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教案設計課程內容 遼夏金元的統治 學科 高中歷史計劃課時 1課時 教學對象 高一年級教學背景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包括四個子目(遼與西夏、金朝入主中原、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元朝的民族關系),涉及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制度、漢化措施以及民族關系。本課內容較多,少數民族政權在發展的過程中,既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又有相似的漢化過程;既有多個政權并立時期,又有大一統時代,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又要注重對學生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學情分析 本課的受眾為高一新生,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各個政權的建立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制度、漢化過程、元朝的制度創新以及民族關系等知識認識較淺。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抓好重難點,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理解知識。同時,由于本課內容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教 學目 標 1、通過中國歷史紀年圖及歷史地圖了解遼夏金元政權的時間線索和遼夏金元政權的統治范圍、都城等相關歷史信息。(時空觀念) 2、知道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和主要制度。(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3、理解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和元代地方治理的成就,認識少數民族政權既學習漢族制度又保持民族特色的二元體制。(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4、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 重點:遼、夏、金的政治制度及漢化過程,元的統一、制度創新及民族關系。 難點:多角度認識遼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特征、階段特征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流。教學策略 教法:圖片導入法、講授法、談話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史料分析法 教學手段:傳統板書授課與現代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前 認真備課,制作好課件、板書等教學用具。 認真預習,對本課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定了解。 學生事先預習有利于提高聽課效率,同時有利于分組學習。導入 PPT展示金庸及其武俠作品,以金庸這一時期的武俠小說作為導入,帶領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 江湖vs朝堂 小說vs歷史 認真聽老師的導入,對小說和歷史的關系形成自己的初步認知。 以武俠作品為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并在學習后幫助學生形成客觀真實的歷史的態度新課講授環節一 梳理知識 一、漠北雄鷹——遼的崛起 二、北國之治——西夏傲立 三、入主中原——金之鼎盛 四、大哉乾元——蒙元統一 請學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組,1、2、3、4組分別對應遼、夏、金、元,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梳理出遼、夏、金、蒙元四個政權的民族、起源、建國、制度、社會治理等內容。 學生討論時教師從旁進行指導,小組討論后請小組代表展示學習成果。 在學生展示后進行簡單總結。 遼:契丹族 游牧、漁獵生活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國 官分南北、四時捺缽 西夏:黨項族 1038年,元昊稱帝 制仿北宋,官稱漢蕃 金:女真族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國 1125年,金滅遼,1127年滅北宋,后與南宋對峙 大定之治 制度沿襲唐宋、猛安謀克 蒙元:蒙古族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一省六部制、行省制、經略邊疆 按照小組進行學習,根據老師引導及預習結果進行合作學習,共同梳理出基礎知識。 在學習完成后由小組代表完成學習匯報。 老師總結時認真聽講。 諸個政權的建設歷程及其制度和治理在課文中有直觀表達,學生自行進行梳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且學生已事先進行預習,對于自己小組沒有討論的課題經過其他小組的展示和教師的總結也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小組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環節二 攻克難點 一、遼的南北面官制度和四時捺缽。 PPT展示史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設問:材料所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點是什么?這樣做有什么作用? 認真閱讀史料,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進行回答。能回答出因俗而治、藩漢分治的特點。 1、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及四時捺缽、金朝的猛安謀克、元朝的中央機構和行省制、驛傳制度等均為重點,教師講解有助于學生理解,幫助學生對知識形成系統而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2、史料的運用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3、設問形式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 4、地圖的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5、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國家作用的認識,展示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6、重點注意中國古代政權如元朝的邊疆治理,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的疆域遼闊;重點講述元朝對臺灣地區的經略,加深學生對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認識。對南北面官制度及四時捺缽進行講解。 南北面官:因俗而治,“一國兩制”的開端; 作用:緩和了民族矛盾 ;有利于皇帝集權及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促進民族交融 四時捺缽:保持草原習俗,隨季節定期遷徙。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作用:進行軍事訓練;籠絡歸屬民族酋長。 認真聽老師講解,做好筆記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明確南北面官制度和四時捺缽制度對遼政權的作用;認識到遼朝為民族交融所做的貢獻。二、金朝的猛安謀克 PPT展示猛安謀克史料,對猛安謀克的形式、作用進行講解。 猛安謀克:兵農合一 ;軍事、經濟、行政三位一體的地方行政組織。 認真聽老師講解,做好筆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PPT展示遼北宋西夏時期全圖、金滅遼和北宋形勢圖并進行講解。 認真聽老師講解并形成時空觀念。設問:遼夏金三個政權的制度有什么共同特點? 講解:①受到漢文化的影響; ②治理過程中實行雙軌制:既保留了本民族制度,又使用漢族的制度; ③加強了民族交流、交融。 思考并做出回答。 老師講解時做好筆記。三、蒙古到元的歷程 PPT展示蒙古軍和元軍擴張形勢圖,對蒙古到元的歷程進行講解。 認真看地圖并聽老師講解。四、元的制度創新 PPT展示元朝的中央機構和元朝行省劃分形勢圖。對元的中央機構和地方機構進行講解。重點講述行省制度的創新之處、特點及其影響。 對元朝的驛傳制度進行講解;展示元朝的疆域圖,對元朝的邊疆治理進行講解。 中央:樞密領兵事,中書總庶政,御史司糾察 一省六部制:天下之事具在于省,省之事責之六部 地方: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特點:既是中央派出機構,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所握權利大而不專;從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錯 影響:a.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一,是我國省治的開端; b.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c.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 d.奠定了后世行政版圖的基礎,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驛傳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邊疆治理:吐蕃、西域、臺灣 認真聽老師進行講解,做好筆記,理解元的中央機構和地方機構,認識到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一樣,元朝同樣是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實行了諸多漢化措施; 認識并掌握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對行省制度的特點、影響形成深刻而具體的認識; 認識和理解驛傳制度,明確其作用; 理解元朝的邊疆治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重點注意元朝經略臺灣,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五、元朝的民族關系 PPT展示蒙古族和回族的圖片,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說出蒙古族和回族是怎么形成的,元朝的四等人制具體是什么樣的。 點撥:元朝的民族政策,既有歧視和壓迫,加深了民族矛盾;但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又促進了民族交融。 根據老師引導進行自主學習,進行知識梳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帶著問題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主動性。PPT展示史料: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請學生思考為什么元朝之后中國變成了“大中國”? 點撥:民族大融合 認真思考老師的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認識;認真聽老師講解,做好筆記,理解知識。 培養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和訓練學生的知識運用和遷移。探究: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提示: 創新制度,影響深遠 發展生產,開發邊疆 學習漢制,民族交融 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并回答。 結合本課知識進行綜合探究,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果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環節三 課堂小結 請學生自主制作表格,對遼夏金元四個民族政權進行總結,要求反映出時間、民族、都城、建立者以及主要制度,并請學生進行展示。學生展示后進行總結。 政權時間民族建立者都城制度亡于遼夏金元根據老師引導,對四個民族政權進行總結,形成自己知識體系。 本課講述多個政權的發展,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總結,更加直觀和利于比較,請學生自主進行總結,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察,也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作業布置 閱讀課本第59頁材料,結合本課以及前面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少數民族政權漢化的認識,形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論文。 提示:可聯系北魏孝文帝改革 對知識點進行復習和鞏固,認真完成課后論文撰寫。 小論文的撰寫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歷史運用能力。【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