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案【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教學目標】1.立足于時空觀念,了解漢至隋唐選官制度的演變。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脈絡、運作方式以及特點。3.了解魏晉至隋唐的賦稅制度,用唯物史觀分析得出實行兩稅法是國家根據當時的形勢作出的決策。【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三省六部制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教學難點】漢唐之間賦稅制度的變化【導入新課】同學們,在進入今天正題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西漢荀悅在其著作《前漢紀 孝武皇帝紀一》中的一句話,即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意思是說要治理好國家,使人民生活有序,就必須完善其相應的制度。同時,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先生也有兩段關于隋唐史的精彩論述論中央政府之組織,結束了上半段歷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開創了下半段的尚書六部制。論選賢與能:結束了上半段的鄉舉里選制,而開創了下半段的科舉考試制。論賦稅制度,結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貢制分項征收制,而開創了下半段的單一稅收制。………我們可以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捩樞。 ...漢以后有唐,唐以后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那也是值得我們警惕注意的。 ——錢 穆某一制度之創立,絕不是憑空忽然的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絕不是無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項制度之后影,漸漸在變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那么,今天我們就從制度的流變與創新的角度一起進入新課學習(板書)【講授新課】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憑借相對發達的農耕文明創造了璀璨絢麗的物質文化與精神食糧,因此關注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基本出發點。就理論而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民族國家從早期國家向成熟國家的蛻變,以及國家社會公共治理水平的提升都有賴于經濟的發展。一. 經濟之本—賦稅制度任務1:結合導學案與教材,梳理從北魏到唐朝賦稅制度的流變,以表格形式呈現并分析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與影響朝代 名目 原因 特點 影響北魏 租調制 政府掌握大量無主土地農具更牛,均田制 按戶征糧納絹 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社會經濟高中唐初 租庸調制 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戶籍制度的破壞 可以庸代役保證農業勞動時間 標準靈活,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發展社會進步唐中后期 兩稅法 戰亂,特殊階層免稅,土地兼并戶籍破壞 按土地和財產收稅 擴大了稅源,保障了國家財政收入;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以貨幣為主的征稅方式,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賦稅制度變化的背后是土地制度的變化; 均田制的興廢影響賦稅制度的變化;思考1:有學者認為兩稅法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對此你怎么看?(師)導出材料,重點突破兩稅法材料 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固上戶優而下戶勞……炎建議作兩稅法……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兩稅法的進步性:擴大了征稅對象;簡化了稅收名目基本固定征稅時間;以財產為主要征稅標準兩稅法的影響:擴大了稅源,保障了國家財政收入;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以貨幣為主的征稅方式,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師)賦稅制度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與保障, 因時而變應運而生是順昌逆亡的歷史規律,在延續與變遷中不斷改進創新,兩稅法的優點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封建土地制度不變,固兩稅法只是裱糊匠,充其量延緩了經濟崩潰,但最終也因王朝覆滅而湮沒在歷史的風煙中……(最根本的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客觀上,賦稅制度的科學合理,有利于國泰民安和國家上層建設,而國家制度的成熟與完善,國家治理能力與水平的提升也有賴于優秀人才的選拔。二.選賢任能:科舉制的前世今生(師)科舉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經歷了相應的制度流變與創新,在科舉制之前的選官制度也曾經在特定的時空下發揮過積極影響任務2:結合導學案與教材,以表格形式梳理從先秦至隋唐選官制度的變化;并分析為何隋唐兩朝會開創并發展科舉制?其優越性何在?時段 名稱 原因 特點 影響先秦 世卿世祿制 生產力水平低,血緣色彩濃厚 血緣 以血緣關系固化家國同構的時代概念戰國 軍功爵制 封建經濟發展,爭功逐利成為時代潮流 軍功 沖擊了舊貴族特權, 提升了新興地主實力和國家實力,加速了社會轉型秦漢 推舉制 秦漢大一統,擴大政權統治基礎的客觀需要 品行 前期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后期逐漸走向腐敗三國兩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度后期的腐敗與破壞;加強中央集權的客觀需要 門第 解決了東漢末期察舉制濫選的流弊;收歸中央,有利于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局限性:無考核標準,后期淪為士族門閥統治工具。隋唐 科舉制 門閥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崛起; 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弊端;擴大統治基礎和鞏固統治的客觀需要 才學科舉制的創新之處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特點選官權 中正官 中央政府 集權性選拔方式 推舉 考試 公平性選拔標準 門第 才學 公開性選材范圍 世家大族為主 士族,庶族 開放性思考2: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科舉制的最大收益是什么?關于材料對科舉制的不同評價,你如何理性認識科舉制?封建政府,有效擴大了統治基礎鞏固統治。唯物史觀:(積極性)科舉制將讀書考試做官聯為一體,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形成了重學興教的社會風氣,促進了社會階層的自由流動,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吏的壟斷權,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消極性)明清以后科舉逐漸僵化變異,成為奴化臣民的工具;鉗制了思想,扭曲了價值觀,阻礙了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三.政務之基:官僚制度的流變與變革任務3:結合導學案與教材,梳理三省制的流變演化,叢中你能悟出什么啟示?草繪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流程示意圖,并分析其特點與影響啟示:制度的發展具有繼承性和創新性,即流變與創新。(師)引導學生根據唐三省位置圖,提出關于三省六部制特點的一連串問題設計:問題1:分工合作的三省,為什么辦公機構被隔離成內廷和外廷兩部分?(加強皇權)問題2:參與決策的內廷又被分成中書和門下兩省,意欲何為?(提高行政效率)問題3:行政體系的尚書省下轄的六部,剔除了為皇家服務的機構,具有什么積極意義?(節制君權,有利于減少專制皇權下的決策失誤)三省六部制的歷史影響:三省權責明晰且彼此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宰相數量增加,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集思廣益,有利于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標志。截至隋唐,中央政務機制發展趨勢:君權與相權不斷博弈!相權不斷被分散制度化合法化!(師)追問:三省六部制下真的可以完全限制皇權嗎?(斜墨封赦)教師通過材料引導學生認識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對皇權產生了一定的道德壓力啟示:任何制度的完善與成熟具有相對性;國家政務制度的相對成熟意味著國家社會公共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古代農業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表現。同時,律法制度的成熟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四.秩序之規—律法制度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傳到今天的《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并且完整的法典,在中國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大唐六典 》,簡稱《唐六典》,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記載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課堂總結】以兩稅法為代表的賦稅制度助力了經濟發展與國泰民安,在此基礎上也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展與成熟,即以相對公平開放為代表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的確立與推廣,優化并提升了政務人員的素質,擴大且鞏固了統治基礎;促進了中央政務機制的完善與成熟,以及社會律法制度的規范與文明。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制度是對皇權專制下相關制度的傳承與妥協,讓渡與創新;也是隋唐社會文明發展的表現,充滿了溫情與敬意;還是繼秦漢之后中古史的一大轉折點,它們綜合發力共同提升了隋唐盛世時期的政府社會公共治理能力;與此同時,正如趙冬梅在其《制度與人心》中所言“制度是人類社會的組織規則,它規定了人的活動范圍,影響人的選擇,注定其結局”(師)百生爭鳴:如何進行制度建設?對于國家和人民來說,怎樣的制度才是好制度?結合材料與本課所學,談談你的看法(生)立足國情,學習借鑒, 與時俱進,社會公平,治理效能……(師)所有這一切,都要堅持以民為本,因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 五子之歌》)【課后小練習】1.據統計,(唐)憲宗朝的宰相人數有29人,其中進士出身者17人,占總數的58.6%。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這一比例逐漸擴大,次一級官吏也存在同樣的情況。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A.官員隊伍日益擴大 B.科舉制度不斷完善C.世家大族走向沒落 D.官員文化素養提高2.唐高宗時期,武后建立了一個由非官員的文人謀士組成的“北門學士”,負責起草詔令,制定政策。該機構的設置,實際被架空權力的部門是( )A.中書省 B.門下省C.尚書省 D.六部3.《資治通鑒》記載,唐初“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這一機制( )A.利于減少決策失誤 B.防止官員貪污腐敗C.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D.完善中央監察制度4.安史之亂后,均田制度瓦解,農民大量逃亡,政府賦稅收入減少。為解決財政困難,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賦稅制度。這一制度是( )A.察舉制 B.租調制C.租庸調制 D.兩稅法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當時用人定出一客觀標準,還是不失此項制度所應有的傳統精神的。但后來卻變成擁護門第,把覓取人才的標準,無形中限制在門第的小范圍內,這便大錯了。唐代針對此弊,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這制度,大體說來,較以前是進步的。漢制規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經商,鄉舉里選系由地方政府察舉呈報。現在自由報考之唯一限制,即報名者不得為商人或工人。——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隋唐開始的科舉始終將儒家經典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聽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科舉選官制度,使一些本來無立錐之地的平民書生,通過科場也得以晉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這樣一來,在社會的等級階層之間,也就必然出現等級中的升降、甚至貴賤間的對流,這種流動性同時為那些原來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隊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編自胡平《試論科舉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影響》(1)據材料一,指出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不同。(2)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課后小練習答案1.D2.A3.A4.D5.(1)異:選拔人才的標準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門第;選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試,后者舉薦。(2)影響:提高了儒學的地位;把選官權集中到中央政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任選三點或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