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第一節 西周國家的建立與強化一、周部族的興起與周王朝的建立周部族是我國西部黃土高原上興起的一個古老部族。因其所居地為周原,故號為“周。后稷是周部族的男性祖先,以后稷為首的周部族是一個農業部族。周部族興起在堯、舜之際。公劉所居之邠,屬黃土高原地帶,宜于農耕。古公亶父自邠地遷于岐山之下,看到這里土地肥沃,于是卜居于此。周人遷居周地以后,與姜姓婚嫁雜居。周人自此便逐漸成為一個比較發達的農業部族。古公亶父又稱大王,說明周人已漸具國家的規模。王季歷時國力有一定發展。古公亶父自邠遷于岐山,奠定了周王業的基礎,王季歷時,周對殷臣服。季歷為了與殷王朝搞好關系,又娶殷女為妻。當初,周只是臣服于殷商王朝的小國。周人在文王時期,政治修明,發展生產,開辟疆土,收容四方歸附的人民。文王積聚力量,周人迅速地發展起來。文丁和帝乙的時代,殷周關系有時是友好的。周人的強大,肯定會引起殷人疑忌。至武王時,周仍對殷臣服。周人季歷稱王,文王繼位也稱王。他們對內稱王,對外也已經開始稱王,并做反商的準備。周欲向東發展,必先除后顧之憂。此后周人累年向外擴張,先伐犬戎、密須。耆,邘已入殷畿內,崇以筑有高城而著稱,是殷西重鎮。這些地方的陷落,使殷人在西方無險可守。文王時代,就已經積極做好伐商的準備工作。然而,遷豐后不久,文王死去。二、武王克商武王發即位以后,繼承文王遺愿,進行伐商的準備工作。武王東觀兵于孟津,向殷王朝示威,并觀察殷王朝的動靜。此時,殷紂王一味貪戀淫樂,已無暇顧及周人炫耀武威的舉動。但是,武王見殷王朝的內部尚無隙可乘,遂還師。武王沒有勝利的把握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又過二年,殷紂王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內部矛盾畢露,于是武王遂帥師東伐。武王伐紂是有充分準備的。武王率領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諸侯軍旅,西南地區的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殷紂王在位年久,內部矛盾重重,其主要矛盾是紂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收容叛逃,損害了統治部族內部的自身利益。牧野之戰,殷人倒戈以開武王,使武王迅速地進入殷都朝歌。紂王逃跑不及,退至鹿臺之上,穿寶玉衣自焚而死。周人經過數代的努力、發展,終于在武王時期,推翻了殷商王國,建立了周王朝。三、武庚三監之亂與周公東征周人取得了政權后,并沒有完全消滅殷商國家,而是根據當時人們“滅國不絕祀”的原則,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讓紂的兒子武庚仍繼承殷王位,統治殷商故地。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在殷都周圍的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克商后的第二年,武王死去。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長,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他有資格繼承王位。如今周公立武王子成王,成王年幼,周公自己稱王執政,這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滿和猜忌。在這種情況下,管、蔡與武庚聯合作亂。武庚早有復國的野心,這時不僅聯合“三監”,而且又和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串通,叛亂反周,局勢十分嚴重。管、蔡以及武庚與東夷地區的叛亂,嚴重地威脅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團結召公奭,采取果斷措施,親率大軍東征。東征對鞏固和奠定西周王朝起了重要作用。武庚覆滅后,周公繼續東征,經過三年艱苦斗爭這場動亂才告平定。東征范圍似較廣闊,窮追猛打,聲勢達于江南。周公東征勝利以后,徹底消滅了殷商王朝的殘余勢力,擴大東方境土。為了鞏固周王朝在東方的統治,周公進一步營建東都雒邑和封建諸侯。周公、成王、康王時期是西周王朝穩定發展時期,“刑錯四十年不用”,史稱“成康盛世。”四、營建雒邑周王朝在滅商以后,將其兵力分為三部分:殷八師、成周八師和西六師,以保衛全國。殷八師駐在殷之故地朝歌,主要是對付殷人和東夷。西六師駐守西土,拱衛豐、鎬宗周之地。營建東都雒邑后,成周八師駐守在雒邑,以保衛成周。為了控制東方,威服南土,周公決定在今河南境內建造雒邑。西起周原,東至雒邑,即渭、涇、河、洛一帶皆為周的王畿之地。西邊以鎬京為中心,是周人發祥之地,稱為“宗周”;東邊以雒邑為中心,是東方重鎮,也是保護宗周的門戶。雒邑又分為二部分,瀍水東岸稱為成周。周王朝把殷“頑民”遷到這里,嚴密監視。瀍水西岸修建王城,是朝會諸侯的東都。駐在雒邑的成周八師,東可以控制東方各諸候國家,西可以拱衛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雒邑成為周王朝的東都、東方的重鎮,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五、封建諸侯周初封建諸侯,在文王時代就已開始。周公東征取得勝利,朝歌以東廣大疆土皆入版圖。為了鞏固統治,必須大量分封親屬子弟鎮撫其地。這些諸侯都是按照形勢發展和需要而次第分封的,分封也不限于武王、成王時代,康王,宣王時代,都在繼續分封。諸侯國主要可分為:同姓,即姬姓諸侯國;姻親,即和周王朝有婚姻關系的諸侯國;先代之后,即夏商及堯舜的后裔;還有一些是原來就存在的方國部落,或在殷商末期就投靠周族,周王朝因其故地而封的諸侯國。姬姓封國 分封的較大的諸侯國有: 衛國,武王少弟康叔的封國,所領封國即殷商故地,國都定在殷舊都朝歌。 魯國,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國都曲阜。其轄地在今山東泰山之西南。 晉國,成王弟叔虞的封國,國都翼,其轄地在今山西西南。燕國,召公奭子孫的封國,都于北燕。 異姓姻親封國 齊國,師尚父的封國陳,虞舜之后,胡公滿的封國,媯姓。周初封國在淮北平原的陳,國都宛丘。杞,夏禹之后,東樓公的封國,姒姓。封國在今河南杞縣境;春秋以后,徙魯國東北。宋,殷商之后微子啟的封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市境。還有一些因故地而封的方國。這些方國一般來說,是西周王朝建立前的同盟國,在武王克商時,曾跟隨一道伐商,立下戰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便因其故地而封,成為周的臣服國。主要有: 楚 周成王時,封熊繹以子男之田。西周的文、武、成、康之際,楚承認了西周王朝的“共主”地位,建立起對周的臣服關系。濮 濮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部族,最早活動于商王朝的東南。濮曾參加過武王伐紂的戰爭。西周王朝建立后,濮又是臣服于周的南土方國部落,與西周關系密切。 肅慎 成王、康王時,肅慎氏來朝。西周王朝分封的大量的諸侯國,是拱衛周王室的藩屏。第二節 西周王朝的政治機構與制度一、西周王朝的政權機構在西周的國家政權機構中,周天子,即周王,是最高的統治者。從理論上講,周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居于寶塔式等級的頂端;但實際上,由于西周時期各種政治措施還不完善,專制主義還未形成,周天子的權力還未達到絕對專制的權威。西周王朝的職官主要是三公:太保、太師、太傅;六卿: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士、太史等。太保,既是周王的輔弼重臣,又是最高的執政官。太師,西周的太師是武官,地位非常顯貴。太傅,傅是教養太子以明君臣父子之道的官職。六卿之官職:司馬,司馬是職掌軍事的長官。司徒,即司土。司徒管理農業和田地的分配等。司空,即司工。司空是管理土木工程的長官。司寇,是管理刑法的官。司士,司士是職掌群臣的考察任免,進退祿爵,以佐王之吏治的顯官。太史。太史掌管西周王朝文書起草,記載國家日常政令、文件、政務,以及王的活動和言語,編訂史冊,并管理國家的圖書典籍等。史官系列中還有“史”、“內史”、“右史”、“御史”等。太祝,古人崇拜鬼神,凡事都要祝告祈禱,設祝官,并設太卜,以管理占卜。西周官制逐漸完善。三公六卿的設置,使西周王朝既有輔弼天子的重臣,又有管理國家軍事、土地、工程、司法、官吏升黜、文書典冊、祈禱占卜的重臣。這些大臣皆為周天子所任命,又必須為周天子竭誠服務。周天子通過這些重臣去控制全國的臣民。西周王朝的職官是世襲的。二、西周王權的進一步神化西周王權相對殷商王權,進一步神化。周王把自己神化為天的兒子,即周天子。周王把自己神化成天子,自出生就與眾不同。周王既是天子,那么他就是皇天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周天子治理國家和人民就是代天行命。西周王朝把鼎作為王權統治的象征。鼎、簋、壺、鬲等原是古人燒飲用的炊煮器和盛水器;觚、角、爵是盛酒器和飲酒器。這些器物是人們的生活用具。用以盛祭品的器皿,如鼎、簋、鬲等被賦予神圣的含義,成為禮器。西周王朝把鼎作為王權的象征。周人“受天命”,就是接受皇天所付給的人民及疆土。周天子是天的兒子,是皇天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治理代表天的意志,從而為周代王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三、周人的宗法制西周宗法制是政權與族權相結合的產物,是周天子鞏固王權的工具。西周王朝分封諸侯和任命職官皆以親親尊尊為標準。所謂“親親尊尊”,就是周王室根據與天子血緣的遠近而確定其身份貴賤尊卑和封國的大小。在家族基礎上形成的宗法制也是周王朝進行統治的重要原則。宗法制度下,周天子的王位只有嫡長子繼承。承繼王位的一支應算做大宗。周天子的諸子之中除去承繼王位者,其他兒子稱為別子或庶子,是為小宗。周王的庶子被分封在諸侯國做國君,國君在諸侯國中為祖。國君位由嫡長子承繼,國君的別子或庶子又立為諸侯國中的大夫。大夫之家又有大宗、小宗之區別。小宗的地位依次降低,最后成為僅有薄產或沒有田產的士。周王室這樣層層分封,形成一個以親親尊尊貴賤為等級的龐大的貴族集團。西周的宗法制以家族為基礎,以宗統為順序而形成。宗法制度下,大宗為尊貴,小宗相對大宗為卑賤。小宗沒有資格祭祖,只有大宗才有資格祭祖。宗族是按家族的宗統為順序排列的。宗族長是宗族的統治者,也是最尊貴者。嫡長子是繼承先祖先君的宗子,所以嫡長子就是最尊貴的族長。西周王朝按親親尊尊的原則,以家族為基礎而進行分封,分封的對象是各個宗族的宗族長。封國或封邑的土地和人民都屬于宗族長,宗族的成員在宗族長的庇護下而生活。周王室是天下的大宗,周王是周族的宗子。周王既是國家的國王,又是天下大宗的族長;同樣,西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君,亦是諸侯國大宗的族長。西周王朝把政權與族權有機地結合起來。周代的宗法制度保證了嫡長子的繼承權和無比尊貴的地位,當然也保證了周天子無比尊貴的王位和權力。宗法制度與繼統制度相輔相成,是鞏固周代王權最有力的工具。宗法制度下,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高高在上的國王;又是天下的大宗的宗子,尊貴的宗族長。周天子的王權大大鞏固和提高。四、軍隊和刑罰西周王朝自建立起,就發生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西周王朝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西周王朝的軍隊主要有成周八師、西六師、殷八師。西六師駐守在宗周,即豐、鎬之地,以保衛西周王朝的本土。殷八師似駐守在殷商故地。成周八師駐在東都雒邑,這樣東可以鎮守東方的廣大境域,西可拱衛宗周,南可以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西周時期,諸侯國亦有軍隊,但歸周天子調遣,即“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諸侯國內,國君亦分封大大小小的卿、大夫、士,即諸侯國君之臣。諸侯國卿大夫有自己的采邑,采邑主有自己的族兵,即私卒家兵。卿大夫的私卒家兵要歸諸侯國君調遣。西周時期,周天子、諸侯國君、卿大夫皆有自己的軍隊和家兵,但卿大夫私卒,國君可以征用;諸侯國軍隊,周天子可以征用。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寶塔式的等級統治。西周王朝自己就有一支規模強大的軍隊,又加上諸侯國、卿大夫的軍隊和家兵,是保護周王統治的有力工具。貴族都有自己的族兵,平時生產或習武,戰時召集作戰,自由人均為戰士。關于西周的刑法,有:黥 ( 刺面 ) 、劓 ( 割鼻 ) 、臏 ( 即刖刑 ) 、宮、大辟 ( 殺頭 ) 。西周時已有鞭笞、罰金、墨刑。古代兵刑不分,動用甲兵征伐亦是懲罰用刑的一種形式。五、西周王朝的田制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井田制和爰田制。井田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萌芽,在沖積平原上逐漸出現的一種田制。井是邑的基本組織。甲骨文中絕大部分“田”作田獵講。只有在平原地區才實行井田制。關于井田制,方一里為一井,每井九百畝,在中間的一百畝為公田,其他八家,每家一百畝。公田為八家共同耕種,待公田上的農事做完后,才開始做私田上的農活。周部族從我國西部興起,西部黃土高原實行的是換耕的爰田制。這種爰田制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制度,從不定期拋荒到定期輪休耕作。把田分為休耕的田,休耕二年后新耕的田,休耕三年后的田,進行輪換耕作,稱為爰田制。而井田則是年年都可以耕種的田。周人耕種的“公田”,又叫“藉田”。“藉”,是借民力耕種的意思。西周晚期,藉田制下的矛盾日益暴露,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宣王不藉千畝,就是不再借民力耕種,廢止藉田。西周土地關系非常復雜,應從平民和貴族的不同情況去考察。從金文中可以看出,西周土地有轉讓和交換的現象。西周時期,土地與其他物品一樣,可以進行實物交換。六、敬天保民思想的出現西周王朝以小邦周打敗了大國殷,這在西周貴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強烈地反響,使他們反思。夏、商王朝滅亡的原因是西周貴族經常討論的問題。西周貴族認為,天選擇敬天有德者做天子,付給他土地和人民,要天子代天保民;如果天子不能保民,天就會降災,就會易天命。西周初年的文書誥命中,貫串了西周貴族的保民思想。西周王朝對德的重視,也表現在歷代周王的謚號上。西周王朝以德行為王謚,開我國后代帝王以德為謚的先河,周王把敬德保民看作天的意志,又把自己當做體現天意的天子。天子如果不能代表天意,不能敬德保民,天就會反易天命,斷絕天祿,也就是換替天子。因此西周王朝之所以敬德保民,其目的就是要維護、鞏固西周國家的王權統治。第三節 西周國家經濟與文化一、農業生產的發展西周農業生產的發展已相當發達。西周時期,主要的生產工具是耒耜。周人農田的耕作形式主要是耦耕。農具還有錢、鎛、銍、艾等,這些工具當時已普遍用于農業生產。西周在休耕地的基礎上逐漸地發展到自覺不自覺的農肥耕作。休耕的菑田,只是耕后不播種子,并不是不耕。我國自夏、商開始,在平原地區可能就有井田了。周代,較為整齊劃一的溝洫制度,也在黃土高原地區逐步出現。西周農作物的品種有所增加,具備了后世所有的主要農作物,如黍、稷、梁、菽、麥、稻等,另外還有桑、麻和瓜果之類等。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西周的手工業比商代更為進步。手工業作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加強工商食官制,即由官府經營管理手工業。西周王室非常重視手工業生產。青銅業 青銅鑄造仍是手工業生產的重要部門,而且在商代青銅生產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銅器是貴族的重要器物,并具有標志身份的重要作用。周王室和諸侯公室,乃至一般貴族似大多擁有大小不等的鑄銅作坊和鑄銅工匠。西周銅器分布地域非常廣泛,以周原為中心向四周擴展。西周青銅器品種數量大大增多,有禮器、兵器、樂器、工具、飾物等。西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業是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繼承和發展。在鑄造工藝上也是一脈相承的。商周時期熔銅設備都是以木炭 ( 或木柴 ) 為燃料。商周時期在鑄造時都是使用多片合范的泥型澆鑄,鑄型均燒成陶質。這個時期還掌握了零件分鑄的先進工藝。西周時期主要采取“先鑄法”,也就是先鑄零件,然后將附件嵌入范內和鑄器鑄接成一體。最遲在西周前期,囊一類的冶煉鼓風器就已出現了。絲織和刺繡 關于西周的蠶桑生產,《詩經》中有許多記載。說明西周、春秋時期蠶桑生產已經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了。周代絲織物不僅有平紋,還有斜紋,這種組織顯示了綺的面貌。這些出土材料,說明周代絲織和蠶桑已經相當發達。三、城市建筑和商業交通城市建筑 我國遠古時期的居民在新石器時期,就已開始建筑城堡。西周時期,城邑建筑的規模有了進一步發展。西周以后,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成為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這是兩個規模相當大的都邑。周公東征后又作雒邑。雒邑是一個很大的城邑,自雒邑至宗周之間有小的城邑。在大的城邑里面有王的宗廟,周王和大臣的居處,還有工、賈、胥、市臣等,實際上已具備了早期城市的特征。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自成院落的建筑群,庭、堂、廊、影壁的建筑都出現了,并且還有散水及用陶水管接成的排水管道,建筑相當考究。更重要的是,遺址中發現許多各種型式的板瓦、筒瓦和瓦當,說明當時已開始把瓦用在建筑上。西周以前房頂全部蓋草,西周早中期開始局部用瓦,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大部分蓋瓦,可能代表了古代建筑房頂變化的三個重要階段。西周時期的房屋建筑,材料有很大改進,建筑規模、建筑水平較夏商時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商業交通 西周的商業和手工業一樣主要控制在官府手中,商業交換主要由官府經營,但亦有一些個體商人。西周時期貿易還停留在實物交換的階段。西周實物交換的內容主要有:各種農產品、日用品等,另外還有金屬銅。西周的交換也非常便利,是時已經有了牛車、馬車等交通工具。自西周王朝的都城向各諸侯國都皆有大道可通。這種大道稱為“周道。”這些從宗周至雒邑,以及到各諸侯國的大道不僅有益于西周王朝的統治,而且為商賈的遠行貿易創造了條件,從而加強了各地的經濟文化的溝通。四、西周時期的哲學思想西周時期,隨著民智漸開,人們已經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并在發展變化;還認識到事物的正反陰陽兩個方面,如果陰陽不能調和,就會引起大災難。《周易》是一本卜筮的書。自新石器時期起,人們就已經開始占卜,從而也出現了八卦。《周易》正記載了新石器時代以來,包括西周的卜筮理論,包含著高深的哲理。其中陰、陽相對的思想是《周易》中有名的辯證法思想,和矛盾統一對立的思想類似。西周時期,人們還認識到水土等所演生之物是民所必依賴的。雖然西周貴族把自然界的一切都與政治相結合,但由此也可知人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的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西周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然辯證法的思想有所發展。《尚書·洪范》,學術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但里面的“五行”觀念可能自西周已經產生。所謂“五行”,水、火、木、金、土就是五種物質的實體,它們可以滋萬物,以供百姓生活所需。此時人們對水、火、木、金、土的性質已有所認識,這實際上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西周時期,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已經萌芽,雖然這株幼苗還很弱小,并與神學交織在一起,但它反映了上古時期人們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的深化。五、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周人的甲骨文契刻書寫的方法及風格都與殷人基本一致,說明西周王朝完全接受了殷商的文化。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和樂器,各地發現很多,僅有銘文的即達 600 ~ 700 件。 這些銘文契刻在銅器上,內容多是表彰貴族們的功勛,為研究當時的歷史和社會狀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第一手文字材料;對研究西周銅器的確切斷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六、天文、歷法自原始社會起,人們就開始觀察天象,以適應田獵和農業生產的需要,開始了對天象的研究。西周時期,天象研究進一步發展,開始對恒星進行觀測,并給許多恒星命名。西周時期,人們對日食也開始觀測。西周仍然以 365 天為一年,已有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并將一年分為 12 個月,每月分為四個階段。在計算具體的日期方面,仍沿用殷代的甲子記日法。七、西周的文獻典籍西周早期就有史官。銅器銘文中有太史。在史官系統中,西周王朝還有“史”、“內史”、“右史”、“左史”、“御史”、“中史”、“省史”、“書史”等。史官負責王室的文書起草,策命官員、編訂史冊,記載國家大事,管理天文、歷史、祭祀、圖書典籍等。隨著文字的發展,書寫工具的進步,史官成為西周王朝非常活躍而且地位很高的職官。各諸侯國皆有自己的史官。這些史官是世襲的,他們可以利用職務去記載、積累大量的史料,并進行整理。西周時期留下了許多較為有據的信史。西周流傳下來的典籍主要有《尚書》、《周易》、《詩經》等。《尚書》是流傳于后世的一部上古的書,保存了不少西周和古代的歷史素材。其內容包括從堯、舜、禹直至夏、商、周時期的文誥、冊命等,雖然有些篇章為后世整理編撰,但卻保留若干可貴的史影。《尚書》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文獻。《易經》是記載古代卜筮的書,亦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當時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不理解,每在行動之前,總害怕有不好的后果,于是采用各種方式方法由巫師進行占測,并將祈問的事情和結果記載下來,這不僅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意識形態,而且還保存了豐富的史料。西周時期,文、史并不像后代那樣有明顯的區別,有許多作品,既有文學性,又有較大的史料價值,如一些重要銅器銘文和《詩經》的一些篇章。《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基本上屬于樂歌,收集有西周傳下的詩歌。據傳為孔子刪定結集。其中《周頌》、《大雅》、《小雅》中的一些篇章,以及《國風》中的《周南》、《召南》、《豳風》反映西周歷史事跡。這些詩,大部分配上音樂,即能歌唱;既有非常優美的修辭,又有講究的韻腳。有些篇章是王室用于廟堂的頌歌,如《周頌》是周人在宗廟里歌唱祖先的頌歌,《商頌》是殷商后裔宋人歌唱祖先的頌歌,《魯頌》是魯人歌頌祖先的頌歌,從而保存了各個時期的部分歷史事實。西周時期家庭婚姻形態西周時期,個體家庭已是普遍的形式,家庭組織以“室”為單位,社會上普遍存在耕種百畝土地的五口之家。在西周社會中,貴族們過著一夫多妻的生活,多妻是富人和顯貴人物的特權。這個時期的婚姻形式以聘娶為主。在這種婚娶以禮的原則下,周代同姓不婚,主要到外族去進行聘娶。貴族婚姻目的是為了繼宗嗣、繁子孫、承爵位、襲財產;所以,貴族可以一娶多女,即所謂“一聘九女”。貴族女子出嫁時,有許多媵女跟隨,這些媵婦多是正式出嫁人的姊妹或侄女。這種制度叫娣媵制,當為遠古妻姊妹婚遺俗。與媒妁婚娶的同時,也還保留著原始社會雜亂婚姻的殘余。《詩經》的言情詩篇帶著鮮明的社會特征,說明在西周到春秋時期,廣大下層勞動人民,甚至于下層貴族之間,男女婚姻還是比較自由的。自由戀愛、自由選擇還是婚姻嫁娶的重要形式。西周社會的喪葬與祭祀之禮西周時期,喪葬之禮已變得日益重要。人們“事死如事生”,死者的葬禮是非常復雜的。周人對死者的祭祀亦非常隆重,祭祀是周人生活中的大事。周代的祭祀可分為對天、地等自然的祭祀和對祖先的祭祀。天神地祇和自然神靈祭祀周人以燔柴燎祭祭天,而祭地和山川用另一種形式,祭山就是把牲、吉玉懸之于山上;祭川,則把玉沉于水中;祭星,將祭物布于地上;祭風,于大道之上磔狗以止風。夏、商、周時期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崇拜多神,可能每食必祭,每事必祭;年年、月月、日日都有祭祀活動。祭祀的方法和儀式也是多種多樣,甚至達到十分繁雜的境地。祖先祭祀周人對祖先的祭祀非常隆重,他們一方面認為祖先的功德給他們帶來福祿,一方面向祖先祈求更多的福祿。周人對祖先進行規模宏大的祭祀活動,一般在祖廟。西周春秋時期祭祀祖先的情況,《詩經》中有許多記載。在祭祀中,有“尸”來充當被祭祀者。祭祀中充當“尸”的人,一般是受祭者的孫子。孫可以充當祖父的尸,這與當時的昭、穆制度相合。昭、穆制度的內容是,如果祖為昭輩,父為穆輩,那么孫和祖同樣為昭輩,重孫和父同樣為穆輩。原始社會時期,族外婚制度下,祖輩和孫輩應屬于同一個氏族集團,同樣,父輩和重孫輩也屬于同一個氏族集團。周代的昭穆制度和“孫為王父尸”的尸祭制度可能反映了原始社會的這種遺存。第四節 西周中后期的社會矛盾和西周的衰亡一、昭王南征和穆王西征西周成康之際,周人經營的重點是東方,無暇顧及南方。當時,南方的荊楚還是一個臣服于周王朝的并不強大的政治力量。楚人利用周人東征的機會,一面卑事周室,一面積極積蓄力量,在江漢流域迅速地發展起來。昭王時,周人初步平定了東方,此時在南方發展起來的楚國,與周王室關系日益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昭王開始南征楚國。昭王南征不僅六師喪盡,而且本人也喪命漢水,死于非命。昭王伐楚失敗,是西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昭王南征以后,西周王朝衰微之相大露。當時周朝西北邊有犬戎,北邊為鬼方。周穆王征犬戎,可能得到四個以白狼為圖騰的部落酋長和四個以白鹿為圖騰的部落酋長的支持。雖然穆王戰勝了,但是“自是荒服者不至”,說明戰爭征伐,損害了王室聲威,邊遠部落不再來王朝貢獻。周穆王西征犬戎的主要目的是西巡。西周的恭、懿、孝、夷四王時期,周邊民族活躍,時常侵擾。西周王朝為連年的戰爭所苦,內外矛盾交織,危機日益增長而衰微。二、厲王的專利政策和國人暴動自厲王開始實行政治改革,變更西周舊制,革去文王、武王所定的舊典,實行強化國家政權的新制。厲王革典的內容,根據史書記載,是把山林川澤的采收和開發權收歸國家,并剝奪或取消世襲貴族占有山林川澤的部分特權。厲王的專利政策,增加了王室財力,加強了國家政權,并使國家出現了一度強盛的局面。這種政策使 “下民胥怨,財力單竭”,厲王不僅沒有緩和這種局面,反而實施輿論箝制政策,公元前841年國人舉行暴動,史稱“國人暴動”。是大貴族支持下的中小貴族、自由民階層的聯合暴動。國人是和卿大夫的私屬相區別的。厲王出奔于彘,最后死在那里。厲王革典受到貴族及傳統習慣勢力的反對,以失敗告終。厲王出奔后,由共伯和執政,此年是前 841 年,史稱“共和行政”。從厲王出奔到宣王即位,中間經過了 14 年。三、宣王中興宣王即位以后,對外進行一些戰爭,北伐玁狁,南征淮夷都取得了很大勝利,宣王又被稱作“中興之主。”西周王朝的滅亡與平王東遷周幽王即位,承宣王喪敗,國勢已大為削弱,任非其人,加重了對國人的剝削,引起了強烈反對。幽王時期,西周政治一片混亂。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幽王寵愛褒姒,廢掉原來所立的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改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太子的廢立,加劇了局勢的動蕩。宜臼逃到母家申侯處,幽王討伐申侯,申侯就聯合繒、犬戎共同伐周。犬戎殺幽王、伯服于驪山之下,于是西周滅亡。西周既亡,出現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關于“攜王”,所能見到的史料僅《竹書紀年》和《左傳》,記載較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得到了東方諸侯的擁護。他東遷之后,把西周的豐、鎬舊地完全放棄。豐、鎬的人民都未隨平王東遷,因此,平王在成周建國只有“晉鄭是依”。平王東遷以后,王室衰微,不可能恢復西周的局面,從此一蹶不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