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教學目標通過地圖及文獻資料,認識不同文明擴展的方式,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通過史料分析,認識古代世界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導入:大家應該都對撲克牌比較熟悉,那撲克牌上的人物,大家認識嗎?(這兩張老K上面的人物,有沒有同學知道呢?)預設:(預設):可等待學生猜想10秒,左邊的是亞歷山大大帝,另外一個不知道師:沒錯,左邊的就是亞歷山大大帝,他創建了亞歷山大帝國,而右邊的這位則是凱撒大帝,他是羅馬帝國的重要創建者之一。(過渡)那么,以這兩大帝國為代表的古代世界的帝國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基礎是什么?形成之后對文明的交流有什么影響?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通過學習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來回答這些問題吧!板書: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過渡)在第1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古代各個文明最初基本上是獨立發展的,像茫茫大海上的幾座孤島一樣,彼此之間聯系甚少。那么,幾大文明之間是如何建立聯系的?是什么因素推動文明對外擴展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文明走出孤島,實現擴展的過程。(板書:一、走出孤島——文明的擴展)師:首先,我們來感受一下文明擴展的整體面貌。請大家結合示意圖,指出古代文明從誕生到公元5世紀整體的變化。(板書:1.變化)(出示意圖)大家注意看不同顏色代表的是不同年代的文明區。(講解1)那么首先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明區的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生:由小變大,是的,最初的文明區只分布在幾個小區域,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大片文明區(講解2)那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隨著各個文明區的不斷擴大,彼此之間的聯系狀況發生了什么變化?生:聯系不斷增多師:沒錯,可以看到從公元前4千年代到公元5世紀,文明區在不斷擴大,由最初的星星點點,變成一個橫貫歐亞大陸的面,彼此之間的交流和聯系也在不斷增多。(過渡)了解了文明擴展的整體,我們再結合具體的文明區,來看看文明擴展的過程?問題:請大家結合課本第8-9頁,畫出區域文明①②⑤大致的擴展方向?(師)大家之前都通過課前預習對課文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們請幾位同學上臺來畫一下這些文明的擴展方向?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①指的是什么文明?(西亞/兩河流域文明)②指的是(古代埃及文明)⑤指的是?活動:好的,那我們請………(一位同學)上臺來畫一下這幾個文明的擴展方向。應對:如果畫對的話,繼續下一環節如果畫錯的話,這位同學你先檢查一下,確定都畫對了嗎?大家再幫他看一下?(補充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主要向臨近的區域擴展,而希臘文明擴展的范圍則比較大。(過渡)那么,這幾大文明區是通過什么方式向外擴展的?為什么要向外擴展呢?首先,我們來看古代西亞、埃及文明的擴展。這兩大文明的擴展過程中,亞述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我們來看這幅亞述騎兵的雕塑,這向我們展現了什么擴展方式?生:武力擴張沒錯,這是大河流域文明向外擴展的主要方式——武力擴張。(板書:2.方式)那么,這些地區為什么能夠向外擴展呢?他們具備什么優勢?(可能性)(補充說明)請大家結合課本第8頁第一段思考預設(生):這些地區有著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生):如果答不出,我們可以想想這些文明都是處于大河流域的文明,他們首先發展起了農業,隨著農業的生產水平逐漸提高,有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進而產生了剩余產品和多余的勞動力,社會發展出了其他行業,而為了管理眾多的人口,還建立起了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所以我們說,這些地區有著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師)是的,這就是農耕文明向外擴展的可能性。那么,為什么這些地區要向外擴展呢?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面臨著什么壓力?(提問)請大家閱讀材料一,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答案?(出示材料一)材料一:由于有了農業,食物有了保障,人們定居下來,生活比較安定了,可以養活更多孩子。為了養活這些人,人民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方出現農業。所以,農業是一種擴張的力量,它要求越來越多的土地。——錢乘旦《西方那一塊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3頁請學生回答,(預設)因為人口壓力需要更多的土地,所以使得農耕文明向外擴展。(師)沒錯,人地矛盾或者說對于土地的需求是農耕文明向外擴展的必要性。(板書3.原因)那我們再來看看古希臘文明,(出示示意圖)我們來看看這幅示意圖,可以看到它的擴展范圍十分廣大,那它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擴展的?(生)殖民(師)結合課本,我們來想想它為什么能夠向外擴展?預設:憑借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不能答出:則提問(師)與其他大河流域的文明相比,古希臘文明具有怎樣的特點?(生)離海比較近(師)沒錯,古希臘文明大部分地區臨近海洋,故而航海技術比較發達。此外,我們之前學習過古希臘的城邦政治,這里有著較復雜的社會組織能夠組織起向外遷移的人員;當然,向外殖民還是需要武器的,以將一些地區的原住民驅離。所以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是古希臘文明向外擴展的優勢。(師)那么,古希臘文明為什么選擇向沿海地區,而不是向內陸地區殖民呢?(出示地形示意圖)(生)因為古希臘文明多山少平原,內陸交通不便,不便于向內陸地區發展(師)沒錯,就是因為古希臘的地理環境,使得在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面臨人口壓力時,他們無法向內陸發展。(過渡)現在,我們了解到了文明的擴展的兩種方式,一種是武力征服,另一種是海外殖民。那么文明擴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預設)有小部分同學答生產力的發展(師補充說明)沒錯,是生產力的發展,不論是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的發展,還是古希臘文明的航海技術的發展,總的來說都是生產力在發展。(過渡)文明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帝國的形成。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帝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帝國形成之后給文明的交流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板書:二、文明連接——帝國的發展)(提問)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公元5世紀前,古代世界出現了哪些帝國?請大家結合課本P9-11,找出這些帝國。(補充說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文明的擴展過程中,首先是文明的區域性擴展,這時出現了一些區域性的大國,它們也曾擴張至其他文明區,所以后來也被稱為帝國。(板書:1.形成)(預設):波斯、亞歷山大、羅馬(補充說明)此外還有老師前面說到的赫梯、埃及新王國和公元前8世紀以后的亞述。這三個區域性大國作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制度建設,為后來的三大帝國所借鑒和吸收。(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帝國的概況(板書2.概況)課前,通過填寫導學案,相信同學們都了解三大帝國從建立到衰亡的過程,我們來看一下大家的預習成果。(師)那大家有沒有發現三大帝國之間存在著一些共性共性1:首先,這些帝國都是通過什么方式建立起來的?(生):軍事征服沒錯,通過軍事征服,它們從一個小部落或者城邦變成大帝國。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亞歷山大帝國。其建立者亞歷山大大帝16歲代父執政,18歲隨父出征,一生征戰,未嘗一敗。在公元前333年的伊蘇斯之戰中,他率領3萬多士兵,直面大流士三世統領的數十萬波斯大軍。在戰場上,亞歷山大奮勇沖鋒,竟直殺到大流士三世面前。看到大流士三世,他揮舞長矛沖了過去,大流士三世嚇得迅速調轉車頭,一路奔逃,路上丟盔棄甲。經過十年征戰,亞歷山大帝國建立了起來。共性2:那么,這些通過軍事征服建立的帝國版圖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來一起看看三大帝國的版圖,可以看到他們都具有怎樣的特點?疆域遼闊,地跨歐亞非(師)沒錯,三大帝國疆域遼闊,內部有著多個文明區。(師)那么,面對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生產力差異和文明的交流,三大帝國在統治措施上面有著什么共同之處?共性3:首先,我們看一下他們的最高統治者都是國王或者皇帝,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所以帝國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君主的個人能力。比如說: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統治時期,發展的極快,可在他死后,帝國迅速分裂為四大王國,走向了衰亡。共性4:在地方上,可以看到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都實行行省制,此外,他們還有強大的軍隊,以及較完善的官僚制度。(過渡)了解了這些帝國。我們再來看看建立在不同文明區連接基礎之上的三大帝國的興起與發展,又對不同文明的交流有何影響呢?(板書:3.帝國發展與文明交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波斯帝國。大家仔細觀察波斯帝國的版圖,波斯帝國內部主要有什么文明區?(生):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師)是的,波斯帝國將兩河文明、尼羅河文明繼承和發揚了下去。這兩大文明有著較為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波斯帝國作為一個龐大帝國,吸收了古代西亞的制度文明,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政治、軍事、經濟管理制度。(過渡):那么波斯帝國的版圖,基本落入到哪一帝國手中呢?生:亞歷山大帝國(師)可是,亞歷山大建立起這一個龐大帝國靠的主要是軍事征服,如何統治這一龐大帝國,他毫無經驗啊,他該向誰學習呢?(生):波斯帝國(師)沒錯,亞歷山大選擇繼承波斯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以有人說,雖然亞歷山大在軍事上征服了波斯,可是在政治上卻為波斯的制度所溶化。從這一點說他的帝國應當視為波斯帝國歷史的繼續。(師)而在文化上,來自希臘文明區的亞歷山大選擇以希臘文明為主導,融合波斯文化與埃及文化。他曾在公元333年,在原波斯的行政中心蘇薩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集體婚禮,婚禮上,他迎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此外還有數千對馬其頓士兵和波斯當地人的聯姻。(過渡)從兩個帝國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明在碰撞中不斷地交流與融合。而從繼亞歷山大帝國興起的羅馬帝國的版圖中,我們又能發現什么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羅馬帝國的版圖囊括了哪些文明區?(生):兩河、埃及、希臘(師)沒錯,并且我們還可以看到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羅馬不僅囊括了三大文明區,還將文明區向外擴展,包含了整個地中海世界,極大地推動了文明的交流。(過渡)在羅馬帝國興起的同時,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世界其他地區也紛紛出現了帝國。(出示羅馬帝國時代的歐亞大陸地圖)(講解)可以看到,在公元1-2世紀,中國的漢朝,中亞的貴霜,西亞的安息,以及羅馬帝國的出現,將整個歐亞大陸的農耕地區連成一片,歐亞大陸的文明交流變得更為便利。(過渡)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有哪些具體表現,又是如何展開交流的?(板書:共生發展——文明交流)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文明交流的具體表現,并在地圖上標出其傳播方向。(板書:1.文明的多領域傳播)(大約3分鐘)展示或請學生上臺以上我們提到的文明交流的具體表現,大多是通過和平方式展開交流的,而這其中最為持久的載體便是商路,大家所了解的最為著名的商路是?生:絲綢之路(師):那絲綢之路之上只有絲綢嗎?大家先不著急回答老師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這個視頻,看完視頻后,大家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出示絲綢之路宣傳片——時長1分鐘師:看完了視頻,相信大家應該有了一些答案吧。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生:還交流著宗教、科技、文化,各類器物師:是的,絲綢之路并不僅僅只是一條商路,而是連接歐亞大陸政治、經濟、文化的網路。了解了絲綢之路上交流了什么,我們再來看看絲綢之路上的交流有何特點?(師)首先,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不只有貨物的交流,還有文化的交流,交流的種類繁多。此外,還有什么呢?只是中國在向外輸送物品和文化嗎?是的,既有外傳也有引進,是雙向的。(師)那在這條商路上,誰是重要的主角,誰擔起了傳播的重任啊?(生)商人(師):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絲綢之路上,商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此時,通過這條連接東西方兩大帝國的商路,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各文明或暴力或和平地擴展,不同文明的區域相互連接,輝煌的帝國隨之興起。在文明的相互影響與交流之中,歐亞大陸逐漸連成一個整體······(過渡)回顧了古人文明交流的歷程,我們再來看看當下繼承絲綢之路精神打造的“一帶一路”,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有人認為“一帶一路”是出于控制他國的角度考慮的,假如你是外交部發言人,有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向你提出這一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點2-3名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認識“一帶一路”的性質+影響,遷移對文明交流的認識)(生)我不認同這一觀點,因為一帶一路之上有許多國家,建設好了一帶一路,有利于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師)沒錯,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離開其他國家而獨立存在,一帶一路對于我國而言,有利于擴大出口,還能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貨物;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我們可以推動其他國家的物資交換和貿易往來,還能促進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生)一帶一路主要是為了世界各國經濟更好地發展,(師)是的,經濟全球化之下,人類命運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一帶一路也是我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不具有排他性總體概括:一帶一路是為了與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促進共同發展的道路。他不僅促進了中國的發展,也推動了周邊沿線國家的發展。(過渡)那我們一起來看看真正的新聞發言人是如何回答這一問題的。播放視頻大約3分鐘(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能夠深刻地感悟到文明的交流帶來的巨大作用。未來,我們該如何加強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呢?習總書記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為此我愿提出四點主張,第一,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第三,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第四,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希望大家謹記“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未來在不同的行業上,為中外文明事業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