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 【單元課標】 明至清中葉中國版圖的奠定、封建專制的發展與社會變動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認識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單元目標】 1.通過復習13、14課,復習對應基礎知識,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概述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說明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培養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2.通過復習13、14、15課,掌握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發展、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理解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進步與局限,認識到封建社會的鼎盛與衰落,培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3.通過復習14課與世界近代史相關內容,認識當時世界范圍內的主要變化及世界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培養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明(1368—1644年)、清前中期(1644—1840年)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新的經濟、思想因素出現,是中國近代社會的前夜。政治政治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版圖逐漸定型;對外關系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自守;西方殖民勢力東來,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爭。經濟經濟上,發展與遲滯。一方面,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出現新的經營方式,經濟總量仍然處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自守政策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發展,中國已經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潮流。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程朱理學仍然占據統治地位,陸王心學形成,思想界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另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古典文化進入總結階段,市民文化發展,文學、繪畫等領域出現了新的成就,小說、戲曲取得了重要成就;傳統科技依然領先但繼而轉為停滯,出現“西學東漸”但未產生近代科學。【時空脈絡】 【問題清單】 中國古代史·明清(鴉片戰爭之前) 教材目錄:史綱上:第13課;第14課;第15課;活動課 選必一:第1、4(張居正改革)、5、8(鄉約具有強制約束力)、11(九邊、隆慶開關、外交關系緩慢轉型)、15(白銀貨幣化)、16(一條鞭法、攤丁入畝)、17課、活動課部分內容 選必二:第7(莊票、信貸)、10(工商業市鎮)、12、14課部分內容 選必三:第1、2(第一次西學東漸)、9課部分內容 知識清單: 1.明清政權更替的基本史實(起止時間、都城、建立者) 2.明朝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措施(內閣、廠衛特務機構、票擬、批紅、督撫等具體內容、影響);明朝科舉制的新變化;對南北榜爭的認識 3.明朝對外交往與邊疆管理的表現(管理北方邊疆和西南地區的具體措施、特點、影響)(知道海禁與隆慶開關;九邊、馬市、土司) 4.清朝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措施(理解奏折制度、軍機處、文字獄等) 5.清朝邊疆治理的具體措施及影響(知道理藩院、臺灣府、《尼布楚條約》、金瓶掣簽、駐藏大臣、改土歸流等概念的內涵); 6清朝統治危機的原因、表現;知道閉關鎖國和朝貢貿易的內涵、影響 7.明清賦稅制度的演變(內容、特點、影響) 8.明清邊疆治理的作用;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強化的影響 9.明清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表現;外來物種傳入的原因及影響;白銀貨幣化的原因及影響;商幫產生的原因及特點;阻礙明清時期新的經營方式發展的因素 12.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內容、評價;明清批判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產生背景、特點、實質、評價 13.明清文藝繁榮的背景、主要成就;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發展趨勢;明清科技成就 14.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知識框架】 【名詞解釋】 司禮監:由太監掌管,在明初并沒有太大的權力,而且受到限制。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厭政以及幼沖等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帝批紅。這樣司禮監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干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造成了惡劣的后果。雖然司禮監擁有如此大的權力,然而卻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樣任意廢立皇帝。明代的司禮監始終受制于皇權。 隆慶開關:1567年,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明朝經濟因此煥發活力,成為當時世界上貿易往來最頻繁的國家。“隆慶開關”表現出明朝在對待國民的海外貿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貢貿易的局限,促進了民間私人貿易的繁盛,大大推進了中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促使晚明中國白銀貨幣化的最終完成。它在中國古代經濟史和對外貿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起到一定的影響。 一條鞭法: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張居正于萬歷九年(1581)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一條鞭法”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既是明代社會矛盾激化的被動之舉,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動選擇。 秘密立儲制度:秘密立儲制度是清朝一項獨具特色的制度。皇帝寫出儲君之名,密封于匣內,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另書一份密封于匣內,隨身攜帶,以備不虞。它的特點在于皇帝全權決定儲君人選,打破嫡長觀念的約束,并徹底排除了統治集團或個人的干擾,是皇權強化的重要表現。 密折制度: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進一步擴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寫奏折不得泄密,不經任何機構、人員,直達御前。這種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獲取信息,提高了宮廷決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權,也加強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朝貢貿易: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攤丁入畝:攤丁入畝,又稱作攤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國古代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標志著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丁稅)的廢除。雍正時期開始實行,具體辦法是把各省丁稅原額分攤到各州縣的土地上。這一制度的實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直接導致中國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奠定了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 文字獄:明清時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置的刑獄。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 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近代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為器物→制度→思想。 【學習過程】 目標一:通過復習13、14課,復習對應基礎知識,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概述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說明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培養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攻標 任務1 基礎回顧 一、明清時期的統一國家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 (一)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措施 改土歸流:長期以來,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區實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稱土官,指由當地民族首領世襲擔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職務。雖然土司承襲在形式上必須經過中央批準,并承擔繳納賦稅、出兵助戰等義務,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割據性。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隨之進行清查戶ロ、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等工作。改土歸流,強化了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二)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1.為什么說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 元朝疆域遼闊,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顯收縮,對東北、西藏等邊疆地區的控制比較薄弱。這種情況到了清朝才有改變,不僅版圖有所開拓,而且在邊疆地區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統治。特別是對北部、西部和西北邊疆地區特別重視。 2.結合以上所學,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意義? 國家角度: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現代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對后世邊疆地區的治理提供了借鑒;促進了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邊疆地區: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開發和經濟發展; 交流交往:促進中原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3.概括清朝前期開拓邊疆措施的共同特點?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時而變、有戰有和; 尊重當地的宗教、民族習慣 逐漸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理和控制 堅決抵抗外來侵略 設置機構、建立制度,進行有效管轄 明清兩代邊疆治理政策的延續性 測標 任務2 習題訓練 一、疆域新變化: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 1. 概述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在地圖上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 材料一 如果沒有康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而且那時候不統一,中國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后,勢必分崩離析。后來列強入侵,中國各族人民都起來反抗侵略,應該說是康乾盛世奠定了這一根基。 ——戴逸 材料二 土爾扈特部以噶爾丹不道,故率本部落遷入俄羅斯,時加欺凌。大兵既定伊梨,威布遐邇,土爾扈特部長聞之曰:“吾儕本蒙古裔,今俄羅斯種類不同,又復苦調丁賦,席不暇暖。今聞大皇帝普興黃教,奚不棄此就彼,亦良禽擇木也。” ——引自昭連《嘯亭雜錄》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意義。(6分) (提示:從國家、邊疆、交往交流等角度) 回標 任務3 基礎知識 思維方式 答題技巧 核心素養 目標二:通過復習13、14、15課,掌握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發展、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理解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進步與局限,認識到封建社會的鼎盛與衰落,培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攻標 任務1 基礎回顧 二、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 (一)農業: 1.農耕技術: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多種經營收入;作物種植形成多熟制,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廣泛植棉,民眾的衣食結構發生變化;政府鼓勵墾荒;區域化;專業化。 2.農業著作: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 3.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永佃制,佃農對田主的依附關系進一步減弱。 (二)手工業: 明代中葉以后,官營手工業地位削弱;民營手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加強對手工業者的控制。 《天工開物》反映近代工業因素萌動時期工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百科全書。 (三)商業: 白銀貨幣化: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農產品商品化:商業活動規模擴大;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大量進入市場,商品化。 工商業市鎮:明朝中后期,在運河沿岸、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與周邊農村聯系密切,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會分工。 商幫:區域性商人群體壯大,長途販運貿易長足發展,形成徽商、晉商等商幫。 區域分工: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現。地區性差異明顯。 對外貿易:朝貢貿易;在正當中外貿易中,中國對外貿易占優勢地位(順差)。形成國家貿易循環。 (四)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1)產生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 (2)概況:明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區,手工工場。 (3)特征:雇傭勞動出現,面向市場進行生產。 (4)發展緩慢的原因:政治: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經濟:自然經濟仍然占主導。思想:抑商思想的影響(是否存在資本主義萌芽,有學術爭議,值得關注。) (五)賦役變革 一條鞭法:1581年,張居正改革。內容: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作用: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增加財政收入。雖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對,不久就停止,但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卻保留下來(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攤丁入畝:雍正元年(1723年)普遍推行“攤丁入畝”,把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丁稅(減輕農民負擔、增加政府收入、放松人身控制、利于工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 經濟政策:繼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抑商觀念削弱;有條件的開放海禁,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白銀大量流入,客觀上刺激經濟發展。 三、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 (一)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加強的措施: 明朝: 1.廢丞相: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丞相,親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丞相制度被廢除,標志著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2.設內閣: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3.實行特務統治:設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凌駕于法律和司法機關之上,直接服務于皇權。 4.宦官專權出現:明朝中后期宦官獲得協助甚至代替皇帝批紅的權利,逐漸導致宦官專權出現。到了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帝批紅。司禮監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干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造成了惡劣的后果。 雖然司禮監擁有大權,然而卻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樣任意廢立皇帝,明代的司禮監始終受制于皇權。 5.完善監察制度: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和監察御史,又設六科給事中,負責監察百官;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6.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廢行省,設三司。在地方分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主管民政、監察司法和軍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清代: 1.議政王大臣會議:清朝初年,軍國機要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內閣只負責日常事務。 2.南書房:康熙時期,設南書房參與機要,與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 3.設軍機處:雍正時期,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跪受筆錄,軍國大事由皇帝裁決,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4.奏折制度:這一時期,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形成了奏折制度。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 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二)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加強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 ①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如監察制度、選官制度等都體現了繼承性的特點,而內閣,軍機處的設置則是一種新發展。 ②專制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廢丞相、八股取士和軍機處設置等方面。 ③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 2.影響 積極:提高了行政效率 消極:政治上易產生暴政,決策失誤;官僚主義;阻礙社會進步,阻礙新型人才的成長,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 經濟上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思想上思想文化專制。制度的落后阻礙社會的進步。 測標 任務2 習題訓練 1.梳理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并分析其影響。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樊樹志著《國史概要》第十三章的目錄 第十三章明一中華文明的余暉 81.“胡藍之獄與皇權強化” 83.海上走私貿易與僂寇 84.商品經濟的高水平發展 85.“全球化”貿易與白銀資本 86.耶穌會士與早期“西學東漸” 87.正統思想與異端思想 材料反映了歷史學者對明朝歷史的研究認識,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運用明代的相關史實對作者的研究認識進行解讀。(要求:可任選一目錄,也可從整體角度進行明確性的角讀,持論有據,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3.(2020年全國Ⅲ卷)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 A.內閣權勢強大 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 C.社會經濟凋敝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 4.在明朝問世的文學著作中,以市民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逐漸增多。例如《喻世明言》有十一篇,《警世通言》有十三篇,《醒世恒言》有九篇,約占“三言”的四分之一;《初刻拍案驚奇》有十六篇,《二刻拍案驚奇》有十八篇,幾近“二拍”的二分之一。材料反映 ( ) A.明朝社會成員身份平等 B.市民爭取政治權力的斗爭 C.工商皆本成為社會思潮 D.市民階層擴大的社會現象 5.明代杭州人張瀚,官至吏部尚書,他在筆記《松窗夢語》中記載,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購織機一臺織布,“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遂發家致富。這可用于說明( ) A.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B.明中期工商業市鎮興起 C.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 D.明代江南手工業的發展 6.李洵曾這樣表述明朝的政治制度:“內閣和司禮監對于皇權來講,內閣是“外來閣”,而司禮監是“內內閣”。兩者同是皇權的附屬物,皇權在不同情況下轉移對兩者的傾向中心,以充分發揮它們的統治功能。”關于內閣與司禮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宰相的功能 B.六部為內閣的下屬機構 C.內閣制度的出現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內閣這一機構在清朝被軍機處所取代 回標 任務3 基礎知識 思維方式 答題技巧 核心素養 【答案】示例: 目錄81體現的是作者對明初專制統治強化的歷史認識。 解讀:據明建立之初,朱元璋鞏固、強化集權統治的需要背景,結合廢宰相,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身或舉例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嚴刑峻法、五軍都督府等措施進行說明。 目錄83反映的是作者對明代經濟政策變化的歷史認識。 解讀:據自然經濟的封閉性;維護統治的需要;傳統朝貢貿易的影響;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沿襲祖訓的思想等因素,結合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的需求與海禁政策形成強烈的矛盾,倭寇在沿海的騷擾是對貿易需求的體現;也可通過明政府為真正解決倭患,逐步放棄海禁政策,促進海外貿易發展,便利百姓生活,也有利于沿海地區的穩定等史實進行補充說明。 目錄84反映的是作者明代傳統商品經濟發展出現的新特點的歷史認識。 解讀:據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到小農經濟結構,農作物作為商品大量進入市場;農戶的經營結構變化,大量耕地改種經濟作物;江南具有專業特色的工商業市鎮普遍興起;出現實力雄厚的區域性商人團體;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出現新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但這種變化主要出現于江南的長江三角州,呈現出不平衡的特征等史實,說明明代商品經濟呈現的新現象。 目錄85反映的是作者明代對外貿易格局變化的歷史認識。 解讀:據新航路開辟沖破中國的傳統貿易格局,東西方貿易聯系加強;傳統絲綢、瓷器等手工業發達,對外貿易呈現順差;西方貿易處于逆差,白銀流入中國,絲銀貿易的興盛等史實,說明中國此時在對外貿易中的中心地位、朝貢貿易衰落和市舶貿易發展的對外貿易格局是改變的時代特征。 目錄86反映的是作者對當時中西文化交流之西學東漸的歷史認識。 解讀:據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著的第一部西方科學著作《幾何原本》、編繪的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合作編譯的介紹西方的農田水利技術的《泰西水法》等史實,說明早期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學、文化、宗教等,在明代的知識界引起巨大的反響,西學東漸的現象對開拓知識分子的眼界,打破中國的傳統思想觀念,促使當時進步知識分子反思科學技術方面與西方的差距等起到積極的作用,以此反映了當時中國由先進變為落后的歷史轉折和逐漸落后于世界的時代特征。 目錄87反映的是作者對明代思想界中正統與異端思想并存的歷史認識。 解讀:據理學的思想束縛、君主專制強化、文化專制;小農經濟的主導地位等因素,結合王陽明“心外無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主張的影響,沖擊僵化的思想界,影響了李贄的思想;但也造成士人空談心性,回避實務等,以此說明當時思想界呈現的時代特征。 (提示:如果考生的解讀能結合明代轉型的時代特征、中西交流、中西對比差異、關注世界發展趨勢、等史實,可酌情加分,但最多不超過2分) 3-5:ADDA 目標三:通過復習14課與世界近代史相關內容,認識當時世界范圍內的主要變化及世界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培養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攻標 任務1 基礎回顧 四、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一)14—19世紀尤其是19世紀世界的變化 1.經濟:14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進一步發展。 18世紀中期到19世界中期,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文明產生) 2.政治:資產階級革命興起,資產階級代議制相繼建立。(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1789年法國大革命) 3.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傳播。 4.科技: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17世紀牛頓經典力學) 5.外交: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各地之間聯系加強。 (二)世界的變化對中國明清時期產生的影響 1.經濟:新航路開辟后,白銀大量流入,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2.思想:西學東傳,開闊了視野,影響了明清進步思潮。 3.科技:從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在傳教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如徐光啟《農政全書》 4.外交:(1)西方列強侵略:葡萄牙占領澳門,荷蘭占領臺灣,英國在東南沿海活動,要求擴大對外貿易,開拓中國市場。 (2)明朝海禁政策,清政府閉關自守。 五、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一)內部:人口壓力和社會動亂 人口膨脹:在經濟繁榮、國土開發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脹迅速。政府鼓勵墾荒,鼓勵移民。 矛盾重重: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加上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 階級矛盾尖銳:嘉慶后期,白蓮教支派天理教發動的一次起義還攻入了北京皇宮。社會動蕩 (二)外部:西方列強潛在威脅 明朝:鄭和下西洋,彰顯國家實力。戚繼光平倭寇,保衛海防。荷蘭占領臺灣;葡萄牙占領澳門。 清朝:英國馬嘎爾尼訪華,乾隆皇帝妄自尊大;十三行;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 統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態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測標 任務2 習題訓練 材料: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馬克思 結合世界史內容,說出14-19世紀的世界“時勢”是指哪些重大事件?為什么中西方成為“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12分) 2. 讀圖并結合所學,以世界視角對圖中的中外交往信息進行解讀。(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 15世紀初 鄭和航海路線圖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周邊形勢圖 回標 任務3 基礎知識 思維方式 答題技巧 核心素養 【課后習題】 1. (2020年全國Ⅲ卷)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 A.內閣權勢強大 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 C.社會經濟凋敝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 2.(2020年浙江高考)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無疑是軍機處的設立。但軍機處在形式上卻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如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且條件簡陋,初僅板屋數間,后來才改建瓦屋。這表明其實際職能 A.“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 B.“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 D.“別黑白而定一尊” 3. (2020年浙江高考)史載,康熙帝北巡,行至華北平原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地帶,發現一片水草豐美、林術(木)蔥郁、動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與“定邊”的考慮,令人“前往相度地勢,酌設圍場”,劃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為圍場獵苑。結合史實判斷,該“圍場”具備了下列項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 ②練兵 ③圍獵 ④處理民族事務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19年全國3)乾隆時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異縣,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蘇州甚至出現“土著安業者田不滿百畝,余皆佃農也。上田半歸于郡城之富戶”。由此可知,當時江南 A.土地所有權變更極為頻繁 B.農業生產利潤微不足道 C.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 D.農業中商品化生產普遍 5. (2018年浙江高考)說到某項舉措實施的原委,史載:“蓋以國家事務殷繁,人情弊端種種,諸臣有陳奏之心,或有不便顯言之處,故令……密陳朕前……欲以眾人之耳目,為朕之耳目,使民隱得聞,萬事就理”。據此判斷,下列項中與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設立樞密院 D.設立軍機處 6.(2017年全國Ⅱ卷)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 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 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 7.(2015年廣東高考)史載:明代江南昆山縣的農家,“麻縷機織之事,則男子素習焉,婦人或不如也”,但鄉村婦女“凡耕耘、刈獲、桔槔之事,與男子共其勞”。這則材料反映了當時( ) A.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 B.資本主義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 D.官營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8.(2014年全國1)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并貿易,成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 )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 B.外來貨幣干了中國資本市場 C.自然經濟受到進口貨物的沖擊 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 9.中國疆域的奠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中國古代文明2000多年的連續性;活躍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數民族;地理環境;民族政策;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等。任選二個因素,對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最終奠定進行論述,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 我的收獲或疑問【單元回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