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章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教材補充與深化--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章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教材補充與深化--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四章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周平王即位以后,在東方諸侯晉國、鄭國的支持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關于春秋時期,魯國史書《春秋經》所記載的春秋年代為:自魯隱公元年 ( 前 722 年 ) 始,至魯哀公十六年 ( 前 479 年 ) 止,共計 244 年?!蹲髠鳌酚涊d的春秋時期年代為魯隱公元年 ( 前 722 年 ) 至魯哀公二十七年 ( 前 468 年 ) 。郭沫若認為春秋時代應自周平王遷雒邑之年 ( 前 770 年 ) 至前 476 年,齊國田氏已實際掌握了齊國的權力為止,共計 294 年歷史。
第一節 王室衰微和大國爭霸
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勢
周平王即位之后,鑒于鎬京殘破,偏居西部,又處于犬戎威脅之下,前 770 年,在鄭武公、秦襄晉文侯等諸侯的護衛之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王朝。
東遷后的周王室經濟收入大大減少,一些諸侯國對周王室的貢納停止或減少。政治上的失勢,經濟上的窘迫,一些諸侯國不愿意再聽從周天子。當周王室想讓西虢 公擔任王室卿士時,鄭國君質問周平王,平王不敢承認。鄭國讓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史稱“周鄭交質”。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終把王室政務交給西虢公。鄭國派大夫祭足割周王畿溫地 的小麥,又取了成周的禾,史稱“周鄭交惡?!?br/>周王室派軍隊去討伐鄭國,在繻葛 發生戰爭,結果王室大敗。鄭大夫祝聃射中王肩,周桓王負傷而逃,鄭國也不再追趕?!爸茑嵔毁|”、“周鄭交惡”、“周鄭之戰”都表明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周天子竟然降低到和一個諸侯國去交換人質,并任人將麥子、谷物搶去,和一個諸侯國發生戰爭,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弱。周天子雖然衰微,但名義上仍是天下的共主。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大大衰微。在這種形勢下,春秋時期的社會發生大動蕩,周邊少數民族乘機入居中原。中原地區的動亂,給邊邑地區創造了發展的機會。當時的楚、齊、晉、秦分別從南、東、西北、西部等發展起來。這四個諸侯國利用地處邊陲的有利條件,迅速發展。秦霸西戎,齊威東方,晉吞西北,楚強江淮,相繼稱霸。諸侯各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優勢地位,相繼采取措施,尋找策略以鞏固自己的權力。但由于某些諸侯國君如齊、晉等,顧此失彼,使君權旁落,被異姓貴族謀篡,并作為慘痛教訓在新建諸侯國中引起警惕;而有些諸侯國君如楚、秦等卻始終關注自己手中的權力。
二、大國爭霸
齊桓公稱霸
齊是山東北部的一個諸侯國。西周初年,太公望受封齊國,采取“益賢尚功”的政策,“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春秋時期,齊成為一個諸侯大國。
齊桓公 ( 前 685 年~前 643 年 ) ,以管仲為相,治理齊國,在政治、軍隊、經濟制度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齊國政治出現一個蓬勃發展的局面。管仲改革的內容主要有:“相地而衰征”、“叁其國伍其鄙”和“做內政而寓軍令”。
自西周以來,周王室及其所屬諸侯國皆有國都、鄙野的區別。在國都居住的人稱為“國人”,包括貴族和平民,由統治者的族人組成。所謂“鄙野”,是指廣大被西周王朝征服部族的居地。這些征服的部族稱為“野人”。野人沒有兵役,只有勞役。管仲改革,嚴格了國都、鄙野的界限。管仲把齊國轄地分成“國”和“野”兩部分。即“叁其國伍其鄙?!?br/>所謂“叁其國”,即在“國”中設置二十一個鄉,其中工商之鄉六個,士鄉十五個。十五個士鄉被分成三個部分。士鄉的編制是:每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連,十連為一鄉。這種編制是軍政合一的編制。每軌五家,每家出一兵丁,故五人為伍,五十人為一小戎,二百人為一連,十連為鄉,每鄉有二千兵士為一旅,五鄉共有兵丁一萬人,為一軍,由軍帥帥之。齊國共有三軍,由君親自帥領;另二軍由國、高二氏帥之。
管仲在“鄙野”中推行“伍其鄙”的制度。管仲把齊國的鄙野分為“五屬”。其編制是:每三十家為一邑,每十邑為一卒,十卒為一鄉,設鄉帥;三鄉為縣,十縣為一屬,設屬大夫。齊國鄙野,共有五屬,設五個屬大夫。鄙野之中,只有政令,而無軍令。
管仲定國都、鄙野之制,使士、農、工、商分居,不許雜處。自齊桓公開始,中國有了最早的上計制、三選制和書伐制。
上計制度,即每年正月,令“國”中的鄉大夫和“鄙野”中的屬大夫到國都向國君報告其鄉、屬中的政務。齊桓公親自聽問,對那些“寡功者”,即地方政務治理不好的官員進行譴責,對治理好的官員進行褒獎。
書伐制是對官員升黜的一種制度。書伐制就是齊國的各級長官每至一年則書其所管轄的官員在治理國家政務中的政績和功勞,選其中的賢能之人而用之。書伐制實際是一種考功制度。
三選制,先由地方官鄉大夫推薦那些卓有政績的官員;齊桓公把官員召進朝中,通過和他談話,詢問朝政得失,國家大事等,觀察他的品質和能力。如果此人真可以輔助其上司成就政事,即可委以重任,升之為“上卿之贊”,即輔助上卿的官員。
齊桓公、管仲改革,建立完整的地方行政機構和較為系統的官員選舉制度。這種選官制度破除了世襲貴族的優越地位,打破了西周以來任人惟親的原則,把任命官員的權力集中在國君手中。上計制、書伐制和三選制的實行,使齊國官員必須定期檢查自己的政績,忠于職守,勤于政事,不敢怠惰。選官制度的改革,使齊國政治休明,空前強盛。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戎狄內侵,給華夏諸國帶來極大的威脅。春秋初年,楚在江漢流域興起,使江漢小國率服,并且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中原地區蔡國、鄭國等,引起了鄭國的恐懼。前 656 年,齊桓公率齊、魯、宋、曹、衛、鄭、許、陳等八個諸侯國軍隊南下攻楚。齊桓公對楚國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是不敢輕視的,只是使楚答應“絲貢于周而返”。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召陵之盟” 。
齊桓公南下興兵問楚,阻止了楚國的北進。此后,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等幾代楚君都把進攻的矛頭轉向了楚國東北方向的江淮平原,而暫時放棄了對鄭、陳、蔡的進攻。召陵之盟使楚國吞并北方的野心有所收斂,迫使楚國在表面上承認對周王室的臣服,并在華夏諸國中創立了一個共同對楚的先例。
公元前 651 年,周王室使者宰孔周公與齊、魯、宋、衛、鄭、許、曹會盟于葵丘,因齊桓公定天子之位有功,周襄王派宰孔代表天子賜齊侯胙。周襄王將胙肉賜齊桓公,是給予齊國的榮耀。“葵丘之會”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
晉文公稱霸
晉國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國,初封在唐。初封之時,晉國并不是一個太重要的諸侯國。晉文公重耳在即位之前,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流亡期間,跟隨重耳身邊的有趙衰、狐偃、咎犯、賈佗、先軫、魏武子數十人。這些人在逃亡中為重耳出謀劃策,同甘共苦,服事重耳。十九年之中,歷盡千辛萬苦,重耳終于回到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明察善任,大臣薦賢不妒,君明臣和,上下一致,同心協力,可謂人才濟濟,從而出現振興圖強的政治局面。
晉文公也像齊桓公一樣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幟。前 636 年,狄師伐周王室,大敗周師,周襄王逃亡鄭國 。晉文公率兵勤王,將周襄王送回王都,殺掉了勾結狄師攻王的大叔帶。周襄王賞晉國南陽,今河南省溫縣、濟源一帶,因其地在黃河以北,太行之南,故晉國稱之為“南陽”。晉國占領了南陽,控制了從汾水平原通向中原的太行山口,使晉國成為一個進可攻,退可守,“表里山河”的戰略要地,對晉國的向外發展,中原稱霸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晉國攘夷狄、定王室之亂,也大大提高了晉在諸侯國中的地位。
前 633 年,楚軍圍攻叛楚附晉的宋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假裝退避三舍麻痹楚軍。前 632 年,晉、楚雙方在城濮會戰。城濮之戰,晉軍一戰而勝。城濮之役,阻止了楚向北的發展。晉、楚爭霸約百年,楚國雖多次想打開進攻中原的道路,卻一直未能如愿。城濮之役后,北方國家形成一個以晉為核心的穩定的集團,成為阻止楚國北上的勁敵。
同年五月,晉文公召齊、魯、蔡、陳、鄭、莒以及周天子,會盟于踐土。原來臣服于楚的陳、蔡、鄭、魯等國倒向晉國,接著,曹、衛又被征服。是年冬天,會盟于溫。晉文公繼齊桓公之后,成為北方中原諸侯國的霸主
秦穆公稱霸
秦在西周時期僅是一個西垂大夫。周幽王被犬戎殺于驪山之下,秦襄公將兵救周,又護送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即封襄公為諸侯,秦開始建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周平王還賜秦以岐、豐之地 。
前 627 年,晉文公死去。同年,秦國伐鄭,晉襄公認為這是伐喪,因此在殽伏擊秦軍,全殲秦卒,俘獲其三帥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后在晉文公夫人文嬴的請求下,晉國釋放了秦國三帥,但從此秦晉之好,變成了秦晉世仇。
殽之戰后,秦國的東進基本沒有可能。秦穆公開始向西開拓。整個春秋時期,秦國除了在適當的時機向晉國報仇外,很少參與春秋諸侯國的盟會和戰爭,而是把精力放在向西部發展上。
楚莊王稱霸
楚是西周初年,周天子因其故地而封的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在江漢流域興起。
楚成王時期 ( 前 671 ~前 626 年 ) ,齊桓公稱霸,率八個諸侯國軍隊南下攻楚,阻止了楚的北進。于是,楚成王任用令尹子文向江淮流域發展,臣服了隨、唐等漢東小國,獲得了長江中游的夷越之地,直接控制了江淮平原的小國。
楚莊王 ( 前 613 ~前 591 年 ) 即位以后,任用孫叔敖為令尹,整頓內政,在任官制度方面,“內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楚王任用最親信的王子或寵弟來協助執政,組成政府核心集團。楚國的令尹、司馬、縣公、縣尹等皆由公子擔任,以王室近親公子為主的新貴族代替了以大世族為主的舊貴族,掌握了楚國的政權。楚以治理政績命官,以軍功勝敗論將,有嚴格的獎懲制度。在外交上,自楚成王開始就與秦結成聯盟。秦自殽之戰后,與晉成為世仇之國,楚乘機拉攏秦國,結為婚姻。秦、楚之盟結成后,與北方的晉、齊盟國成為對立的兩大集團。
在國內已經穩定的情況下,楚莊王又開始積極從事其霸業的活動,滅掉群舒,重新定其疆界,并強迫吳、越與楚訂盟,承認其霸主地位,接著,又迫不及待地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中原。
北方唯一能與楚抗衡的晉國,這時正當晉靈公統治時期,君殺臣,臣弒君,處于混亂之中。晉國的混亂為楚國的北進制造了機會和條件。周定王元年 ( 前 606 年 ) ,楚莊王伐陸渾之戎,觀兵于周郊,以炫耀武威。
楚莊王問鼎周室是其向北推進的先聲,緊接著,楚開始向陳、鄭進攻。周定王十年 ( 前 597 年 ) ,楚莊王發兵圍鄭,六月,晉國前來救援。晉、楚雙方在邲展開了一場惡戰。邲之戰,楚軍大獲全勝,為楚在中原的稱霸廓清了道路。楚又降服了宋國,而晉卻不敢相救。楚莊王時,中原的一些國家成為楚的仆從國,對楚納貢,對楚稱臣。楚國勢力所及,東達吳越、齊魯邊境,北到魯、衛、鄭、宋腹地,西至秦邦,南達洞庭,橫跨江淮,稱霸中原,威震華夏。楚的霸業達到頂峰。
三、弭兵之會
弭兵,即停止戰爭的和平運動。春秋后期,爭霸戰爭中的兩大霸主國晉、楚之間曾有兩次弭兵盟會,從而使激烈的爭霸戰爭暫告一個段落。 兩次弭兵之會都是由宋國倡導的。
第一次弭兵之盟
魯成公十二年 ( 前 579 年 ) ,在華元的策劃下,晉卿士燮與楚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之外會盟。晉、楚第一次弭兵之盟非常不穩定。晉楚兩國長達半個世紀所積的仇隙并非一朝一夕或一個盟約所能化解,晉楚雙方在形勢對自己不利時,都希望通過暫時的休戰而得以調整;而當形勢好轉時,就會撕毀盟約,發起新的進攻。公元前575年,晉楚為爭奪鄭國爆發了鄢陵之戰,楚國失敗。
鄢陵戰后,戰敗國楚處在非常困難的境地,晉國也陷入危機之中。晉厲公欲乘勝消滅晉國之大族,而立其左右近臣,殺掉卻氏之族。但晉厲公殺掉卻氏后,反被欒書、中行偃所殺,晉國一片內亂。秦國又乘晉之內亂,頻頻出擊晉國。晉國內部有大族與國君的斗爭,外部強敵壓境,陷入內憂外患之中。
第二次弭兵之盟
晉、楚、齊、秦等春秋大國皆有意弭兵。于是,宋國大夫向戌發起第二次弭兵運動。魯襄公二十七年 ( 前 546 年 ) ,晉、楚、齊、秦、魯、衛、陳、蔡、鄭、許、宋、邾、滕等 14 國盟于宋的西門之外。弭兵盟會后,春秋爭霸戰爭暫告一段落。戰爭相對減少了,中原小國承受的戰爭苦難和負擔也有所減輕。然而這些小國從此以后,受到晉、楚的雙重剝削。晉楚雙方以犧牲小國利益的方式達到暫時的和解。
四、吳越圖霸
吳國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所建之國,都于吳。
吳由于處夷蠻之地,自太伯至壽夢共十九世而默默無聞。吳王壽夢二年 ( 前 584 年 ) ,逃往晉國的楚大夫申公巫臣因怨恨楚國,為晉通吳,教吳乘車、戰陣、射御,吳國自此才接受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發展起來。晉國對吳的扶植,其意使吳牽制楚國。晉扶植了楚國背后的吳國,吳開始進攻楚。
當吳國興起、咄咄逼楚之時,楚亦開始扶植吳國背后的越國,拉攏越國做為自己的同盟國,以共同對付吳國。楚與越國聯姻,并有意識地把賢能之士派往越國,教給越國先進的軍事技術和作戰技巧。扶植越國,其目的是為了拉攏越以對付吳國。但是,這些措施對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越國興起以后,不斷地乘吳人伐楚之機,襲擊吳國。吳國在打敗楚國以后,開始報復越國。前 496 年,越允常死,吳王闔廬伐越,二軍在欈李相遇。越大夫靈姑浮以戈擊傷闔廬,回軍途中,闔廬因傷不治而死于軍中,其子夫差即位。
夫差即位后,日夜練兵,欲以報欈李之仇。勾踐得知吳王夫差的情況,便先發制人而伐吳。越以無準備之兵攻同仇敵愾之吳,結果大敗于夫椒。越王勾踐及僅存的五千人被圍困在會稽山上,越國基本滅亡。
勾踐派文種到吳求和,舉國為臣妾,以向吳國求和。越又做了第二手準備,如果吳國不同意講和,越將以五千軍士拼以死戰。越以利害相要脅,又收買了吳國寵臣伯嚭。吳王夫差答應了越的求和。
吳王夫差破楚降越,又征伐了陳、宋、魯、蔡等小國,志得意滿。夫差為了控制北方,爭奪霸業,調動大批民力,挖掘邗溝,溝通長江與淮水。從客觀上說,這段運河的修建對于交通運輸和兩岸的灌溉都有益處,但卻耗盡了吳國的民力和物力。更加上連年的戰爭,吳國人民怨聲載道。
前 484 年,吳王夫差欲越陳、宋而伐齊,伍子胥苦諫不聽,夫差反將子胥賜死。夫差伐齊,大獲全勝。夫差認為霸業已垂手可得,就召集北方的晉、魯等國會盟。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國力逐漸強盛,并時刻準備進攻吳國,以雪會稽之恥。前 482 年,吳王夫差召集諸侯在黃池會盟。越王勾踐乘夫差黃池會盟之機率大兵伐吳,黃池之會草率收場。
夫差回國,向越國講和。前 478 年,越國又進伐吳國。越軍三戰三勝,進入吳國,兵圍王宮。前 473 年,夫差戰敗請和,勾踐不許。夫差又羞又氣,自殺而死,吳國滅亡。
勾踐攻滅吳國,開始以兵北渡淮水,以向中原爭奪霸業。越召集齊、晉等國,在徐州會盟。在徐州之盟會上,越仿照以往霸主的做法,向周王室致貢。周元王派使者賜勾踐以胙肉,命為伯。越滅吳后,已經對江北、淮北不能控制,而逐漸復蘇的楚國,向東侵越,把疆界擴至泗上。
勾踐之后,又經六世,至越王無強,時已至戰國。楚威王興兵伐越,越國最終被楚所滅。
五、大國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意義
春秋時代,大國諸侯的爭霸戰爭,是奴隸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齊桓、晉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具有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含義。不過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要利用這一口號作為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手段。軍事行動和朝聘盟會實際上是大國對小國的掠奪。
盡管春秋時代爭霸戰爭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災難和痛苦,但也產生了有利于歷史前進的客觀效果。
第一,爭霸戰爭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大國在爭霸和兼并戰爭中,開拓了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這種集權趨勢的加強,為全國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爭霸戰爭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大國爭霸戰爭,程度不同地打擊和削弱了奴隸主貴族集團,為封建地主階級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有助于新勢力的發展。
第三,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正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互通有無,相互通婚,相互影響,有力地促進了各族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總之,爭霸戰爭打破了列國的分野,逐漸泯滅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楚國,東方以齊國,北方以晉國、燕國,西方以秦國幾個融合的中心。隨著民族交往聯系的頻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軌道。
第二節 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冶鐵業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新的生產部門。春秋晚期,我國已掌握了冶鐵技術,并開始使用鐵器。鐵農具的使用不僅能大幅度地擴大耕地面積,而且使精耕細作成為可能。
與鐵農具相輔而出現的是牛耕,牛耕的出現也應在春秋晚期。牛耕的推廣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賦稅制度的發展
春秋時期,隨著藉田制度的破壞,新的賦稅制度產生。齊國在管仲改革時,率先采用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收貢稅的方法。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前 645 年,秦、晉韓原之戰,晉國失敗,晉國為了應付失敗給人民帶來的失望,開始“作爰田”,就是把土地分給人民,承認土地私有,讓人們按土地占有多少納稅。
魯國實行“初稅畝”,打破公田與私田的界限,按畝征稅,改勞役地租形式為實物地租形式,這是對古代田制和稅制的一項重大改革。這種改革可以刺激人民的勞動熱情,對生產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魯國對軍事也進行改革。魯國“作丘甲”。丘,是地方基層組織。作丘甲,即打破過去只有國人才能服兵役的限制,使“丘”中之民,皆可以當兵,大大地擴充了兵源。
三、個體工商業者的出現
春秋前期,各諸侯國繼承西周以來的傳統,對于手工業和商業進行管理,其控制也相對地強化。官府設有管理人員“工正”、“賈正”、“市令”等。
春秋后期,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個體工商業者。春秋晚期,出現了富至巨萬的陶朱公。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商業貿易的繁榮,“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br/>我國最早使用的鑄幣是銅幣。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貨幣主要是銅幣,另外還有金幣、銀幣。銅幣可分刀幣、布幣、圓錢、蟻鼻錢等四種。
商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貨幣的大量流通,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為貨幣的流通創造了條件。而貨幣的廣泛流通又刺激了商業的繁榮和發展。
第三節 新興貴族的奪權斗爭
春秋時期,齊、晉等諸侯大國為了能在爭霸戰爭中取得優勢,采取尊賢尚功的政策,使得一些軍功、事功貴族獲得世襲的采邑,其勢力不斷壯大。當這些貴族勢力膨脹到炙手可熱的程度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君權與族權的斗爭。新興貴族開始奪取諸侯國君的權力。
一、田氏代齊
陳氏是陳國公子完的后裔。齊桓公時期,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奔齊。齊桓公采取選賢任能的政策,任陳公子完為工正,即掌百工之官。公子完的后裔稱陳氏,春秋末年又稱田氏,從此在齊國發展起來。
齊景公執政時期,聚斂無度,剝奪了齊國人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齊國人民動輒得咎,處在極端的痛苦和貧困之中。陳氏貴族在齊國日益顯要,并進而掌握齊國的政權。陳氏采取爭取民心的措施,以博得齊民的支持。陳氏向齊國民貸出糧食,以大量器貸出、小量器收回的辦法施惠于民,以拉攏百姓。陳氏用此種方式與齊景公爭民,得到齊民的擁戴,陳氏在齊國發展壯大。
陳氏家族在齊國迅速發展,并博得齊民的支持。但齊國還有一些大族,如國氏、高氏、鮑氏等是國君的支持者。陳桓子首先拉攏鮑氏,打敗欒、高。欒、高戰敗奔魯。陳、鮑分其室。
齊景公晚年,曾立子荼為國君,是為晏孺子,并托孤于齊國重臣國惠子、高昭子。陳乞聯合鮑氏及諸大夫以甲入以宮,遂滅國惠子、高昭子。晏儒子奔魯。陳乞乃派人召回了逃奔在魯的齊公子陽生,立為國君,是為齊悼公。陳乞又借齊悼公之手殺死了鮑氏。在齊國出現了大族皆滅,陳氏獨強的局面。
陳乞又派人暗殺齊悼公,立其子壬,是為簡公。齊簡公即位后,信任監止 ( 即子我 ) ,使子我為政。這當然引起陳氏的不滿。陳乞死后,其子陳常繼立。前 481 年,陳常發動兵變,殺死監止,遂弒齊簡公。陳常又立簡公弟驁為國君,是為齊平公。陳常自以為相,以專齊國之政。
齊平公在田常的專政之下,在位二十五年而卒;子積立,是為齊宣公。齊宣公在位五十一年而卒。齊平公、齊宣公在位期間沒有任何權力,老老實實聽任田氏擺布。齊宣公死后,其子貸立,是為齊康公。田和將齊康公遷于海上,姜齊政權徹底覆滅。
田和乃自立為齊君,國號仍定為齊,史稱田和為田太公和。田氏完全擁有了齊國。
前 386 年,田太公和請求魏文侯向周天子說情,請天子承認田和為諸侯。周天子允許,田和正式成為諸侯國君。田氏貴族在齊國代替了姜姓貴族的統治,完成了田氏代姜的大業。
二、三家分晉
春秋后期,晉國經過君權與族權,族權之間的較量,公室衰弱,政歸六卿、即智氏、魏氏、韓氏、趙氏、范氏、中行氏,形成了晉政多門的局面。又經過一翻激烈的斗爭,范氏、中行氏被滅,晉國還剩智、魏、韓、趙四大家族。
智、韓、魏三家攻晉陽,引汾水灌城。趙襄子派張孟談夜間墜城而出,私見韓、魏,三家共謀,內應外合以攻智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殺智伯,盡并智伯之地。智伯已滅,晉國韓、趙、魏三家專權。幽公害怕,朝于韓、趙、魏三卿。晉國的大片轄地皆為韓、趙、魏三家瓜分。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前 403 年 ) ,周王室正式冊封魏文侯斯、趙烈侯籍、韓景侯虔為諸侯。
第四節 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
一、春秋時期民本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春秋時期,諸侯各國統治者都看到民的作用,知道如果沒有民的支持,貴族的統治就會崩潰。有識之士看到民的力量,因此產生了重民思想和民本思想。春秋時期,在有識之士眼中,民是重于神的。 民的地位也是高于國君的。齊國晏嬰就認為社稷和民是重于國君的。把民看高于國君、高于社稷,這是春秋戰國時期走在時代最前列的思想,表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對“民”的重視。民是國之本,這種民本思想是可貴的。
二、唯物辯證思想的產生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周天子地位下降,日益衰微,而諸侯大國迅速發展,成為霸主國,如齊、晉、楚、秦等。諸侯國內的一些舊貴族也淪為下層平民,甚至奴隸。晉國出現了公室卑弱,“政在家門”的現象,最終導致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后果。而齊國姜氏貴族權力喪失,發生了“田氏代齊”,江山改姓的悲劇。這些史實在思想家的頭腦產生了極強烈的反映。
春秋時期,無神論和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皆已產生。人們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有兩個對立的方面,而且這些對立的方面是相互轉化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永恒的。這些思想表明人們對事物、對社會認識的深化,代表當時社會的先進思想。
三、巫術思想
春秋社會出現了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和無神論的思想,但也同時存在著迷信的巫術思想。祭祀在春秋時期非常盛行,號稱“淫祀?!毙盼坠恚匾?,還是春秋時期許多諸侯國的主導意識。春秋時期的人們在每逢大事之前要行占卜,也是當時重要的社會習俗。這種現象和習俗是受巫術思想的影響而出現的。
四、道家學說及其代表人物老子
道家學派是先秦時期重要的思想流派,與儒家思想互相補充,對中國歷代王朝起過重要的作用。
道家學說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是陳國思想家。他掌管周王室的圖書典籍,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的治國方式。老子不滿意當時的社會現象,在反對大國侵略小國的基礎上,產生了恢復原始公社的理想。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老子主張天下“均平”,反對社會上出現的貧富分化。老子反對上下尊卑貴賤的禮,主張人人平等。老子反對戰爭。老子認為世界上有一個萬物之源的本體“道?!?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本來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法則。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之源。道,是精神的。老子的哲學思想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老子思想中最光輝的部分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它揭示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括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互依存,是對立的統一。這是人們對世界認識深化的表現。
五、儒家學說及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學說是先秦時期形成的。自西漢至清朝,它一直是封建王朝正統的理論和統治思想,是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之大、之深、之長久都是空前的??鬃邮侨寮覍W說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是我國偉大的學者、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自少年熱愛學習,又出生在禮樂之邦的魯國,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孕育了孔子??鬃釉苡瘟袊哪?,到過衛、宋、鄭、陳、蔡等國,宣傳他的學說和主張,晚年回到魯國,講學著書。73 歲而終于魯國。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倍Y,就是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禮,是調節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制度??鬃又鲝堃浴叭省敝螄?。仁者,愛人也??鬃右蠼y治者要愛護百姓,以仁政治國,反對苛政。孔子主張選賢任能,主張廉政、仁政。這種仁政思想代表下層人民的利益,具有民本主義因素。
孔子主張德治,其基本內容是復禮,如“正名”就是對道德和禮儀化的政治理想的努力。中庸是孔子思想中具有方法論性質的概念。中庸不是折衷主義,而是堅持中正,反對過火和不及。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局面,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使學移民間。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他所教的課程主要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項基本技能??鬃釉谖覈逃飞嫌谐绺叩牡匚弧h定整理的《詩》《書》《禮》《易》《春秋》為儒家五經。
墨家和墨子
墨家學說的創始人是墨子?!痘茨献印ひ浴贰澳訉W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蹦覍W派是先秦時期很有影響的學派。墨家學派是手工業者利益的代表。墨家學說最重要的思想是“兼愛”、“非攻?!薄凹鎼邸?,就是要人與人互相親愛,不要互相仇視。“非攻”就是反對戰爭。墨子有尚同的思想, 墨子還要求尚賢。 墨子所尚的賢,不分貴賤,包括“農與工肆之人”,代表了下層小手工業者的呼聲。 墨子主張節用、節葬、節樂,反對厚葬,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厚葬表示不滿。在對事物的認識方面,墨子提出“三表法?!蹦犹岢龅摹叭矸ā闭J識論是客觀的,唯物的,就是用古代圣王治國治民的史實,用國中百姓對國君所實施政策的看法,并觀察現行政策是否對人民有利,來判斷政策的正確性?!叭矸ā保褪桥卸ㄊ挛锏娜齻€原則。他是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提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六、兵家學說及其代表人物孫子
在戰爭中,我國學者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研究戰爭的理論策略,這種學問叫做兵學。我國先秦時期研究兵學的理論有《司馬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其中以《孫子兵法》最為有名,并具有代表性。
孫子,名武,春秋時期齊國人。齊田氏、鮑氏為亂,孫武奔吳,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廬,得到吳王的贊賞。
孫子主張戰爭必須是有道之戰,方能取勝。他認為,不用戰爭的方式,而達到和平,這是戰爭的最上策。戰爭的目的是通過戰爭達到和平,因戰爭中任何一方的傷亡都是“民”的傷亡。這種以民為本的軍事思想在歷史上有深遠的意義。
《孫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成熟的軍事思想的兵書,它揭示了戰爭的規律,有明確的主導思想,并且還含有豐富的哲理。孫子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發展變化,戰爭中不僅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對方。孫子認為,戰爭是人的行為,絕不能依賴任何迷信。孫子的軍事思想含有豐富的哲理,含有豐富的唯物主義辯證法。
七、春秋時期的史學及其優良傳統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對歷史的記載。自從有文字開始,中國人就開始記載自己的歷史,并追述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春秋時期,諸侯國均有了自己的國家政權機構,同樣也擁有了自己的史官系統。春秋時期,諸侯各國皆有自己的史官以記載本國歷史。
《春秋》是記載歷史的書。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史書多已失傳,至今傳下來的魯國《春秋》。
中國史學有嚴肅的傳統。中國先秦時期至漢代的史學是嚴肅的,具有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
八、科技的發展
天文歷法
農業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部門,而天文歷法與農業有密切的關系。中國對天文歷法的研究自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經過夏、商、周三代的發展,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天文學已有相當的成就。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采用三種歷法,即三正:夏正、殷正、周正。
醫學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身體和疾病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并在診治疾病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醫經學派認為,病是由于自身的陰陽不調所起,但用箴、石、湯、火、藥即可醫好?!敖浄健保醇膊『椭委熢摬∷弥胺健??!搬t經”與“經方”,是對先秦醫學的總結。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不僅已經認識疾病的原因,而且有了醫治疾病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襄樊市| 广元市| 怀柔区| 新民市| 兰州市| 甘德县| 惠安县| 福安市| 牡丹江市| 凤城市| 天长市| 鹿泉市| 积石山| 蓝田县| 南充市| 蓬安县| 崇文区| 和平区| 当阳市| 永昌县| 饶河县| 嘉兴市| 陵水| 四子王旗| 武穴市| 称多县| 和林格尔县| 宁陕县| 纳雍县| 锦屏县| 丹江口市| 越西县| 县级市| 叶城县| 通山县| 玉屏| 洪洞县| 都昌县| 晋宁县| 长垣县|