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教學目標】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聯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動蕩,理解北宋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產生的影響。2.了解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正確看待北宋與遼、西夏的戰與和。3.分析王安石變法產生的影響及其失敗的原因;運用比較法認識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的異同。4.認識南宋偏安的原因及其歷史影響。【教學重點】宋中央集權的加強;【教學難點】宋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和對王安石變法的認識【導入新課】人大代表魏堅說“……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中國的歷史就是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歷史……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也曾經這樣說過“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 ——陳寅恪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在我們要講的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里,宋是最貧最 弱的一環。專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師)宏觀印象:宋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朝代?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任務1: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歸納整理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并分析思考其背景與影響。背景:歷史原因+現實原因問題1:仔細觀察北宋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其制度設計具有什么特點?守內虛外、弱臣強君、重文輕武。防弊安邦,革故鼎新探究1:結合材料與導學案,宋太祖是如何實現趙普之建議以解決前代之弊?改造禁軍(更戍法);架空節度使;收地方財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方庭實(師)導出材料以此論證宋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復雜性所帶來的弊端太祖即位,常令后苑作造熏籠,數日不至。太祖責怒。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復依,方下制造,乃進御。以經歷諸處,行遣至速須數日。” 太祖怒曰:“誰做這般條貫來約束我?” 左右曰:“可問宰相。” 上曰:“呼趙學究來!”趙相既至,上曰:“我在民間時,用十數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 普曰:“此是自來條貫,蓋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后代子孫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臺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 太祖大喜曰:“此條貫極妙!” ——【宋】馬永卿《元城語錄》(師)復雜的制度設計對君權有一定的制約;官員冗余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不僅如此,我們再來看這兩段材料,反映了宋朝還面臨著政治危機,財政危機(官職差遣制以及大量冗官冗兵),邊疆危機(宋與少數民族的戰和不定)比如澶淵之盟探究2:結合材料與導學案,我們該如何理性認識澶淵之盟?自然意義上的民族之間的征伐,加速了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關系的豐富與發展。北宋以盟約求和平,客觀上有利于雙方的穩定發展北宋在民族之間征伐時候,頻頻居于下風,與北宋中央集權的矯枉過正即放弊之過有很大關系,故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皇權與相權必須優化協調發展,否則便會失衡。但是,從長時段的歷史縱向發展來看,北宋則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新階段。二. 新弊漸生,再革新弊任務2: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分析思考并比較北宋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并談談你對王安石變法的認識。三. 積弊難返,循弊偏安靖康之變——南宋建立——宋金對峙岳飛抗金——宋金和議(岳飛之死,象征著宋朝建國以來確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歸)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封建政府的不作為加劇了政治腐【課堂總結】兩宋與少數民族處于政權并立與不同類型文明的民族交融時期,由于宋王朝對防弊的矯枉過正導致新弊再生,這些弊端不僅降低了政府的行政執行力,也削弱了社會應對突發狀況的抗風險能力,盡管宋的中后期也曾經勵精圖治改革變法,國力依然不給力;究其根本,還是制度問題,故而改革要抓住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還要有同舊勢力勇敢做斗爭的勇氣;古往今來,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從東方到西方,如是這般,中國的改革也一直在路上,中國的改革只有進行時,而么有完成時。“把創新擺在我軍建設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創新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跨越。——習近平”今天的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在時代的需求下,循著歷史的經驗教訓。不斷進行著政治,制的改革,在權力的傳接、監督制約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治模式。相信,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我們的制度將越來越成熟!我們的道路將越走越寬廣!【課后小練習】1.按當時的中央官制,若岳飛要率軍“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首先要與朝中哪一機構報呈此事( )A.御史臺 B.三司C.樞密院 D.軍機處2.北宋真宗時期的名臣寇準,被貶為道州司馬時,未有官舍,“百姓聞之”,主動替他建造房屋。但地方官員將此事上報朝廷后,朝廷將寇準貶往雷州赴任。這表明( )A.地方官員開始參與決策B.地方監管存在著過激傾向C.中央政府忽視地方民意D.道州官員與寇準矛盾較深3.下表所示為宋代州一級行政區劃建制說明。表格內容反映了宋代( )類型 主要設立依據府 政治、經濟、軍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時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州 沿用隋唐的區劃設置軍 邊境或內地的重要關隘所在監 官營手工業集中的地區,往往由相關中央部門直轄A.中央集權的加強 B.皇帝地位的下降C.地方分離的傾向 D.疆域范圍的拓展4.蘇軾曾向朝廷進獻了《教戰守策》,其中寫道“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這里的“西北之虜”指( )A.遼和西夏 B.遼和金C.西夏和金 D.金和蒙古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朝設官之制,名號、品秩一切襲用唐舊。然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于禁中,是謂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天下財賦,內庭諸司,中外筦(同管)庫,悉隸三司。中書省但掌冊文,敫(此字應加“西”字頭)奏考帳……——摘自馬端臨《文獻通考》卷47材料二 中書不與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樞密院要兵則添,財用有無不知也;管軍將帥少兵則請,曾不計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辦食糧,日日增添,不敢論列,謂兵非職事也。四者各為之謀,以至于此。若通而為一,則可以計較兵積多少,財用有無,不致于冗。——摘自《蔡忠惠公文集》卷22(1)材料一中宋朝官制有何特點?(2)從材料二中可看出宋朝這種官制導致什么弊端?(3)材料二中為消除“冗兵”弊端提出了“通而為一”(將材料中涉及的部門合并)的主張,分析這一主張不能實現的原因?課后小練習答案1.C2.B3.A4.A5.(1)特點:分化事權;設立眾多機構,互不統屬。(2)弊端:各部門都不了解全局,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諉,行政效率低下,朝政混亂。(3)原因:封建帝王為加強皇權,必然會通過分化相權來減輕對自己的威脅,這是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發展變化的規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