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漢王朝第一節 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鞏固發展一、楚漢戰爭和西漢王朝的建立1、秦朝滅亡后,戰爭性質改變。項羽和劉邦展開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楚漢戰爭”。2、分封諸侯 項羽入關,自立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劉邦等十八王,然后東歸彭城。嚴重的失誤。3、楚漢戰爭 劉邦趁項羽還東之機,消滅“三秦王”,據關中為根據地,東出與項羽對峙于滎陽一線。劉邦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夾擊項羽。項羽兵敗自殺。劉邦統一全國,定都長安,西漢王朝建立。二、漢初穩定社會秩序的措施1 、漢高五年詔令八年戰亂,經濟凋蔽,人口銳減,新王朝的統治基礎十分虛弱,為此頒布“漢高五年詔令”: ①復員軍隊,以軍功賜田宅;②繼續沿用秦軍功爵制,招撫流亡還鄉;③大封功臣為王為侯,保證其既得利益;④恢復部分自賣奴隸的平民身份。結果扶植大批軍功地主、中小地主和自耕農,擴大新王朝的統治基礎,增加農村勞動力,恢復農業經濟;穩定了社會秩序。2、漢承秦制政治制度上“漢承秦制”,又略有改變。中央仍是皇帝制和以丞相為首的官僚制,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制”。劉邦先后誅殺和廢除大部分異姓諸侯王,分封了九個同姓諸侯王。軍隊以南北軍為中央常備軍,此外還有郡縣預備軍。在《秦律》基礎上,西漢蕭何制定《九章律》。3、賦役制度主要包括田賦、口賦、算賦、獻費、兵役、力役等。社會一部分階層享有優復特權。三、黃老之學與文景之治1、逆取而順守漢初君臣總結秦二世而速亡的教訓,秦只用刑罰不重教化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2、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所謂“無為”并不是一味消極的完全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漢初六十年,它是政治上的指導思想,主張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順民之情,與之休息。陸賈《新語》是其代表作。3、文景之治黃老無為政治體現在政策上就是文、景時期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包括①減免田租;②厲行儉約;③實行和親;④廢除肉刑。結果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人民生活改善,鞏固了統治秩序,號稱“文景之治”。4、平定“七國之亂”劉邦為拱衛中央而分封同姓諸侯王,結果卻適得其反,它們反而變成了離心離德的獨立王國,甚至勾結外族企圖奪取皇位。文帝時賈誼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景帝時晁錯建議“削藩”。不久,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東、膠西、淄川、濟南反叛,被周亞夫平定。景帝進一步削弱諸侯王權力,諸侯王只能衣食租稅,不得過問政事。王國地位已與郡縣趨同四、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漢武帝即位時國勢強大,但仍面臨諸多社會矛盾,于是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1、繼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主要包括: ①頒布“推恩令”;②“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③嚴行“酎金律”;④用酷吏“誅豪強”;⑤設十三部(州)剌史。2、加強中央集權主要包括:①“內外朝”的形成;②建立新選官制度;③擴充南、北軍;④法律條文更嚴密繁苛。3、集中財權主要包括:①改革幣制;②鹽鐵官營;③均輸平準;④算緡告緡。對中國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簡單評價。4、獨尊儒術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拋棄黃老無為,實行有為政治。新的思想方針①強調“大一統”;②強調“君權神授”;③強調“刑德并用”;④強調“綱常倫理”。在具體政策上,提出“更化”、“限田”等第二節 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一、生產關系的新發展1、租佃關系和人身依附 2、從“授田”到“假田”二、農業生產的發展1、鐵器和牛耕 2、耕作技術的提高 3、水利工程的興建三、手工業的突出成就1、冶鐵和“炒鋼” 2、絲織業 3、漆器業第三節 西漢民族關系的發展一、漢與匈奴的關系1、和親匈奴軍事實力的強大,西漢內部諸多因素的牽制,劉邦開始實行和親政策,文景時期遵行不廢。主要內容: ①漢公主嫁給單于,并每年送去大量絲帛、糧食及酒;②開放關市,允許邊境貿易;③雙方約為兄弟,互不侵犯。2、戰爭漢武帝發動全面反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決定性的戰役共三次:一是公元前127年的“河南戰役”;二是公元前 121年的“隴西戰役”;三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最終基本解除了匈奴對中原王朝的武力威脅。3、通好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降漢,在西漢幫助下統一匈奴。他要求與漢和好,“昭君出塞”,漢匈之間百余年沖突宣告結束,北部邊境出現長期和平景象。二、漢與西域的關系1、西域概況 2、張騫出使 3、西域都護府三、漢與南方各族的關系1、西南夷 2 、東越(東甌和閩越) 3、南越四、如何認識歷史上的民族關系五、對漢武帝的簡單評價秦始皇所創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經過漢武帝的發展才鞏固下來的。隨著各民族的日趨融合,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已經形成。漢武帝所開辟的疆域,為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東方大國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是對中華民族有杰出貢獻的偉大人物。漢武帝所創設的各種制度和政策,不管以后有多大消極作用,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強化中央集權,符合國家要求統一,人民要求安居樂業的時代潮流,為燦爛中華文明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第四節 王莽改制與西漢滅亡一、昭宣中興1、漢武晚年的統治危機 2、昭宣中興二、西漢后期的社會危機1、土地兼并和“三位一體” 2、限田限奴 3、再受天命三、王莽改制及其失敗1、王莽代漢2、王莽改制主要內容: ①“王田”“私屬”制;②“五均”“六筦”;③幣制屢變;④改易官名地名;⑤挑動四邊戰爭。3、失敗4、對王莽及其改制的簡單評價①王氏外戚是一個豪強集團,王莽“新朝”的建立體現了新崛起的豪強勢力使自己權力穩定化、永久化的要求。②王莽掌權后,必須要從國家政權的立場出發,緩和社會矛盾,解決尖銳的土地和奴婢問題。雖然表面上看會損害部分豪強的利益,但實質上是維護全體統治階層的長遠總利益。③王莽進行了以土地和奴婢問題為中心的社會改革,這是比較有見識之舉。但一方面由于豪強勢力的反對和拒不讓步,;另一方面他所采取的方法是違反歷史規律的復古行徑,加劇了原有的危機和矛盾,失敗是必然的。④改制的失敗說明,統治階層依靠政策的自我調節來解決社會矛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們總不愿放棄既得利益。只有下層民眾的暴力手段才能迫使其讓步,緩和社會矛盾,推動歷史前進。四、綠林、赤眉起義1、起義的興起 2、昆明之戰 3、王莽覆滅第五節 東漢初年專制的強化一、東漢王朝的建立劉秀是南陽豪強集團的代表,在推翻新莽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昆陽戰后被派往河北,以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家制度為號召,勢力不斷壯大。至公元 40 年消滅各地割據勢力,正式建立東漢王朝。二、加強專制1、“退功臣進文吏” 2、“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3、廢內地郡國都尉,集軍權于中央 4、加強剌史權力,改地方為州郡縣三級 5、壓抑宗室外戚三、穩定社會秩序1、釋放奴婢,安置流民 2、精兵簡政,輕刑薄賦 3、倡導儒學,以柔道治國 4、“度田”及其失敗建武十五年下詔州郡“度田”,即清丈土地數量,核實戶口數字。背景是東漢初年豪強隱瞞土地和依附農民,偷漏國家田租賦稅,造成墾田和戶口不實。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進一步限制豪強土地和依附人口數量。結果由于地方官吏與豪強貴戚勾結,弄虛作假,將賦役負擔向貧苦農民身上轉移。后來大姓兵長處處并起,武裝抗拒清查。劉秀被迫讓步,安撫和鎮壓結合,停止度田。反映豪強逼迫下東漢政權軟弱無力的地位。第六節 豪強田莊與東漢經濟一、東漢農業的發展1、水利技術的進步 2、耕作技術的進步 3、《四民月令》二、豪強勢力的成長1、云臺二十八將 2、“三位一體”的新豪強三、田莊經濟的壯大1、田莊的產生 2、特點之一:聚族而居 3、特點之二:自給自足綜合經營 4、特點之三:勞動者的人身依附性特別強 5、特點之四:向武裝化、堡壘化發展四、門生故吏遍天下1、世代傳經 2、網羅門生故吏 3、控制各級政權第七節 東漢晚期政治與皇權旁落一、外戚宦官的輪流專權1、皇統屢絕,權歸女主 2、以家奴制朝臣 3、黨錮之禍從本質上說,是統治階級內部不同派別之間的斗爭。但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的反宦官斗爭,當時具有一定的正義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原始道教與農民斗爭的結合1、社會矛盾的激化 2、太平道 3、五斗米道 4、黃巾大起義第八節 東漢時期的思想文化一、兩漢經學和讖緯迷信1、今文經和古文經2、讖緯迷信的盛行讖,是以隱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告吉兇禍福和治亂興衰的圖書符應。緯是假撫神意用宗教迷信解釋經典。東漢因此使儒學進一步宗教化、神學化。3、白虎觀會議進一步把儒經、陰陽五行和讖緯迷信揉合在一起,廣泛解釋封建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漢代意識形態領域的一部欽定法典。鄭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經,“鄭學”成為經學主流,基本結束了儒學內部的經今古文之爭。二、佛教的傳入東漢初年限于統治集團上層流傳,后期政治黑暗,作為一種精神安慰,開始在社會下層傳播。由于精致的宗教理論,魏晉以后隨著儒學中落,更加興盛。三、桓潭和王充1、桓潭與《新論》 2、王充與《論衡》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宣傳唯物主義自然觀,以“元氣”作為萬物本源,認為天地都是無意志的自然物質實體,否定了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②肯定形體決定精神,否認人死為鬼③在認識論上否認人生而知之,人的認識來源于感官與外界事物的接觸。王充思想特別是“元氣自然論”對后代產生重大影響,認識論上既強調經驗,也重視理性,啟發了后來的許多思想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