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球航路的開辟》說課稿一、教材分析(1)從宏觀角度來看:全球航路的開辟是近代世界歷史的開端,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開端,橫向上,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節點,縱向上,是西方殖民與海外擴張、資本主義發展的開端。學習新航路開辟,對于我們認識世界、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2)從中觀角度來看:本課是中外史綱(下)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的第一課,作為近代史的開端,上承前兩個單元的世界上古與中古的歷史,下啟世界的資本主義發展、殖民地建立的近代化歷程,在整個世界史學習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3)從微觀角度來看:本課共有三個子目: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新航路的開辟、其他航路的開辟。第一子目與第二、三子目為邏輯關系。展現了新航路開辟的背景與過程。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難點:正確辨析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二、學情分析(1)知識儲備:初中教材以4課來闡述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開辟過程,以及早期殖民擴張活動:《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探尋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奪》。初中教材第14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第15課《文藝復興運動》詳盡地介紹了新航路開辟前歐洲社會資本主義萌芽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潮興起的概況,對應本課內容中的新航路開辟動因。第16課《探尋新航路》介紹了新航路開辟的條件和過程,對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開辟新航路的過程有詳細介紹。高中教材中有部分新增內容: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以及后續其他航路的開辟等。可知高一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更偏重對基本史實的記憶,對史事間的關聯認知不足,高中歷史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借助史料進行探究,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設計問題探究活動,拓展對歷史認識的深度和廣度。(2)認知特點: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普遍年齡在15歲左右,思維活躍,喜歡表達自我,具備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教學中可采用合作探究法。高一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還是更偏好形象思維,因此教學中可引用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幫助學生探究新知,盡量圖文并茂,豐富學生的認知,吸引學生的注意。高一階段是初中才升入高中的過渡期,該階段學生具備一定自主學習能力,但同時對學習的重要性自覺意識還不夠,需要多引導。三、素養目標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圍繞課標要求,基于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借助圖文史料,了解15世紀末歐洲社會發展狀況,概括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認識其經濟根源。(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借助歷史地圖和表格,梳理新航路開辟的大事件時序,了解新航線空間分布特點。(時空觀念)閱讀史料,結合所學分析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不同點,掌握橫向對比的歷史分析方法。(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運用本課所學,說明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提高歷史解釋素養,認識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節點。(歷史解釋)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教學難點:全球航路開辟的節點意義四、教學方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使用以下教學方法:(1)教法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設備放映相關圖片和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圖文結合的方式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易懂。講授法: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講授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內容。講授過程中適時提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跟隨教師思路更好地把握學習進度;用表格來總結知識點,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情境教學法:摘錄《哥倫布航海日記》中有關航海歷程的片段,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理解歷史,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思維活動。探究法:在學習基礎知識后,設置拓展探究問題,讓學生對某一知識點進行深化,發散學生的史學思維。針對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思維和歷史學習能力的情況,我將主要采用以下學法來指導學生學習:(2)學法史料研習法:選取與本科課內容高度相關的一些史料,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分析,增強“論從史出”的意識,加深對本課重點內容的理解。分析歸納法:讓學生瀏覽教材后進行自我總結和歸納相關要點,教師引導為輔,學生自主思考為主的方式更能夠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課后探究的方式利于學生在以往學習過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學生能在其過程中獲得更多靈感與想法。五、教學模式本課設計所采用的教學模式為“問題引導,合作探究” 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我國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思想為主要理論依據,著力于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基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素養培育和能力提升的目的。六、教學過程(1)導入(2min):摘錄《哥倫布航海日記》中相關片段,創設歷史情境,引出問題——①哥倫布發現美洲是世界航海史的一大壯舉,但日記中為何寫著“前往印度”?地理方位上,印度在歐洲的東邊,但哥倫布一行人為何選擇向西航行?②哥倫布探尋新航路的動機有哪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為何能夠得以實現?)設計意圖:借助文獻史料創設歷史情境,引出本課所學第一部分內容——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學生根據初中所學,可知哥倫布是誤打誤撞發現了美洲,選擇向西航行是因為當時地圓說的盛行。(2)講授新課(30min):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探究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是全課的重點所在,時間分配上將有所側重。提供一則資料,學生瀏覽教材并結合資料卡片,歸納概括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圖文史料并結合口頭講述,引導學生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必然和可能性。最后教師小結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提煉關鍵詞。設計意圖:教師引導為輔,學生自主思考為主,開拓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利用多媒體設備放映相關圖片和史料,教師以口頭語言講授和補充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內容,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易懂。小結知識點并提煉關鍵詞,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拓展探究摘錄《哥倫布航海日記》中相關片段,創設歷史情境,引出問題——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卻至死都認為自己到達了印度。有人認為,哥倫布是因為“迷路了”,才偶然“發現”了美洲。也有人認為,當時即使沒有哥倫布,也必然會有別人“發現”美洲。請談談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學生根據第一部分所學內容,可知新大陸的發現是歷史必然,而對于哥倫布本人而言則具有歷史偶然性。設計意圖: 借助文獻史料創設歷史情境,結合情境設問,鞏固新知,挖掘思維深度。新航路開辟的過程由學生瀏覽教材后進行自我總結和歸納,梳理新航路開辟過程中的大事時序。教師借助表格來總結知識點,并展示新航線地圖圖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后續其他航線以南北方向為主的特點,認識新航路的開辟建立起全球聯系,使世界開始走向一體化的重要意義。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通過表格來總結知識點,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提供新航線圖示,直觀展示,有利于強化時空觀念。拓展探究引用史料,創設情境,引出問題——①梁啟超發出了“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的感慨,你能解答為何鄭和之后再無第二之鄭和嗎?②合作探究:帶著上述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結合史料進行合作探究,對比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不同點,完成以上表格填寫。選一名代表分享討論成果。設計意圖: 借助文獻史料,創設歷史情境,結合情境設問,對比中西航海史上兩大重要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比較的分析方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學生在所學知識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在討論過程中獲得更多靈感與想法。(3)課堂總結(3min):設計意圖: 由教師進行課堂總結,強調新航路開辟的歷史意義,利用總結埋下伏筆,為后續教學服務。(4)當堂檢測(5min):選取了3道選擇題作為當堂檢測題,難度適中。設計意圖: 即學即用,鞏固所學新知識,加深理解。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進一步督促學生。七、板書設計設計意圖: 通過提綱式板書,簡潔直觀、準確清晰地呈現出本課重難點,讓學生可以根據板書快速回顧整節課內容。六、布置作業設計意圖: 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包括基礎鞏固和拓展探究,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挖掘歷史認識的深度。為下節課內容和本單元學習主題的深化做鋪墊。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的垂聽,不妥之處,還請指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