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 荀 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意義。【教學重點】1.戰國變法運動的時代背景; 2.孔子,老子及百家爭鳴的意義【教學難點】 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2.華夏認同問題。【導入新課】問題1: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以及初中已學知識,談談你對春秋戰國的宏觀印象?社會混亂 百家爭鳴 爭功逐利 改革變法……(師)動亂混亂是該時期重要的歷史特征,但是我們學習歷史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那么混亂動蕩的歷史表象背后其根源又是什么?而這種根源又會對春秋戰國的歷史走向產生哪些深遠深刻的歷史影響?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進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師)以圖證史引導學生認知經濟領域的新變化,內化唯物史觀生產力發展——鐵犁牛耕農業技術進步——私田開拓公田不治——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初現——佃農自耕農新興地主初現——生產關系變革任務1:結合教材與導學案,請分類整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并分析對時局政局的深刻影響。諸侯國之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客觀上加速了改革變法,而改革變法又加速了諸侯國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導致階級關系的分化,爭功逐利勢必成為時代價值觀念,比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印證了經濟基礎反作用于上層建筑的歷史學基本原理任務2:結合教材與導學案,整理春秋戰國時期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改革變法;并分析闡述其特點以及相應的歷史影響。(師)春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爭霸。各諸侯國以尊王為旗幟,建立霸業,實質是奴隸主的掠奪戰爭非正義。春秋改革:BC.594年,魯國初稅畝;BC.685年,齊國相地而衰征等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兼并。戰國七雄同時并存。各國變法圖強的目的是以統一為目標,攻城滅國,完成大一統的千秋偉業。戰國變法有:楚悼王 吳起變法;魏文侯 李悝變法;齊威王 鄒忌改革;韓昭侯 申不害改革;燕昭王 樂毅改革;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思考1:為何說商鞅變法是助力秦國一統天下的關鍵因素,對此你怎么認識?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政治上:普遍推行郡縣制,建31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獎勵軍功打貴族特權;法律上:強迫人民編成“伍”“什”,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家庭生活: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商鞅變法的特點: 以戰國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圖強,使得貴族與君主的等級分權制度向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過渡。表現為經濟上從井田制到土地私有;政治格局從諸侯分封到普建縣制;行政權力從宗法世襲向專職官員流動;社會管理從禮樂制向刑罰制轉變。商鞅變法的影響:秦國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綜合國力大為增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思考2:結合導學案與教材,分析思考并總結長期的征伐戰爭與民族交往,產生了哪些客觀影響?(師)戰爭,通商,會盟,和親 華夏認同民族大融合(促進了民族融合; 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認同; 為多元一體格局奠定基礎; 有利于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必然助力政治上的大一統; 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必然產生政治上的歸屬感。(師)封建經濟的新發展不僅加速了社會爭功逐利,華夏認同觀念,而且也加速了思想文化聚焦融合,即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任務3:結合教材與導學案,整理百家爭鳴的主要流派及其歷史影響;透過現象看本質,百家爭鳴反映了什么實質性歷史問題?(學生接龍)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師)“爭鳴”中有“共鳴”,即社會混亂,禮崩樂壞,政治重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如果說“動蕩與紛爭”和“革故與鼎新”是社會存在;那么“孔老學說”和“百家爭鳴”則是反映時代特征的意識形態(師)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中外歷史影響十分深遠。【課堂總結】 長達50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大轉型的時代。在諸侯紛爭的劇烈陣痛中孕育出了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在列國變法的革新除舊中孵化出新的制度因素和治理體系;在禮崩樂壞的精神迷離中催生出了新的文化因素和百家爭鳴;在戰爭頻繁的政局亂世中鑄就了新的統一因素和華夏認同。一個統一的對民族國家正在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爭霸狼煙中走進歷史舞臺。如果“動蕩與紛爭”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大特征;那么“革故與鼎新”則是春秋戰國時期又一特征。如果“動蕩與紛爭”和“革故與鼎新”是社會存在;那么“孔老學說”和“百家爭鳴”則是反映時代特征的意識形態【作業設計】請同學們圍繞上海市晉元中學特級教師李慧軍先生的這段話,并結合導學案上的相關材料,談談你的理解認識。如果有可能,請盡量形成一個小論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