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漢字中的象形文字》教學目標:欣賞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的獨特美感,初步了解象形文字的產生、演變過程和悠久歷史。2、在初步了解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把某些象形變成象形文字。3、通過對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的學習,激發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感受古代象形文字的趣味性。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象形文字是怎樣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進行大膽夸張表現而變成的。難點:根據物象,運用象形文字造字方法,創造出象形文字。三.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1、同學們平時在語文課上學習了很多漢字,今天在美術課上,老師要考一考大家,看一看你們能不能認出或猜出這些漢字來。(出示象形文字“日月山川木水火”)2、說一說,你是怎樣猜出這些字的?3這些字,與我們現在學習時用的漢字有什么不同?它們被稱為什么字?(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人類祖先通過描摹實物形狀而發明的古文字,它不但有固定的讀音,而且還是一幅幅有趣的圖畫。)外國象形文字簡介。(隨著時光的流逝,朝代的更替和文字的演化,人們最終忘記了那些象形文字。然而我們中國人所采用的漢字,卻從象形文字一直演化到今天,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引出課題——第20課【欣賞·評述】《漢字中的象形文字》新課。提問:(1)關于象形文字,你知道哪些知識?(2)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或糾正。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板書,適時解答。倉頡造字的傳說。古人是怎么創造出了象形文字的呢?認一認,說一說。(看象形文字“羊、馬、鹿”和相應的圖片,按照模板填空——“字抓住了等主要特征,加以夸張表現,并且省略了等細節。”)小結:通過對這幾個象形文字的分析,我們能明白些什么呢?(古人通過抓住物形的主要特征,加以夸張表現,并且省略細節,從而可以創造出象形文字。)試一試,仿寫一個象形文字。((1)出示“羊、牛”的圖片和“羊”的象形文字,仿寫“牛”的象形文字。同理,由“馬”,仿寫“象”)((3)出示“木”、“樹林”的圖片和“木”的象形文字,仿寫“林、森”的象形文字。(4)同理,由“女”、“子”,仿寫“好”字。)古人創造的象形文字是怎樣演變成了現在漢字的模樣呢 (以“車”字為例,展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繁體、楷書簡體”的簡要演變歷程)“魚、馬、冊”的簡要演變歷程。幾千年前的象形文字已經被后來的文字所取代,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會用到象形文字嗎?(展示象形文字的現代應用)課堂小結:學生談收獲。拓展:欣賞動畫片《三十六個漢字》片段2、課后拓展:上網“象形文字轉換器”,查查、寫寫自己喜歡的象形文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