考察認識對象中的部分情況,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結論。
③特點:由于它沒有對前提中的每個對象情況都進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結論,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關系。
④邏輯錯誤:只根據一兩件事實材料就簡單地得出一般性結論,還認為結論一定可靠,這樣的不完全歸納推理犯有“輕率概括”的邏輯錯誤。
⑤類型: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根據事物情況多次重復,并且沒有遇到相反的情況,由部分情況得出一般性結論。) 科學歸納推理(根據某類部分對象與某種屬性之間的因果聯系,推出某類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推理。比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結論的可靠性要高。)
⑥意義:不完全歸納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可以通過考察更多的認識對象、分析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方法,提高這種推理的可靠程度。
3、歸納推理的方法
(1)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真實可靠的條件(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
①斷定個別對象情況的每個前提都是真實的;
②所涉及的認識對象,一個都不能遺漏。
(2)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的可靠度的要求(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
①前提中考察的對象要盡可能多、范圍要盡可能廣;
②要盡可能分析出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4、因果聯系
含義:因果聯系是事物或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特點: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聯系。
(3)方法:常用的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求同求異并用法、剩余法等。
二、類比推理及其方法
1、類比推理的含義: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事物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
3、類比思維方法的特點:用已經認識的某個或某類事物去推斷尚未認識的另一個或另一類事物。(前提由兩個或兩類對象的比較構成,結論是或然的。)
4、類比與比較、比喻
(1)類比不同于比較:類比要在比較的基礎上得出新的結論,它是一種推理;比較的目的在于認識兩類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一種簡單的認識方法。
(2)類比不同于比喻:類比和比喻雖然都以比較為基礎,但是,類比是把兩種事物有同樣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較,是一種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識;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是把一事物比作事物,目的在于生動形象地描寫或說明認識對象。
5、類比推理的邏輯錯誤:不能僅僅根據對象間表面上某些性質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們在本質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則,就容易犯“機械類比”的邏輯錯誤。
6、類比推理的實質(特點):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7、類比推理的方法
(1)從思維方法的角度看:模擬方法是一種類比推理方法。(模型法或仿真法)專門研究模仿生物構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進的技術裝置。
(2)具體方法:①結構類比:類比推理既可以在對象的要素和結構之間進行類比;②功能類比:可以在對象的功能之間進行類比;③條件類比:還可以從導致事物某種功能的條件方面進行類比。
8、如何提高類比推理可靠程度
(1)類比的根據越多越好。(前提中確認對象的相同或相似屬性越多,意味著它們所屬的類別可能越相近,結論的可靠性越高。)
(2)作為類比推理根據的相同屬性越是接近本質屬性,相同屬性與推出屬性之間的相關程度越高,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確認的屬性不應該有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前提中確認的屬性與結論屬性相一致)。(如果類比的根據中出現了與推論相排斥的屬性,那么,即使相同或相似屬性再多,推理也必須放棄。)
9、類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1)類比推理在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中具有前鋒的作用。科學技術人員通過類比推理,開啟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2)在日常論證說理中,類比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他人思想上的困難,糾正他人認識中的錯誤。
10、綜合運用邏輯推理
(1)實質: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證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的推理。
(2)作用
①歸納推理在幫助人們發(fā)現認識對象的規(guī)律方面,類比推理在幫助人們獲取新知識方面,都具有自身的價值。
②在實踐中,人們總是將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結合在一起使用。
③只有綜合運用不同類型的推理,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不同推理類型的思維功能。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 必備知識點整理
一、辯證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形而上學思維
(1)含義: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事物之間的界限都是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并把這種看法變成一種世界觀、方法論,就是形而上學思維。
(2)弊端:完全切斷事物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之間的聯系,不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
2、辯證思維
(1)含義: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tǒng)一中把握事物。
(2)辯證思維的必要性(客觀基礎)
①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世界是普遍聯系、變化發(fā)展著的。
②防止陷入形而上學思維。
③事物由多要素構成,有多層次、多方面的屬性。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別認識事物的各個局部、各種層次、各個階段以及個別屬性,而且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及其發(fā)展趨勢。這就需要辯證思維。
(3)辯證思維的發(fā)展歷程:由自發(fā)走向自覺的過程
3、辯證思維的特征——辯證思維的方法(重點掌握)
(1)整體性是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
①內涵(要求):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②作用: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2)動態(tài)性是辯證思維的又一重要特征
①含義: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
②要求:不僅要考察事物的現狀和歷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來。
③作用:動態(tài)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我們只有用動態(tài)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才能把握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
4、辯證思維整體性與動態(tài)性的辯證性質 (重點掌握)
堅持辯證思維的整體性和動態(tài)性,并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和相對的靜態(tài)性。辯證思維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tài)性與靜態(tài)性的對立統(tǒng)一中把握事物。
5、辯證思維與詭辯論的根本區(qū)別:是否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qū)別。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
6、學習辯證思維的意義:學會辯證思維,我們就能對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遠、看得活、看得真。辯證思維會使我們充滿智慧。
二、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
1、分析思維
(1)必要性(目的):復雜多樣的客觀事物是以有機整體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人們需要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暫時地分割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抽取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解剖”認識對象。
(2)含義: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3)優(yōu)點:分析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其優(yōu)點是精確。
(4)缺點:如果認識只局限在問題的“點”上,就難免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認識。
(5)分析的常用方法
①科學研究中: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因果分析等多種方法,認識被研究的對象。
②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對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進行科學的分析(矛盾分析法)。
③哲學中:辯證唯物主義闡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2、綜合思維
(1)必要性(目的):要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就需要在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綜合方法。
(2)含義: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fā)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tǒng)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
(3)優(yōu)點:綜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整體性是綜合方法的重要特征。
(4)缺點:任何一次綜合的結果都只是對認識對象相對完整的認識,只是對現實原型的近似描述。
(5)綜合的常用方法
①科學研究中: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以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guī)律。
②哲學研究中: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3、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①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
②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xù)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
③在辯證思維中,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4、分析與綜合的哲學基礎(實質)
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
②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
5、正確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的要求
①將分析與綜合辯證的統(tǒng)一起來,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
②要學會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tǒng)一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
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 必備知識點整理
一、認識質量互變規(guī)律
1、事物的質
①含義: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qū)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guī)定性。
②質的規(guī)定性:此物之所以為此物,并區(qū)別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質的規(guī)定性,一旦喪失了自己固有的質的規(guī)定性,它就不是原來的此物而變成了他物。
2、事物的量
①含義: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等用數量表示的規(guī)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
②量的規(guī)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
3、量變和質變
(1)量變和質變的地位: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兩種基本狀態(tài)。
(2)量變的含義:即量的變化,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質的基礎上,在度的范圍內所發(fā)生的變化。
(3)質變的含義:即質的變化,是指事物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轉變。
(4)區(qū)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事物的變化是發(fā)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
(5)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
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
③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與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4、質量互變規(guī)律要求(方法論):以統(tǒng)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的關系。(堅持事物發(fā)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的統(tǒng)一)
5、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
(1)連續(xù)性(漸進性):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連續(xù)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fā)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fā)展中的漸進性過程。
(2)間斷性(飛躍性):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間斷性是指事物在質上發(fā)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xù)性的間斷。這個過程表現在現實中就是出現了新事物。
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3)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①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是相互區(qū)別又相互包含的。
②漸進性與連續(xù)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
③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xù)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xù)性。
6、遵循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意義:準確把握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
二、把握適度原則
1、度與關節(jié)點
(1)度: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wěn)定性的量的限度。(即事物的范圍、幅度和限度。)
①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guī)定。
②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fā)生質的轉化。
(2)關節(jié)點(或臨界點):關節(jié)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jié)點。
(3)度與關節(jié)點的關系: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關節(jié)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jié)點范圍內的幅度。
2、適度原則
(1)適度原則的含義: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fā)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
(2)遵循適度原則的原因(必要性):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
(3)遵循適度原則的要求
①防止過猶不及。適度原則要求我們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
②需要“得中”,要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fā)展到最佳的狀態(tài)。反對折中主義的思維方式。
③不限于“得中”,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促成事物質變。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fā)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tài)。
【知識整合】:質量互變規(guī)律(重點掌握)
(1)主要內容(原理):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tǒng)一體,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兩種基本狀態(tài)
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
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
③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與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2)要求(方法論):
①以統(tǒng)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 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②遵循適度原則:A、把握好“分寸”,防止過猶不及,不犯極端化錯誤
B、需要“得中”,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fā)展到最佳的狀態(tài)
C、不限于“得中”,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促成事物質變
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fā)展 必備知識點整理
一、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
1、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含義
(1)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
(2)否定方面是促使該事物滅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
2、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辯證關系
內容: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是對立統(tǒng)一的。
①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是對立的。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guī)定性。當否定方面在事物發(fā)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
②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又是統(tǒng)一的。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
方法論要求:看待事物、解決問題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堅持辯證否定觀。
3、辯證的否定的特點
①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特點)
②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huán)節(jié)。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fā)展的辯證法。
4、辯證否定觀的要求
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
①作為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tǒng)一體的否定。
②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tǒng)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tǒng)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二、體會認識發(fā)展的過程
5、感性具體
①含義: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
②局限: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tǒng)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
6、思維抽象
(1)含義: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tǒng)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guī)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維活動。
(2)內容:既可以從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質的規(guī)定性,也可以從事物個性中抽取某種共性,等等。
(3)思維抽象的環(huán)節(jié):
①分離—思維抽象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暫時不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樣的聯系,而將其與其他對象分割開來,從與其他對象的聯系中抽離出來。
②提純——思維抽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擾人們認識的因素,以便在某種單一的狀態(tài)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guī)律。
③簡略化——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huán)節(jié)。是對單一狀態(tài)的認識事物的結果進行簡要化處理,或對認識結果的一種簡略表達。
④理想化——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思維中對認識對象存在狀態(tài)的純然構想。
(4)局限: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guī)律。(啟示: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fā)展到思維具體。)
(5)思維抽象的特征:思維過程上的抽離性、思維目標上的純粹性、思維表達上的簡潔性、理想化
7、思維具體
①含義: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guī)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
②表現:思維具體是多樣性統(tǒng)一的事物整體在思維中的再現,表現為具有豐富內涵的科學概念。思維具體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而不是起點。
③地位:思維具體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而不是起點。
8、從思維抽象發(fā)展到思維具體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正確地選擇思維上升的環(huán)節(jié))
①起點: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它包含著研究對象整個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切矛盾。上升的起點,往往是某一認識對象的矛盾焦點。隨著認識的發(fā)展,起點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會逐一展現出來。
②橋梁:這些一一展現出來的矛盾是認識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
③終點: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guī)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huán)節(jié),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tǒng)一。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終點,它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
9、感性具體、思維抽象與思維具體之間的關系
①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是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基礎)
②感性具體是認識的起點,經過科學的思維抽象和正確選擇思維上升環(huán)節(jié)、感性具體上升為思維具體。
10、思維過程(認識發(fā)展)的兩個階段: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知識整合】 辯證否定觀
【原理內容】
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
②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huán)節(jié)和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
③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舊事物中過時、消極的內容,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內容。
【方法論】
①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看待事物、解決問題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a、作為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tǒng)一體的否定。
b、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tǒng)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
②必須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第四單元 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第十一課 創(chuàng)新思維要善于聯想 必備知識點整理
一、創(chuàng)新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創(chuàng)新思維的含義:科學思維所說的創(chuàng)新思維,特指人們在實踐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guī),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的思維活動。
2、創(chuàng)新思維的產生條件
(1)創(chuàng)新思維要以實踐為基礎。
(2)創(chuàng)新思維離不開對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破舊立新,才能更好地實現創(chuàng)新。
3、創(chuàng)新思維的思維方式
(1)既有邏輯思維活動,也有想象等非邏輯思維活動。
(2)既要運用常規(guī)的思維方法,也要運用一些非常規(guī)的思維方法,如逆向思維方法等。
4、創(chuàng)新思維的特征
(1)思路具有多向性。①從思維方向上看,創(chuàng)新思維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角度)
②當問題出現之后,思維會從不同的方面、層次、條件等構思多種設想,探試多個答案。(多層次)
③當某一思路受阻時,能夠很快轉向另一個方向。多向性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明顯特征。
(2)步驟具有跨越性。①創(chuàng)新思維并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邏輯推導與分析,但它往往表現為對推理步驟的省略或跨越。②這種省略或跨越,使得創(chuàng)新思維過程中的某些思維活動難以詳細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覺、靈感等思維活動,有時就帶有神秘的色彩。(直覺、靈感、非連續(xù))
(3)結果具有獨特性。①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沒有現成的答案,許多問題不是用常規(guī)方法就能解決的。②這就要求人們用獨特而巧妙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求新、求異)
5、創(chuàng)新思維之“新”的表現
(1)思路新:突破陳規(guī)看問題,另辟蹊徑想問題;(發(fā)散、聚合、逆向思維)
(2)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規(guī)方法,敢用新手段,試用新工具,因為方法得當而事半功倍;
(3)結果新:凡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成果,不論是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中的新發(fā)明、新發(fā)現,還是理論上的新見解、新論證,總有其新穎獨到之處。
6、創(chuàng)新思維的評判標準:創(chuàng)新思維的智慧之“花”,只有經得起實踐的反復驗證,才能結出實實在在的創(chuàng)新之“果”。
二、聯想思維的含義與方法
1、聯想思維的基礎
(1)客觀基礎: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2)生理基礎:人的大腦的工作機制
2、聯想思維的含義:聯想思維是將記憶中對不同事物的認識進行聯結與思考的思維活動。
3、聯想思維的依據:聯想思維是依據事物之間的相似、接近或對比(相反)的關系,將看上去毫無關聯的事物認識進行可能的聯結。
4、聯想思維的主要途徑:時間、空間、性質
(1)外在聯結:按照時間、空間途徑的聯結
(2)內在聯結:按照性質途徑的聯結
(注意:聯想不同于簡單的回憶,而是帶有思維加工的成分。)
5、聯想思維的主要特征
(1)跨越的聯結性。從形式上看,聯想思維既可以將相關對象的認識聯系在一起,也可以將看似不相關對象的認識聯系在一起,其聯結方式具有非連續(xù)的跨越性。
(2)非邏輯制約的暢想性。 聯想思維的“暢想”,包含著構想、想象甚至是幻想。
6、聯想思維的水平和能力
(1)差異性:人人都有聯想思維,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
(2)評價依據:思維在聯想時的“聯結”速度和“暢想”得到的結果的數量。
(3)提高途徑:自覺地進行聯想思維訓練,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地運用聯想思維。
7、聯想思維的方法
(1)遷移——聯想思維的“聯結”方式
①含義:將不同認識對象的性質、作用等進行位置變遷與功能移植,以尋求解決問題新思路。
②作用:可以為創(chuàng)新思維開拓可能的思路;能夠為創(chuàng)新思維搭建由此及彼的橋梁。
③方式:正遷移、負遷移、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
(2)想象——聯想思維的“暢想”方式
①含義:在頭腦中對已有的事物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通過重新組合而產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維過程。
②特點:想象以通過感知形成的表象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簡單再現,而是對表象進行積極的再加工、再組合,所產生的主觀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現實對象。
③種類:想象可以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④想象方式:A、形象化想象、B、“假如”式想象
A、形象化想象: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一種形象化的想象。
作用:這種想象可以填補經驗知識的空白,幫助人們找出不同對象之間可能具有的關聯,還可以給抽象的認識對象建立起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形象。
B、“假如式”想象:通過提出“假如”式的問題,將與事實相反的情況作為事物發(fā)展的一種條件,仿照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推測事物發(fā)展的可能前景。
作用:這種想象有助于打破人們對事物原有聯系方式認識的局限性,幫助人們創(chuàng)造出多種多樣的“虛擬世界”,豐富人們的認識內容和精神世界。
⑤作用:想象可以幫助人們明確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標,促使人們以更高漲的熱情和堅忍的意志投入創(chuàng)新活動之中。
8、聯想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系
(1)聯想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遷移和想象是思維展開聯想的重要方式。
(2)在自發(fā)聯想的基礎上,自覺地加以訓練,將有助于提高聯想思維的質量,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課 創(chuàng)新思維要多路探索 必備知識點整理
一、發(fā)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方法
1、發(fā)散思維
客觀基礎:事物性質和關系的多樣性。
必要性: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質和關系,尋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需要運用發(fā)散思維。
含義:發(fā)散思維是根據已知的事物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答案的思維方式。(由一到多)
發(fā)散思維的特點:思維向不同方向擴散(由一到多)
從一個出發(fā)點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獨特之處想,是擴散、輻射。
方向具有發(fā)散性;過程具有流暢性;思路具有變通性(或靈活性);結果具有新穎性(或獨創(chuàng)性)。
(5)發(fā)散思維的方法******
①檢核表法
A.含義:主要是通過對所設想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詳細檢查,從看似“毫無問題”的事物中找到思維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以求產生創(chuàng)新的思路。
B.具體方法:檢核表法主要從他用、借用、改變、擴大、縮小、代替、調整、顛倒、組合等九個方面進行思維發(fā)散
②信息交合法
A.含義:是利用已有的或引進的事物信息,通過列舉的方法,將不同信息有目的地進行組合,以產生新的思路。
B.作用:通過信息交合法,可以將事物可能具有的組合“一網打盡”,供人們篩選。(窮盡所有可能)
③頭腦風暴法
A.含義:是一種集思廣益的群體思維發(fā)散技法。
B.特點:它以會議的形式開展,要求有人主持會議,會議有討論的主題。在會議進入自由暢想階段,不宜過早地評判他人的設想,以利于其他設想能夠順利地產生。
C.原則:“延遲評判”“以量求質”
(6)發(fā)散思維的優(yōu)缺點
①優(yōu)點:幫助人們發(fā)現新問題,而且能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眾多新設想,思維發(fā)散技法有助于人們進行思維發(fā)散。
②缺點:僅僅依靠幾種思維發(fā)散技法,難以產生理想的結果。
(7)正確運用發(fā)散思維的要求
①在思維發(fā)散的過程中,還需要其他思維因素的積極參與。
②思維發(fā)散的效果,與人們的知識和經驗的多少、實踐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關
2、聚合思維
客觀基礎:不同事物之間,不論其差異有多大,總會或多或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具有可通約性。(“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
必要性: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握事物的整體發(fā)展,需要運用聚合思維。
含義:聚合思維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眾多信息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邏輯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4)聚合思維的特點:思維方向的聚合性(由多到一)
從四面八方向一個目標點想,向聯系、共同之處想,是收斂、集中。
方向具有集中性;過程具有嚴謹性;思路具有歸一性;結論具有可論證性。
(5)聚合思維的功能
①聚合思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切思維活動都圍繞這個軸心來進行。
②它在眾多零散的知識之間建立起內在聯系,從而把看似互不相關的知識貫穿起來,聚焦所要解決的問題。
(6)聚合思維的方法:在思維聚合的過程中,需要多次運用比較、分析、抽象、歸納、演繹、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
3、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關系(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
①事物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這是發(fā)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客觀基礎。
②發(fā)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認識對象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在思維活動中的體現。
③解決復雜問題,往往需要人們的思維結合實際情況,反復地“發(fā)散-聚合-發(fā)散-聚合”。
④發(fā)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兩翼,只有在兩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辦好,科學才能進步,真理才能發(fā)展。
二、逆向思維的含義與作用
逆向思維
客觀基礎:事物包含著矛盾,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因而事物具有復雜的相反相成的性質與功能,人們已經認識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必要性:為了認識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質與功能,人們往往有意識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認識,這就運用了逆向思維。
含義:一切與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發(fā)明中,逆向思維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稱為反向法。
特點:逆向思維是人們從過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構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結構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實現創(chuàng)新的目的。
主要方法:
①對事物結構順序的已有認識進行反向思考。(結構順序反轉) 如:將已有認識中的左右、上下、前后、正反、內外、大小、對稱與不對稱、平面與立體、方形與圓形等作交換性思考;換位思考等。
②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存在狀態(tài)的認識作轉換性思考。(狀態(tài)反轉)轉換認識的視角,對事物存在狀態(tài),如動與靜、冷與熱、甜與咸、吸引與排斥、模糊與精細等的認識可能發(fā)生相互轉化。
③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功能的認識作反向思考。(功能反轉) 無用——有用;缺點——優(yōu)點;留白;反季服飾;以毒攻毒;用鍋炒冰等。
④對已有的有關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認識作交換性思考。(因果反轉)人們對事物因果關系的認識,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如:電生磁——磁生電;關注生產——關注消費;破案、成績分析等。
2、發(fā)揮思維正逆互補的作用(或運用逆向思維的要求?)
(1)逆向思維應當合“理”:即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
①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是客觀對象的內在矛盾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
②逆向思維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維反向。
(2)正向思維是逆向思維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維的“正”,才能夠合理有效地進行逆向思維的“逆”。
(3)正逆互補,攜手并進
3、創(chuàng)新思維過程需要運用多向的思維方法
①創(chuàng)新思維是有方向的,是以問題為導向的;********
②目的:人們運用發(fā)散思維與聚合思維、逆向思維與正向思維等多向的思維方法,目的在于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認識事物,以求獲得常規(guī)思路難以得到的新認識。
③聯系:不同方向的思維方法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知識整合】如何運用逆向思維? 答案:方法 + 要求(劃線部分即可)
第十三課 創(chuàng)新思維要力求超前 必備知識點整理
一、超前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超前思維的依據: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其規(guī)律性,人的思維對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動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對事物的發(fā)展趨勢作出預測。
2、超前思維的含義:超前思維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從事物發(fā)展的現實情況出發(f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fā)展狀態(tài),運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斷事物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思維形態(tài)。
3、超前思維的表現:“先知先覺”(≠合理的想象)
(1)從人們的認識狀態(tài)和認識對象的存在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看,人的思維既可能近似于等同地反映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也可能以超前或落后的方式反映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
(2)思維落后于事物發(fā)展狀況,是所謂的“后知后覺”或者“不知不覺”。
(3)能夠對事物發(fā)展情況作出正確預測的,稱為“先知先覺”。“先知先覺”是超前思維的表現。
4、超前思維生成的思想條件:超前意識
(1)超前意識的含義:是不滿足于現狀的意識,是居安思危的意識,是自覺地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意識,是追求事物發(fā)展更好、更優(yōu)、更強的意識。
(2)超前意識的基本品質:善于反思、勇于質疑。
5、超前思維的特征
(1)超前思維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維是建立在對事物發(fā)展的歷史和現實把握之上的,卻又不局限于事物的過去和現在的存在狀況,而是對認識中落后的、過時的、喪失優(yōu)勢的東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進步的、先進的、有價值的東西,并在此基礎上構想事物發(fā)展的可能的趨勢。
(2)超前思維具有預測性。思維具有能動性,能動的思維能夠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觀念的對象。超前思維正是利用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超越了事物發(fā)展的具體時間和空間,以及事物發(fā)展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在頭腦中推想事物發(fā)展的未來狀況。相對于事物的現狀而言,超前思維的結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
(3)超前思維具有不確定性。
①客觀原因:超前思維指向未來,但未來并不是現實的單向直線的延伸,而是存在多向變化的可能性;
②主觀原因:人們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有正確與錯誤、深刻與膚淺之分;
③現實原因:事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各樣的不可預料的因素的影響,事物發(fā)展的具體狀況不一定完全按照人們事先預測的方式展開。
6、提高超前思維預測推斷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的要求(應對措施):
①需要立足實踐活動,充分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堅持從事物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綜合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促進事物向預測的方向發(fā)展。
②要運用好超前思維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注重調查研究)
二、超前思維的方法與意義
1、超前思維的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
①原因
A.客觀基礎:事物的內在矛盾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并決定事物發(fā)展的方向。
B.必要性:把握了事物發(fā)展的內在矛盾,才能對事物發(fā)展的狀況和趨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預見。
②含義:矛盾分析方法是指運用矛盾的觀點觀察、分析事物內部的各個方面及其運動的狀況,以達到認識客觀事物的方法,是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方法,是定性分析的方法。
(2)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①推理的方法(邏輯思維):超前思維是依據事物發(fā)展的歷史和現實狀況,對事物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要把握事物發(fā)展的因果關系,就需要運用推理的方法。
②想象的方法(非邏輯思維):由于事物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們難以由其過去和現在狀況必然地推知其未來,所以需要運用想象等思維方法彌補其前提條件的不足。
超前思維是一個綜合運用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謀劃未來的過程。
(3)調查研究法
含義:調查是有計劃、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實情況。研究是對調查得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以便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4)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
2、超前思維的意義
(1)超前思維的哲學意義
①有助于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也有助于人們趨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
②超前思維能使人們通過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發(fā)展狀態(tài),幫助人們規(guī)劃和調整思路,從而進行正確的決策,抓住有利的發(fā)展機遇。
(2)超前思維的現實意義*******
①個人:有利于我們規(guī)劃成長成才的方案
②企業(yè):有利于企業(yè)開發(fā)供給側的產品和市場
③社會:有利于社會繪制更為全面合理的服務藍圖
國家:有利于國家和民族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選修三 《邏輯與思維》必備知識提綱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
1、思維的含義 2、科學的思維方式
3、思維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4、思維與實踐的關系
5、思維形態(tài)的分類****
6、比較思維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從基本單元、思維形式、主要特征、聯系角度)********
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
邏輯的含義
2、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的目的*****
3、邏輯學的含義
4、形式邏輯特別關注的問題及核心任務*****
5、推理結論是否一定為真,取決于哪兩個方面*****
6、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7、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
8、同一律的要求和違反同一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9、運用同一律應注意的問題
10、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11、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
12、矛盾律的要求和違反矛盾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13、運用矛盾律應注意的問題
14、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15、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內容********
16、排中律的要求和違反排中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17、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規(guī)律分別是什么**************
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
1、科學思維含義 ****** 2、科學思維兩個基本條件(正確思維的條件)
3、科學思維的特征******* 4、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5、如何形成科學思維?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guī)則 必備知識點整理
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
1.概念的含義、表達、基本特征(重點)******
2.內涵和外延的含義及關系
3. 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為分哪幾種(逐級分;并能用圖示表示)*******
4. 明確內涵的方法是什么?
5、定義的含義、構成、下定義的方法******
6. 下一個正確定義的要求(重點背下定義應該遵循的邏輯規(guī)則及對應的邏輯錯誤)******
7. 明確外延的方法是什么?
8、劃分的含義、方法、構成****
9、作出正確劃分的要求(重點背作劃分應該遵循的邏輯規(guī)則及對應的邏輯錯誤)********
9、如何理解概念是變化發(fā)展的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1.判斷的含義
2.判斷的基本特征及其關系****
3. 判斷與社會實踐關系*******
4. 判斷的表達、判斷與語句的關系
5、判斷分哪兩大類?兩大類又分哪幾小類?******
6、性質判斷(直言判斷)的含義、構成、類型******
7、準確運用性質判斷應注意的問題(要求)*******
8、 關系判斷的含義、構成、種類(逐級分)******
9、復合判斷的構成、種類
10、聯言判斷的含義、構成******
11、聯言判斷的真假*******
12、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
13、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要求*******
14、選言判斷的含義、構成、類型******
15、相容選言的含義、真假*******
16、不相容選言的含義、真假*******
17、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要求
18、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
19、假言判斷的含義、構成、類型
20、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邏輯形式、常用聯結項
21、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邏輯形式、常用聯結項
22、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邏輯形式、常用聯結項
23、假言判斷的真假*********
24、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要求
25、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
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必備知識提綱
一、推理與演繹推理概述
1、形成判斷的兩條途徑
2、推理的含義、構成、種類(********)
3、演繹推理的含義
4、正確的演繹推理必備的條件********
5、掌握演繹推理方法的意義
二、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1、換質推理的規(guī)則及具體的推理方法*******
2、換位推理的規(guī)則及具體的推理方法*******
3、換位推理的周延性(主項和謂項的周延性口訣)***********
4、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或換位質推理的意義
5、六種性質判斷中可以進行換位推理的有哪些?不能進行換位的是哪種?*****
6、三段論推理的含義、形式結構
7、三段論推理的一般性規(guī)則及對應的邏輯錯誤(重點掌握)*******
8、三段論推理的意義****
9、三段論推理常用規(guī)則*****
10、省略式三段論的還原
三、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1、正確運用聯言推理的方法
2、選言推理的類型*****
3、相容選言推理的方法(一個有效式)********
4、不相容選言推理的方法(兩個有效式)********
5、假言推理的類型
6、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
7、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有效式,用語言表述)*********
8、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
9、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有效式,用語言表述)**********
10、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所斷定的前件和后件的關系
11、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方法(有效式,用語言表述) ********
12、運用假言推理的意義******
13、演繹推理的要求******
第七課 學會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 必備知識提綱
1、歸納推理的含義、類型**********
2、完全歸納推理的特點
3、不完全歸納推理的特點、類型、及所犯的邏輯錯誤********
4、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真實可靠的條件(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
5、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的可靠度的要求(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
6、因果聯系的含義、特點、方法********
7、類比推理的含義、客觀依據、實質、方法、所犯的邏輯錯誤
8、類比與比較、比喻
9、如何提高類比推理可靠程度*******
10、類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 必備知識提綱
1、形而上學思維的含義、弊端
2、辯證思維的含義、必要性(客觀基礎)
3、辯證思維的特征——辯證思維的方法(重點掌握)***********
4、整體性的內涵、作用********
5、動態(tài)性的含義、作用********
6、辯證思維整體性與動態(tài)性的辯證性質 **********
7、辯證思維與詭辯論的根本區(qū)別
8、學習辯證思維的意義
9、分析思維的含義********
10、分析思維的優(yōu)點、缺點
11、分析的常用方法*******
12、綜合思維的含義*********
13、綜合思維的優(yōu)點、缺點
14、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15、分析與綜合的哲學基礎(實質)
16、正確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的要求**************
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 必備知識點整理
1、事物的質的含義及其規(guī)定性
2、事物的量的含義及其規(guī)定性
3、區(qū)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
4、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主要內容及要求(按知識整合的內容背)***********
5、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6、遵循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意義
7、遵循適度原則的要求********
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fā)展 必備知識提綱
1、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含義
2、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辯證關系及要求**************
3、辯證的否定的特點*******
4、辯證否定觀的要求********
5、感性具體的含義、局限********
6、思維抽象的含義、內容、環(huán)節(jié)、局限、特征******
7、思維具體的含義******、表現、地位
8、從思維抽象發(fā)展到思維具體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正確地選擇思維上升的環(huán)節(jié))********
9、感性具體、思維抽象與思維具體之間的關系
10、思維過程(認識發(fā)展)的兩個階段************
11、辯證否定觀原理及方法論**************
第四單元 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第十一課 創(chuàng)新思維要善于聯想 必備知識提綱
1、創(chuàng)新思維的含義、產生條件、思維方式
2、創(chuàng)新思維的特征******
3、創(chuàng)新思維之“新”的表現******
4、聯想思維的含義、依據、主要途徑
5、聯想思維的主要特征*******
6、聯想思維的評價依據
7、聯想思維水平和能力提高的途徑
8、聯想思維的方法*******
9、遷移含義、作用、方式******
10、想象含義、種類、想象方式、作用******
11、形象化想象的含義、作用
12、“假如式”想象的含義、作用*******
13、聯想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系
第十二課 創(chuàng)新思維要多路探索 必備知識提綱
1、發(fā)散思維的客觀基礎、必要性
2、發(fā)散思維的含義、特點、方法******
3、檢核表法的具體方法
4、頭腦風暴法的特點、原則
5、正確運用發(fā)散思維的要求
6、聚合思維的客觀基礎、必要性、含義
7、聚合思維的特點、方法*****
8、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關系
9、逆向思維的客觀基礎、必要性
10、逆向思維的含義*******
11、逆向思維的方法*******
12、發(fā)揮思維正逆互補的作用(或運用逆向思維的要求?)
13、創(chuàng)新思維過程需要運用多向的思維方法
14、如何運用逆向思維? 答案:方法 + 要求(劃線部分即可)*******
第十三課 創(chuàng)新思維要力求超前 必備知識提綱
1、超前思維的依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凌海市| 台南县| 南雄市| 泰宁县| 万安县| 东源县| 卢氏县| 合川市| 九台市| 石家庄市| 清苑县| 陆良县| 仁化县| 泗洪县| 剑川县| 怀柔区| 章丘市| 陇南市| 北宁市| 马尔康县| 图片| 右玉县| 海城市| 九江市| 珠海市| 桂东县| 雷波县| 隆昌县| 竹溪县| 颍上县| 德化县| 安平县| 富源县| 宝应县| 茂名市| 托克逊县| 北安市| 吉安市| 连江县| 当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