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教案【課程標準】了解遼夏金元的建立、發展;了解遼夏金元的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重要作用【教學目標】1.運用唯物史觀認識遼、西夏、金、元等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對其制度建設做出歷史解釋。2.通過史料掌握行省制度的內容和特點,認識元朝對邊疆的成功統治,理解其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作用。3.結合遼夏金元時期的民族關系,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教學重點】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元朝的民族關系【課程難點】各知識點難點旗鼓相當,固無特別難點【導入新課】張帆在《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中說“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大中國”。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全國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的講話中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那么,為何說到了元朝才變成了“大中國”,我們又當如何理性認識元朝留給中國古代史深遠而又深刻的影響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進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師)宏觀印象:結合初中已學知識及課前預習,你認為遼夏金元時段的歷史特點是什么?若將其分別放入中國長時段縱向歷史發展中以及同期東西方歷史的橫向發展中,你又會有哪些認識?特點: 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而不是更替),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縱向認識: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從局部統一走向了大統一,奠定了中國疆域幅員遼闊的基本格局,推動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新階段;橫向認識:東西方都不同程度的發生了社會變化一. 疆域里的大中國——并立到擴大任務1:從壁畫和版圖上看遼夏金元政權的崛起與拓展壁畫:遼(內蒙古,遼寧,河北,北京,山西,其中內蒙古,河北,山西最為集中)西夏(內蒙古,甘肅,陜西,寧夏)金(內蒙古,遼寧,河北,北京,山西,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安徽,江蘇淮河以北,其中河北和陜西最為集中)元朝(內蒙古,河北,北京,山西,山東,河南,陜西,青海,福建,云南昆明,其中河北和山西最為集中)共同點:地理范圍在擴大(結束唐末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從多民族政權并立到全國統一);統治中心在北方(統治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地圖:仔細觀察,地理范圍不斷在擴大,中國的疆域版圖越來越遼闊識圖問題1:找出元代疆域的“四極”,與唐代相比,元代幅員有哪些變化?我元四極之遠,載籍之所未聞,振古之所未屬。 ——許有壬《大元一統志序》北臨北海,南越海表,東盡遼左,西越蔥嶺(師)思考1:從“幅員”角度分析元代統一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意義易中天在《易中天中華史》中說“明和清都比此前的中華帝國版圖大出了一兩圈,這其實是元代確定的框架和范圍。”姜鵬、李靜在《五萬年中國簡史》中說“沒有元朝開創的新型國家建構模式,就沒有今天中國的遼闊疆域。”元代幅員遼闊奠定明清乃至現代中國版圖之基礎。提供了多元文明的發展空間,奠定“大中國”的地理基礎。任務2:請根據課本及相關地圖,制作各政權歷史小卡片,包括政權建立時間,統治者,都城,民族關系等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現(對于復雜歷史事物的檢索需要借助表格的方式)政權 遼 西夏 金 元時間 916 --1125 1038--1227 1115--1234 統一蒙古1206元朝建立1271統一1279都城 上京 興慶府 會寧府——中都 大都民族 契丹 黨項族 女真族 蒙古領袖 耶律阿保機 元昊 完顏阿骨打 鐵木真,忽必烈民族 關系 與北宋對峙、交融;1125年被金滅 與北宋戰爭、合議;向金稱臣;1227年被元滅 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與南宋對峙 先后滅金、西夏、宋 完成統一(師)問題2:根據地圖、紀年表,概括遼夏金元的時代特征。特征:多民族政權并立,長期與兩宋對峙,從分裂走向統一,和平局面為主導。二. 制度里的大中國——傳承與創新韋兵在《完整的中國經驗》中指出“斷裂與分化大概是文明發展的常態,連續的“廣土眾民”的中國何以會背離常態?……能夠成為連續的“廣土眾民”中國是夷夏之間對立、互動、互融的“勢”的產物。”(師)我們仔細觀察遼夏金元的地理版圖以及其民族的特點,加之400毫米年降雨量線的影響,即該線以東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其中有36%土地和96%人口;而西部是或游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其中有64%土地4%人口,密度比42.6:1。當然我們就不難發現遼夏金的這種特別的生存狀態與版圖結構,會推動他們去創制一種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任務3:從制度建設看遼夏金元政權的治理與智慧,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并根據課本一、二、三子目,完成下面的制度建設表格。遼,夏,金的制度建設遼 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負責漢人農耕事物;北面官負責契丹游牧民族事物。 四時捺缽(根據不同的節氣時令安排相應的生產活動)西夏 仿漢制,一官二稱 模仿宋制,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使用本民族官稱金 仿漢制,猛安謀克制,沿襲唐宋政治制度,同時保持猛安謀克制度(一)遼、夏、金的制度建設思考2:遼、夏、金的制度建設有何特點 產生了哪些影響?特點:學習漢制,因俗而治,夏金保留了本民族傳統;胡漢分治,胡漢相勸,胡漢互鑒。影響:游牧與農耕文明的碰撞交融,因俗而治有鑒于后世(新中國的新型民族關系);推動了民族交融使得漢化加深; 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和鞏固統治,加快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元朝的制度建設交通建設:驛傳制度,急遞鋪,貫通大運河和開辟海運特點:綜合南北,匯通全國,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國家統一影響:形成了多元文明融匯一體的流動網絡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便將直接管理思考3:閱讀材料并結合導學案,分析元代行省制與歷代地方管理制度相比有何創新之處?中書省模仿唐宋舊制。行省則按照燕京、別失八里和阿姆河三“斷事官”模式建立。元代行省權力較重,軍國大事無所不轄。行省職能上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行省所握權力大而不專。行省區劃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行省制下幾乎沒有大的反叛。 ——摘編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講》行省制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行省也是蒙元帝國留給后世的重要遺產。 ——摘編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創新:(1)構架:蒙漢二元色彩濃厚(推動多民族文明共同發展);(2)權力:集權與分權的中樞受中央節制(優化協調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3)區劃:犬牙交錯以北制南(強化控制,消除割據的地理基礎);(4)地位:承前啟后,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開省制之先河)影響:元代統一推動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擴展,奠定“大中國”之文明基礎。和平交流是主流融合統一是趨勢3. 邊疆治理: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宣慰司;宣政院管轄吐蕃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特點:因地制宜。 影響:實現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發展,長期穩定;為多元文明融匯一體提供了穩定環境三. 民族里的大中國——中華民族走向一體任務4: 從民族上看各族由并立到一體的歷史趨勢。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仔細觀察圖片里人物的身份,服飾,頭飾,茶具,家具陳設等細節元素,你看到了哪些了歷史信息?圖片作為佐證歷史的工具之一,具有什么特點?我們在歷史學習中 應該注意歷史圖片的哪些問題?(圖片中有遼仿漢制的貨幣經濟發展,少數民族的服飾漢化,漢族的胡化,少數民族的飲茶等等,得出結論,即民族交融走向一體)(師)導出材料升華家國情懷 “百生爭鳴”環節材料1:至北宋時期,石介對當時“中國”一詞的概念進行了總結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國是指以“九州”為主的傳統意義上的漢族聚居之地,大體上就是指長城以南的黃河流域和長江、珠江流域,即所謂“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中國之人”主要是知“禮樂”、服“衣冠”、從事種植農業的漢族,少數民族也不在其中。------鄭煒、崔明德《遼金時期民族關系思想的發展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材料2:元朝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 ,“中國”一詞的地域意義突破九州而演變為十一行省 ,人民意義突破漢人而演變為漢、蒙、色目等眾多民族,其文化意義演變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變化,乃是“中國”主權行使,可以是漢族政權,也可以是少數民族和漢人的聯合政權。元朝同時承認了遼、宋、金“各與正統”的地位。——摘編自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合作探究與百生爭鳴】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從“小中國”到“大中國”歷程中“中國”的內涵發生了哪些變化?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要求:每組確定一位執筆人,小組合作完成,限時5分鐘,每組選發言人展示。)(教師要給出范文,并傳授學神解答類似題目的方法)“中國”從區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民族標識變成了多民族共同體的政治符號,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代名詞。(總)疆域: 從局限于黃河長江流域擴展到囊括周邊四夷之地的遼闊疆域;經濟:從農耕經濟區擴展到包含農耕、游牧兩大經濟區的經濟共同體;文化:從儒家禮樂文明擴展到包含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體系;民族:從單--漢族共同體擴展到包含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共同體。觀念:從華夷之辯到民族認同感不斷增強(分)有利于各民族逐漸從多元走向一體,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總)“大”勢所趨——中華民族共同體 “多元競爭”到“中華一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的歷史是一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史,各民族都為祖國發展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當然毋庸置疑,不可否認的是,從炎黃初祖到華夏認同鑄就了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雛形,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成就了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風骨,遼夏金元多民族政權并立與統一造就了多元一體乾元氣象。沒有這段多民族歷史的崢嶸歲月何來明清中國版圖奠定?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更加擁護新時期“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新型民族關系”因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本課總結】——遼夏金元的統治【作業設計】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大中國”。 —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根據材料并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課后小練習】1.由于地處長城內外,長城外各族以游牧經濟為主,長城以南則是以城郭為居的農業經濟。為適應這種狀況,遼中央政權采取了靈活的統治策略。這一做法( )A.解決了遼宋之間的矛盾 B.促使遼過渡到農耕文明C.適應了不同生產方式的需求 D.促進了南北經濟貿易往來2.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座城市:“設祭祀建筑,如天壇、風師壇、雨師壇、朝日壇、夕月壇等,使禮制大備、氣象初顯,從而為元明清時代京師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A.唐朝長安城 B.北宋開封城C.南宋臨安城 D.金朝中都城3.12世紀后期,金朝一位統治者被百姓譽為“小堯舜”。他在位期間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 )A.文景之治 B.四時捺缽C.大定之治 D.猛安謀克4.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元代的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換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這說明元代的行中書省( )A.不利于君主專制 B.容易導致地方割據C.強化了中央集權 D.一定程度限制皇權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觀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摘編自《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署,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摘編自《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意為贈送財物)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摘編自蘇洵《嘉祐集》(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誰?“北朝”是指什么?(2)從材料二可看出,遼、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產生了什么歷史作用?你知道遼、西夏與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嗎?(3)材料三中蘇洵“證史”的目的是什么?它與材料一所述的史實有何聯系?課后小練習答案1.C2.D3.C4.C5.(1)“大宋皇帝”是指北宋皇帝宋真宗。“北朝”是指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2)特點:遼和西夏都仿用漢族官制。歷史作用:促進了少數民族政權向封建制度過渡,有利于民族交融。碰撞中交融:北宋與遼、西夏通過戰爭與和議,在邊境建立貿易市場,經濟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設置行政機構。(3)目的:讓北宋統治者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聯系:材料一所述的史實,即北宋統治者一味地納歲幣賄賂遼以求茍安的現狀,正是蘇洵“證史”的背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