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案【課程標準】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措施; 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教學目標】1.了解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宦官專權的史實,運用唯物史觀對明朝加強君主專制作出歷史解釋。2.正確理解明朝時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對鄭和下西洋作出正確的歷史解釋,培養注目全球、居安思危的家國情懷。3.了解明朝中央政權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關史實,培養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教學重點】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教學難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導入新課】歷史鏡像1: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宮廷宴請各國使節的宴會上,響起了這樣的歌聲:四夷率土歸王命,都來朝大明。萬邦千國皆歸正,現帝廷,朝仁圣。天陛班列眾公卿,齊聲歌太平。在這種得意洋洋的歌聲里,我們仿佛可以感到,朝廷上下對于下西洋以后出現的“四夷來朝”局面,充滿了歡欣鼓舞。相反,樊樹志先生在其著作《國史十六講》則指出這種心態,是當時的航海大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所無法理解的。追問:為何當時的西方的航海大國無法理解?歷史鏡像2:我們再把明清放在同期東西方橫向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進行比較,你又會有哪有發現呢?當時的大明朝究竟面臨著怎樣的時代命題?讓我們帶著這些一系列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一. 變與不變——政治制度之變(一)大明王朝的建立(二)專制集權的進一步強化任務1: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你認為材料中所涉及的朱元璋廢丞相的原因是根本原因嗎?為什么?廢相后導致了哪些直接后果?統治者又是如何解決應對的?請同學們4—6人為單元組,用2分鐘的時間快速閱讀歸納整理,然后進行成果分享廢相原因:①歷史原因:前朝丞相權勢過重的教訓;②現實原因:廢行省設三司導致相權擴大;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專權擅政; ④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正如朱元璋所言“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一切根本的出發點是要“朝廷穩當”廢相影響:秦以來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皇權兼并相權,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加重了皇帝的政務負擔;皇帝獨斷專行,容易發生決策失誤;為明代中后期的宦官專權埋下禍根。廢相后果: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明太祖實錄》卷133有云“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薄睹魇贰肪?37有云“諸人皆老儒,起田家,淳樸無他長?!币馑际侵煸皠傞_始啟用民間老儒輔政,但是這些老儒生政治素養低閱歷不夠執行力也不行以至于無所事事,客觀上要求統治者要提高用人的級別素養與標準,如此一批有才干的官僚走進了明朝的中央領導集團中宰相廢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明太祖的兒子明成祖在位時,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從此,形成一個常設的秘書咨詢機構,俗稱“內閣”,其官員稱為某殿或某閣大學士。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实墼谄睌M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明朝中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皇帝一方面重視內閣這一重要的中央高層行政機構,使得內閣權限呈擴大趨勢,比如內閣首輔張居正曾經一度權傾朝野;另一方面皇帝也懼怕內閣因權勢過大而威脅皇權,所以重用身邊宦官,用司禮監的太監牽制內閣,太監也因此一度獲得了批紅權,客觀上造成了明朝宦官專權黨爭混亂的局面。但是,據劉曉東在其《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明代監閣體制探賾》中所言“明代內閣和司禮監所分配的權力是動態的,有利于皇權的穩固與政治的穩定,但同時,開啟了明代宦官擅權與明代“黨爭”的開端,決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br/>合作探究1:結合教材與導學案材料,分組合作學習,思考內閣權力不斷擴大是在削弱皇權還是在強化皇權? 內閣首輔權傾朝野是否等同于宰相?為什么?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 。 ——據《明史》卷134,213明萬歷十五年,顧憲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只擬罰俸,神宗震怒,令“還改票來!”申時行只得遵旨。 ——據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上)》所以我們用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第3版)》中的話來蓋棺定論,即“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廷秘書,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職,于是皇帝在法理上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北M管內閣首輔大臣一度權傾朝野,位似宰相;但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充其量是皇帝的內侍顧問機構,是專制皇權強化旁逸產物。同時,內閣首輔也不同于宰相。雖然二者都可以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但是內閣的地位不是法定的,宰相卻是;在權力來源上,內閣權力是皇帝授予的,而宰相權力是宰相制度本身賦予的是法定的穩固的;就職權而言,內閣是侍從機構無決策權,而宰相可以參與決策單獨推行政令;在制約皇權方面,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而宰相則可以制約皇權。思考1: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分析大明朝政治建設中的變與不變。(師)變的是:中央行政權力運行機制,內閣與司禮監相互牽制,行政運行基本平穩,以至于大明朝某些個皇帝長期玩忽職守不上朝也沒有出現短期內的政權塌陷。不變的是:君主專制的加強,皇權的強化。正如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內閣首輔嚴嵩的臺詞所云“大明朝只有一個人可以呼風喚雨”。明朝是高壓的人治時代,而同期的西方則處于人解放的時代,文藝復興抨擊教會的貪婪腐敗和禁欲主義,近代歐洲正處于資本主義時代到來的前夜。(師)過渡: 大年大明朝廢丞相目的是要保證“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可實際上明朝的邊疆經略穩當了嗎?二. 穩與不穩——邊疆經略之變任務2:結合教材與導學案,歸納整理明朝邊疆內陸發生的變化以及應對措施;并分析思考有什么共同特點?為什么會有這些共同特點呢?產生了什么影響?蒙古地區: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修長城;蒙古人突破長城深入內地,包圍北京;1571年,韃靼與明朝訂立和議(修長城、戰爭、冊封 、互市)。西藏地區:封授當地僧俗首領為法王、王等稱號;設立行都指揮使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政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冊封、設立行都指揮使司)東北地區:明前期,派人到東北招撫女真;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封授女真各部落首領官號(設奴兒干都司、冊封)特點:恩威并施 因俗而治 多元一體原因:在明朝的統治者的思想觀念中,“內中外夷”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但他們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在促進“華夷一家”思想的發展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標志著中華整體觀念已深入人心,同時也為清朝的治理邊疆思想奠定了基礎。—據欒凡《明朝治理邊疆思想的時代特征》影響: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促進了民族交融;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疆域版圖;鞏固并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明代皇帝及官員治理的版圖比8世紀以來任何本地王朝控制的領土更加廣袤,它并入了西方人根據傳統稱之為中國本土的絕大部分。(師)過渡:我們說大明朝統治下的疆域版圖擴大一定與明朝的治邊思想有關。那么,明朝的邊疆就一定很穩固嗎?想想看,海疆呢?陸疆呢?其實,我們講到的明朝的政治制度建設和邊疆經略都是基于大明朝對內部世界的認知。在海疆方面,由于明政府對海禁政策的態度是舉旗不定禁馳不一,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盜,所以客觀上加劇了倭患,在軍事治邊實踐上才有了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抗倭;當然,陸疆也不穩定,不然就不會后來的滿人入關明清易代了。思考2: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分析大明朝邊疆經略中的穩與不穩。(師)穩的是疆域版圖的鞏固與擴大;不穩的是海疆陸疆的侵入,即東南沿海倭寇的騷擾,歐洲殖民者的東來,明清易代,大明江山的傾覆。(師)過渡:當大明朝放眼外部世界,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又將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呢?三. 見與不見——面向世界的大明王朝任務3: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分析思考并歸納整理明朝鄭和為什么能有底氣下西洋?為什么要下洋?材料中的西方航海大國對大明朝對外交往心態為何不能理解?為什么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從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底氣:制度、統治者、國力(經濟、軍事、技術)原因:四夷率土歸王命,都來朝大明。萬邦千國皆歸正,現帝廷,朝仁圣。天陛班列眾公卿,齊聲歌太平。宏揚國威,四夷賓服,朝貢貿易不能理解:恩格斯在其著作《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所云“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追求經濟利益,經濟動力大于政治目的絕唱原因:和平友好的朝貢貿易,強調厚往薄來,加劇了財政負擔,加之內部社會矛盾的激化,以及海疆形式的不穩,所以鄭和下西洋成為中國海洋事業的絕唱;但是客觀上鄭和之行加強了中外之間經濟政治友好往來,,弘揚了中國名片,提升了中國的世界影響力。不僅如此,當代新時期,我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依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經營理念,中國政府所倡導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便是最好的詮釋。啟示心得:要重視海洋建設,增強海權海防意識。(師)過渡:據(法)弗朗索瓦·德勃雷著、趙喜鵬譯的《海外華人·序言》中所言,的確還真有那么一個人,其思想理念已經走在了時代前沿 (鄭和)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師)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大批歐洲殖民者東來,葡萄牙占據了中國澳門,荷蘭人占領了寶島臺灣。士大夫沈德符在其《萬歷野獲編》卷30中,有這樣記載“紅毛夷自古不通中國, 亦不知其國何名, 其地在何所……當此夷初至內地,海上官軍素不習見,且狀貌服飾非向來諸島所有,亦未曉其技能,輒以平日所持火器遙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貯者相酬答,第見青煙一縷,此即應手糜爛,無聲跡可尋。徐徐揚帆去,不折一鏃,而官軍死者已無算。海上驚怖,以其須發通赤,遂呼為紅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盡傳其精奧,已足憑為長城矣?!?br/>思考3: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分析大明朝面向海洋面向世界,見到的是什么?沒有見的又是什么?有些東西為什么見不到呢?看見的是:異域風情奇聞趣事奇珍異寶,萬邦朝賀歌太平,西方殖民者武器的先進(紅衣大炮);看不見的是: 海洋財富,海權觀念,海防意識與建設,思想的禁錮與鉗制,環球視野下的全球觀念,西方國家的地理區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來臨,封建主義社會制度的落后(雖然士大夫沈德符也意識到了當時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指出仿制武器,類似后期洋務派的思想,但是并沒有看見真正根本意義上的差距)(師)1644年,東西方歷史發生了翻轉,明朝的崇禎皇帝自縊煤山,英國的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中國當時歷史的走向左不過是明清易代,依然是封建人治統治下的農耕社會,英國當時歷史的走向則是經歷過資產階級革命,逐步確立其早期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可思議的是,后人在崇禎皇帝的遺物中找到了這封信“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明史》卷24】,很顯然,崇禎帝認為是自己才德微薄,身體孱弱,大臣耽誤了他,他無顏見祖宗。他并沒有也不可能看到同時期世界歷史的重大變化。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者昌逆者亡”【課堂小結】【作業設計】要結合本課所學與上述材料,以明清中國與世界關系為索引,科學選擇一個論題,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歷史小論文(要求:論點清晰準確;論據充分;結論完整)【課后小練習】1.有人統計,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機關奏事文書多達1 660多件。也就是說,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文書。導致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中央集權加強 B.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C.明初政權不夠穩固 D.明朝政務較其他朝繁多2.明代中葉之后,閣臣之中凡是想要掌控權柄者,不僅要結交宦官,還要在閣臣之間進行激烈斗爭。這反映出當時( )A.監察制度成熟 B.內閣地位下降C.君主專制加強 D.宦官把持朝政3.“永樂三年,有海軍三萬七千人,攜羅盤針,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蘇州劉家港出發,泛海經福建,南達占城,以次遍歷諸國?!痹摎v史事件指( )A.戚繼光抗倭 B.鑒真東渡日本C.鄭和下西洋 D.馬可·波羅回國4.戚繼光曾賦詩明志:“遢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詩中的“危”指(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B.澳門被殖民者占據C.瓦剌俘虜明英宗 D.荷蘭獨占臺灣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內,仍元制,設中書省,綜理機務。行之一紀,革中書省,歸其政于六部,遂設四輔官。又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而其官不備,其人亦無所表見。燮理無聞,何關政本,視前代宰執,迥乎異矣。成祖簡翰林官直文淵閣,參預機務,有歷升至大學士者。其時章疏直達御前,多出宸斷。儒臣入直,備顧問而已。——摘編自張廷玉《明史》卷一○九材料二 閣臣至仁宣,以部院職、兼公狐銜地位驟顯。也以票擬之預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權力運行過程中之裁決權、執行權間構成一個中介程序。仁宣以來,閣臣多進士資格,翰林起身,識達大體,諳熟政令。且綜理庶務,少攙雜各部門本位之偏狹,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較為公允貼切之意見,其緩沖君主個人意志與國家機構職能之對立,調整國家機器合理運行之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摘編自姜德成《明代內閣制淺議》(1)據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對傳統中央官制的繼承和創新的主要史實。(2)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閣臣的地位和權力有何變化?課后小練習答案1.B2.C3.C4.A5.(1)繼承:明初仿元制設立中書省,仿宋制設殿閣大學士;創新:明太祖廢除丞相,分權六部;明成祖設內閣。(2)地位:不斷提高;權力:由僅備顧問到獲得票擬權。(3)積極作用:緩沖皇帝與國家機構的矛盾,保障國家機器正常運行。原因:明中期閣臣大多具進士資格,文化素養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養較高;立場比較客觀,辦事公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