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課程標準】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文化方面的新變化【教學目標】1.多角度分析儒學復興的原因;對程朱理學的內容和影響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2.正確認識遼宋夏金元的文學藝術成就,增強學生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培養(yǎng)家國情懷。3.探究此時期科技發(fā)明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引導學生學習發(fā)明家的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4.了解遼夏金元少數民族文字創(chuàng)制的歷程,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fā)展格局。【教學重點】儒學的復興【教學難點】儒學的復興和少數民族的文字【導入新課】馬克思層說過“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歷史規(guī)律。”虞云國在《試論10-13世紀中國境內諸政權的互動》中也指出“在這一歷史時期中(遼夏金時期),相對于宋朝來說,遼、夏、金都不再是周邊附屬性的民族政權,而已經成長為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都能夠與趙宋長期抗衡的少數民族王朝。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和領頭作用,不是體現在統(tǒng)一大業(yè)的領導權上,而是表現在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遠影響上。”陳寅榷也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史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那么在遼宋夏金元時期,中原漢民族政權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出現了哪些文化互鑒與共榮呢?該時期在文化方面又出現了哪些新變化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 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對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一.貫通古今的新儒學任務1: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填寫下表儒學發(fā)展的時空簡史,并分析思考歸納總結宋元時期儒學復興的原因,表現,特點及其影響。春秋 戰(zhàn)國 秦朝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宋創(chuàng)立 發(fā)展 焚書坑儒 正統(tǒng)地位 面臨挑戰(zhàn) 三教并行 儒學復興原因(為何復興):(1)經濟:宋元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2)政治:宋朝重文輕武和尊儒讀經的影響;(3)思想:儒佛道長期論辯和融合的結果;(4)客觀:長期戰(zhàn)亂與傳統(tǒng)儒學理論的缺陷;(5)主觀:儒學文人士大夫的積極推動。(師)總結:力圖挖掘儒家經書中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希望充分發(fā)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和梳理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派(如何復興):程朱理學北宋時期,儒家學者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理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癥狀,并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問題1: 結合教材,史料與導學案,分析思考“理”為何物?“理”又體現在何處?“理”的實質又是什么?(理是什么)宇宙觀:理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根本原則,也稱天理(理的體現)理體現在社會上即是三綱五常,就是儒家倫理綱常明教等級秩序;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理的實現)人生觀:存天理滅人欲,從而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人欲是指那些超出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過度欲望,主張弘揚道德抑制人欲,反對違背道德原則過分追求利欲(理的實質)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tǒng)治問題2: 結合教材,史料與導學案,分析思考如何看待“存天理,滅人欲”?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對該時期經濟政治的反映。一方面,對人高標準嚴要求的修養(yǎng)理念,要求人摒棄過渡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體現出宗教的道德自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該思想存在禁錮合理欲望扼殺人性的潛在可能,很容易成為統(tǒng)治者束縛被統(tǒng)治者的精神工具,由其后期對廣大婦女戕害甚大(理的途徑)方法論:格物致知問題3: 結合教材,史料與導學案,歸納理學的新特點。更多融合了佛道因素;儒學進一步思辯化和哲學化;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朱熹實踐)合編四書并加以注釋,作為先于五經的儒學基礎性讀物;創(chuàng)辦書院,傳播理學,推動了儒學的普及化和世俗化。思考1: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分析總結理學的實質與影響。透過現象看本質,理學的實質是利用封建倫理道德與綱常名教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一方面,理學注重氣節(jié)品德,自我節(jié)制,責任使命等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適應了統(tǒng)治者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統(tǒng)治,壓抑和扼殺了人們的自然欲求。(修史)明確規(guī)定:“金、宋死節(jié)之臣,皆合立傳,不須避忌。”實際上,這也是出于元末亟需鼓勵忠義,以維系搖搖欲墜的現實政治考量。 ——孫廷林《正史忠義類的新變化》1343年,命丞相脫脫等人主持修撰《宋史》,其中《忠義傳》凡 10卷280人,卷次之多、人物之眾,在正史忠義類傳中空前絕后。二.雅俗共賞的新文藝(一)文學 1.基本概況任務2: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梳理宋詞,元曲,話本出現的時間,特征及其代表。并談談你從中悟出的認識形式 時期 特征 代表宋詞 唐出現宋鼎盛 句子長短不齊,用來配樂歌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便于抒發(fā)感情 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柳永,李清照元曲 元朝 散曲:比詞更靈活,更通俗的長短句,配樂詩歌題材,更加適合市井演唱需要。 雜劇:將成套的散曲編一起歌唱,輔以音樂,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 元雜劇標志著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 關漢卿 王實甫話本 宋元盛行 實際上是早期的白話小說發(fā)展趨勢:平民化,世俗化發(fā)展原因:兩宋以來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發(fā)展;市民階層的擴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矛盾尖銳,詞曲句式靈活更易于抒發(fā)表達感情(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對同時期經濟政治的反映)藝術:書法,繪畫等(與唐相比,更注重追求個性,不拘法度,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筆墨情趣)(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對同時期經濟政治的反映)三.登峰造極的新科技任務2: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梳理并以表格形式整理宋元新科技的成就;且分析思考宋元新科技的特點,某些科技成果對近代歐洲社會發(fā)展產生了什么重大影響?代表 朝代 表現印刷術 宋朝 雕版印刷相當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 宋朝 大量制造用于軍事,由燃燒型火器逐漸發(fā)展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擊火器指南針 宋朝 用人工磁化的方式造出的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沈括 北宋 《夢溪筆談》記載并總結了許多科技成果郭守敬 元朝 設計和監(jiān)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簡儀,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授時歷》王禎 元朝 編撰《農書》集合北方與南方的農業(yè)技術于一體。特點:以農業(yè)為根基,具有總結性,實用性,綜合性,有一定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分四.和而不同的新文字任務3: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梳理并以表格形式整理少數民族的文字;并分析思考這些文字有何共通之處?朝代或民族 文字遼(契丹) 借鑒漢字,先后創(chuàng)制出契丹大字,小字金(女真) 創(chuàng)制女真文字,在科舉中開始女真進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題西夏(黨項) 西夏文通過出土文獻大量保存下來元(蒙古) 成吉思汗:用畏兀兒文字拼寫蒙古語,形成畏兀兒蒙古文(蒙古秘史); 忽必烈:委派八思巴創(chuàng)制出一套拼音符號,這也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仿效漢字,保留個性, 民族交融思考2: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分析總結宋元文化繁榮的原因有哪些?經濟上:宋元經濟和城市商業(yè)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政治上:宋元社會相對安定,重文輕武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民族上: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使其更加分豐富多彩;對外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歷史上:隋唐文化的繁榮為其奠定了基礎。【本課小結】板書設計 習近平“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fā)揚光大。”【課后小練習】1.“問: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材料表明理學家認為( )A.理是世界萬物本原 B.格物致知C.應當“存天理,滅人欲” D.心即理2.如圖是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蘇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這說明蘇軾的書法創(chuàng)作( )A.繼承了王羲之的風格 B.注重追求個性和意趣C.嚴格遵循了書寫法度 D.深受唐代書法的影響3.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火藥之發(fā)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于宋代出現。”宋代科技繁榮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學家個人的努力 B.經濟文化的繁榮C.統(tǒng)治者的大力支持 D.中外交流的推動4.某一著作是使用畏兀體蒙古文撰寫的,對于從整體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一著作是( )A.《百家姓》 B.《授時歷》C.《夢溪筆談》 D.《蒙古秘史》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宗教。中國人在消化佛教哲學的同時,也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學本土化。宋、明時期,新儒學派又從佛學中汲取養(yǎng)料,并與外來佛學相磨合,終于產生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學。——摘編自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 《資治通鑒》中記載唐憲宗親自派人迎接佛骨,歷時一個多月。據統(tǒng)計,中唐時期,唐代的寺院多達四萬余所,僧尼有二十六萬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稅的特權。——摘編自曾紹發(fā)《淺議韓愈反佛的原因》(1)根據材料一概括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歷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迅速發(fā)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反對佛教的理由與目的。課后小練習答案1.A2.B3.B4.D5.(1)歷程:漢代佛教傳入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迅速,逐漸本土化;宋明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發(fā)展成理學。原因:國家分裂,社會動蕩;佛教教義及本土化易被民眾接受;儒家思想日益僵化。(2)理由:寺院的發(fā)展影響政府收入;統(tǒng)治者崇佛耗費國力;佛教興起沖擊儒學正統(tǒng)地位。目的:維護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